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物APP投訴、違規迷霧,楊冰的潮流經怎麼念?

2020-12-20 藍鯨財經

投稿來源:首條財經

導讀

不近女色顧南衣,坐懷不亂陸之昂。

白敬亭表示只想白頭「鞋」老。

鞋界大咖得物APP的潮流經,成色又幾何?

遲到的315,最終沒有缺席。

7月16日晚8點開播,今年主題為:信用讓消費更放心。

信用與消費相連,看似平常詞,卻觸動了眾多市場痛點。面對最強「吐槽」大會,哪些企業將黑榜提名?

忐忑者中,得物APP想必五味雜陳。

就在半個月前,中消協剛在信用上點其名。

違規被點名,得物有「毒」?

6月29日,中消協公布6·18消費維權輿情分析報告:6月1-20日監測期內,有關得物APP負面信息達8735條,主要涉及假冒偽劣、鑑定費、優惠券、霸王條款等問題,並列出三個典型案例。

案例1:2020年6月19日,網友@徐同學max反映,得物App購買的鞋子尺碼不對,卻無提示信息,協商退貨被索要89元「鑑定費」,且還需自行承擔運費。

案例2:2020年6月19日,網友@春遊要去動物園反映,618期間在得物買的鞋子,存質量瑕疵,平臺以優惠券的方式補償取消訂單,可優惠券並無實際「優惠」,且因瑕疵取消訂單重新下單時,鞋子已漲價100元,而平臺將責任推給第四方(生產商)。

案例3:2020年6月20日,網友@孟愛神@得物App客戶服務反映,在得物購買的鞋子,右腳鞋頭歪,得物的檢測鑑定水平存在問題,可能售賣假貨。

中消協指出,不管是守成的巨頭平臺,還是崛起的網售新軍,都必須在法制與規則的邊界內「跳舞」。而諸如「退鞋要交鑑定費」之類的奇葩規則、霸王條款,流露出的卻是對法律與規則的無視與無知。

建議對違法違規行為、霸王條款、奇葩規則等堅持露頭就打,並呼籲電商平臺真誠正視消費者追求品質的新需求、新動向。

言語足夠犀利、更直中要害。

對此,得物APP向首條財經表示,三起用戶售後案例均已處理完結。

在情況聲明中,其也指出,不管有沒有監督,得物都會對用戶的每一件商品負責到底。且強調,為更全面地保障用戶權益,得物App承諾「假一賠三」。

客觀而言,上述回應有態度、有效率、有實操,值得肯定。

問題在於,類似無視與無知,得物APP早有「前科」,往期也不乏央視等媒體批評聲音。今年2月,得物APP還被消費糾紛調解平臺電訴寶給出「不建議下單」評級。

瀏覽黑貓投訴,截止7月16日15時,得物APP相關投訴量33096條,聚投訴上,也有720條。涉及「商品質量差」「鑑定服務不靠譜」「假貨」「霸王條款」等情況。

其中,不乏與中消協點名相似的案例。

2020年4月30日,康小黑呀在黑貓投訴表示,得物App把關不嚴,發出的貨物瑕疵嚴重,與正品嚴重不符,其中一隻鞋的鞋面像是被水泡過一般,褶皺起皮嚴重,涉嫌造假,事後拒不退貨不退款。

2020年4月30日,一匿名消費者向黑貓投訴表示,商家物流已48小時沒動靜了,這明顯是虛假髮貨,不想賠付違約金。

2020年4月30日,一匿名消費者在黑貓投訴稱,買完鞋剛發貨發現不合適。不想要了,聯繫客服,說不能退貨。沒七天無理由退貨,拒收也不可以,存在霸王條款。

頻頻投訴、點名,摩擦著消費者的利益線,拷問著得物APP的內控、品控力。能否做到每件商品負責到底、假一賠三,讓時間做答。

盈利模式拷問,何以負面纏身?

