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得《老子》中這3點,擁有遇難呈祥的智慧、逢兇化吉的要妙

2020-12-14 允協

道家鼻祖老子所著的《老子》是最早講「道」,最系統講「道」的哲理性妙文、美文,洋洋灑灑的5000多字的《老子》,字字珠璣,幾乎每一句話都可以寫一篇博士論文。

《老子》中這3點,是逢兇化吉的要妙,是解開智慧心結的

南懷瑾認為,道家是開藥店的,儒家是開糧食店的,佛家是開雜貨店的,開藥店的是,出了問題就找道家,平時沒事買一點藥物備用也無妨,而糧食店是每日必需的,雜貨店則是有空時進去玩玩的,逛逛熱鬧的。

說起這道家只管賣藥的,確實很有解決問題的力道,特別是逢兇化吉的能力亦是非凡的。

下面特舉幾個例子,闡述《老子》中逢兇化吉的幾點功用:

一是慈悲節儉,不敢爭先的精神。

《老子》:「吾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老子自稱有三件寶貝,一個是慈悲為懷,一個是勤儉節約,一個是不敢為天下先。

凡是慈悲為懷的,對人沒有惡意,誰來傷害你呢?傷害你能有什麼好處呢?不都是還希望得到你的慈悲幫助呢?

凡是節儉的,物質性的緊缺或者瓶頸性的難關,人生總會遇見的,能節儉得下來的,人生是有保障的。

凡是爭先的,都遭人忌諱,無不想制之而後快,誰不想高人一等呢?誰想低人一等呢?且現代法治社會,誰容得下人格的不平等呢?

二是重視實用主義,注重物質生活的滿足,不求聲娛之樂。

《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不喜歡那些五顏六色的、五花八門的娛樂,以及各種盡情縱慾的行為,只喜歡實實在在地填飽肚子、穿暖衣服,得到衣食飽暖、豐衣足食,也就夠了。

這種實用主義,把生命的必需品提到最高的價值標準,其餘的對於生命必需無關緊要的,大可以拋下了,這樣的生命,豈不是更為趨近於逢兇化吉之道?

三是軟弱的志氣,和堅強的骨頭。

《老子》:「弱其志,強其骨」。

一定要讓自己的志氣逐漸減小,一直減少到接近於零,因為凡是屬於志氣的,難得這個社會會來主動滿足你,社會從來不是為某個人準備的,社會是自動發生的,沒有特別地為了某個人做了特殊的預備的。

所以,寧可骨頭硬一點,去適應這個社會,也不願意太過於高調,想要實現什麼理想和志向,就怕終究得不償失,吃力不討好。

一切順任自然,該得到的終究會得到,世界不會滿足任何人的異想天開,只會滿足那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的漸進式爭取。

