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人類共同的語言?微笑。除了微笑呢?還有:食物。看過舌尖上的中國,我們明白:食物是跨越時間和地域的,是人類共同的語言。
即使我是一個北方人,看著紀錄片裡講述南方食物的故事,我也會默默地流口水、咽唾沫。即使那個食物我沒有吃過,也不懂它的歷史和文化,但看著那些色彩、製作過程、食物中蘊含的人情世故,仿佛透過屏幕聞到了食物的香味。所以說:食物也是人類共同的語言。
《舌尖上的中國》系列紀錄片有一個巨大的貢獻:賦予食物特殊的內涵,也讓食物跨越時間和空間,成為人類共同的語言。
現在,這檔紀錄片又有了新的內涵:將傳統的、地域性的東西傳播到遠方,發揚光大。這是我看了《尋味東莞》後最大的啟發。借鑑「舌尖上的中國」模式,通過鏡頭和故事,發掘地域美食,進而講述地域美食文化,從而傳播推廣這個地域,這在未來會成為一種趨勢。
《尋味東莞》一共有3集,每集都緊湊而貼近地方特點,比如說:第一集命名為《得天獨厚》,主要講了東莞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在這個地理位置上獨特而美味的食材,像黃油蟹、臘腸等。
第二集《山水相逢》,就從食材更進一步,講了做菜的過程,很多美味菜品被搬上熒幕,東莞市各個鎮街的代表菜也出現在了紀錄片裡。
第三集《歡宴流轉》,立意更加深遠,從食物出發拍到了人,拍到了城市,以及城市的未來。跳出了飲食文化的範疇,擴大到了城市文化的領域。
這是一種很好的策劃、展現方式,也是對城市的一次強有力的推銷,就像幾十年前的傳說「尼斯湖水怪」,通過講述水怪,營銷尼斯湖,最終吸引了大量的遊客來這裡,至於這裡有沒有水怪,天知道。後來,這種「神秘學派」營銷方式也被應用到了中國湖北的神農架,如果你問神農架當地人,「神農架有沒有野人」,他們多半會回答:「你來了就有」,這是現在很流行也很聰明的城市營銷方式。
只不過,《尋味東莞》這樣的營銷方式已經被證明過,那就是4年前的《尋味順德》,熟悉的配方、同樣滄桑而深沉的李立宏配音。甚至連篇幅都差不多:3集。
仔細看,《尋味順德》的三集,其內容也對應著《尋味東莞》的三集內容:「鄉土之源」對應「得天獨厚」,主要講地方的獨特食材和飲食文化;「匠心獨運」對應「山水相逢」,主要講特色食物的做法和色香味形;「美味相傳」對應「歡宴流轉」講人和城市,未來和傳承。
從8年前的《舌尖上的中國》,到4年前的《尋味順德》,再到現在的《尋味東莞》,可以說:通過食物講文化,再通過文化反哺食物的內涵蘊意,這是一條被不斷實踐,不斷證明有效的路徑。只不過,一開始立足的是全國,後來到了地方,是從面到點,難度也更加大。
為什麼說這樣的拍攝過程難度更大呢?一方面,單個地域上,可以講述的食物有限,尤其是:有特色的、獨一無二的食物很有限,這就使得創作者更要殫精竭慮去發掘更深度的本地文化;另一方面,針對某個地域來講述的美食故事,受眾有限,觀眾大多數是跟這個地方有關係的人,觀眾數量有限,這也造成了立項上的難度。
好在:陳曉卿團隊講出了新意,也講出來深度,所以,《尋味東莞》和《尋味順德》一樣,從開播到結束,評分一直是上升的。
看類似的地域性美食紀錄片還有另一個體會:現在的城市宣傳和營銷,越來越講究「軟植入」,已經不能上來就直接講城市多麼時尚、購物中心多麼大、工資多麼高了,而是:要講這個城市的文化底蘊多麼深厚,代表性美食多麼有故事性。只有這樣,觀眾才更容易接受,也才更容易實現傳播。
想起了幾部與重慶有關的電影,《從你的全世界路過》,《火鍋英雄》,這兩部電影也分別是從重慶的臺階,以及重慶的火鍋入手,講述重慶故事,進而帶來影迷對這個城市的嚮往。
所以,一個可資借鑑的經驗是:當一個城市開始懂得用文化,用電影來營銷的時候,這個城市真正開始變得時尚和潮流。
從這個角度看,我們每個人的家鄉都能拍一部《舌尖上的中國》,因為:每個人的家鄉都有值得傳播、推廣的文化,而這些文化通過美食來展現,是很好的一種方式。
你覺得呢?你的家鄉有什麼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