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筆記:和朋友在胡同深處雅致的小飯館裡吃飯

2020-12-19 東方連話

梁東方

人們常說的北京味兒,並非單指本地語言口音,也不單是大多數人的熟練的行為舉止,而還是瀰漫在這座城市的諸多細節共同組成的心照不宣的某種習慣:禮數與周到,不吵嚷與安靜,平等與寬容,互相理解,以及由這一系列元素共同構成的某種默契。這樣的北京味兒在新時代裡,為國際化至少是全國化了的年輕一代,糅合進去了大量的現代文明的元素以後,就更升騰成一種基於地域又高於地域本身的雅致。

這樣的雅致在巴黎和柏林、在華盛頓和多倫多,都並不鮮見,但是落地生根於北京以後就為這歷史環境悠久的所在,增添了一種好像只屬於這一方土地的味道。

這樣的感慨源於在胡同深處的一次吃飯經歷。在北京的飯館裡,總是有一些別有韻致的,與別的地方的飯館氣氛不大一樣的存在,能給人留下鮮明的印象,讓人不由得記住這就是北京。這次吃飯的這家小飯館,正屬此列。

這家小飯館裡的不一樣的氣氛,不完全是因為乾淨整潔裝修現代和格式新穎,也不完全是服務周到態度祥和往來殷勤,還有一種由顧客配合著、至少是由店家和顧客共同演出的時候才能共同體現出來的某種一致性。

顧客肯定不能是大吵大嚷的,店家肯定是公平寬厚的。顧客坐在那些不無窄小卻總是有一個相對良好的視野的位置上的時候,肯定是胳膊腿都很舒坦,目光所及都很熨帖的。而心情也就在這繁華擁擠的都市裡,收穫了一點難得的的靜寂與安詳,愉悅與幸福。

在胡同深處,這家外面裝修得很是古樸的三層樓的小店,牆面的灰黑色和周圍胡同裡的顏色是一致的,而窗戶也都是長方形的洞口,裡面的燈光只能將這樣的窗口坐著的客人的側影給映照到行人的視野裡,讓人覺著坐在那樣的位置就餐,不僅吃的是美食,本身就已經是一種美的姿態。

推開厚重的黑門,飯店裡清涼的燈光一洩而出,灑到客人的腳面上,卻不照人眼睛。每張餐桌上都有吊燈,吊燈的光圈範圍就只在桌面上,在桌面上清晰的食物範圍內。

店家好像不以點菜多寡為意,點的少騰桌快,所以未必少掙錢。何況,整個經營過程中,並非時時處處都必須表現出以掙錢為目的的狀態,至少在表面上不是這樣。

在這家外省風味的飯館裡,衣著樸素的服務員努力用顯然是作為工作語言的普通話與食客交流著,點多點少都會殷勤有加地反身去叫菜,一份一份地端上來的時候,她們的藍底兒白點的圍裙上似乎已經有了一層家庭般的溫煦。雖然這樣的一層溫煦不能遮擋住她們職業的端正甚至嚴肅,但就是有一種賓至如歸的和緩與周到。

在這裡吃飯,來得稍微晚一點就都需要等座。所有等座的人都安靜地坐在那裡各自看著自己的手機,沒有人急躁,沒有人提出來換一家。每一組來客都領號排隊,並且按照空席的餐位數來由店家與顧客商量著選擇該輪到誰入席。來這裡就餐的人,都是鐵了心一定要在這裡就餐的顧客,儘管這裡的菜餚其實並不豐富,不過是炒菜和米飯而已,而且價格不菲。但是大家好像集體認同這樣的價格與這樣的環境的某種匹配度,寧肯多花一點,也願意坐在這裡,而不願意坐到別的飯館裡去,在鬧哄哄的氣氛裡在油膩膩的桌面上去吃飯。

在光滑如大理石的白色桌面上的精緻的黑瓷碗具,互相都能映襯出對方的影子;禁不住就讓人很願意將胳膊支在這樣的光亮與互相映襯之間,好像由此正好可以與你對坐的朋友互相看到面酣耳熱之際的興奮與愉快。

出得門來,「中非藍」尚好的天空下,夜色如水,胡同深處的安靜裡有一種都市中罕有的安詳。門外錯亂擺放的家具什物自行車三輪與飯館門內收斂的燈火和安靜的人聲相輔相成,天衣無縫,沒有一點違和感。站定了,流連地來回觀望,沒有喝酒也像是有了酒足飯飽的酣暢。友情在這樣以飲食為媒的聚合之中,接續上了又一幕可以銘記的景象。

