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鼻祖老子所著的《老子》是最早講「道」,最系統講「道」的哲理性妙文、美文,洋洋灑灑的5000多字的《老子》,字字珠璣,幾乎每一句話都可以寫一篇博士論文。
《老子》中這3點,是逢兇化吉的要妙,是解開智慧心結的
南懷瑾認為,道家是開藥店的,儒家是開糧食店的,佛家是開雜貨店的,開藥店的是,出了問題就找道家,平時沒事買一點藥物備用也無妨,而糧食店是每日必需的,雜貨店則是有空時進去玩玩的,逛逛熱鬧的。
說起這道家只管賣藥的,確實很有解決問題的力道,特別是逢兇化吉的能力亦是非凡的。
下面特舉幾個例子,闡述《老子》中逢兇化吉的幾點功用:
一是慈悲節儉,不敢爭先的精神。
《老子》:「吾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老子自稱有三件寶貝,一個是慈悲為懷,一個是勤儉節約,一個是不敢為天下先。
凡是慈悲為懷的,對人沒有惡意,誰來傷害你呢?傷害你能有什麼好處呢?不都是還希望得到你的慈悲幫助呢?
凡是節儉的,物質性的緊缺或者瓶頸性的難關,人生總會遇見的,能節儉得下來的,人生是有保障的。
凡是爭先的,都遭人忌諱,無不想制之而後快,誰不想高人一等呢?誰想低人一等呢?且現代法治社會,誰容得下人格的不平等呢?
二是重視實用主義,注重物質生活的滿足,不求聲娛之樂。
《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不喜歡那些五顏六色的、五花八門的娛樂,以及各種盡情縱慾的行為,只喜歡實實在在地填飽肚子、穿暖衣服,得到衣食飽暖、豐衣足食,也就夠了。
這種實用主義,把生命的必需品提到最高的價值標準,其餘的對於生命必需無關緊要的,大可以拋下了,這樣的生命,豈不是更為趨近於逢兇化吉之道?
三是軟弱的志氣,和堅強的骨頭。
《老子》:「弱其志,強其骨」。
一定要讓自己的志氣逐漸減小,一直減少到接近於零,因為凡是屬於志氣的,難得這個社會會來主動滿足你,社會從來不是為某個人準備的,社會是自動發生的,沒有特別地為了某個人做了特殊的預備的。
所以,寧可骨頭硬一點,去適應這個社會,也不願意太過於高調,想要實現什麼理想和志向,就怕終究得不償失,吃力不討好。
一切順任自然,該得到的終究會得到,世界不會滿足任何人的異想天開,只會滿足那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的漸進式爭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