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在生命中運動成長

2020-12-25 光明網

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東西方的哲學都有將自己繁瑣化並推向窮途末路的傾向――面對這種傾向,智者往往付之一笑。中國的十三經,由於年代久遠、地位崇高,引出了連篇累牘浩如煙海的註解,越注越沒人懂。終於被

注得一塌糊塗,索性不求甚解,而今「手機簡訊國學」都有了。西洋哲學從修辭學、邏輯學開始建立語言的根基,早期的智者學派就有以詭辯混充哲人的習氣。而形上學的體系發展到康德是為頂峰,其體系之龐大複雜,讓我們這號稱有幾千年古代「哲學」的東方人智慧絕難理解――雖然形上學(metaphysics)是紮根於自然科學對世界認識的基礎上,但一個認識的過程,要劃出這麼多層次和體系,著實讓非專修哲學者望而咋舌。

馬克思是一個才高八鬥又下了多年苦功的人――大英圖書館的地板被他的椅子磨出一個小洞,早已傳為美談。所以,他面對整個屹立如山的形上學體系,並不發抖,反而經常諷刺挖苦幾句――最著名的莫過於那句「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進入20世紀以來,致力於改變世界的馬克思主義切切實實地改變了世界,而世界被哲學家們解釋來解釋去,世界依然故我。於是乎,「歐洲科學的危機」――其實也就是傳統哲學的危機――開始了。

但20世紀,思想家、大師們依舊層出不窮,而一切的思想家仍然愛把哲學思辨做為他們思想的主幹。哲學從科學範疇中脫離出來以後,也逐漸開闢出無數的新天地。哲學的大師們經常以文學家的面貌出現――他們不僅閃爍著智慧,更閃爍著光華,讓我們看到思想的威力和魅力。

吉爾・德勒茲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經歷和著述讓我們想到弗裡德裡希・尼採――這個被疾病折磨至瘋狂的人居然發出呼喚「超人」的呼號,並震撼了整個歐洲乃至人類。德勒茲於1995年跳樓自殺,此前多年他只有一片肺能夠工作,肺活量只有常人的1/8,後來更是肺功能完全停止,帶著人工呼吸器維持生命。然而他的著述,卻洋溢著生命的活力和躍動感。在傳統哲學那裡,「體系」和「建構」是關鍵詞;而在德勒茲這裡,「生成」和「運動」是生發點。他用富有生長力的「塊莖」比喻事物的各個元素:它們有自足的體系;它們充滿活力,從胚根吸取營養,由根須相互聯結;它們充滿張力,在不斷繁殖,不斷運動;這種生成性的運動,構成了我們所見的豐富繁複的世界。而世界具體的運行,則像是一部部大小各異的機械:自成體系,互成序列,盤根錯節而運轉。德勒茲的形象化語言,不僅使他的哲學明白易懂,生機蓬勃,也使他在有意無意間,進入文學的、詩性的範疇。

米歇爾・福柯則是另一種的風情。德勒茲不無調侃地說:「一位新的檔案學者已在城裡被任命。」福柯更像一位嚴謹的檔案研究者,一位冷峻的外科醫生,雖然在他筆下從來不缺乏內在湧動的激情,他仍然把他的創造力控制在感情堤壩的容許範圍內。他要以嚴格的考古學方法,從知識被生產的過程來定義它本身。以強大的資料儲備為基礎的福柯,是一副成竹在胸的浩然正氣;而困在病弱的軀殼裡,德勒茲的靈魂,升騰著一股「扶搖而上九萬裡」的奔放之氣。德勒茲端起咖啡杯來評福柯,如彗木相撞,好戲必然在後頭。

