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籠架木盤,鐵鍋熬飴糖好玩兒又解饞,老北京吹糖人的祖師爺是誰?

2020-12-25 北晚新視覺網

在老北京的胡同裡,經常活動著一些遊商,或是賣各種百姓日常生活用品,或是賣兒童玩具,或是表演一些娛樂的小把戲,其中就有吹糖人的藝人。

何大齊 文並圖

他們肩挑扁擔,挑子前面是一個圓籠,上架著一個木盤,木盤上裝著雙層木架,木架的橫梁上有很多小孔,插著做好的糖人,有金魚、小雞、小鳥、葫蘆、小豬、小老鼠、孫猴等,形象各異,都是小孩子喜歡的東西。木架下面的圓籠裡,用微小的炭火焙著一個鐵鍋,裡面熬著飴糖。挑子後面有一個木箱,內裝木炭、麥秸杆等備用物品,這個箱子也可以當坐凳用。吹糖人的不吆喝,而是手拿一面直徑一尺多長的銅鑼,再把一根棒槌的一頭兒裹上布,邊走邊敲打銅鑼,聽到嘡嘡的響聲,胡同裡孩子們就知道是吹糖人的來了,紛紛從自家院子裡跑出來,圍著看他製作糖人。

我就是聽鑼聲跑出圍觀的孩子,特別喜歡看他們的操作。只見藝人用小鏟取出一小塊淺棕色的飴糖,手上沾上一層滑石粉,揉搓飴糖成圓球狀,然後一拉,他動作極快又猛一折斷,此時糖棒就如同一個細管,他立即趁著溫熱柔軟時,用口對著細管吹,當吹成圓泡形時,打開木製的雙合模具,塗上滑石粉,扣合在剛吹的圓泡上,再用力一吹,稍過一會兒,打開模具,就大體成形了。然後用小剪刀、小鑷子稍微加工一下,糖人就做好了,再用麥秸杆沾點兒糖稀,粘在糖人下面,就大功告成了。一排糖人,晶瑩剔透,栩栩如生,挑一個自己喜愛的,看夠玩夠了,還放進嘴裡嘎嘣嘣給吃了,這真是一個歡樂的時刻啊。最招孩子們喜歡的是孫猴,做好猴子的造型後,要在其背上打出一個小洞,從洞口倒入一些糖漿,在猴屁股的位置扎一小孔,下面放一個江米碗,糖漿就慢慢流進小碗裡,好像猴子在拉稀,取名「猴拉稀」,等冷卻凝固了,就可以連猴子帶碗一塊吃掉了,真是又好玩兒又解饞。圍著這個擔子,常常讓我們這些孩子哈哈大笑。

關於吹糖人還有一個歷史傳說,這也是我後來長大些才聽說。據說朱元璋為了保住朱家的皇位代代相傳,要把有功之臣都除掉,就造了「功臣閣」,陰謀讓功臣聚集全都燒死,劉伯溫僥倖逃脫了,被一位挑糖擔子的老人救下,倆人調換服裝,從此劉伯溫便挑擔賣糖為生了。他聰明過人,就想出把糖加熱變軟後,揑各種人形、動物,果實等十分可愛的形象吸引孩子,結果買賣越做越好,不少人向他學藝,他就手把手教給他們,這門手藝就一傳十,十傳百地傳開了。吹糖人的祖師爺,也就相傳是明朝的劉伯溫——當然這是野史了,但也說明這行距今已也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了。

