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讀辛棄疾的「我見青山多嫵媚」,提個問題,難住了不少老師

2020-12-12 美詩美文

南宋朝廷的羸弱,遮不住文人們的風華。嶽飛、文天祥、陸遊等一批能文能武的硬漢,在這段歷史裡抒寫了屬於自己的傳奇。在這群人中,筆者總會想起當年那個率50多人勇闖數萬人營地的少年:辛棄疾,那一年他22歲。

敢打敢拼、果敢勇猛,讓辛棄疾一戰成名。所以哪怕他自小生活在金人屬地,宋高宗還是重用了他,當上江陰籤判時,他才25歲。本以為從此便能建功立業,但讓他沒想到的是,朝廷是這麼膽小怕事。在一片主和聲中,辛棄疾被一貶再貶,最後直接罷官賦閒在家數十年。

放下手中的劍,拿走筆桿子,辛棄疾在詞曲的世界裡,成就了另一番事業,被後世譽為詞中之龍。辛棄疾一生存詞600餘首,詞作數量為兩宋之最。他寫詞很有個性:愛用典故,經常用得沒點水平的人都看不懂;寫得很狂,嬉笑怒罵皆可成文,他幽默起來甚至有點兒無釐頭。除此以外,辛棄疾用詞也和一般文人不同,有時候甚至有點兒怪。舉個例子,大家請看這首《賀新郎》:

甚矣吾衰矣。悵平生、交遊零落,只今餘幾!白髮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問何物、能令公喜?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一尊搔首東窗裡。想淵明《停雲》詩就,此時風味。江左沉酣求名者,豈識濁醪妙理。回首叫、雲飛風起。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詞的名氣不用筆者多說,兩宋經典詞作之一。此詞寫到公元1198年左右,此時辛棄疾已閒居好幾年。有人說這是辛棄疾平生最狂的詞,畢竟「恨古人不見吾狂耳」何等霸氣。

作為一個一線老師,近日筆者有位同仁卻為這首詞傷透了腦筋。原來他們班上一個高中生,讀完此詞問了她一個問題。她自己答不上來也就罷了,她問教研室的其他幾個老師,也都表示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學生到底問了什麼?能難住不少語文老師。他的問題是:「我見青山多嫵媚」中為何要用「嫵媚」寫山,這怎麼看也不太合理呀?

對於這個問題,或許很多朋友會覺得,這有什麼難的,不就是一種擬人寫法嗎?嫵媚形容青山,就是將青山喻作佳人。青山對詞人有情,詞人也對青山有意,它們正好是後一句中的「情與貌,略相似」。是的,這種理解方法確實沒錯。

但是問題來了,既然是擬人,把青山喻佳人,為何不能是其它同義詞?很顯然,辛棄疾這個詞並不是亂用,他是有深意的,真的讀懂了它才知辛棄疾有多牛。

唐、宋時期,除了辛棄疾幾乎鮮有人用這個詞來形容山水等,真正愛用它的是陶淵明。陶淵明在《閒情賦》一文中,用「嫵媚」二字來寫一位女子彈曲,他是這樣寫的:

曲調將半,景落西軒。悲商叩林,白雲依山。仰睇天路,俯促鳴弦。神儀嫵媚,舉止詳妍。

形容這位佳人所彈的曲樂聲,說曲調如山路旁曲折,如白雲依山般飄逸。辛棄疾眼前沒有佳人,於是直接將青山喻此佳人。同時在詞的下闋中,辛棄疾也提到陶淵明的詩作,他希望自己能有陶公之風。最後提到的「古人」和「二三子」,雖然沒有明說他們都是誰,但結合上下文,很顯然這些人裡有陶淵明。仔細這樣一推敲,大家就明白了,其實從上闋中用「嫵媚」形容青山開始,他就已經在向陶淵明致敬。這才是他偏偏要用這個詞寫山,最深層次的原因。只有真正理解了這一層意思,才能懂辛棄疾有多牛。這種寫法,早早地暗埋伏筆,使詞作內容上前後呼應,很值得推敲。