盈利模式或是一個重要考量。

公開資料顯示,得物於2015年孵化於虎撲論壇,2017年8月,虎撲旗下的上海識裝信息科技,推出毒APP。2020年1月1日,「毒」App更名為得物。

2018年,在王思聰等大佬推薦下,得物被大眾所知。之後駕著潮鞋風口,其迅速圈粉,一度成為Sneaker和運動潮人聖地。

資本端,也順風順水。2018年獲得虎撲資本天使輪融資,2019年2月,獲普思資本、高榕資本、紅杉資本中國投資;2019年4月,DST Global參與A輪融資。憑藉十億美元估值,奠定獨角獸地位。

消費、資本雙寵,得益得物獨特的運營模式。

一是在傳統電商模式的基礎上添加「鑑別服務」,推出"先鑑別,再發貨"的購物流程;二是商品競價出價,實時顯示最低出價商品供買家選購。

簡言之,買家下單,賣家先把貨品快遞到得物APP,經其多位專業鑑別師鑑別,並對貨品瑕疵分級查驗,得物APP再將貨品快遞給買家。

得物認為,這能更有效保障消費者權益。

其也一度被譽假貨天敵。可以說,鑑別服務是核心賣點。而粉絲的信任是生存根基。

問題在於,如此嚴格把控,為何還會投訴高企,天敵王冠又如何失色的呢?

得物APP向首條財經表示,對每一件商品,鑑別團隊都會隨機安排多個鑑別師參與鑑別,相互印證鑑別結果,確保商品鑑別的準確性。

但據時代周報報導,得物APP雖是圈內「老大」,但鑑定後備軍並不給力。目前得物有70多個鑑定師,表面已形成規模,但大部分鑑定師水平並不高,處於實習生水平,且對假鞋沒有太多戒心。同時,工作量巨大。「每個鑑定師日均接約3000帖,按12小時工作時間算,一個帖子只有14.4秒」。

顯然,這與得物APP宣稱的:鑑別團隊有多年潮流研究經驗,匯聚數百位國內頂尖的「球鞋潮流行業專家」,不甚相符。

得物APP也坦言,人工鑑別難免會出現極小概率的誤差。

同時,海量賣家實力參差不齊,也給監管帶來麻煩。

有媒體報導,得物賣家不少是個人,且入駐較簡單。而個別售假賣家和鑑定師存在相互掩護行為,降低了消費體驗。

業內人士指出,鞋類鑑定本就缺乏統一標準,鑑定過程不公開,市場不透明規範,得物APP的鑑定模式看上去很美,但實操感不強。諸多的不可控因素,易產生問題亂象,辜負消費信任。而這是強C端電商平臺的生存紅線。

對此,得物或也心知肚明,並在做出改變。

目前瀏覽其APP,已沒有太多球鞋鑑定痕跡。

不過,這依然不影響其國內最大球類交易和鑑定平臺的江湖地位。

另一條高壓線也值得關注。

網上有這樣的段子,70後炒股、80後炒房,90後炒幣,00後炒鞋。

梳理得物APP的心路歷程,離不開炒鞋潮的加持。

千元球鞋轉手就四萬、二十五歲炒鞋月入百萬,這樣的炒鞋致富故事,在2018、2019年並不鮮見。

數據顯示,2018年第四季度最貴的10雙球鞋,二級市場價格區間在847美元到4393美元間,最高漲幅達2645%。彪悍的財富效應,吸引大量資本方、投機者。炒鞋也成功破圈,走向大眾化。

水大魚大,2019年8月,得物App註冊用戶突破1億,DAU約800萬,2019全年交易達60億~70億元。

公開資料顯示,得物營利模式以收取賣家服務費和鑑定費為主,收取賣家服務費是大頭。換言之,賣家鞋價高低,決定得物抽取服務費的高低。

據媒體計算,一雙2000元鞋子,服務費為150元,如賣到1萬元,服務費就超400元。可想而知,在這股炒作大潮中,得物獲利有多豐厚。

然這種投機化的熱炒風,註定是場危險遊戲。一些投資者不惜高額借貸、個別第三方平臺也提供分期加槓桿服務,隱患重重傳遞,一旦市場變化,連鎖風險不容小視。

2019年10月,炒鞋市場瘋狂數月後,央行發出警示函指出,國內球鞋轉賣出現炒鞋熱,炒鞋平臺實為擊鼓傳花式資本遊戲。點名批評了10餘個炒鞋平臺,得物APP首當其衝。

監管層的出手是前瞻性的,2020年疫情來襲,投資者「閒錢」不再,鞋市迅速冷卻。價格泡沫,隨即破裂,不少熱門鞋降幅超30%,甚至部分腰斬。

高位入市者,妥妥當了韭菜。

不好受者,自然也有得物。

市場環境冷卻,其業績向上驅動力還有多少?

