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紅色·走進赤水(13) | 赤水河上遊的護河人!

2020-08-30 微昭通

扎西河原名九龍溪,是赤水河上遊的重要支流。從威信縣城扎西出發,要向南走21公裡的路程,到達一個叫二龍搶寶的地方,才與從鎮雄經過三落三出流過來的赤水河匯合,向下流去。

這次「感恩紅色·走進赤水」的採訪活動,本來沒有採訪陶餘林的計劃。因為要沿著赤水河的流向,抵達雞鳴三省的三岔河,必須經過天險兩合巖,順著二龍搶寶過橋,經過鎮雄的花朗、堰塘、坡頭等地,才能抵達七星關林口鎮的雞鳴三省村。

我們團隊中,沒有一個人走過這段路。為了保證行程順利,我想到了一個嚮導,那就是扎西鎮文化站的陶餘林站長,他從小在扎西河邊長大、生活,工作也是在石坎鄉,是一個本地通。

打了電話,陶餘林趕到賓館與我們會合,這個1965年出生,1987年就參加工作的敦實漢子,仍然顯得矮小,略為發胖,梨蛋形的臉看起來像個稚氣的孩子,唯有那雙炯炯有神的眼睛和臉上永遠掛著的微笑,讓人一眼就看出這個人的精明與活力。

認識陶餘林不是昨天,而是八年前在全市文化站站長培訓班上。那時,我在市文體局工作,從事公共文化管理,對扎西鎮文化站印象特差。因為我是扎西鎮人,石坎鄉劃入扎西鎮後,人多地廣,而且,當年紅軍在威信召開的水田花房子政治局會議、莊子上政治局會議、扎西江西會館政治局擴大會議,史稱「扎西會議」,後兩個都在扎西鎮的地盤上召開的。這樣有紅色文化底蘊的大鎮,居然沒建有文化站,你如何想像。所以,不是文化站長想見我,而是我想見文化站長。陶餘林就是那個「倒黴」的文化站站長。

我問陶餘林,有沒有信心幹好文化站。他說,有。但又囁嚅地說,扎西鎮文化站有站無址,他是一個光杆司令,無從下手。後來,經多方協調,石坎鄉政府搬遷後的辦公房劃給了文化站,我幫助爭取資金進行了簡裝,扎西鎮文化站終於有了雛形,而陶餘林也沒有食言,他自己動手,一分錢當作兩分用,建好文化活動室、電子閱覽室、文化陳列室、管理文化市場、落實健身場地,組織舉辦體育運動會和文藝晚會,還深入村村寨寨,挖掘牛燈、蓮槍調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暗暗與別的文化站長較勁,幾年時間,居然迎頭趕上,搞得風生水起。

我實在沒有想到,陶餘林會與扎西河的保護掛上鉤。那天,當我請他當嚮導時,他說,他是扎西鎮至二龍搶寶河域的管護員,縣農業局漁管站給他發了執法證,從2005年起,就義務幹起了河流的保護工作。當聽他滔滔不絕地講起事情的來龍去脈,我才發現,陶餘林才是扎西河流域名副其實的民間「河長」。

聽得出來,也看得出來,這是一個責任心極強的護河人。他一邊幹文化站的工作,一邊幹護河的活計。講起巡河工作的艱辛,陶餘林一言難盡。為了管好這21公裡的河,他想了很多的辦法,他把石坎小學的老師動員起來,把街上有正義感的社會青年拉攏過來,湊著六七個人,開著執法車,開始了他沒有期限的巡河工作。

整治河道。(陶餘林 攝)

要保護好赤水河的生態,第一要務是禁捕。扎西河由於工業汙染少,森林覆蓋率高,河裡有娃娃魚、江團、黃辣丁等珍稀魚種生存,但這也讓不少不法分子居心叵測,他們常常乘管護人員不注意,實施電捕或網捕,有時在白天,有時在晚上。巡河護河工作受到嚴峻挑戰。為了落實禁捕,陶餘林把扎西河沿岸的群眾工作做得很細,安了好些線人,只要河邊有風吹草動,一聽到線人電話,陶餘林就會帶著護河隊員驅車前往制止。

記者問,你們有沒有遇到暴力抗法的情況。陶餘林說,有。有一次,他們護河人員在執法,與幾個強行捕魚的人發生了爭執,雙方劍拔弩張,險些發生了暴力事件。最後,還是陶餘林攻心為上,苦口婆心,息事寧人,才免去了一場群毆。

撿拾垃圾。(陶餘林 攝)

清除汙染。(陶餘林 攝)