辛棄疾的很多作品,在用詞時都會顯得有點兒「怪」,但事實上都是他的精心安排,都很有講究。比如曾有人對「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提出過質疑,認為下雨天很難看到星星。但事實上這也是仿用先賢的寫法,用的是唐代詩人盧延讓在《松寺》中的「兩三條電欲為雨,七八個星猶在天」。且不說下雨天是有可能看見星星,就算沒有,以辛棄疾愛用典故、愛化用先賢詩作的風格,他也會這樣寫。

讀辛棄疾的詞,咱們一定要注意典故和化用的情況。詞中之龍對字句的斟酌,遠非兩宋一般文人所能比,哪怕是看似再簡單的句子,都有可能飽含深意,這就是他的實力。有人說這是他在炫技,以致他的很多詞作都不太好理解,但這就是他的個人風格。大家喜歡辛棄疾的詞嗎?歡迎討論。

相關焦點

  •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青山何山?
    他是辛棄疾,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文韜武略,獨佔風騷,當之無愧的「詞中之龍」!辛棄疾在《賀新郎·甚矣吾衰矣》中寫道,「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其詞句之美、意境之遠,被後世廣為傳頌。而此處,青山何山?詞人又是在怎樣的境遇中寫下此般經典之作,讓我們細細品味。
  •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辛棄疾罷職後的傾情於自然
    辛棄疾也算得上是宋詞的代表人物了,他字幼安,中年後又號稼軒居士,作為豪放派詞人,還有「詞中之龍」的稱號。有一句詞,常常被人提起,但卻並不知道其出處,我原本也不知道,一查才知道作者是辛棄疾。這句詞就是「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61歲辛棄疾的辛酸,誰懂
    作者:平兒,我不是《紅樓夢》裡的平兒,我是聊歷史的平兒。若要轉載,請聯繫我授權哦~眾所周知,柳如是乃明朝末年"秦淮八豔"之一,因為詞句"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而自稱柳如是。那麼,"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這句詞出自哪裡,又表達的是什麼意思呢?首先,這個句子出自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辛棄疾之手,全詞如下。賀新郎·甚矣吾衰矣宋代:辛棄疾邑中園亭,僕皆為賦此詞。一日,獨坐停雲,水聲山色,競來相娛。
  •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辛棄疾的自信豪放與灑脫不羈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一尊搔首東窗裡。想淵明《停雲》詩就,此時風味。江左沉酣求名者,豈識濁醪妙理。回首叫、雲飛風起。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辛棄疾既訪五柳先生的生活方式,過閒雲野鶴般的隱居生活,遂將新居命名為「停雲堂」,也以此用詩詞來寄予自己的情懷與感悟!那一日,辛棄疾獨坐停雲堂內,看山光水色有感而發,就仿陶淵明思親友而寫的《停雲》作了首詞,其中一句「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也成為後世熟知的經典之句,那麼,辛棄疾這首以《賀新郎》為詞派的詞究竟說了些什麼呢?
  • 我見青山多嫵媚, 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一尊搔首東窗裡。想淵明《停雲》詩就,此時風味。江左沉酣求名者,豈識濁醪妙理。回首叫、雲飛風起。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注釋:邑:指鉛山縣。辛棄疾在江西鉛山期思渡建有別墅,帶湖居所失火後舉家遷之。僕:自稱。停云:停雲堂,在瓢泉別墅。
  •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自戀又惆悵的辛稼軒
