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探索破解村企合作開發單一化難題

2020-12-16 南方新聞網

4月10日,惠城區小金口街道辦事處烏石村田寮村民小組江北43號小區的農村工商用地村企合作項目,在低調中中標。算上闊別惠州房地產開發7年之久的TCL實業年初介入村企合作低調回歸,惠州年內完成轉讓的村企合作開發項目已超過10宗。

13年前,惠州拉開了村企合作共建新農村示範村的帷幕。但是,隨著城市擴容建設,近年來這一開發模式逐漸演變成單一化的房地產開發。

這一變化,帶來了系列弊病——土地成規模開發難、城市形態割裂以及潛在的利益爭端等,不僅為後來整體開發帶來隱患,也成為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桎梏。如何優化推進城市村企合作開發,釋放城市土地活力,這是惠州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南方日報記者 張峰

現象

村企合作開發方式單一化

烏石村田寮村民小組江北43號小區農村工商用地村企合作項目,由惠州市軒逸實業有限公司給予村民補償5931.52萬元和約定物業面積,取得宗地開發權。

再往前看,臨近北站新城的小金口金雞村、柏崗村,一個月內接連兩宗村企合作開發項目(江北西JBX11—01—03地塊、江北西JBX16—08—02地塊)完成招標,百匯投資和弘澤置業兩家中標企業共計支付土地補償更是達到近4.7億元。

實際上,無論是村民小組實施的招標開發項目,還是在惠州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礦業網上掛牌交易系統交易的宗地,屬於村民留用地出讓的佔比都接近四成,其中仲愷和大亞灣出讓的商住地屬於村企合作地塊佔比更是超過六成。

實際上,惠州早在2007年初便提出「村企合作共建新農村」,但是這些年來,這一合作模式逐漸房地產化。

近年來,隨著城市的擴容提質,金山新城、北站新城等新城組團的開發,以往一線城市常見的「這條村要發了」「村裡都是最靚的仔」之類的農村故事在惠州頻繁上演。

「對於被徵地村民而言,短周期的房地產開發收益快,馬上可以拿到錢。對於開發企業來說,在建設粵港澳大灣區背景下拿地越來越難的時候,通過村企合作曲線拿地開發也是剛性需求。」惠州某地產代理公司研究部負責人介紹,短期來看,企業和村民都各取所需,但長期來看,因為沒有任何產業做支撐,失地村民未來的生活是沒有保障的。

事實上,惠州政府部門也在試圖優化引導這一問題的解決。據2013年10月31日實施的《惠州市加強建設項目徵地拆遷管理規定》,村民留用地按照新徵土地面積的10%計算。隨後實施的《惠州市徵地留用地管理實施辦法》(2015年印發)進一步體現分類引導理念,根據村民留用地選擇國有建設用地、集體建設用地和貨幣補償放棄留用地安置,分別按照徵收土地面積的10%、12%和15%進行安排。

不過,從實施效果來看並不明顯。一位熟悉惠州村企合作運作的知情人士介紹,村民在留用地指標的選取過程中基本都會選擇商住屬性的國有建設用地,選擇工業指標和貨幣的不多。「這並不難理解,畢竟物業的增值和企業對土地的『饑渴』,都意味著短周期裡商住地是最有價值的。」該人士表示。

爭議

信息不對稱容易引發糾紛

有利益的地方常會有爭端。村民留用地尋找企業合作開發的過程同樣如此。

日前,惠城區文頭嶺村多名村民在惠城區人民政府網絡問政平臺上,發帖投訴該村多個村企合作項目。

4月9日,惠城區橋東街道辦事處針對村民反映情況發布了調處工作小組調查報告。內容指出,根據文頭嶺村民委員會與惠州市中宇置業發展有限公司2010年籤訂的《合作合同書》條款約定,該村企合作項目文頭嶺村民委員會收益為土地作價總值1.4億元。另經文頭嶺村民委員會與惠州市中宇置業發展有限公司、惠州市和盛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協商一致,三方2014年1月7日籤訂《補充協議書》,約定條款明確說明26667平方米商品房住宅房屋部分已折合成人民幣7000萬元支付給文頭嶺村民委員會,文頭嶺村民委員會將收益的現金部分分別於2010年2月4日和2014年1月2日以分紅形式分發給享有分紅資格的每名村民。