我們不會失望。德勒茲之論福柯,其論固然精妙,我們也能從其中看出他的夫子自道來。福柯的知識考古,可以把我們習以為常的「知識」重新清算,深入到歷史的源頭去考鑑辨章,從而揭示很多被我們漠視的東西。而德勒茲緊緊抓住福柯的軌跡,強調那無數的「皺褶」――大腦皮層的皺褶、地層的皺褶――它們的翻轉、分裂、錯動,深入到國家權力機器的內部;皺褶之上是千座巍峨的高原,而遊牧民族自由地在其上活動。遊牧民的盤馬彎弓,鐵騎突進,都被德勒茲盡收眼底,包括他們的馬鐙、馬刺,這些微不足道但又實在地帶給他們力量的東西。這充沛的力量帶給他新的啟示,他於是像御風而行的列子一樣,自得地俯瞰這千座高原,打量這高原上的帳篷、民族、動植物、萬物的精靈。他同時又能伸能縮,能侵入小到塊莖、胚根的細微結構,大到法律、國家、民族的權力機械中去,自得地觀察它們每一處罅隙,並往往能窺視到,掩藏在威嚴的表面下不為人注意的深淵……從瘋癲到思考,從規訓到權力,在詞與物的關係間遊走。德勒茲把福柯的每一重要觀念都提出來「過篩」,小處十分微妙。兩位大師的碰撞與融合、交錯,的確是一道壯觀的風景。

如果說20世紀以前,哲學更像是科學的話,那麼在德勒茲這裡,哲學毋寧是詩。那《千高原》的意象本身就令人神往,純淨的藍天下,無數令人仰視的存在,有著無限的可能像鮮花一樣,以神秘的形式開放。在詩的靈境中尋找智慧,向來是知識分子的夢想。