    讀辛棄疾的詞,會沉浸在文字優美朦朧的意境裡:「眾裡尋他千百度········」「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能感覺到他的鐵血丹心俠骨柔情,:「看試手,補天裂」因他鼓舞,為他感傷,敬仰他,憐惜他。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一尊搔首東窗裡。想淵明、停雲詩就,此時風味。江左沉酣求名者,豈識濁醪妙理。回首叫、雲飛風起。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談稼軒的人生曲線
    出自《賀新郎·吾已甚衰矣》的一句詩:「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我看見青山是多麼的瀟灑多姿,想必青山看我也是一樣的吧。這裡的辛棄疾是多麼的寂寞,遇山見山話山。「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他是個英雄,但他是個「自作多情」的英雄,他受到了打擊,挫折伴隨著他的仕途之路。老年了,一切都已塵埃落定,北伐的希望破滅了麼?沒有,辛棄疾還保留著最後一絲微弱的但是又是絕望的希望。他的絕望雖然他的慢慢變老而逐漸放大。
  • 小學生讀「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提個問題難住不少家長
    這一個個問題,當真是令不少老師頭大。而本期要和大家說的這首詞,也有小學生提出了質疑,此詞名叫《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是詞中之龍辛棄疾的經典詞作之一。作為一線語文老師,近日有個研究生畢業的學霸爹找到我,稱他兒子在讀到這首詞時提了個問題,一下子把他難住了,到底是什麼問題呢?
  • 詩詞欣賞:辛棄疾的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讀辛棄疾《賀新郎》萬茜扮演柳如是,演得風情萬種,我方知有柳如是。於是查資料,了解其身世,驚見其書墨還在,知其名來自「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一時目之為才女,慨然有傾慕之情。而後經過了幾年時間,我讀古詩詞,讀到辛棄疾詞作《賀新郎》,方恍然知「應如是」句出處。嘆此詞仿佛說我自己,一口氣連續讀了好幾遍。有些感慨,沒經過,不會生出。沒有相同的感慨,讀此類文章也不會產生共鳴。陽明說「知行合一」,知道的時候已然是體會到了,體會到的時候必然就知道了。時隔800多年,而能心有契同,可見心靈的廣博是沒有時間限制的。
  •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唐代李白的《獨坐敬亭山》但我的看法,詩人或許有另一種的心境。同樣是看山,並與山孤獨寂寞地相對。同樣的境物有著不同的心情,這也許就是詩詞的魅力!例如「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兩句卻便是如此。原兩句出自辛棄疾的《賀新郎·甚矣吾衰矣》詞。令我想到與唐代李白的《獨坐敬亭山》有「情與貌,略相似」之感。更令我深有感觸的是該詞的下闕:「搔首東窗裡。想淵明、停雲詩就,此時風味。江左沈酣求名者,豈識濁醪妙理。回首叫、雲飛風起。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 攝影怎麼表現出「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多如是。」的意境?
    關於青山的還沒寫過,今日繼續。「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多如是。」出自宋代辛棄疾的《賀新郎·甚矣吾衰矣》邑中園亭,僕皆為賦此詞。一日,獨坐停雲,水聲山色,競來相娛。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數語,庶幾仿佛淵明思親友之意雲。甚矣吾衰矣。
  • 辛棄疾最柔情的《滿江紅》:開篇就是千古名句,嫵媚不輸李清照