隨著時代發展,走街串巷的吹糖人挑子,在城市裡已經絕跡了,但春節廟會上還能見到。現在人們衛生意識也強了,用嘴吹出來的,肯定買了也不會去吃,頂多是拿在手裡賞玩了。

來源:北京晚報

編輯:tf008

相關焦點

  • 老北京吹糖人的標配:圓籠上架木盤,鐵鍋裡熬飴糖 好玩兒又解饞
    他們肩挑扁擔,挑子前面是一個圓籠,上架著一個木盤,木盤上裝著雙層木架,木架的橫梁上有很多小孔,插著做好的糖人,有金魚、小雞、小鳥、葫蘆、小豬、小老鼠、孫猴等,形象各異,都是小孩子喜歡的東西。木架下面的圓籠裡,用微小的炭火焙著一個鐵鍋,裡面熬著飴糖。挑子後面有一個木箱,內裝木炭、麥秸杆等備用物品,這個箱子也可以當坐凳用。吹糖人的不吆喝,而是手拿一面直徑一尺多長的銅鑼,再把一根棒槌的一頭兒裹上布,邊走邊敲打銅鑼,聽到嘡嘡的響聲,胡同裡孩子們就知道是吹糖人的來了,紛紛從自家院子裡跑出來,圍著看他製作糖人。我就是聽鑼聲跑出圍觀的孩子,特別喜歡看他們的操作。
  • 甜蜜的民間技藝,吹出來的精美小糖人!
    不管是70後、80後、還是90後,當看到街道兩旁路邊的小糖人,美好的童年記憶就會在我們的腦海中浮現出來。一聽到銅鑼敲打的聲音,就知道吹糖人的手藝人來了,飛一般的便跑了出去。只見那些糖人製作者都挑著一個擔子,挑子一頭是一個帶架的長方櫃,柜子下面有一個半圓形開口木圓籠,裡面有一個小炭爐,爐上的一個大勺裡放滿了糖稀。手藝人們將這鍋熬好的糖汁在經過熟練的吹氣操作後,製成了各式各樣、栩栩如生的人或物,看到這些小糖人都讓我們對兒時的記憶產生了一絲甜蜜而芬芳的氣息。
  • 糖人是怎樣製作的呢?吹糖人可以吃嗎?
    現在的集市上不經常見到了,在小時候只要一有集,就少不了那些畫糖人,吹糖人的身影。把熬的糖稀吹成鼓鼓的一個造型,但是師傅是怎樣吹起來的呢,有什麼技巧呢?今天來學習一下。據說,吹糖人兒的祖師爺是劉伯溫。據說吹糖人技藝始於明末清初,製作時把糖稀熬好,用一根麥秸杆挑上一點糖稀,在對這麥秸杆吹氣,糖稀隨即像氣球一樣鼓起,在通過捏、轉等手法配合吹起塑成各種造型。最後用竹籤挑下,冷卻後成型。吹糖人以動物造型居多,體態豐滿,常見的是以十二生肖為內容。吹出的糖人質地很薄,易碎。按照其製作工藝的不同,可分為三種:吹糖人、畫糖人和塑糖人。
  • 吹糖人:精湛的手藝,不朽的文化
    吹糖人是我國一項傳統的民間手工藝,它不僅是舊時北京的一個行業,其中也蘊藏在幾代人的記憶中。早年間,各地街頭巷尾少不了做這種生計的人,他們每天挑著擔子走街串巷吹著糖人,甚至是集市廟會都不會錯過。民間有三種製作糖人的工藝:吹糖人、畫糖人和塑糖人。而老北京多數以吹糖人和畫糖人為主,其中吹糖人的工藝最複雜。
  • 兒時甜蜜的回憶,精美的吹糖人藝術!
    ,活潑的孩子們就像炸了鍋一般「轟」的一聲蜂擁而上,興奮地看著師傅們吹出精美的小糖人,在鄉村的樸素日子裡,孩子們便有了屬於自己的快樂和歡愉。糖人是舊時北京的一個行業,北京話為「吹糖人兒」,是中國民間手工藝品之一。手藝人們肩挑挑子走街串巷,挑子一頭是一個帶架的長方櫃,柜子下面有一個半圓形開口木圓籠,裡面有一個小炭爐,爐上的一個大勺裡放滿了糖稀。
  • 兒時的「糖人藝術」,已經漸漸失傳,傳統文化還能否被繼承
    製作時把糖稀熬好,用一根麥秸杆挑上一點糖稀,在對這麥秸杆吹氣,糖稀隨即像氣球一樣鼓起,在通過捏、轉等手法配合吹起塑成各種造型。最後用竹籤挑下,冷卻後成型,整體動作講究一氣呵成,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吹糖人以動物造型居多,體態豐滿,常見的是以十二生肖為內容。吹出的糖人質地很薄,易碎。按照其製作工藝的不同,可分為三種:吹糖人、畫糖人和塑糖人。
  • 六安市非遺文化項目侯氏吹糖人傳承人——侯守琴
    吹糖人是80、90一代兒時的記憶,逢年過節跟父母趕集總會纏著家人買一串糖人,既好吃又好玩。如今,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糖人挑子也早已被人遺忘,在城市的街頭巷尾也很難覓其蹤跡。糖人早已不再是單純的零食玩具,逐漸演變成一種文化符號,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藝術。
  • 老北京民俗文化廟會方案
    文化是一種保留,也是一種變化,保留和變化圍繞著老北京手藝人手裡的絕活兒傳承到今天.....剪紙、絹人、彩蛋、泥塑、風箏……眾多老北京傳統民間絕活,這些絕活和傳統工藝品,是北京人的驕傲,也是最鮮明的中國符號,讓人們看到了原汁原味的北京。
  • 民俗文化之一一吹糖人
    民俗文化之——吹糖人藝人指導吹糖人製作糖人是一種漢族傳統手工技藝,製作者多挑一個擔子,一頭是加熱用的爐具,一頭是加熱用的爐具,另一頭是糖料和工具。這個糖人以熬化的蔗糖或麥芽糖做成的各種造型,有人物、動物、花草、禽鳥類等。
