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東莞開始,每個人的家鄉都能拍一部《舌尖上的中國》

2020-12-10 老胡電影院

有沒有人類共同的語言?微笑。除了微笑呢?還有:食物。看過舌尖上的中國,我們明白:食物是跨越時間和地域的,是人類共同的語言。

即使我是一個北方人,看著紀錄片裡講述南方食物的故事,我也會默默地流口水、咽唾沫。即使那個食物我沒有吃過,也不懂它的歷史和文化,但看著那些色彩、製作過程、食物中蘊含的人情世故,仿佛透過屏幕聞到了食物的香味。所以說:食物也是人類共同的語言

《舌尖上的中國》系列紀錄片有一個巨大的貢獻:賦予食物特殊的內涵,也讓食物跨越時間和空間,成為人類共同的語言。

現在,這檔紀錄片又有了新的內涵:將傳統的、地域性的東西傳播到遠方,發揚光大。這是我看了《尋味東莞》後最大的啟發。借鑑「舌尖上的中國」模式,通過鏡頭和故事,發掘地域美食,進而講述地域美食文化,從而傳播推廣這個地域,這在未來會成為一種趨勢。

《尋味東莞》一共有3集,每集都緊湊而貼近地方特點,比如說:第一集命名為《得天獨厚》,主要講了東莞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在這個地理位置上獨特而美味的食材,像黃油蟹、臘腸等。

第二集《山水相逢》,就從食材更進一步,講了做菜的過程,很多美味菜品被搬上熒幕,東莞市各個鎮街的代表菜也出現在了紀錄片裡。

第三集《歡宴流轉》,立意更加深遠,從食物出發拍到了人,拍到了城市,以及城市的未來。跳出了飲食文化的範疇,擴大到了城市文化的領域。

這是一種很好的策劃、展現方式,也是對城市的一次強有力的推銷,就像幾十年前的傳說「尼斯湖水怪」,通過講述水怪,營銷尼斯湖,最終吸引了大量的遊客來這裡,至於這裡有沒有水怪,天知道。後來,這種「神秘學派」營銷方式也被應用到了中國湖北的神農架,如果你問神農架當地人,「神農架有沒有野人」,他們多半會回答:「你來了就有」,這是現在很流行也很聰明的城市營銷方式。

只不過,《尋味東莞》這樣的營銷方式已經被證明過,那就是4年前的《尋味順德》,熟悉的配方、同樣滄桑而深沉的李立宏配音。甚至連篇幅都差不多:3集。

仔細看,《尋味順德》的三集,其內容也對應著《尋味東莞》的三集內容:「鄉土之源」對應「得天獨厚」,主要講地方的獨特食材和飲食文化;「匠心獨運」對應「山水相逢」,主要講特色食物的做法和色香味形;「美味相傳」對應「歡宴流轉」講人和城市,未來和傳承。

從8年前的《舌尖上的中國》,到4年前的《尋味順德》,再到現在的《尋味東莞》,可以說:通過食物講文化,再通過文化反哺食物的內涵蘊意,這是一條被不斷實踐,不斷證明有效的路徑。只不過,一開始立足的是全國,後來到了地方,是從面到點,難度也更加大。

為什麼說這樣的拍攝過程難度更大呢?一方面,單個地域上,可以講述的食物有限,尤其是:有特色的、獨一無二的食物很有限,這就使得創作者更要殫精竭慮去發掘更深度的本地文化;另一方面,針對某個地域來講述的美食故事,受眾有限,觀眾大多數是跟這個地方有關係的人,觀眾數量有限,這也造成了立項上的難度。

好在:陳曉卿團隊講出了新意,也講出來深度,所以,《尋味東莞》和《尋味順德》一樣,從開播到結束,評分一直是上升的。

看類似的地域性美食紀錄片還有另一個體會:現在的城市宣傳和營銷,越來越講究「軟植入」,已經不能上來就直接講城市多麼時尚、購物中心多麼大、工資多麼高了,而是:要講這個城市的文化底蘊多麼深厚,代表性美食多麼有故事性。只有這樣,觀眾才更容易接受,也才更容易實現傳播。

想起了幾部與重慶有關的電影,《從你的全世界路過》,《火鍋英雄》,這兩部電影也分別是從重慶的臺階,以及重慶的火鍋入手,講述重慶故事,進而帶來影迷對這個城市的嚮往。

所以,一個可資借鑑的經驗是:當一個城市開始懂得用文化,用電影來營銷的時候,這個城市真正開始變得時尚和潮流。

從這個角度看,我們每個人的家鄉都能拍一部《舌尖上的中國》,因為:每個人的家鄉都有值得傳播、推廣的文化,而這些文化通過美食來展現,是很好的一種方式。

你覺得呢?你的家鄉有什麼美食?