相關焦點

  • 《周易》訟卦的智慧:人生路上謹記這3點,逢兇化吉,大有裨益
    《周易》訟卦的智慧:人生路上謹記這3點,逢兇化吉,大有裨益學《易經》的人,有的是為了探索這個世界的最終奧秘,也有人是為了逢兇化吉,過好此生。《易經》中有大智慧,這是人們公認的事實。《周易》中逢兇化吉的智慧,在李秀筆記看來,實則是教授我們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 老子「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這句話,說的好!
    出自老子《道德的》的一句話,值得我們學習,這句是這樣講的「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老子的這句話,說明了他發現天地之間的秘密。「常有欲,以觀其徼」中,我們也可以把「常」字理解成「經常」,是因為人類的思維是最難控制的一種東西,而老子卻能夠「控制」,或者說,他可以「自由的切換」這兩種模式。
  • 人生如何能逢兇化吉?《易經》早就暗示過世人,要注意這3點
    人生如何能逢兇化吉,《易經》中早有明確解釋,一定注意這三點明朝蘇州城裡有位尤老翁,開了間典當鋪。一年年關前夕,尤老翁在裡間盤帳,忽然聽見外面櫃檯處有爭吵聲,就趕忙走了出來。原來是一個附近的窮鄰居趙老頭正在與夥計爭吵。
  • 人生要得至高境,須從五字真言中自省,受益無窮!老子道德經45
    所以人要懂虛心,識謙卑的姿態去待人接物,別人才會願意向你靠攏,最終成就自己的廣博。想要永遠進步,就不要自滿,自高,自大,自誇,關鍵在於一個字——空。這就是一種「靈」,靈是什麼?靈是靈動,靈活,富有靈氣,是萬物呈現出的有形之態。有就是器,囂就是得,得即是德。德就是完美。萬物皆有自己的得失,有失才有得,得就是德,德就是「大成」的完美,就是靈。天靈靈,地靈靈,萬物皆有靈,世間萬物我最靈。
  • 解卦:逢兇化吉,遇難呈祥
    解,分解,解脫,引申為和解,排解,想分解事物,要熟知規律。解字在古甲骨文中是用兩手掰開牛角,把牛分解開,成語有庖丁解牛。解卦,上震下坎,震為雷,坎為水,春雷動而雨降,萬物從寒冬中解脫。解卦辭:利西南;無所往,其來復吉;有攸往,夙吉。卦辭釋義夙:指「早」,這裡指提早準備。春天打雷下雨,陽氣從地下上升,所謂往,是復卦的卦象;陰氣從上往下,謂之來,是泰卦象。
  • 向天地學習低調,老子的大智慧,大智若愚乃最高境界
    但是,其實,老子才真的是一位擁有大智慧的人物。▲老子傳道圖在《老子》中有這樣一段話,「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 如果老子和佛陀相遇,他們是否會談得來
    春秋時期的老子是道家學派創始人,道家學說是中華文化的基石。古印度的釋迦牟尼(佛陀)創立了佛教,佛教指引人們明了自性回歸智慧。據典籍記載老子和佛陀是同一時期的人,可並沒有見過面,這對那個時期的文化領域是很大的損失。雖然沒見過面,但可以從已知的典籍中讓他們的思想相遇,本文通過3點進行對比,看他們是否可以談的來。
  • 弘新開示:佛心妙觀大道妙(下篇)
    弘新開示:佛心妙觀大道妙(下篇)(十七)學佛法得大自在學佛真行開智慧,神通暢遊十法界。心中常轉無字經,心心相印佛道境。學佛心開悟,行法妙本心。處處得解脫,時時大自在。學佛要真行,廣開大智慧。神通隨時顯,暢遊十法界。只在一念中,當下皆顯現。心中常空淨,即是轉經典。
  • 天機:打開自身閥門,連通「智慧之海」,進入「眾妙之門」!
    點擊天機:打開自身閥門,接通「智慧之海」,進入「眾妙之門」!在中國道家的傳承裡可以看到,老子的時代提出「無為」的境界,就是一種連接宇宙意識的「大智慧」。這是一種博大的「智慧」,博大到無法用語言描述清楚,只能是自己內在才能體悟到的「玄妙境界」。
  •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德經所說的眾妙是指什麼?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德經既然是開啟眾妙之門的鑰匙,那麼這眾妙又是什麼呢?以上這些大概就是老子所指的眾妙吧。然而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有的人努力拼搏仍然鬱郁不得志,有的人遇到自己喜歡的人,卻得不到對方的好感,有的人家財萬貫,卻一身疾病。特別是如今這社會,離婚率越來越高,單親家庭、生男生女、留守兒童也越來也多。世界也並不和平,貧窮和飢餓仍然威脅到許多人。如何實現我們每個人的美好願望呢?
  • 《道德經》:上等人的智慧,其實就在於這3點,讀後醍醐灌頂
    我們也可以拿石頭和水去對比,在《道德經》中也形容大道的智慧和水的狀態是一樣的柔軟,遇到堅硬的東西就可以躲避,能夠順流而下,這就是一種智慧。或許這三點,正是老子所說的"為而不爭",當我們把《道德經》中的這樣一種智慧,應用到我們生活中的時候,也同樣適用。
  • 夜讀丨6個成語,說盡老子一生的處世智慧
    下面這6個成語,可以說老子一生的智慧盡在其中。富在知足「人之所以痛苦,不是因為擁有的太少,而是想要的太多。」對外物的渴求是人的本能,衣食住行,皆是欲望,沒有欲望,就沒有人生。但是慾壑難填,索求太多,卻是人一生悲劇的開始。
  • 老子的「三知三守三歸」是什麼?大智慧!
    釋德清說:「上章言行道之妙」,聖人不以知道為難,而已守道為難。意趣深遠。常德三知三守三歸三德九品第一德 嬰兒德 知雄守雌 溪、不離、嬰兒第二德 無極德 知白守黑 楷式、不忒、無極第三德 純樸德 知榮守辱 谷、足、樸(足,全德也。)
  • 在《莊子》中,為什麼有許多「孔子與老子會面」的場景?
    《知北遊》中的「孔子問於老子」外雜篇中,時常出現孔子向老子問道的場景,如《知北遊》中老子指出:疏通心靈、超越智慧,才能悟道,是以此「齋戒」即「心齋」也。道「難言」,但語言仍具引導、啟發作用,故勉強為孔子說個概略。
  • 好運卡構思妙,新穎祝福在其中
    新年腳步日益臨近,各家迎新年紅包營銷活動終於要揭開神秘面紗,為了集齊各色卡片,網友們摩拳擦掌忙得不亦樂乎。文案新穎,玩法豐富的百度「好運中國年」更是將此輪活動推向了高潮!集好運迎新春,各路神仙來拜年!團圓運中仙女手捧百度人工智慧形象代言「小度」,據官方報導,截至2020年1月1日,通過與民政部、寶貝回家等權威機構的合作,藉助人工智慧技術以及精準的信息觸達,「百度 AI 尋人」平臺已經幫助超過1萬名走失者與家庭重新團聚。讓科技更有溫度,百度做到了!點讚!桃花運,主人公是鶴髮童顏的月老,主管婚姻,牽緣引線,祝有情人終成眷屬,早日脫單!
  • EMUI9.0智慧識屏太逆天!購物、翻譯、識圖文統統不在話下!
    其實,只要你擁有一部華為或榮耀手機,基於安卓9.0定製開發的EMUI9.0的智慧識屏功能(HiTouch)絕對不會讓你失望,只要輕輕一按就能幫你解決你上述難題。雙指按壓輕鬆識別,潮品想購就購手機購物極大方便了我們的日常生活,隨著EMUI9.0 AI能力的強勢助力,智慧識屏功能打破了各類APP之間的阻隔,讓購物更加隨心所欲,只要打開智能識屏開關,進入到購物連結,點擊即可下單。
  • 現代生活更需要「老子的智慧」: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
    老子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哲學家,也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曾主張「無為而治」對當時以及後世產生深遠的影響,他的思想的精華就是樸素辯證法。所以儘管過去兩千多年,老子的思想依舊飽含深意、充滿智慧。這種智慧,不僅能指導人磨練自身、修身養性,也能讓人在職場中、在人際交往中多一些通透與豁達。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就是說那些不與人相爭的人,世界上沒有人能與他相爭。其原句是「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