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體驗式的實驗:
參加實驗的夫妻被分為兩組,第一組中的伴侶面對面站立,兩個人的手對撐在一起,向對方付出全力。結果,兩個人都很累,它象徵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婚姻模式。
第二組中的丈夫將妻子背起來奔跑,不管有多累,都不能讓背上的人掉下來,背上的人也緊緊摟著他,這代表著「控制型」婚姻模式。
上面這兩種婚姻中,充分體現出了「愛」,是大家比較常見的婚姻模式。這樣的愛是支撐,是彼此陪伴的力量。然而時間久了,也會讓人疲憊,就如錢鍾書在《圍城》裡的經典描述:
婚姻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裡的人想出來。
從來,愛與自由是相互矛盾的,愛,讓關係更加親近,而自由,令關係保持距離。
如何讓愛與自由找到最佳的臨界點,是對婚姻的終極探索。
01 你真的了解自己嗎
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將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歸屬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能否在婚姻中滿足雙方的需求,決定了關係的親密程度。
但是,想要一個人能夠全心全意順應對方的需求,就必須要先具有說「不」的自由。因為當一個人沒有選擇的餘地時,它會很難真心地去愛對方。
愛人先愛己,沒有一種親密關係中的需求,需要放棄自我來滿足對方。
近幾年,「愛自己」總是出現在網絡和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似乎每個人都會說「你要學會愛自己」,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 ,這只是停留在嘴巴的一句話,如何愛自己,依然是一個未解的謎題。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愛自己的前提,是要知道自己是誰,自己是一個怎麼樣的人。然後區分出哪些是自己需要的,哪些是別人需要的。
這時一個向內探索的過程,明白了這些問題後,才能更好地愛自己,體驗到被愛的感覺。
好的親密關係,並不僅僅取決於你遇上誰,還取決於你是什麼樣的人。
02 擇人先問心
在一檔綜藝節目中,主持人問一對金婚老人相處的秘訣,老人平靜地說:
「其實沒有什麼所謂的相處方式,更多的就是相敬如賓。」
聽上去很簡單,但卻是最難做到的,多少人總是把自己的壞脾氣帶給身邊的人,忘記尊重對方的邊界。
還有人會打著「我是你愛人,我就有權力」的幌子,幹涉對方的每一個選擇,這樣去幹涉一個人的自由,就很難讓對方在這段關係中感受到愛的存在。
作家張抗抗說:很多人的婚姻為什麼最初那麼相愛,卻不能要走到最後,很重要的原因是覺得結婚了,自己對對方就享有某種特權,就會按照自己的要求來管束對方。
但事實是沒有人喜歡被要求,被管束,婚姻是兩個人一起組建的新家庭,在此之前,兩個人的家庭不同,性格不同,經歷也不同。接納這些不同,是給婚姻最好的自由。
雖然說婚姻裡沒有絕對的自由,但是建立在愛的基礎上,互相尊重、互相體諒,這樣的「自由」,會讓親密關係更長久。
03 接納,讓「真我」相遇
婚姻並不能改變一個人,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接納對方本來不完美的樣子,讓對方放下他內心的保護層,便可以觸碰到最真實的他,從而讓對方變得更好。
就像國際著名兩性和婚姻關係治療師莎蘭·漢考克所說:
「我們的心有三層結構,最外面的一層是保護層,中間一層是創傷,而最深處一層是真我。」
想要建立好的親密關係,就要打破最後的那層保護。每個人的保護層,都是來源於一些傷痛,學會愛自己,和愛人之間保持邊界感,慢慢就會放下這些保護,袒露出真正的自己。
這樣可以展現真實自己的關係,才是真正好的親密關係。
愛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技巧,想要在婚姻的修行路上走得更好,心理知識是我們最好的拐杖。莎蘭·漢考克結合西方心理學和東方傳統,在《愛與自由:洞悉親密關係的25堂心理課》中,告訴我們,如何用獨特的方式,去理解和處理我們現實的問題。快點擊查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