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氣所旁薄,凜冽萬古存。是為文天祥愛國者也

2020-12-15 讀文化博今

《正氣歌》是南宋詩人流傳至今大家誇讚的愛國英雄文天祥,在自己人生最為艱苦的監獄生活中,表達自己愛國抒發情感及告誡世人而寫的一首五言古詩。文天祥是江西吉安縣人,是大家人人歌頌愛國,流傳至今的文學家,是大家心目中的民族英雄。一身堅持抗元。

雖然還是為國犧牲了,但依舊是大家心目中最偉大的人民英雄。這首詩的序為散文。在序裡,作者先是以排句來鋪墊陳序進行來開頭,以駢散來進行穿插性描寫了在牢獄中所形成了的「七氣」,生動形象地寫出來了監牢裡面的惡劣至極的環境。

而且在文章裡作者也表示自己的身體非常的脆弱,體弱多病但在各種因素的阻撓阻擋下,身體居然可以沒事的安好無恙,那於是作者就認為能夠這樣安然無恙還是主要是有著心中那一股正氣的原因。

因為有了這股正氣在胸中,便能夠抵擋各種渾濁或者惡劣的氣息,這邊是寫了這《正氣歌》的主要原因,這邊有了下文裡對正氣的感嘆及描寫了。因此,開頭裡的序及整篇文章正文在構思上是有聯繫的,在寫法技巧上都是前後呼應的寫作方式的,是這首詩裡的主要組成的部分。

這首《正氣歌》整體可以全部分為三個部分的內容。從句子裡為全篇的第一部分的「有正氣」到「垂丹青」。這個部分是形容對浩然之氣熱情激烈的誇讚形容。則為第二部分便是從「太史簡」再到了「為之根」。

這這一大塊詩句裡,詩人列舉了歷史上十二位忠士能臣一生裡的偉大事跡,來表明為何要寫浩然正氣的原因。詩人用了連續四個「在」字,形成了一大板塊的排比句式,彰顯了整個氣勢的洶湧澎湃。

接著我們看第三部分的「遘陽九」到「照顏色」。前面是寫的是忠士能臣一生裡的偉大事跡,但從「嗟餘」這部分起詩人便轉向為了自己。簡述了自己遭遇到了不好的運勢,也表明自己對自己對國家危亡但卻無力回天的無奈。

全篇裡最為中心關鍵的核心的詩句就是要數「時窮節乃見」。這首詩運用了古體詩方式來寫,而不是將整篇文章用大量排比低沉悲壯的語氣進行描寫。

也從側面可以看出作者文天祥有著極其崇高的民族偉大精神氣節以及偉大的愛國精神,在小編看來,文天祥是歷史上的人民英雄,他的犧牲大多數是封建群臣的忠君思想,所以最後他以古代賢臣為榜樣殺生求仁,實現自己為國犧牲的信念。