潮流經怎麼念

但好日子已經過去,大趨勢不可抗拒。

風口浪尖中,得物APP迅速發布了「鞋穿不炒」的倡議書。

同時,進行升級行動。2020年1月,得物App正式更名。加強潮流電商、潮流社區功能定位,並對品類加以拓展。

楊冰表示,品牌升級是得物App打開新十年的方式。年輕人正成為消費升級主力,附有文化價值的消費品對他們有極大的吸引力,潮流文化和時尚消費會是年輕人的重要選項。

首條財經瀏覽其APP,除了靴類,還有服裝、手錶、數碼、家居等品類,圈子等社區屬性也在加強。

楊冰表示,了解和分享的環節是不可或缺的。打開我們的 APP,可以看到我們第一個標籤是社區,不是交易。

顯然,得物APP正意圖通過更多元品類、多潮流社區、價值內容輸出,打造一個年輕人的潮流王國。

理想足夠豐滿,現實問題是如何引流。

流量紅利時代,正在結束。

不要說得物,連阿里騰訊也在給增流苦惱。

產經評論人張書樂表示,得物是電商板塊先出名,社區內容後發展,違背了消費者先做功課後購物的邏輯,發展存在難度。

簡言之,得物這一新發力,或存在先天不足、後天失調的尷尬。流量瓶頸或讓其如鯁在喉。

如何突破呢?

實操上,得物或又在「越界起舞」。

瀏覽得物互動社區,一些圖文搭配突兀,評論不乏不雅內容,且部分照片與商品無太多實際關係。

往期看,通過不雅內容拉新,是一些電商的管用手法。嚴重者如小紅書,更曾因涉黃等違規內容被下架。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國家網信辦協同相關部門,嚴厲整治網上「軟色情」信息,約談企業負責人,對於情節惡劣的採取關停、下架App等措施。2020年專項整治仍在繼續,已有幾十款涉及色情低俗內容的網絡直播平臺被處罰。

監管利劍高懸,得物APP是否邊線遊走?