護河隊員是兢兢業業的。我看到幾張照片,陶餘林帶著兼職護河隊深入刺骨的河水中,清理雜物,彎著腰,在河的兩岸撿拾垃圾,放在塑膠袋內,集中在垃圾清運車中運走。21公裡,這要花去他們多少時間,在陶餘林的記憶中,他們這幾個人,風裡來,雨裡去,也不管白天和黑夜,烈日和酷暑,都行走在扎西河邊。

陶餘林作為護河的領頭人,所做的工作還有很多,他要苦口婆心地勸說河兩岸的人家改建圈廁,不準糞便排到河裡,他要身體力行地組織拆除磚廠、砂廠等違章建築,阻止汙染物傾入河中。

這兩年,結合退耕還林和脫貧攻堅,陶餘林還積極引導農戶發展方竹、中藥材、獼猴桃產業,組織生豬養殖,在他和同事們的帶動下,扎西鎮的19個村4個社區已經建起了14個生豬養殖場,幫助群眾脫貧致富。

人居環境整治。(陶餘林 攝)

16年,彈指一揮間。陶餘林16年如一日,與護河隊員奔忙在赤水河上遊的扎西河。在陶餘林這群護河員的精心管護下,兩岸的山綠了,環境整潔了,扎西河的水清了,魚肥了,為赤水河上中下遊生態的良好保持,做出了不懈努力。

可是,你們可能想不到,這群護河人,那麼多年來,均是義務的河道監管者,沒有領取過一分的報酬。

問他為什麼沒有報酬,卻堅持了16年,而且還一直幹著這樣艱苦的工作。陶餘林說:「習近平總書記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扎西河養育了我,赤水河是我的母親河,為了我們美好的生活,也為了赤水河中下遊生態的保持,我們沒有理由拒絕,也不能推辭,這本來就是我們應該做好的工作。」

是的,在赤水河流域,正是有了若干陶餘林這樣的護河人默默無聞的堅守與奉獻,才有了今天赤水河流域的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

8月15日,應我們的要求,在二龍搶寶,陶餘林忙個不停地向記者介紹哪條是扎西河,哪條是花朗鄉流下來的赤水河,講述他參加護河的一些故事。看著陶餘林對扎西河的傾情愛護,而且還一直堅持與堅守。我忽然覺得眼前的這個矮胖子有幾分高大和魁梧起來。

今日推薦

來源/昭通日報全媒體 記者 曹阜金

監製/胡華玉 編審/保進 編輯/陳合松

投稿/822996965@qq.com

@微昭通 域內鐵粉群建設中,歡迎添加管理員微信號(wzhaotong),添加好友請備註縣區市名稱+姓名+聯繫電話(如:水富市張小珏180XXXX0201),無完整備註不予驗證通過,感謝支持,謝謝配合!

