眾所周知,封建專制的家天下制度是中國落後西方各國的主要原因。
在這個獨斷制度下,江山是皇帝一人的,死了要兒子世襲的。
而且中國特色的專制制度,皇帝權力不受任何約束,國民不但沒有政治權力,財產權也得不到保障,皇帝的意志就是法律,世間沒有了公平正義。
這就導致權力不能正常更迭,人民的憤怒無處發洩,權力和正義無法伸張,只能通過暴力來更迭政權。
中國兩千年的封建專制史,就是一部暴民起義史,一部永無休止的砸爛史、重建史。
但起義不是中國的專利,日本也發生過起義,而且跟中國十九世紀的太平天國起義相似,被傳為洪秀全起義的2.0版。
其實這場起義是發生在十七世紀,應該說洪秀全才是「徒弟」。
1637~1638年,日本九州島原半島和天草島爆發了一場農民起義,這場起義跟太平天國起義一樣,都是反對壓迫和宗教迫害的。
島原半島和天草島居民多數是信仰上帝的基督徒,兩地領主非常貪婪,對居民橫徵暴斂,讓當地人不堪重負。
1637年10月,島原農民揭竿而起,攻打島原城,天草農民一見時機大好,就起兵響應。
起兵之後義軍群龍無首,當地人民譽為"小天使"的益田時貞(通稱天草四郎)被大家一致為領袖。
幕府派兵鎮壓,但都慘敗而歸。
1638年1月,幕府重臣松平信綱率12.4萬大軍把原城層層包圍,並且切斷起義軍糧道。
不久幕府又跟洋人聯繫,不惜求告荷蘭軍炮擊原城。
最終起義軍寡不敵眾,彈盡糧絕,原成在2月28日這天被幕府大軍攻陷,起義領導人益田時貞英勇就義。
了解起義過程,不難發現兩場起義雖然發生在不同國家,不同年代,但有驚人的相似之處。
第一、都是統治者對人民橫徵暴斂,人民忍無可忍才揭竿而起。
第二、統治者都對其進行了殘酷鎮壓。
第三統治者都利用了洋人和他們的先進武器,對起義進行血腥鎮壓。幕府借用的是荷蘭殖民者的大炮,清政府利用的是英法軍官組成的洋槍隊。
第四、起義者是"異教徒",涉嫌宗教迫害。洪秀全實行的是"拜上帝教",日本起義者信奉的是天主教。
從起義背景來看,日本是超前的。
大清在雍正時代就開始閉關鎖國,而德川家康家族在統一日本後,就開始了大踏步地改革開放。
在德川幕府時代,大量西方商品進入日本,大量帶著西方基督教義的傳教士不遠萬裡來到日本進行傳教,把"眾生平等"的思想帶給了日本人民。
相比中國,日本是個多元國家,人民相對包容。
在中國發生對傳教士的妖魔化、暴力排斥並沒有大規模發生,這才讓傳教士在日本發展了大批的信徒,甚至有很多大名(領主)也開始信仰基督教。
島原藩的大名有馬晴信就是一位非常虔誠的信徒。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大名的影響下,當地民眾對天主教崇拜之至、信教成風。
德川幕府為了防止大名影響太大,經常命令他們進行對調、交換封地。
不久之後馬晴信被調走,松倉重政來到島原藩的擔任大名。
松倉重政跟隋煬帝一樣生性殘暴,荒淫無度,大興土木。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島原人民忍無可忍、揭竿而起。
此時,傳奇領袖天草四郎出現了。相傳,天草四郎是在關原之戰中戰死的益田甚兵衛的兒子,在關原之戰後淪為流浪武士。他自幼天資聰穎,幼時接受過良好的教育,不僅琴棋書畫樣樣精通,而且騎馬射箭的功夫也是島內無雙。
在島原之亂爆發後,天草四郎胸戴基督教十字架,奮勇殺敵,雖以一敵十卻絲毫不落下風,當時天草四郎年僅16歲。由於武藝高強,且戰術指揮水平高超,天草四郎馬上脫穎而出,被推舉為起義軍領袖。在天草四郎的率領下,起義規模不斷擴大,這才引起幕府恐懼,派兵鎮壓下去。
島原起義跟太平天國還是有很多不同之處的。
1、 洪秀全的拜上帝教是個畸形的宗教,是為個人服務的,跟天主教沒有多少共同之處,或者說是被閹割的天主教。
2、 天主教本身是包容的,允許不同教派和平共處,洪秀全的拜上帝教是極端的、排他的。
洪秀全還沒有起義,就開始砸孔廟,摔偶像,把異教當做異端邪說,必欲除之而後快。
3、 島原的起義是自發的,被迫的、單純的;洪秀全的起義是有預謀、有組織、以顛覆國家政權、破壞這個制度,打碎一切為目標的。
或者說,洪秀全的革命是以稱帝為目標的,跟人民苦難無關。
4、 島原起義沒有聽過有大規模暴行,而洪秀全建立政權後,在軍中實行了男女分居等反人倫政策,在他的新體制下,人民更卑賤,知識分子更不值錢,統治者更荒淫無恥,比大清皇帝有過之而無不及。
儘管兩場起義有很多不同之處,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起義阻礙了歷史前進的步伐。
島原起義後,德川幕府的改革開放步伐戛然而止,關上了開放的大門,不再讓傳教士到日本去;而大清政府則在鎮壓太平天國起義後,把西方文化更加當做洪水猛獸,愈發盲目排外,拒絕西方文明,為後來的義和團暴起、八國聯軍侵華埋下一連串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