通過該街道辦事處的調查結果可以看到,文頭嶺村民委員會與開發企業間的各項約定均足夠明晰,但對於村民提出的物業被企業賤價回收等問題則並未回應。

類似的事情並不鮮見。例如,在金山湖開發進程中某村村幹部鬧起矛盾、金山湖(JSH—A05—10—2—1地塊)項目因村民投訴才返還190個車位等糾紛起因均緣於此。由於實施過程中村民信息不對等、利益分配機制不夠透明等,單一的房地產開發模式容易引發村集體層面矛盾糾紛。

記者注意到,上述的開發糾紛還只是屬於合作開發流程中的問題,隨著城市規劃的不斷優化和細化調整,部分被徵地村集體留用地指標落地難也將成為片區集約發展的桎梏。

雖然小金口片區的金雞村、柏崗村等地的村民在享受著北站新城發展帶來的巨大紅利,但也存在著諸如小鐵村大一、大二、山子村村民因片區規劃調整致原留用地選址無法落地的情況。由於城市規劃調整、產業落地和土地成片連片開發強化,大量留用地指標因控規、土規的不相符而成為歷史留用地。據統計數據顯示,惠城區的109宗歷史留用地中就有近一半存在著類似情況。

建議

留用地權益作價納入項目開發

記者梳理今年以來全市的村企合作項目招標,發現一種新情況,就是只明確被徵地的留用地指標規模,並不確定標的物具體地塊。比如,小金口、烏石等多片區的開發項目標的物就是如此。在今年初,惠州TCL粵江房地產有限公司中標江北街道望江村民委員會留用地村企合作開發項目就僅有38418平方米留用地指標規模,具體位置也尚未確定。

「在當前的房地產行業形勢下,在惠州拿到商住地開發吸引力確實太大,村企合作開發項目的利潤空間也非常大。」一位要求匿名的上市公司惠州負責人介紹,像集團型公司是沒有辦法出帳做這些前期的工作的,往往都是通過高價收購運作公司取得項目後續開發權,這樣較最初給予村民的條件肯定會高很多。「這實際上也催生了一些『土地運作公司』的出現,專門通過村裡的資源運作項目再轉手交易獲利。」

在惠城區網絡問政平臺的一份貼文中,文頭嶺村村民質疑該村最後兩塊徵地回撥地地塊(LJL—43—06和LJL—44—06)項目招標的前期服務公司是一家2019年11月成立的新公司,零開發經驗或無法保障村民的權益。

「對於企業而言,肯定是有利可圖才會做這件事情。但對於村民而言,無法直面最終的投資企業,實際上也意味著未能實現土地利益最大化。」參與了惠州多個城市規劃編制的深圳市城市空間規劃建築設計有限公司副總規劃師朱楓介紹,雖然當前通過公共資源交易平臺的方式增加了透明度,但是在實施過程仍然存在操作的辦法。

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總規劃師、教授級高工馬向明對此也表示,不單是在惠州,很多區域以前都存在著留用地選址不夠優化的問題,直接導致片區建成後工業區和住宅小區雜亂鋪排,缺少規劃統籌和設計感,這也帶來城市形態的混亂。

如何進行優化?馬向明認為應該加強總體的規劃引導,規避留用地落地的隨意性,嚴格按照片區規劃實施集約發展。「考慮到土地開發的整體性和成片連片開發,在留用地安置過程中應該更加考慮將多村落實施集中安置,並加以引導進行開發經營,這也能更有效地落實村民權益和就業等問題。」

朱楓則提出了另外一種可能,他認為政府其實不必專門去劃定留用地進行安置村民,而應將留用地指標權益作為相應的權益價值,在後續徵地掛牌出讓環節納入相應的用地規劃指標中進行配建返還。這樣做除了能夠有效地減少村集體的再招標出現腐敗外,納入到出讓土地項目的綜合建設中也能更有效地實現物業權益價值。