相關焦點

  • 赤水河上遊的護河人丨3省4市媒體赤水行實錄⑬
    扎西河原名九龍溪,是赤水河上遊的重要支流。從威信縣城扎西出發,要向南走21公裡的路程,到達一個叫二龍搶寶的地方,才與從鎮雄經過三落三出流過來的赤水河匯合,向下流去。這次「感恩紅色·走進赤水」的採訪活動,本來沒有採訪陶餘林的計劃。因為要沿著赤水河的流向,抵達雞鳴三省的三岔河,必須經過天險兩合巖,順著二龍搶寶過橋,經過鎮雄的花朗、堰塘、坡頭等地,才能抵達七星關林口鎮的雞鳴三省村。我們團隊中,沒有一個人走過這段路。
  • 感恩紅色·走進赤水(52) | 解密赤水河的多重文化符號!
    ,一路穿山越嶺、奔騰不息,經滇、黔、川三省13個縣(市),自四川省合江縣匯入長江。但今天的赤水河,早已不再是一條普通的河,而是一個銘刻在時代記憶裡的文化符號,是在代代相傳中不斷弘揚的精神信仰。一條流淌著紅色信仰的河8月的赤水河畔,兩岸青翠、峽谷縱橫。
  • 感恩紅色·走進赤水(59) | 赤水行記之:匯入長江!
    我們也一直在計算,河的上遊真正在哪裡,儘管有很多說法,比如傳統的計算是從雲貴川三省交界的雞鳴三省算起,他們把流得最遠的河稱之為倒流河,與渭河交匯後才稱之為赤水河。但在土城的宋窖,聽了28年前走完赤水並最終認定了赤水源頭的譚智勇先生激情講解後,我還是願意相信人們在赤水河上的追根溯源,把原來網絡甚至沿河一線人們理解的赤水河認定為523千米,這是一個可以接受的長度,也是一個應該接受的長度。
  • 感恩紅色·走進赤水(53) | 赤水行記之:飲水思源!
    我們的眼前,清一色的木結構建築,重簷飛閣,倚山而建,錯落有致,沒有小橋流水,卻有石梯老屋,古色古香,平心靜氣地講述古渡85年前的紅色故事。四渡赤水紀念館不失時機地插進來,對這一段故事的精華做了最好的註腳,走馬轉角樓的設置,紅軍各位首長當年居住環境的復原,各軍團以及醫院、銀行乃至紅軍戰士的住宿地點,都有見證。這種古建築集中呈列方式,在其他地方很少見到。
  • 「感恩紅色·走進赤水」追尋紅色足跡 探尋赤水河為什麼這麼紅?
    赤水河畔,有一個全國聞名的紅色小鎮——瀘州市古藺縣太平古鎮。鎮上有棵黃桷樹,樹下坐著一位老人。如今,已是鮐背之年的張世鯤仍堅持每年回太平鎮,走一走石梯老街,看一看中國紅軍四渡赤水太平渡陳列館,回憶紅軍當年在太平鎮的點點滴滴……堅韌不拔的老區人民赤水河,中國長江上遊支流
  • 感恩紅色·走進赤水(36) | 赤水行記之:土城記憶!
    感恩紅色·走進赤水(36) | 赤水行記之:土城記憶!在這關鍵時刻,1月28日下午,中革軍委在土城指揮所召開緊急會議,決定暫停攻擊敵人,改為渡過赤水河,向川南古藺、敘永方向前進,爭取相機北渡長江。1月29日,紅軍從土城、元厚渡過赤水河,從而拉開了著名戰役——四渡赤水的序幕。從紅色的硝煙裡走出來,我們深感新中國成立的來之不易,也被紅軍將士浴血奮戰、誓死如歸的精神所激勵。
  • 感恩紅色·走進赤水(47) | 赤水行記之:四渡赤水!
    出黔入川,必須經過赤水河。如果按照河流的流向,到了赤水,離瀘州距長江已經很近了,但根據採訪的安排,我們是先完成畢節、遵義的採訪,再轉戰四川。去太平古渡,我們還得從赤水河的下遊往回走,等於又走了一次元厚和土城,再渡過赤水。這種路線,有點當年紅軍二渡、四渡赤水的感覺。讓我最為高興的是,我們今天的採訪團成員全部集中,在太平渡口勝利會師。
  • 感恩紅色·走進赤水(25) | 赤水行記之:走近仁懷!
    感恩紅色·走進赤水(25) | 赤水行記之:走近仁懷!瞻仰了遵義的紅色文化,到婁山關打了卡,到遵義市文體旅遊局採訪了遵義市發展赤水河流域的旅遊產業情況,結束了在遵義的採訪,8月18日中午,我們三省四市媒體重整行裝再出發。
  • 感恩紅色·走進赤水(44) | 遊記:茅臺渡口!
    ,一路艱辛、一路風景,儘管持續了7天的不間斷採訪,但來到紅軍長徵第三次渡過赤水河的茅臺渡口,仍思緒萬千、充滿激情,在感受紅色文化的同時,也感受到了酒文化在此透徹骨髓般的存在。三年前,我採訪雲南、貴州、四川三省四市的赤水河流域保護聯誼會,在這個小鎮駐留了3天;時隔三年後,2020年8月19日,我以「感受紅色·走進赤水」為主題的赤水河流域大型採訪活動媒體記者的身份再次到此小駐一宿
  • 感恩紅色·走進赤水(54) | 赤水河畔:紅色故事不斷講下去!
    赤水河畔:紅色故事不斷講下去來到四渡赤水太平渡紀念館,在講解員楊平的精彩講述下,我們再次聆聽了「四渡赤水」的故事。四渡赤水戰役是軍事史上的著名戰例。四渡赤水戰役是遵義會議之後,中央紅軍在長徵途中,處於國民黨幾十萬重兵圍追堵截的艱險條件下,進行的一次決定性運動戰戰役。
  • 感恩紅色·走進赤水(47) | 赤水行記之:四渡赤水!