    雖說辛棄疾是個男人,但是「俠骨男兒也有情」,多少好男兒徵戰沙場,豪情萬丈,心裡都有一個佳人存在,都有一絲柔情。一心想要上戰場,驅除金兵,收復中原故土的好男兒辛棄疾,內心也有脆弱的時候。滿山的綠意雖然可愛,但也快到了凋謝之時,還是覺得想念情人,只好又翻出他寄回來的信,從頭讀。後三句,情人寄來的不止是信,還有滿滿的相思,讀時不覺淚水漣漣,茂盛的草而沒有掩蓋住離開的路,新折的柳枝也沒能留住情郎。
  • 《未見青山老》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今天安利一首很好聽的古風歌曲,《未見青山老》,是以冬唱的,喜歡古風歌曲的應該很多人都知道她吧,也是古風圈知名度比較高的一位歌手了吧。她的歌曲大多以抒情為主,古風歌曲比較多,也會時常翻唱一些很好聽得歌,以冬是我也很喜歡的一位歌手,對於這首《未見青山老》,我更是情有獨鍾。
  • 我見青山
    ,則是北宋詞人辛棄疾的那首《賀新郎.甚矣吾衰矣》: 邑中園亭,僕皆為賦此詞。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東窗裡。想淵明、停雲詩就,此時風味。江左沈酣求名者,豈識濁醪妙理。
  • 春花秋月,淚雨風塵,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我是惜夢,你有故事,就來找我!你我雖未見過面,卻能傾聽你的故事,寫出你的故事!作者:惜夢,情感文章作者!一個女子,身世卑微,命運多舛,卻不甘沉淪,奮起抗爭,最終把人生活出堪比青山碧水之炫彩,數百年來,多少人探究其間尋問:她是怎麼做到的?打開她的人生履歷:生不逢時,年僅8歲被賣入青樓。跌宕起伏,13歲被權貴納身為妾,二年後家境變故再度委身舊業。
  • 「講述:我們的奮鬥故事」我見青山多嫵媚
    兩個多小時後,車停在村部廣場上。細細打量,三座青山夾著兩條綠水,山環水繞,相親相愛,果然是個山清水秀的好地方。那山不僅是青,而且俊朗奇崛,那水豈止是秀,更是水潔冰清。山的懷抱裡,溪的兩岸邊,一棟棟吊腳樓飛簷翹角,雕梁畫棟,若隱若現。我是在吊腳樓裡長大的孩子,對吊腳樓有特別的感情。我曾在《悠悠吊腳樓》中說吊腳樓是「實用與完美的和諧統一。
  • 辛棄疾賦閒在家,對著青山發呆,寫了一首自戀的詞,可謂霸氣十足
    古代的詩人們有這種狂傲之氣的也不少,他們有才華,自然也就傲氣十足了,狂傲的時間長了,就變成了自戀。唐代詩人中,在自戀的這條道路上一去不復返的當屬「詩仙」李白,「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一首狂過一首,一首比一首自戀,李白敢排自戀第二名,估計沒人敢排第一。
  • 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辛棄疾仿寫一首青山見我,氣勢不輸李白
    能夠自由自在的遨翔天際,有同伴有朋友或者還是夫妻眷侶,多好呀,他想道。他把目光收回來,一片孤獨的雲兒竟從他的頭頂飄過,那麼輕悠,那麼靜謐,好象扯上一根線,就能變成他手中的風箏,他目送著白雲漸漸遠去,飄散……山中真靜呀,這會兒所有人世的一切都離他遠去了,天地間只留下他一個人,寥遠空曠,寂靜幽獨。
  • 「常見歌單」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青山入我懷》演唱:Winky詩作詞:Winky詩作曲:Winky詩風送燕歸來 雨幕開停歇朝雨時 雲靉靆臨窗迎春回 芳菲再攬將春深處 青山入我懷趁曦露 手將春心摘再文火 茶香擁金臺借爐暖 散幾分料峭春寒落英處 拾春入春袋待他日薰風南來將眉山輕描粉黛逢秋時便收盡滿山斑斕山入懷 爾入我夢來
  •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到底有多甜
    ,唯你看我是青山。我見眾生皆草木,唯有看你是青山。應該是暗戀者最真實的意境了。有沒有想到誰?是不是感覺到心在撲通撲通的亂跳?想到有點想哭?不過這麼久沒有談戀愛的你還知不知道那滋味?對於我喜歡你的最好回應不過是在一起。聽上去好像很容易的六個字,偏偏開口卻成了其它話語。還記得延禧攻略裡面最後皇后問魏瓔珞為什麼可以讓皇上那麼喜歡她。魏瓔珞的回答:先說出口的那個人就已經輸了。奇葩說也對這個話題深入討論,可以說是現在大多數人感情中的常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