《德勒茲論福柯》

[法]吉爾・德勒茲著

江蘇教育出版社

相關焦點

  • 宇宙是個生命體 起源於爆發 成長於膨脹 結束於收縮
    首先,物質及能量遵循守恆定律,不會平白無故增加或減少,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一切物質都處於運動中,運動是永恆的,永不停止,運動的動力源於矛盾,壽命意味著生命,凡壽命必先為生命,任何事物應都存在於空間中,空間才是無限的,時間是人類用以描述物質運動過程或事件發生過程的一個參數。
  • 「中」字哲學與中國蘇維埃運動
    而本文研究的出發點,主要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字哲學的角度入手,通過解讀「中」字的基因和分析中國蘇維埃運動的歷史實踐集中體現的三個階段,從起初的救「中」,到忘「中」,再到返「中」的過程,提煉出與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相匹配的「中」字智慧,望其能夠成為解釋馬克思主義能夠紮根中國的「中國」元素之一。
  • 寶樹|與吳飛對話《三體》的哲學:在黑暗森林中探索生命深度
    我本來也沒有太思考過這個問題,您在本書中,對生命(zoe)和生活(bios)這兩個概念進行了區分和討論,應該是您的書中最核心的論證之一,對我很有啟發。我感覺,在西方哲學中,很容易將生命作為一種物質性質的存在而將生活作為精神或者意義的存在,從而導致一種二分的割裂。所以西方觀念中,最美好的生活總是脫離了物質的,在理念或者神那裡的生活。但是世俗化以來,對於後者發生了懷疑,所以美好生活本身成為問題。
  • 畫家李明朗的「生命哲學」
    李明朗展出的三幅作品,來自其近年創作的當代藝術繪畫作品——「生命會誕生 生命會死亡 生命會鬥爭」系列。他在本報記者的採訪中表示,正如題目所示,該創作體現了他對人類生命本源的理解。這些畫中的人物似乎各自為政,沉浸自我,可人與人之間又有著欲語還休的聯繫。李明朗說,這是他對觀念藝術的探索與嘗試,企圖從中尋找對社會、存在、生命、哲理的深度認知。這一系列創作的起源來自他的恩師、中西方藝術研究院院長餘潤德教授的啟發。「一個畫家,終生所要面對的問題就是畫什麼、怎樣畫;導師曾問我,藝術的本源是什麼?我想,藝術應是對時代的一種記錄;對社會問題、對人的生命本源的關注。」
  • 對話| 從「天女散花」說開去:藝術中的生命廣度與哲學思考
    周旭君(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館長): 充滿張力的作品,跟藝術家的雙重身份不無關係這個展覽不僅是一個展覽,我認為也是李磊所希望實現的戲劇在演,更是一場關於生命的交響。你會感受到生命中的詩意、憧憬、激情、浪漫,也有生命裡的困境、無奈、沉重、抗爭,更有對生命的反思和追問,執著與超越。
  • 二十位世界哲學大師對生命的觀點
    休謨(David Hume,1711年5月7日-1776年8月25日)是蘇格蘭的哲學家、經濟學家、和歷史學家,他被視為是蘇格蘭啟蒙運動以及西方哲學歷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雖然現代對於休謨的著作研究聚焦於其哲學思想上,他最先是以歷史學家的身份成名。
  • 《論愛與生命意義》:首部關於愛與生命意義的哲學研究書
    愛與生命意義,可以由論證來言說嗎 文丨譚傑 愛與生命意義,是人類社會的永恆議題。每個人都可能會在生命的某些時刻遭遇相關的困惑,古往今來的無數文藝作品皆與此相關。而以論證的方式對其進行探討的哲學著作,則寥寥無幾。 我在哲學系工作,同時對文學和藝術的多個門類抱有深淺不一的興趣,《論愛與生命意義——一項分析倫理學研究》一書的寫作,可視作我的一種嘗試,即將哲學研究、對文學和藝術的愛好及對自身實踐生命的反思三者相結合。 愛只是一種情感嗎,抑或與理性和意志有關?
  • 2018山東事業單位考試哲學之運動和靜止的關係(上篇)
    2018山東事業單位考試哲學之運動和靜止的關係(上篇) 馬克思主義哲學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以承認世界的物質統一性為前提的。而運動又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事業單位的考試中常涉及到馬克思主義的運動觀,本文將剖析運動和靜止的關係,力求考生有個透徹的認知。一、運動和靜止的含義1.運動運動,即宇宙間的一切變化和過程。
  • 觸動生命體驗,快樂伴隨成長,澤國小學踐行生命與成長教育
    這些細節之處,既是教育,更是對生命的關愛。「和」廣場上三十八個不同字體、大小不一的「和」字,以中間這個最大的和字為中心,呈「十」字形排列,潛移默化學生珍惜生命和睦共處。「五環」廣場上設計的60多種運動圖案,使學生耳濡目染在汗水的洗禮下理解生命,感受生命。「樂」廣場裡面有一百個各種字樣的「樂」字,奠基了學生在快樂中成長。
  • 革命時期的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唯意志論哲學的出現
    黑格爾哲學的基本出發點是唯心主義的思維和存在同一論,精神運動的辯證法及其發展過程的正反合三段式認為思維和存在統一於絕對精神,絕對精神是萬事萬物的本原和基礎,的辯證發展經歷了邏輯、自然、精神三個階段。他的哲學就是對三個階段的描述,相應地由邏輯學、自然哲學和精神哲學三個部分構成。根據黑格爾的客觀唯心主義,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都是從精神中派生出來的。