有待時間做答。但這或與楊冰打造的正能滿滿的潮流王國、價值文化畫像不甚相符。

各中取捨,值的得物及楊冰深思。正如中消協所言,所有平臺應真誠正視消費者追求品質的新需求、新動向。一些取巧的「小妙招」,還是不用為好。

如何打破投訴、違規迷霧,唱好信用經、潮流經,首條財經將持續關注。

相關焦點

  • 得物App楊冰:年輕一代是中國新經濟的未來力量
    原標題:得物App楊冰:年輕一代是中國新經濟的未來力量   「年輕一代是中國新經濟的未來力量。」得物App創始人兼CEO楊冰在11月27日出席由中國新聞社《中國新聞周刊》主辦的2020「年度影響力人物」榮譽盛典時表示,「得物始終和年輕消費群體站在一起,守護他們的熱愛和追求。
  • 得物App 楊冰:從「性價比」到「情價比」,年輕用戶更願意為熱愛買單
    打開得物 App,底部第一個 tab 是社區,而不是交易。這個小小的細節恰好能證明一個事情:得物 App 並不是人們想像當中的一個「純賣貨」平臺,而是以用戶們的分享討論等內容作為同樣重要的版塊。得物 App 創始人兼 CEO 楊冰在極客公園 Rebuild 2020 大會中解釋到,用戶使用得物的很大一部分需求是了解、分享和交流,在後面「獲取」的環節其實才是交易。甚至與品牌溝通時,楊冰也對品牌方強調,得物不希望成為只是消耗品牌資產的地方,更希望品牌建立自己的資產,把品牌越做越好。
  • ...聚投訴網友投訴得物-毒App:在得物app上以高於市場價的價格買到...
    2020年01月29日 16:27,王先生發起對得物-毒App的投訴。截止發稿前,得物-毒App有效投訴415次。
  • 對話得物CEO楊冰:能做「必要的重」,也是某種幸運
    得物是誰?不熟悉的人會說,「就是個賣鞋的」。但是,打開得物 App,底部第一個 tab (標籤)是社區,第二個才是交易,很明顯,這並非「就是個賣鞋的」,而是一家社區與交易並重的公司。2019年,得物被迫與火爆的「炒鞋」話題扯在一起,得物App創始人兼CEO楊冰說,「我們應該是全世界最不希望炒鞋的。」
  • 毒APP更名「得物APP」 兩天內投訴激增近百條 曾因霸王條款飽受爭議
    1月2日消息 據媒體報導,潮流電商平臺毒APP於2020年1月1日啟動品牌升級,正式更名為「得物APP」。據悉,毒APP更名後,還將擴充球鞋服裝之外的潮流單品品類。天眼查顯示,毒APP成立於2015年,是集運動潮流裝備交易、球鞋潮牌真偽鑑別、互動圖片社區於一體的綜合性軟體,以「球鞋鑑定」為核心服務,其CEO為楊冰。截至目前,毒APP已獲三輪融資,累計金額超10億美元。但更名、拓寬業務背後,毒APP一直飽受著爭議。
  • 「得物App」:新經濟的加速器,潮流裡的弄潮兒
    不負年輕人的熱愛楊冰 得物App創始人兼CEO。2015年創立得物App,將其打造成國內具有影響力的潮流、時尚、奢品網購社區平臺。2019年,入選《財富》雜誌「中國40歲以下商業精英」。2015年,楊冰創立得物App。從資訊App、互動社區到潮流網購平臺,得物歷經數輪蛻變,逐漸聚集了過億的年輕消費者,成為全球領先的潮流網購社區。目前,正品潮流電商和潮流生活社區是得物App的兩大核心服務。在楊冰眼裡,得物在做的事不能被簡單定義為潮流,而更應該說是一種讓人感到快樂的事物。
  • 消費者投訴得物APP 鑑定真偽「並不靠譜」
    潮文化也帶動nice、識貨、得物等一批潮流電商平臺的崛起。今年年初,「毒」App更名為得物。憑藉首創「先鑑定、再發貨」的購物流程,得物收穫了一眾忠實粉絲。平臺除了售賣球鞋,還增加了服裝、配飾、手錶、美妝、手辦等潮流消費品類。隨著得物App的走紅,不少明星也攜品牌入駐得物App。不過,的物受年輕人追捧的同時,平臺商品服務也在遭受質疑。
  • 【已解決】聚投訴網友投訴得物-毒App:平臺驗貨遲遲未完成,賣家收...
    2020年02月11日 23:59,譚先生發起對得物-毒App的投訴。截止發稿前,得物-毒App有效投訴442次。
  • 王思聰投的「毒」深陷售假漩渦 更名得物難消32894條投訴|凰家反騙局
    不明白這種「一眼假」的商品是怎麼通過「得物」的平臺鑑定的。所以要求退貨,但「得物」卻要扣89元手續費。鞋子才453元,客戶因質量問題要求退貨卻要收高達89元的手續費。大叔實在想不通這個收費的根據是什麼。甚至不免猜想,「難不成這才是『得物』的主要收入來源?
  • 得物去「毒」難阻售假投訴,鑑定服務頻遭質疑
    來源:藍鯨財經日前,潮流網購社區得物App宣布將打造亞洲乃至全球最大的人工智慧鑑別場景,野心可謂不小。然而最近多年,得物APP推出的鑑定服務頻遭用戶質疑,有關該平臺的售假投訴一直不斷。得物售假投訴不斷,鑑定服務遭質疑得物App原名為「毒App」,出身於虎撲社區,其曾因「炒鞋」概念而被公眾熟知,一度得到王思聰、陳赫等知名人士的支持。2020年初,該平臺由「毒」更名為「得物」。