■專家觀點

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總規劃師、教授級高工馬向明:

政府應加強引導

探索集中安置失地村民

這一代人吃飽了,下一代人怎麼辦?馬向明介紹,村企合作最重要的就是要解決好失地農民的權益問題。土地是讓農民覺得最踏實、最有依靠感的資源,農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意味著整個生活生產方式的改變。

馬向明說,以前的村企合作項目多採取土地租給企業的方式,經營起來比較快。當前的村企合作基本都是國有建設用地,牽涉土地產權交割,在實施上需要全部村民參與決策,相關的流程比較複雜,過程會比較長,也很容易引發糾紛。

很多項目的實際開發周期可能需要5年,甚至10年,這對於開發企業而言風險較大,對於村民的權益能否得到落實也面臨著風險。

記者注意到,結合既有的村企合作開發進程,伴隨房地產市場的高低起伏也面臨著不同表現。遇到房產低迷市場行情,就容易出現類似惠州市場華軒居一樣的問題樓盤,這也意味著失地村民的合法權益無法實現。

馬向明認為地方政府應該加強引導,探索集中安置失地村民,引入有實力的企業實現成規模的綜合性開發。可以考慮除了商住社區以外,綜合開發部分產業並引導運營,這樣除了優化安置開發之外還將有效地實現村民就業。

此外,馬向明還提出要強化規劃統籌,嚴格落實新區的用地規劃,留用地同樣也要嚴格按照規劃的要求科學安置,確保城市建設的有序和完善。針對集中安置的情況,相關項目的開發則需更有效地指引,統籌考慮村集體的居住、生活、教育、休閒、就業等各方面的需求,切實保障和優化失地村民的生活。

深圳市城市空間規劃建築設計有限公司副總規劃師朱楓:

推動開發企業以配建保障村民權益

朱楓認為,首先要釐清政府徵地之後設置留用地指標是為了什麼。「出發點很顯然就是為了保障村民的權益,保留他們後續生活和收益的基礎。」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城市的擴容提質,很多被徵地的村實際上已經成為城市的重要部分。類似於河南岸街道、橋東街道等區域,更是已成為城市的核心組團。

「留用地安置後,原本預期的發展產業、保障民生等並未全部實現,大部分都演變成二次的房地產開發。」朱楓認為,這實際上也意味著留用地的權益並未得到有效的發揮,儘管很大程度上也讓村民獲得了相應的「物業+貨幣」補償,但短期的收益可觀,失地村民未來的生活則很難得到保障。

結合部分村企合作項目出現的一些問題,以及衍生出的一些不夠公開和透明的現象。朱楓介紹,不單是在惠州,其他城市的留用地開發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公共交易的方式儘管讓這類問題有所好轉,但通過招標條款和要求的設定,意向企業基本也能達到拿地目的。

「既然落實留用地安置,讓片區發展顯得更加零散,那不如將留用地指標權益落實到市場掛牌土地的配建要求中。」朱楓認為,被徵地村民的留用地可無需再明確到地塊,而是按照留用地指標的權益價值計入相應的「物業+貨幣」資產包,政府在土地掛牌過程中將該權益價值落實到土地掛牌要求中去,推動開發企業通過配建返還村民。

另外,朱楓結合惠州城市更新工作開展情況還提出,村企合作可與城市更新中的舊村莊改造工作一併落實,推動城市片區成規模改造,切實提升城市品質和完善城市配套。

■觀察眼

強化片區統籌開發

分類落實村民權益

城市擴容、新城建設需要更多的土地,大量村集體土地被有償徵用盤整開發,為保障村民的長效權益,按實際徵收土地面積安排留用地。按照惠州當前實施的徵地留用地管理辦法要求:選擇國有建設用地按10%、集體建設用地按12%,折算貨幣則補償15%。

從管理辦法設置的不同比例安排可以看出,政府倡導的還是貨幣補償。有專家指出,國有建設用地是最珍貴的,用於城市建設、產業落地等,直接關係著城市經濟發展和品質提升。

但在實施過程中,由於惠州房地產市場的快速發展,村民幾乎都選擇權益佔比最少的國有建設用地,用地屬性則集中於商業、住宅。還是因為房地產業的發展,各村的徵地留用地成為開發企業眼裡的「香餑餑」。