  • 吹糖人怎麼來的,吹糖人的來歷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在老北京的街頭巷尾,有時經常會看到一些肩挑擔子、嘴裡喊著「吹糖人兒嘞」的小商販。他們挑的擔子一頭是一個帶架的長方櫃,柜子下面有個一半圓形開口木圓籠,裡面有一個小炭爐,爐上放著一個放滿了糖稀的的大勺,這些小商販的工作就是——吹糖人兒。相傳朱元璋獲得皇位後,為了鞏固江山,便派人製造「功臣閣」火燒功臣。劉伯溫僥倖逃脫後被一個挑糖擔子的老人救下,於是兩人調換服裝,從此劉伯溫隱姓埋名,天天挑著擔子走街串巷。
  • 男子吹糖人被贊「神嘴」 10秒鐘吹出小猴子
    當時各種手工技藝已在民間流傳,其中不管是街巷村野的普通百姓,還是宮廷官衙的達官貴人,家中的孩子都喜歡形態各異、栩栩如生、活靈活現的糖人,使得吹糖人這門技藝深入民間。到了民國時期,河南省滑縣老店鄉藝人把吹糖人的名氣漸漸傳播開來,現在馬謙堂已經是吹糖人的第三代傳人,也就是現在大家耳熟能詳的「神嘴」馬大吹。2013年,吹糖人這門技藝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即將消失的老手藝:吹糖人兒
    燕永寧今年53歲,已吹了近30年糖人,最好時一天能賣出近百個糖人。吹糖人是舊時常見的一個行業,中國民間手工藝品之一。吹糖人的藝人天冷時肩挑挑子走街串巷,挑子一頭是一個帶架的長方櫃,柜子下面有一個半圓形開口木圓籠,裡面有一個小炭爐,爐上的一個大勺裡放滿了糖稀(是麥芽糖溶化所得)。
  • 吹糖人:小時候做夢都想要的糖人,如今卻銷聲匿跡,難尋蹤跡
    在加熱糖料的時候,火候非常關鍵,火大了吧糖料會太稀,火小了吧糖料又會太硬,所以要想做糖人,火候必須得恰到好處,這樣的調料不軟不硬,正合適塑形。糖人的種類按照糖人的工藝製作,可以分為兩大類,吹糖人和畫糖人。
  • 吹糖人文化還能在市場存活下去嗎?
    說到吹糖人文化,它起源於祖師爺劉伯溫。據說當年朱元璋為了自己的皇位能得以傳承,就造「功臣閣」火燒功臣。祖師爺劉伯溫僥倖逃脫,被一個挑著糖兒擔子的老人救下,兩人調換服裝,從此劉伯溫隱姓埋名,天天挑著擔子走街串巷,吹糖文化就這麼來的,該文化至今具有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 廟會上這些「神嘴」真能「吹」,糖稀瞬間變糖人
    正月裡,在豫北各地沿襲多年的傳統廟會上,除了精彩的雜耍表演、琳琅滿目的各色小吃之外,還有各種身懷絕技手藝人,憑藉自己的本事現做現賣,吹糖人就是其中一個行當。這些吹糖人的手工藝人不僅要有手上功夫,更重要的還得有很厲害嘴上功夫。
  • 糖人,一種傳統的民間手工技藝,產生於民間並且發展於民間
    糖人的製作,在我國也是屬於傳統技藝與文化的一部分。糖人,是一種過去民間比較常見的一種零食,製作者都挑一個擔子,一頭是加熱用的爐具,另一頭是糖料和工具。糖料由蔗糖和麥芽糖加熱調製而成,本色為棕黃色,也有的加入顏料或色素使之呈紅色或綠色。
  • 兒童文學作家金波創作新繪本:為孩子勾勒老北京風俗圖景
    中新網北京1月9日電 (記者 高凱)著名兒童文學作家金波近日推出《吹糖人》《小鼓兒噠噠響》兩部兒童繪本,這位80多歲的老人在新作中以孩子的視角勾勒出生動寶貴的老北京風俗圖景。60年的兒童文學創作生涯,金波,這位童心未泯的老人把他的童年記憶寫進書裡,為今天的孩子們創作了《吹糖人》《小鼓兒噠噠響》兩部充滿童心童趣的作品。《小鼓兒噠噠響》 小新 攝繪本《吹糖人》通過孩子的視角,清晰展現了老北京民間絕活兒——吹糖人。
  • 丹東:吹糖人技藝面臨失傳(圖)
    崔福海在製作糖人。  「我要一隻小耗子。」「我要一匹馬。」……12月7日,在寶山女人街邊上的胡同裡,一個吹糖人的攤位前圍著幾個買糖人和湊熱鬧的大人孩子。攤主崔福海今年31歲,從十多歲便開始學吹糖人,他最擅長的就是吹十二生肖。對他來說,吹一個小動物只需要一分鐘的時間。  當日上午,記者見到吹糖人的崔福海時,他正在用麥芽糖熬糖稀。崔福海的攤位很簡單,一輛手推車,車上放著一個爐灶,爐灶上面有一口裝著糖稀的鍋,手推車上插放著他的作品。崔福海告訴記者,所謂吹糖人,動作要領就在於吹和捏。吹氣是為了讓作品看上去飽滿,捏在於塑造惟妙惟肖的形象。
  • 糖人師傅拿一塊白糖漿,9秒吹出一匹白馬來,賣30元一個還值吧?
    吹糖人是我國一個很有特色的手工藝品,在曾經的北京街頭,有很多走街串巷的小商販,肩挑挑子,挑子一頭是一個帶架的長方櫃,柜子下面有一半圓形開口木圓籠,裡面有一個小炭爐,爐上有一個大勺,中間放滿了糖稀,木架分為兩層,每層都有很多小插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