    出黔入川,必須經過赤水河。如果按照河流的流向,到了赤水,離瀘州距長江已經很近了,但根據採訪的安排,我們是先完成畢節、遵義的採訪,再轉戰四川。去太平古渡,我們還得從赤水河的下遊往回走,等於又走了一次元厚和土城,再渡過赤水。這種路線,有點當年紅軍二渡、四渡赤水的感覺。讓我最為高興的是,我們今天的採訪團成員全部集中,在太平渡口勝利會師。
  • 感恩紅色·走進赤水(32) | 赤水行記之:美酒河谷!
    我們從赤水河上遊出發,或許是剛剛出道,赤水河有點羞羞答答,從源頭長槽村滮水巖至倮倘再到法拉溝,一伏一出,從法拉溝至麻塘觀音橋再到拉埃村,二伏二出,從拉埃村到果珠荒田村再到漁洞,三伏三出。以至於我們都有點不耐煩了,乾脆到威信瞻仰扎西會議,到雞鳴三省找尋紅色記憶,然後前往遵義,看遵義會議永放光芒,到婁山關聽西風獵獵,及至到仁懷,雖然仍有紅軍強攻魯班場和紅軍三渡赤水的紅色記憶。
  • 感恩紅色·走進赤水|扎西鎮|毛利濤|汙水處理廠|赤水|赤水河流域|...
    威信縣赤水河流域生態治理見聞威信,有著扎西會議紅色文化底蘊的英雄城市,也因紅軍長徵四渡赤水而載入史冊,在這個英雄的城市,隨處可見縣委政府帶領40多萬威信人民戰貧困,建生態家園的感人畫面。而在「母親河」的赤水河主流與支流的保護與開發中,無不以英雄的意志全力推進流域的生態治理,全力實現「一河清水出威信」的莊嚴承諾。
  • 感恩紅色·走進赤水(33) | 仁懷:綠水長流才能發展長「酒」!
    滾滾赤水河波瀾壯闊,繞滇、川、黔三省交界,滋潤著千嶺萬壑。它是長江上遊唯一沒有修建幹流大壩的原生態一級支流,是長江上遊水生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樣本。翠色慾流的自然風光、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讓它不僅成為了一條美景河,更成為一條美酒河。
  • 感恩紅色·走進赤水(55) | 赤水行記之:綠水青山!
    但這個願望沒有達成,紅軍經土城四渡赤水後,因前方攻擊赤水、敘永受阻,轉而到雲南的威信縣扎西集結,召開了扎西會議,然後回師東進,譜寫了四渡赤水的傳奇。這裡位於赤水河上遊,天氣炎熱,但因為緯度高,晝夜溫差大,適合糖分的積累,陝西的海升集團經過反覆論證,決定在堰塘村發展柑橘扶貧果園,他們2016年在這裡流轉了彝族兄弟的1200畝土地,提取赤水河的水和山上的山泉,進行灌溉,堰塘村526戶居民均有受益,除了土地流轉金,還有貧困戶進入果園務工和參與管理,每戶人家年增加入2萬多元,加上外出務工收入,提前實現了脫貧。這是產業項目帶動群眾致富的綠色生態項目。
  • 感恩紅色·走進赤水(54) | 赤水河畔:紅色故事不斷講下去!
    古藺是紅軍四渡赤水的主要徵戰地,四渡赤水戰役歷時72天,在古藺境內就轉戰54天,其間三進三出,兩渡赤水河。紅軍在古藺取得了「二郎背水戰、太平阻擊戰、鎮龍山奔襲戰、打雲莊」等系列戰鬥的勝利。赤水河畔:紅色故事不斷講下去來到四渡赤水太平渡紀念館,在講解員楊平的精彩講述下,我們再次聆聽了「四渡赤水」的故事。四渡赤水戰役是軍事史上的著名戰例。
  • 感恩紅色·走進赤水(28) | 赤水行記之:茅臺醬香!
    ,退休已三年,但出於對地方文化的熱愛以及對茅臺紅色文化的宏揚傳承,成了很多外來團隊的紅色文化義務宣傳員,他把魯班場戰鬥與紅軍三渡赤水的故事講得生動完整,為記者們採訪赤水河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豐富的背景資料。
  • 感恩紅色·走進赤水(7) | 赤水行記之:雞鳴三省!
    據當地的人說,威信一段叫倒流水,那裡才是之前的赤水河上遊。要不是1992年春天貴州習水縣16名人文學者的溯水尋源,找到了赤水河的真正源頭,或許,赤水河的長度不是523千米,而是436千米,千裡赤水河也難以成真。
  • 赤水長流丨3省4市媒體赤水行實錄(60)
    回想15天來在赤水河邊行走的日日夜夜,作為這次集中行走的帶頭人,我覺得還是要用文字來對這一次三省四市媒體赤水行作一個小結。首先,要說一下這次組織「感恩紅色﹒走進赤水」三省四市媒體赤水行的緣起。赤水河養育了我,我們應該做點什麼,我們在赤水河邊的上遊中遊下遊的人也應該為赤水河做點什麼。後來,我參加工作,離開那條生我養我的赤水河邊。但我對赤水河的眷念一直不斷。
  • 感恩紅色·走進赤水(68) | 赤水河源發現者談流域保護!
    ,赤水河源頭確定推動者,現宋窖董事長譚智勇與採訪團一行人座談,就赤水河流域保護等話題發表看法。談到雞鳴三省景區的打造,譚智勇認為,雞鳴三省應該成為最美最好的景區,這裡的雄山秀水、紅色旅遊資源、豐厚的人文資源,都有著景點開發的重要價值。三省應該資源共享,共同開發,雞鳴三省景區的開發,少了任何一個省都不行,都不利於擴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