相關焦點

  • 初中課本的文天祥詠梅詩,無一生僻字,巧引《詩經》讓人肅然起敬
    若為司花示薄罰,到底不能磨滅香。梅 其二香者梅之氣,白者梅之質。以為香不香,鼻孔有通窒。我有天者在,一白自不易。古人重伐木,惟恐變顏色。大雅久不作,此道豈常息。詩翁言外意,不能磨滅白。在文天祥名垂青史的《正氣歌》中,「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是氣所旁薄,凜冽萬古存」,「當其貫日月,死生安足論」可謂千古名句,從中我們能夠讀出文天祥是敢於直面生死的勇士,勇於擔當的強者,讀來大氣磅礴、盪氣迴腸。
  • 宋末愛國詩人--文天祥
    但南宋的愛國軍民卻不肯屈服於元朝的武力徵服,紛紛舉起義旗進行抗戰,湧現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其中有些人用詩、詞、文等不同形式記載下他們的戰鬥歷史,為南宋文壇寫下最後的光輝篇章,其中最傑出的代表就是文天祥。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自號文山。曾考取進士第一名。官至江西樞密使。元兵進犯時,他被任命為右丞相兼樞密使,代表南宋與元朝談判,被扣留,解送北方。
  • 文天祥的《正氣歌》解讀:將宋代的氣節精神展現得淋漓盡致
    當此夏日,諸氣萃然:雨潦四集,浮動床幾,時則為水氣;塗泥半朝,蒸漚歷瀾,時則為土氣;乍晴暴熱,風道四塞,時則為日氣;簷陰薪爨,助長炎虐,時則為火氣;倉腐寄頓,陳陳逼人,時則為米氣;駢肩雜遝,腥臊汗垢,時則為人氣;或圊溷、或毀屍、或腐鼠,惡氣雜出,時則為穢氣。疊是數氣,當之者鮮不為厲。而予以孱弱,俯仰其間,於茲二年矣,幸而無恙,是殆有養致然爾。然亦安知所養何哉?孟子曰:「吾善養吾浩然之氣。」
  • 王軍傑隸書:文天祥《正氣歌》二十條屏欣賞
    王軍傑書法作品:文天祥《正氣歌》二十條屏請橫屏觀看整體效果請分幅觀看清晰大圖《正氣歌》二十條屏之一《正氣歌》二十條屏之二《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
  • 【美文美圖】文天祥墓前的沉思
    入園口,依次有牌坊、石拱橋、臺階、平臺、神道、拜謁臺等,神道長47米,寓文天祥47歲為國捐軀;臺階為12級、8級、3級,示文天祥於1283年殉難。墓高2.6米,呈半球形狀,墓前有祭祀臺,兩邊各豎一墓表,有兩條石階拾級而上。一尊尊古樸威武的石俑、石馬、石彪、石羊忠實地列於神道兩側,默守千古忠魂。該墓始建於元代至元二十一年,明、清先後重修。
  • 文天祥
    民族英雄文天祥在中國歷史上,七百多年來一直為世人傳湧的民族英雄,那就是高唱「人生自古誰元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文天祥(公元1236-1283年),字宋瑞,又字履善,號文山,南宋吉州廬陵富川(今江西省吉安縣富田鄉文家村)人。廬陵山川靈秀,自古以來就是文章節義之邦。
  • 屈原、文天祥與史可法
    2,公元1278年,文天祥在廣東五坡嶺被元軍俘虜,然後押至元大都。忽必烈愛才,一直想勸降文天祥,但文天祥始終不為所動。公元1283年,文天祥從容就義,年四十七歲。文天祥,也是愛國者,是漢民族的民族英雄,為保衛大宋堅持到了最後一刻,即使死也要南面故土。3,公元1645年,清軍大舉圍攻揚州城,督師史可法為大明流盡了最後一滴血,揚州城破後被殺。與洪承疇、吳三桂等人不同,史可法為大明戰至最後,據降而死,同樣是漢民族的民族英雄。
  • 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等一生所為,敦厚了中華民族的忠義傳統
    當時文天祥正舉兵贛南,雖未踏上閩南的土地,但人們仰慕「宋末三傑」對於忠義的終身踐行,尤其是右丞相文天祥的凜然正氣,便將文、陸、張三人合祀於廟中,尊為「三忠公(王)」,廟稱」三忠廟「,世代香火供奉,留存至今。在有關宋朝忠臣義士的大量記載中,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三人的事跡十分突出。