結合惠州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進程,筆者在採訪之初試圖探討村企合作產業、商業、住宅開發等多元的發展路徑,但梳理發現,由於房地產企業的密集跟進,村民對於短周期收益的關注,以及對於產業周期和收益的不確定,村企合作成為房地產開發模式難以動搖。

雖然充滿了挫敗感,但既然開發模式已然固定,梳理既有開發過程中的弊病並探討如何優化也是不錯的方式,儘可能的維護徵地留用地措施的初衷,保障失地村民權益,優化失地村民的生活。

關注到既有的村集體爭端,無論是文頭嶺村村民投訴權屬於村集體的26667平方米商品房住宅房屋被村委會作價7000萬元(單價2625元/平方米)「賤賣」;還是質疑招標留用地地塊項目合作企業為零開發經驗的新成立公司,均意味著村民擔心用土地換來的生活權益能否保障。

儘管在政府組織的調查小組公布調查結果中,村集體層面與開發企業各個環節都在合法合規流程內,但相較於開發項目當前破13000元/平方米的房價,2000多元的單價回購顯然難言正常。

與此同時,還應注意截至目前仍有超過100宗歷史留用地的情況,由於城市規劃調整、區域產業落地或土地成片連片開發需要,大量徵地留用地指標無法確定宗地,這也更加導致失地的村民權益難以實現。

如何推動村民權益落實和減少損害?筆者認為專家提出的留用地指標不再細化落宗的提議值得推廣。根據村民選擇的徵地留用地類型和權益佔比,將權益指標作價相應的資產包,落實到土地掛牌指標中去,企業通過配建返還村民。

針對專家提出的村民集中選擇商住,但被徵土地所在村的土地使用屬性不一定能滿足的問題,筆者認為政府可統籌考慮,打破村、鎮之間的限制,根據各村集體選擇的用地類型協同考慮,按照各村集體選擇的產業、商業和住宅土地情況分別在相應土地屬性項目中進行落實,有效地保障失地村民的權益。

