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消息(四川在線記者 丁寧)當下,一個距成都更近的彭州「通濟花海」已在微信「朋友圈」悄然走紅,有人親切地將其比作彭州的「俄木塘」。憑藉優越的地理環境和交通優勢,彭州成功打造了這片千畝花田。花海,成為當下成都的熱門話題。
昔日的「三河七場」,其繁華熱鬧已是過眼雲煙;如今的「花海小鎮」,已從不久前的「黑白」世界變身為「五彩鄉村」。
作為彭州市鎮域經濟的「三極」之一,通濟完善打造一片花海,成功帶動了「兩河三溝十景」的開發。一片花海帶動的不僅僅是鄉村旅遊,更有人們思維觀念的轉變,思想境界的提升。
有心撒花,花成海
除荒草,種鮮花,美化環境。「最初,我們就是想把場鎮和居民小區建漂亮點。」眼看每天來來往往的車輛,該鎮政府一負責人說,沒想到會有今天這樣的驚喜。
更有喜人的消息,莫過於發動群眾做群眾的工作。「關鍵時候,黨員的一點點行動,都會起到意想不到的示範效應。」在一部分基層黨員群眾的帶領下,社區其他群眾無償將土地交給鎮村,自願「清除雜草,廣種鮮花」,打造「河灘花海」。
如今,經過專業公司的精心規劃設計,湔江河畔一片長約3.2公裡,面積約1200畝的「通濟花海」已經建成。A區佔地約550畝,主要栽種格桑花、硫華菊、百日草、滿天星等;B區佔地約300畝,作為市政公園用地,同時為溫泉開發預留區域;C區約250畝,成片栽種玫瑰花。
另外的一片驚喜,在通濟大橋下方原小火車站旁,3個憨態可掬的「熊貓花海」景觀也已面世。「看到大橋上邊那麼好的人氣,場鎮社區的群眾也不甘寂寞,他們把屬於自己的100多畝河灘地自願拿出來了。」有了人氣,聚了商氣,這就是最好的「動員令」。
好山好水,做文章
通濟鎮有花溪、麻柳、姚家三條溝,河水都是大山深處的地下暗河;九峰山下的湔江、白鹿河,魚貫全境。真是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通濟境內自然資源異常豐富,三年前在麻柳溝發掘出的長約30米、重達60噸的「烏木王」,在全國轟動一時。
過去打礦產的主意,現在做好山好水的文章。不光是通濟鎮,整個彭州都形成了這樣的共識:未來五年全面建成幸福美麗的生態名城。只要不忘初心,堅定轉型升級信心,堅守綠色發展理念,群眾就能分享到改革和發展釋放的紅利。
「姚家溝種櫻花,花溪溝種紅楓,麻柳溝種芙蓉,三條溝三個特色。」該鎮農辦主任介紹,遠有新津花舞人間、龍泉驛桃花故裡,近有葛仙山田園賞花,這些成功案例都給了他們信心。
記者走訪了通濟鎮的姚家溝、麻柳溝和花溪溝,發現房前屋後、田邊地角、斜坡溝坎,只要是閒置的土地上,都種上了特色景觀植物。
「以前砍樹擋不了,現在種樹都搞不贏。」姚家溝村民姚思敏激動地說,大家的思想真的變了。
據悉,姚家溝成片栽種的櫻花約2000畝,10萬株,二三十個品種;12公裡長的麻柳溝,溝兩邊都種上了芙蓉,大概有400畝;甘溪溝更是拉風,種了紅楓400畝,到時紅楓盛開,定是紅葉溝盛景。
樹綠了,花開了,聞香識途,遊客來了。
眼下,姚家溝已經建成了1家鄉村酒店、2戶農家樂,麻柳溝也開了3戶農家樂。春芽村「龍頭人家」農家樂也見機打出了「只賣龍門山老臘肉和山野菜」的招牌。
特色山貨,上餐桌
端午節「通濟花海」近萬人的日均接待量,刷新了景區紀錄,創下了單日接待量高峰。
人氣「爆棚」得利的,不光只有場鎮一家賣鵝肉的堅守者。
從去年到現在,場鎮600多個鋪面,已經租出去三分之二。「越接近花期越好租。」店家老闆說,街上的餐館保守估計增加了近100家。
據了解,到2012年,通濟鎮還沒有一戶農家樂。現在已有農家樂和餐館67家,從業人員超過600人,輻射產業解決群眾就業約2000人。青槓林核桃、春芽筍用竹、羊叉食用菌、天台山洋芋、麻柳沉油幹,通濟「五寶」,藏於深山裡的土特產,登上了大雅之堂,擺在旋轉餐桌上,深受廣大遊客喜愛。
從開初懷疑,到嘗試投一塊地,再到成片種植,土地流轉已給村民帶來了固定的收入。「加上工資,一年在地裡至少有上萬元的收入。」村民張大哥露出了久違的笑容。而且,村民劉應洪家生產的雷竹筍已註冊商標,進行了包裝,擺進了大型超市的櫃檯。該鎮5000畝雷竹和500畝食用菌,都獲得了全國有機食品認證。
通濟花海、櫻花谷、添香山谷、思文湖光……「十景」裡不只是湖光山色、紅花綠葉,葡萄園、食用菌採摘園、瓜果園穿插其間,既顯生態本底,又有農業觀光。
周末假期,帶孩子和老人出來,呼吸新鮮空氣,參加一些體驗活動,已是都市一族近郊遊的首選。「順便嘗嘗山間野味,飽飽口福,放鬆一下。」成都西華大學教授宋斌老師如是說。
利好不斷。據悉,鎮上正開發「原鄉聖水」溫泉項目,目前打了2400米深,預計2500米將尋覓到溫度適合的泉水,興建溫泉酒店的事宜推進順利。「一片海、兩條河、三條溝、十處景」的旅遊規劃,顯得那麼順理成章,其間的艱辛,過來人不會忘記。
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在一三產業互動發展中,彭州山地旅遊正上演一個個綠色轉型的精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