  • 文天祥,成仁取義,忠義至盡,問心無愧!
    文天祥,初名雲孫,字履善,又字宋瑞,自號文山、浮休道人。選中貢士後,換以天祥為名,改字履善。二十歲即考取進士,在集英殿答對論策。宋理宗皇帝親自選拔他為第一名。考官王應麟上奏說:「這個試卷以古代的事情作為借鑑,忠心肝膽好似鐵石,我以為能得到這樣的人才可喜可賀。」
  • 泰和縣朝仙崖—文天祥議事臺
    朝仙崖位於江西省泰和縣橋頭鎮,319國道旁,楠木林漂流區附近,佔地面積2900餘畝。朝仙崖環境幽雅。拾級而上,有紀念文天祥的祠堂,當年文天祥曾在此議事抗元,所以朝仙崖又叫文天祥議事臺,始建於唐朝中朝,唐宋時期是當地頗有名氣的佛教聖地。宋代之後朝仙崖佛殿遭到毀滅,僧侶被遣散,延續幾百年的香火併未因此熄滅。
  • 為什麼美國的「愛國者」飛彈部署不到伊拉克?
    如果能獲得相關批准,那麼「愛國者」飛彈還是有希望移至伊拉克,執行保衛美軍的任務的。 美國的首要任務就是極盡所能保護自己的部隊,所以出現這種情況稍顯奇怪,但其畢竟也是受伊拉克政府邀請才能在伊拉克境內行動的。在伊拉克,美國的主要作用是作為全球聯盟的一分子,實施打擊ISIS的行動。然而,1月3日美國未經授權發動空襲,擊斃了伊朗高級軍官蘇萊曼尼和伊拉克民兵武裝「人民動員組織」副指揮官阿布·馬赫迪·穆罕迪斯。去年12月末,美國還對伊拉克和敘利亞境內的真主黨旅目標進行了五次空襲。
  • 有著愛國情懷的文天祥,在生命的最後一刻選擇了寧死不屈
    他就是文天祥,他的那句詩歌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曾經他的詩歌被收錄到我們的課本中,為的是激勵我們也要學習文天祥這樣深深的愛國之情。當時的文天祥是南宋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愛國詩人並且也是抗元名將民族英雄,他與陸秀夫和張世傑合稱為宋末三傑。
  • 文天祥的這幾首詩詞,看淡生死,浩然正氣!
    《沁園春·題潮陽張許二公廟》宋代:文天祥為子死孝,為臣死忠,死又何妨。自光嶽氣分,士無全節;君臣義缺,誰負剛腸。罵賊睢陽,愛君許遠,留取聲名萬古香。文天祥主張以孔孟之道立身行事。這三句就提出應該為忠、孝而死。在文天祥時期,他的忠君就是愛國,是忠於天下百姓,拼死守護著自己的國家,面對蒙古的鐵騎,毫無懼色,他不為功不為名,只為死得其所。《過零丁洋》宋代: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經,幹戈寥落四周星。
  • 從文天祥捨生取義看儒家忠義思想
    當南宋謝太后頒布勤王詔書,文天祥立馬招募義軍萬人入衛臨安(當時響應勤王的人寥寥無幾),面對伯顏所率蒙古大軍兵臨城下,陳宜中、留夢炎這些卑鄙無恥的小人都選擇了逃跑,失望的謝太后無奈地決定議和投降。文天祥悽然淚下說:「國亡而不能救,我為宋臣,死有餘罪,怎能偷生而懷貳心事人!」張弘範與所有的將領聞聽此言,皆低下頭,深為大義凜然的文天祥所感動。張弘範派人把文天祥押送回大都,忽必烈派丞相孛羅特意把文天祥安排到館驛中,享受最高的待遇,而文天祥「義不寢處」。
  • 文天祥:演繹出捨身赴義的儒家忠義思想
    當南宋謝太后頒布勤王詔書,文天祥立馬招募義軍萬人入衛臨安(當時響應勤王的人寥寥無幾),面對伯顏所率蒙古大軍兵臨城下,陳宜中、留夢炎這些卑鄙無恥的小人都選擇了逃跑,失望的謝太后無奈地決定議和投降。
  • 文天祥(2)_中國吉安網
    他把這段經歷用詩記之,取名為《指南錄》。  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五月二十六日,文天祥在福安(今福州)見到新立的端宗皇帝。流亡小朝廷重新任命他為右丞相。文天祥看到陳宜中、張世傑把持朝政,很難與他們共事,便辭不拜相,而以樞密使、同都督諸路軍馬頭銜去南劍聚兵,號召各地起來抗元。文天祥的許多舊部僚屬非常支持他,各地聞風而動,紛紛匯聚在他的磨下,一下子又組建了一支抗元大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