相關焦點

  • 村企合作,建房還是建新農村?
    熱播電影《竊聽風雲3》由財團出招搶農民地權開發房地產展開了劇情,香港新界版本的「村企合作」引發觀影熱潮,也引起了現實中對於村企合作的深思。   2007年初,惠州提出「村企合作共建新農村」。直至近年來,村企合作方式由多樣化逐漸演變成合作開發房地產的單一開發模式。   進入2014年,村企合作模式不斷被提起並非在政府「三農」會議中,而是在惠州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土地掛牌交易中。以惠城區土地交易市場為例,2014年東江新城和河南岸幾個地塊的掛牌交易,開發的前提是採取村企合作開發模式。   在村企合作開發房地產模式中,農村、農民、企業能否共贏?
  • 德龍5.39億競得惠州惠陽區村企合作項目地塊 溢價36.5%
    原標題:德龍5.39億競得惠州惠陽區村企合作項目地塊 溢價36.5%   7月15日,廣東惠州市惠陽區一宗商住地入市交易。
  • 總價1.48億,成都德商集團中標江北村企合作項首進惠州
    4月10日,惠州市小金口街道辦事處烏石村田寮村民小組烏石村田寮村民小組江北43號小區農村工商用地村企合作項目中標公告顯示,中標企業為惠州市軒逸實業有限公司,土地轉讓貨幣補償款為5931.52萬元(地塊總價14828.8萬元的40%),項目採用「返還物業+貨幣方式」進行村企合作開發
  • 橋東區實施「村企聯盟」企業幫扶貧困村脫貧模式
    近年來,橋東區在推進脫貧攻堅工作過程中,探索創新實施「村企聯盟」幫扶行動,引導區內的廣大企業投身脫貧攻堅主戰場,通過發揮企業的資金、管理、營銷等方面的優勢,深度挖掘貧困村的土地、生態等農業資源優勢,從而實現企業幫扶貧困村、村企互惠共贏的良性發展局面。南灣村油用牡丹種植正是橋東區在推進實施「村企聯盟」工作中的典型示範項目之一。
  • 惠州市人大代表建議破解西湖景區發展難題
    原標題:惠州人大:惠州西湖景區發展難題如何破?市人大代表建議活化地面地下空間 惠州西湖是惠州的形象名片,2018年10月躋身國家5A級旅遊景區。然而,惠州西湖景區距離一流景區仍有差距,停車難、交通擁堵、缺少配套商業旅遊設施等短板橫亙在前。
  • 惠州成交三宗村企合作地,萬科競得三和街道相鄰2宗地塊,首入惠陽
    好地網4月20日消息(研究員 張帆)今天,惠州市出讓3宗村企合作地塊。三宗地塊分別位於惠陽區三和街道、仲愷區惠環街道,總用地面積8.28萬方,總建面25.萬方,總成交價7.62億元。其中萬科以底價競得惠陽區三和街道2宗相鄰地塊,此為萬科集團在公開市場上首次在惠州市惠陽區拿地,2宗地總用地面積6.8萬方(102畝),總建面19.5萬方,總成交額6.8億元,平均成交樓面價為3488元/㎡;另,仲愷區惠環街道地塊由惠州市皓翔榮源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本土房企)以底價8227萬元競得,用地面積1.48萬方,總建面5.6萬方,成交樓面價1460元/平方米。
  • 洱源縣以「合作股份」破解「空殼村」發展難題
    8月,洱源縣喬後鎮新坪、大樹、永新、文開等7個村委會與當地電力龍頭企業宇龍發電有限責任公司籤訂了「合作股份」協議,7個村委會每村向企業入股10萬元,村委會每年可分到一定的紅利,這標誌著喬後鎮在該縣率先實現了村級集體經濟全覆蓋。
  • 全面小康的溫嶺實踐③︱ 大溪鎮:「飛地」模式破解發展難題
    2018年以來,大溪鎮啟動了全域土地綜合整治三年計劃,創新探索土地復墾指標「飛地」集聚建設模式,推進建設用地指標化零為整,全鎮域統籌使用,破解農民建房、成長型企業發展空間等難題,並帶動美麗城鎮創建、美麗村莊建設、「消薄」等工作,實現鎮、企、村三方共贏。
  • 漣水縣發揮公證三舉措破解復工復產難題
    漣水縣發揮公證三舉措破解復工復產難題時間:2020-12-24  來源:漣水縣政府辦公室  瀏覽次數:  字號:[大 中 小]今年以來,為解決疫情防控期間當事人的實際需求,做好企業復工復產,漣水縣進一步強化公證便民利企工作要求
  • 浙報專版︱全面小康的溫嶺實踐③ 大溪鎮:「飛地」模式破解發展難題
    2018年以來,大溪鎮啟動了全域土地綜合整治三年計劃,創新探索土地復墾指標「飛地」集聚建設模式,推進建設用地指標化零為整,全鎮域統籌使用,破解農民建房、成長型企業發展空間等難題,並帶動美麗城鎮創建、美麗村莊建設、「消薄」等工作,實現鎮、企、村三方共贏。
  • 探索創建長效幫扶機制 走惠州特色鄉村振興新路