相關焦點

  • TVB欄目《吾淑吾食》推介「舌尖上的東莞」
    TVB欄目《吾淑吾食》推介「舌尖上的東莞」 2015年10月05日 11:54 十一長假期間,香港無線電視臺知名節目《吾淑吾食》重磅介紹東莞的美食,向觀眾推介「舌尖上的東莞」。
  • 《舌尖上的中國3》拍河南美食胡辣湯卻選擇在杭州拍,原因很尷尬
    說起胡辣湯,很多北方的小夥伴都很熟悉,作為一道北方早餐中常見的傳統湯類。胡辣湯可是很多小夥伴從小到大早餐必吃的美食,最近熱播的《舌尖上的中國3》也把這道美食搬上了熒幕,很多人在感慨之餘發現,胡辣湯命名起源於河南,為什麼舌尖上的中國卻要在杭州拍攝呢?
  • 《舌尖上的中國》原班團隊再出紀錄片,隔壁小孩都饞哭了!
    從《舌尖上的中國》開始,關於美食的紀錄片陸陸續續多了起來。這不僅是美食的挖掘,裡面蘊含著我們中國各地的風土人情,更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舌尖上的中國》是中央電視臺重點項目,由陳曉卿擔任總導演,李立宏配音,為人們探索中國各地美食。陳曉卿更是參與製作了多檔美食節目,《風味人間》、《早餐中國》等優質美食紀錄片。後來,陳曉卿離開央視,組建稻來傳媒,拍攝的第一部作品,便是《尋味東莞》。
  • 舌尖上的新年什麼時候上映?電影版舌尖定檔
    據介紹,這部美食紀錄片電影將圍繞「新年」、「春節」、「年夜飯」的主題,把中國十餘個地區的春節美食搬上大銀幕,其中「2/3的出鏡美食是最資深的吃貨都未必熟悉的」。藝術總監陳曉卿表示,如今年味兒越來越淡,希望用這樣一部講春節美食的電影向自己記憶中的新年告別。
  • 這是《舌尖上的中國3》?簡直不敢相認
    色、香、味,都不對口。或許你們也猜到了,我要說的就是《舌尖上的中國 第三季》。12年,《舌尖上的中國》橫空出世,從此,「舌尖」成為了一個溢美之詞。如果一種食物說它可以上「舌尖」,那它絕對好吃。如果一部片被說媲美「舌尖」,那它絕對良心,優質。
  • 從舌尖上的中國到早餐中國,煙火氣是人間最好的治癒
    人在異鄉、胃在故鄉。你有多久沒吃過家鄉的早餐了?中國地大物博,每一座城市,小到每一個區鎮,都有截然不同的早餐文化。一天起來的醒神之作,吃好了才有元氣滿滿!在第二季第一集裡,家鄉味對新疆吐魯番朋友來說,是烤包子味的。據說新疆人不可一日無饢,看著這家「闊希瑪克拉」早餐店,你就能明白了。有客人為了吃上一份,改籤了車票;有「二十四孝」老公下樓為還在睡覺的老婆買愛心早餐;有的幼兒園小朋友心心念念吃包子......
  • 從《舌尖上的中國》到《風味人間》 為啥陳曉卿拍食物總讓人看餓
    叫《餚變萬千》;第五集叫《江湖夜雨》,講的是製作美食相關的這些人的故事;第六集是講中國人和其他地方的人對香料的認知上有哪些差異;第七集是《萬家燈火》,更多是講食物對人群聚散的影響,對社群的影響;第八集是製作的花絮,也非常好看。
  • 《舌尖上中國》用美食講百味人生 讓眼淚與口水齊流
    播出效果這麼火,《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卻表示「挺不適應」,「好多人理解的,跟我們原來想表達的,不是很吻合。」在陳曉卿看來,《舌尖上的中國》遠不止是一部「吃貨聖經」,而觀看《舌尖上的中國》也不應該只是「吃貨」的狂歡。「做紀錄片,文化的東西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光講吃,不就跟美食欄目一樣了?
  • 中國味道世界表達 <舌尖上的中國>商機暗湧背後
    5月14日,《舌尖上的中國》開始在央視首播,這部有關美食的紀錄片,收視率可觀的同時,美食之外的人文因素也贏得了觀眾認可,但面對國內紀錄片缺乏市場精耕細作的現狀,業內人士也擔心,《舌尖上的中國》業已產生的社會效益和文化效益恐將就此停滯。
  • 每集5分鐘的美食紀錄片,精彩不輸舌尖,裡面每個地方都想去打卡
    自從《舌尖上的中國》播出並爆火之後,各種關於美食的紀錄片如雨後春筍一般,有尋找地方特色美食的如《尋味順德》,有針對年輕人宵夜文化的《人生一串》等等,每一部都非常精彩。以前吃飯會看一些肥皂劇配飯,現在不一樣了,很多人都會邊看美食紀錄片邊吃飯,也許這樣能使手中的飯菜更香一點吧!
  • 5部關於美食的頂級紀錄片,每一部都是精心之作,《舌尖》上榜
    5部關於美食的頂級紀錄片,每一部都是精心之作,《舌尖》上榜電影看多了,偶爾看看寫實的紀錄片可謂是一種別樣的享受,對於吃貨來說,美食紀錄片可謂是不可錯過的精華,坐在家裡就能吃遍全世界,是無數吃貨的夢想,雖然不能真正吃到,能大飽眼福也夠了!