  • 韓國總統讀《中國哲學簡史》:讓我找回生命燈塔
    韓國總統讀《中國哲學簡史》:讓我找回生命燈塔   《中國哲學簡史》是馮友蘭先生哲學與思想融鑄的結晶。
  • 天人合一的生命追求:茶道哲學與自然國學的合奏
    茶經故裡,陸羽家鄉……」在主題曲《茶經故裡》悠揚的旋律中,「第二屆全國茶道哲學高峰論壇暨首屆全國自然國學專題研討會」於近日在浙江湖州舉行。來自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工業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浙江省社會科學院等二十多所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學者,以及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湖州陸羽茶文化研究會等多家茶文化社會組織的代表共200餘人參加了會議。
  • 逍遙遊,莊子哲學中的人文意蘊
    來源:正心正舉微信公眾號(bjzxzjyjy) 文丨雪峰如果說儒家哲學是中華人文精神傳統中的「寫實」,那麼莊子哲學一定是人文精神中的「浪漫寫意」。莊子的文字深邃空靈,天馬行空,汪洋恣肆,富於噴薄的想像力和思想張力,其背後的哲學意蘊通透純澈,況味十足。
  • 《黃帝內經》——中國人的生命哲學之道
    人生於天地之間,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要效法與地,而地要效法於天,天最終是效法於道,而道就是最終極的存在,它是如此的自然,如此的美麗,如此的樸素,如此的完美,以至於它一種在我們的生命中存在著,而我們卻毫無察覺,道是一場雪,道是一陣風,道是一片樹林,道是一朵白雲,莊子曾說道在瓦片中,道在屎尿中,這高高在上的道,也就顛覆了我們的想像。
  • 老子哲學中「三知三守」的人生哲理是常德,也是無為之道
    老子哲學中的「三知三守」的人生哲理是自然之道,是永恆不變的客觀規律,其中蘊涵著老子無為的思想和建功立業的治世之道,只有遵循規律,才能無為而治。今天筆者對老子《道德經》第二十八章的內容,有一些比較新的體悟,分享與大家,希望能拋磚引玉。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
  • 英美平權運動轉向「封殺文化」 我們需要怎樣的性別哲學?
    本文想開展的問題,就來自這個現象觀察:為什麼在性別、民族、種族等涉及身份認同或小眾成員社會融合的議題中,一些平權運動的參與者會把磨平差異的主張看作是「開明」或「解放」(「解放乳頭運動」可以看作這種論述形式的典型)?或者反過來問,為什麼強調差異性的人往往會被抨擊(當然也會自認)為保守主義者或父權支持者?
  • 他曾攻讀哲學,屬於青年黑格爾派,是「破舊立新」運動的重要人物
    他曾攻讀哲學,屬於青年黑格爾派,是「破舊立新」運動的重要人物大家好,很高興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內容是關於鮑威爾、費爾巴哈和盧格的。雖然他的批判非常尖銳,但仍脫離不了黑格爾哲學的窠臼,即不是從現實中引取意識,而是從意識中引取現實,不是從事物中引取概念,而是從概念中引取事物。鮑威爾誤以為能用他的純粹批判,像澄清宗教領域中的問題那樣來澄清政治和社會領域問題,結果他對政治和社會問題從來就沒有過清楚的認識。他終於沿著他的政治、社會的歧途,投入《十字架報》的懷抱。
  • 西方頂尖哲學探討:哲學中的解釋學具體都講些什麼?
    解釋學,又稱詮釋學,是一個解釋和了解文本的哲學技術。它也被描述為詮釋理論並根據文本本身來了解文本,是西方哲學、宗教學、歷史學、語言學、心理學、社會學以及文藝理論中有關意義、理解和解釋等問題的哲學體系、方法論或技術性規則的統稱。有關解釋學的研究可以上溯到古希臘。早在人類遠古文明時期就已存在如何理解卜卦、神話、寓言意義的問題。
  • 「哲學」在中西兩種傳統中是怎樣定義的
    這就在歷史的源頭和思想的邏輯上形成了西方哲學的傳統——知識論;這也是西方哲學或文化的主要特徵。其結果,作為西方哲學主要鼻祖人物的蘇格拉底便把哲學定義中「愛智慧」的意蘊表達成知識論的命題「無知之知」,即「我只知道一件事情,那就是我什麼也不知道」。這是從知識論的角度對哲學中「智慧」的一種表述。它與中國古典哲學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關於知識的表述也有異曲同工之妙:「由,誨汝知之乎!
  • 哲學大師的「幸福咒語」:心靈撫慰,靈魂安頓,生命歸宿
    你或許以為,哲學只屬於深奧的書齋,可事實上,哲學作為一種思考事物的方式,屬於任何人。任何人都可以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進入這種狀態,對周遭的事物、人物產生類似的思考。而哲學家只是將這些思考的火花,進一步燃燒下去。哲學因好奇而發,以思考為工具去追求真知的。它能給人開闊的眼光、聰明的頭腦和智慧的生活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