    鄉村振興事關惠州全面協調發展,事關建設國內一流城市大局,是惠州必須做好的一篇大文章。今年6—8月,惠州市人大常委會與團市委組成調研組,深入各縣(區)、鎮村開展「一村一策」專題調研,並在調研的基礎上就建立長短結合、標本兼治的鄉村振興長效幫扶工作機制進行深入思考和研究,形成了調研報告。
  • 安溪黃嶺村:黨建引領 探索出村企共建美麗鄉村路
    2011年以來,為改變黃嶺村的落後面貌,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尚卿鄉黨委、政府經過多方調研和論證,揚長避短,充分利用和發揮黃嶺村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積極引進鄉賢黃清平返鄉創辦企業,成立譽豐國心茶業有限公司,在黃嶺村建設國心綠谷生態茶園,發展有機茶葉和鄉村生態旅遊,經過多年的發展,逐步探索出了一條「政府引領、村委主導、村企共建、全民參與」的美麗鄉村和扶貧建設發展路子。
  • Intertek 天祥集團再赴成都破解鞋企出口歐美市場難題
    政府給力:搭建平臺促出口 武侯區歷來重視鞋企的發展,該區在省市各級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相繼為鞋企搭建了中國女鞋之都名品連鎖店、中國女鞋之都直銷鞋城等內銷平臺,出臺優惠政策幫助鞋企進軍各大高端商場,每年還舉辦中國女鞋之都國際採購節等活動,積極推進鞋企的產業升級轉型,成都女鞋的國內市場佔有率也因而獲得大幅提升。
  • 中國使館官員獻計印尼破解「中企工作籤證」難題
    中國使館官員獻計印尼破解「中企工作籤證」難題 2017-07-17  一是加大中印尼在人力資源培訓領域的合作。重點在培訓熟練技術工人上加強合作,滿足投資項目的實際需要。他同時建議印尼政府出臺鼓勵雙方職業技工學校開展合作的政策,培訓基礎設施建設、冶金、電站運營、廠房操作等各領域的熟練工人,滿足在印尼中資企業的用工需求,並協助印尼降低失業率。  二是印尼有關部門在受理工作籤證申請上應分類施策、靈活處理。
  • 抓強「五大」建設,破解鄉村振興難題
    產業模式老套,加大創新形成生產新模式;技術落後,引進強企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針對不同問題制定「一對一」策略,確保精準服務、有效幫扶。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築牢鄉風文明。民俗風情象徵一個地區的明信片,鄉村振興不緊依託產業強盛,更離不開鄉風文明的引領護航。
  • 秦淮矽巷打造無邊界創新園區破解老城科技創新難題
    2019-02-27 07:20圖文來源:南京日報 嵌入大街小巷,釋放創新空間——「秦淮矽巷」,破解老城科技創新難題  在人口集中、建築密集、開發建設空間有限的老城區,如何推動科技創新、激發城市活力?
  • 昔日經濟薄弱村變身小康村!村企合作繪就強村富民「彩虹路」
    據估算,今年葉家村僅玉米一項就能創收30餘萬元,村集體收入有望較去年翻番,達60萬元。 「怎麼才能既幫助村民解決種田難題,又讓土地發揮最大價值,是我們始終思考的命題。」
  • 臺企:助推惠州高質量發展生力軍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方興未艾,像優達這種研發新材料、開拓全球市場的臺資企業不斷增加,他們以深耕製造業為基礎,逐步從勞動密集型企業向資金、技術密集型企業轉型,開發自主品牌,成為惠州「創」造的有力推手。 今日,我市解決企業困難「直通車」臺企專場啟動,著力解決臺資企業困難和訴求。
  • 村企深度「聯姻」,共促鄉村振興
    11月25日,全省「萬企聯萬村 共走振興路」行動現場推進會在鎮江句容市召開,這是省委省政府為深入推進「村企聯建」工作、加快合作項目落地實施的又一項務實舉措。談經驗因地制宜有亮點 圍繞村企雙方「有什麼」、發展「缺什麼」、最想「要什麼」,推進會上,部分市區縣(市)就「政府如何因地制宜搭好臺,讓村企雙方唱好戲」展開交流發言,總結村企合作中的成功經驗,創新實踐探索的火花不斷迸發——「憑藉良好的工作基礎和先發優勢
  • 柘榮縣——中國長壽之鄉,村企合作推動產業扶貧
    近年來,柘榮縣創新推廣「村企合作推動產業扶貧」,致力實現科學扶貧可持續、精準扶貧可複製,走出了一條推動縣域擺脫貧困的發展路子。柘榮縣農民辣椒豐收。(供圖)全縣87家企業(合作社)與100多個村建立合作關係,基本輻射所有建制村,平均帶動農民增收2360元,657戶貧困對象通過村企合作實現脫貧,形成示範與帶動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