  • 為舌尖上的東莞代言 東莞美食名鎮的「突圍」之路
    道滘美食節期間,兩位女士盡情享受舌尖上的美食。胡國球 攝道滘鎮擁有中國特色食品名鎮的榮譽,茶山鎮則早在2008年便被中國食品工業協會認定為「中國食品名鎮」,過去20多年,這裡走出了思朗、華美、聖心等國內知名食品品牌,食品工業也成為支撐東莞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一塊拼圖。  雖然有著深厚的產業根基,可在行業競爭加劇之下,東莞的食品產業也正在遭遇瓶頸,在品牌、渠道等方面亟需進一步突破。
  • 央視紀錄頻道推出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
    央視紀錄頻道推出首部大型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 新華網北京頻道5月11日電(記者公磊)央視紀錄頻道推出的首部美食類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將於14日正式播出,該片也是紀錄頻道繼《故宮100》和《春晚》之後的又一部原創大片。
  • 《舌尖上的中國》口水淚水齊流 美食背後人間百味
    這部紀錄片是觀眾中近期最熱門的話題,吃貨們是每天「流著口水」收看,而那些極具地方特色的美食,則勾起了許多遠離家鄉的人的濃濃思鄉情,看得眼淚直流。該片製片人陳曉卿表示,「通過吃的故事,展示普通中國人的人生況味,讓《舌尖上的中國》有了一層厚重的歷史感。」
  • 他用手機拍遍中國55處世界遺產,這次要拍家鄉的白沙堰
    「用手機鏡頭記錄世界,記錄中國,唯獨沒有好好記錄家鄉。」他是金華一名80後青年追夢人,名叫王劍波,手機攝影師,網名「神奇的哈利波哥」。 他決定補上「記錄家鄉」這一課。一個月來,他在婺城區委宣傳部的支持下,正在拍攝「白沙溪三十六堰」系列手機攝影作品。
  • 廣州拍美食紀錄片 《舌尖上的中國》導演穿街走巷帶你覓食
    昨日,《舌尖上的中國》導演陳曉卿等美食大咖雲集荔灣。雲吞麵(資料圖)   「香噴噴的雲吞麵是廣州最具特色的食品」,陳曉卿再次來到廣州荔灣西關說,「當時拍《舌尖上的中國》  就想來廣州拍。早在2012年,西關被納入《舌尖上的中國》的拍攝範疇,更多人領略到西關味道的風採。如今,荔灣區為充分利用荔灣飲食優勢資源,重塑西關飲食文化旅遊品牌,圍繞廣州市國家重要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區戰略,按「以文帶旅,文旅興商,商旅承文」的總體思路,發揮荔灣老城區飲食文化的優勢和特點,打造有荔灣特色的文商旅一體化活化提升發展平臺,將邀請美食大咖雲集西關,舉辦「品味舌尖,分享西關」論壇,並開拍「至味西關」紀錄片。
  • 《我和我的家鄉》導演談:「命題作文」怎麼拍?
    原來,親戚聽說農村醫保也全覆蓋了,看病支出的百分之八九十都能報銷。這可著實是一個好消息,立刻打消了親戚的顧慮。這件事讓寧浩感觸頗深:「原來基層的工作已經做得這麼好了,讓每個人的生活都有了保障。」於是,寧浩把這件事進行了改編,放到了電影《我和我的家鄉》裡,拍攝了故事《北京好人》。
  • 【舌尖上的桐城】家鄉的菜飯軟又香
    望著母親忙碌的背影,我的思緒一下子回到了從前……    小時候,吃的東西很貧乏,難得吃上葷菜,一年到頭基本上都是素菜當家。現在的人視蔬菜為珍饈,但在那個缺衣少食的年代,蔬菜僅僅是充飢而已,沒有油的蔬菜更是單調而又乏味,難以下咽。於是一種飯菜絕妙組合的菜飯應運而生,它以一種奇妙的味道徵服了我們的味蕾,改變了我們的口感,讓艱苦而又平淡的日子變得豐富多彩,有滋有味,叫人懷念至今。
  • 舌尖上的中國傳承中國美食文化
    現在《舌尖上的中國》將中國的傳統美食搬上螢屏,希望我們的美食文化得到傳承。  5月22日晚,《舌尖上的中國》在央視一套播出了最後一集《我們的田野》。其中,來自我市的靖江蟹黃湯包、興化龍香芋兩道美食也在節目中驚豔亮相。  這兩道美食是如何與《舌尖上的中國》結緣的?
  • 舌尖上的東莞:這些東莞特色美食小吃,你都吃過哪些?
    話說「吃在東莞」似乎名聲不響,但其實東莞人對於莞邑美食,最樂於沉浸在其中,本土美食深得民心,東莞人最喜愛在自己這片土地上品味天下,自得其樂。今天就說說舌尖上的東莞:這些東莞特色美食小吃,你都吃過哪些?塘廈碌鵝:這是具有客家風味的東莞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