  • 【已解決】聚投訴網友投訴得物-毒App:得物(毒)APP上買鞋鞋扣子...
    2020年01月11日 19:20,胡先生發起對得物-毒App的投訴。截止發稿前,得物-毒App有效投訴338次。
  • 得物頻頻爆出售假,用戶投訴不斷,遭中消協點名批評
    日前,潮流網購社區得物App宣布將打造亞洲乃至全球最大的人工智慧鑑別場景,野心可謂不小。然而最近多年,得物APP推出的鑑定服務頻遭用戶質疑,有關該平臺的售假投訴一直不斷。得物售假投訴不斷,鑑定服務遭質疑得物App原名為「毒App」,出身於虎撲社區,其曾因「炒鞋」概念而被公眾熟知,一度得到王思聰、陳赫等知名人士的支持。2020年初,該平臺由「毒」更名為「得物」。
  • 得物APP聚焦年輕人消費市場——「社區+電商」捧紅國潮品牌
    「得物APP努力探索中國傳統文化與潮流生活的結合,試圖了解年輕人的消費偏好、習慣和規律。」近日,新社交電商平臺得物APP創始人兼CEO楊冰在2020「首發經濟引領性本土品牌」新品集中發布會上表示,作為紮根上海的企業,得物APP將大力支持上海進一步做大做強首發經濟,加快打造全球新品首發地,積極培育孵化本土新品牌,加快國際消費城市建設。在楊冰看來,傳統國貨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但想要吸引更多年輕消費者,則需要用新藝術手法「賦能」和「激活」。
  • 消費者投訴得物鑑定真偽「並不靠譜」
    潮文化也帶動nice、識貨、得物等一批潮流電商平臺的崛起。今年年初,「毒」App更名為得物。憑藉首創「先鑑定、再發貨」的購物流程,得物收穫了一眾忠實粉絲。平臺除了售賣球鞋,還增加了服裝、配飾、手錶、美妝、手辦等潮流消費品類。隨著得物App的走紅,不少明星也攜品牌入駐得物App。
  • 「毒App」被棄用 變臉「得物」能否化解「炒鞋」風險?
    2020年1月1日,潮流電商平臺「毒App」於啟動品牌升級,正式更名為「得物App」。今年10月,炒鞋曾被央行通報亮「紅燈」,那麼「毒APP」有「毒」嗎?此舉能否讓它有效化解其中風險?毒App啟動品牌升級 正式更名為得物新更名的「得物App」專注打造潮流網購社區,不斷擴充球鞋服裝之外的潮流單品品類。此次僅限於品牌名稱升級,業務層面的定位方向與服務流程等均不作調整。
  • 「得物APP」被中消協點名 屢被投訴售假貨貓膩多
    監測期內,共收集得物App有關負面信息8735條,主要涉及假冒偽劣、鑑定費、優惠券等問題。中國質量新聞網官方投訴平臺黑牛投訴,也曾屢次收到得物APP疑似售賣假冒偽劣產品的投訴。 得物APP購物頻遇假難維權 近日,黑牛投訴曾接到消費者徐先生的投訴稱,今年4月份,其在得物APP上花了522元給自己孩子買了一雙耐克鞋,但是孩子開學後穿了10天就出現脫線的情況。徐先生懷疑買到了假冒偽劣的鞋子,便聯繫了得物APP客服,但是客服給出的解決方案是返還20元券。
  • 毒App更名「得物」半年:中消協《消費維權輿情報告》點名 投訴量...
    6月29日,中消協發布「618」消費維權輿情分析報告稱,監測期內共收集「得物App」有關負面信息8735條,主要涉及假冒偽劣、鑑定費、優惠券等問題。此外,「得物」在各第三方平臺投訴不斷,半年內僅黑貓投訴就激增1萬餘條。  多餘的「鑑定」?
  • 得物退換貨頑疾被吐槽 是「潮流電商」還是「球鞋中介」?
    文/中國質量萬裡行 羅克研「買的鞋沒有發票」、「出現質量問題也不能換」,最近的半個月裡,中國質量萬裡行消費投訴平臺上收到不少消費者關於得物購物問題的投訴。11月23日,柯先生在得物APP上購買了一雙匹克牌態極閃現2代籃球鞋。
  • 毒app怎麼投訴人工客服電話是多少 毒app如何聯繫在線客服
    毒app是一款網購平臺,用戶們在購買的過程總會遇到各種問題,這時就需要反饋給客服,那麼毒app要怎麼投訴人工客服電話是多少?毒app在線客服在哪裡找?下面和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毒app怎麼投訴人工客服電話是多少?
  • 消費者稱在得物買到假冒偽劣的椰子鞋、Gucci、Burberry,得物APP...
    得物APP涉嫌假冒偽劣屢次被投訴中消協的報告中提到,6月20日,網友@孟愛神投訴得物:右腳鞋頭歪成這樣,是怎麼過的檢測?據悉,得物在傳統電商模式的基礎上添加「鑑別服務」,推出了「先鑑別,再發貨」的購物流程。網友@孟愛神不理解,為何明顯有問題的鞋子,鑑別檢測卻一路綠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