這時候,陪伴你們的,只有高樹上的落果和鳥兒睡前偶爾的啁啾。胡同深處的這一派靜謐,和街市上燈光璀璨的那一番繁華,好像就只在一轉身之間。

人世迢遞,此為驛。

相關焦點

  • 北京第一家個體戶兒飯館,就喜歡胡同裡的這種感覺,北京都熟悉
    東城美術館斜對面翠花胡同,這胡同裡有一家咱北京人都熟悉的「悅賓飯館」老北京人都都知道這個地兒,自打1980年開業至今已經有十幾年了,這家飯館地兒不大,也就能擺10張桌子,但悅賓飯館至今用的都是一些老物件,像是玻璃板下壓的白色桌布和老式展櫃以及包了漿的算盤珠子,一下就回到了八十年代,
  • 北京胡同深處的咖啡小館
    躲開擁擠的人潮,這些隱藏在各個胡同角落裡的小咖啡店,既是周末發呆放空的好去處,又適合約上三五好友一起聊聊心底事。來隨小編一起探尋帝都這些隱匿在胡同深處的咖啡小館吧~Part 1:五道營胡同 Barista店面不大但是很溫馨有格調,一進店就能聞到濃濃的咖啡香。座位是圍著吧檯的,可以邊品嘗咖啡邊觀賞咖啡師純熟的手藝。
  • 你對北京胡同知多少?在北京,不敢在午夜問路,我走到了百花深處
    今年可能沒法想往年那樣,陪她一起出去逛街、吃飯、看電影。由於疫情的影響,基本上只能宅在家裡。但是,立春也過去了,我們大家要相信,這場沒有硝煙的抗疫戰也終將會迎來屬於它的春天。等到那個時候,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除了和她一起慢慢變老,還有就是一起去北京逛逛胡同。北京胡同既是北京歷史的見證人,也是北京的一種文化符號。
  • 胡同深處的北京:鑼鼓巷裡無鑼鼓 護國寺吃貨扎堆
    原標題:胡同深處的北京:鑼鼓巷裡無鑼鼓 護國寺吃貨扎堆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7月6日電(記者 上官雲)「一條胡同,居然會有如此漂亮的標誌性建築,這在北京也是屈指可數的。為什麼呢?因為它的古老,更因為它的年輕。」這是紀錄片《北京的胡同》中,對南鑼鼓巷的一段描述。
  • 北京的胡同和胡同裡的北京人...懷念!
    劉大爺家養的鷯哥,王大媽家包的菜糰子,胡同裡的小酒館兒,院兒門口支著一口大鍋炸油餅的早點攤...您甭看這都是幾十年前的景兒了,但凡經歷過的北京人都還記得真真的~隔壁院兒那小誰,非要逞能爬樹,這倒好,給腿摔折在家躺了半學期...前幾天在地鐵裡碰見他,我還拿這事損了他會兒~
  • 走進北京老胡同,尋覓胡同深處的美食
    北京旅遊,單就遊玩知名旅遊景點少說也可以派上半個月的日程吧! 旅遊景點人太多,如果想感受一下安靜的北京,建議你走進北京的老胡同,一邊感受老百姓的生活,一邊尋覓胡同深處的美食。今天給大家介紹3家。藏紅花:五道口胡同64號五道口胡同有很多特色小店,西班牙料理店藏紅花是家老店了,環境、菜品、服務都不錯。上次一個人去的,所以主菜沒有點西班牙海鮮飯,而是點了一道義大利麵條。
  • 北京的胡同|在百花深處流連忘返
    「如今就這老北京啊 才在北京迷路呢。」——《百花深處》北京的胡同兒已然是越來越少了,它們正一點點地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有數據顯示,民國晚期北京有3200多條胡同,現如今只剩下不足1000條。在歷史的長河裡,它們出現,又消失,能留下來的除了昔日胡同人家鐫刻在腦海裡的記憶,怕是只剩下那一張張記錄歷史的照片和一幀幀畫面供人緬懷。說起我對於胡同的模糊印象,最早應該是高中時期看過的一部短片。「十分鐘年華老去」系列之《百花深處》。
  • 鄧小平常來這家北京胡同裡的飯館,於是很多政要也聽說了
    作為北京獨特的景觀——胡同,西絨線胡同看起來與普通的胡同別無二致。許是這個緣故,一家聲名顯赫的傳奇飯館曾選址在這裡,它就是四川飯店。西絨線胡同51號西絨線胡同51號,與周圍水灰色的民房四合院不同,它是個朱門碧戶的深宅大院。
  • 翠花胡同裡有一家 悅賓飯館 店面不大 名頭響噹噹
    鏤空的繡花桌布、櫃檯上的包漿老算盤……在北京有一家小飯館,面積並不大,大概只有11張桌子,但是整個飯館裡,有一種特別溫馨復古的感覺。說到這家飯館的歷史,還要從牆上的一張報紙說起。在1980年10月7日的《北京晚報》的正中間,有這樣一條新聞:「本市城區第一家個體經營的悅賓飯館今天開業」。
  • 北京親子遊之開在胡同深處的兩家胡同博物館有什麼異同
    都說北京的胡同三千六,北京不但胡同多,連胡同博物館都開了兩家。東四胡同博物館一家是位於東四四條胡同,名字就叫東四胡同博物館。遊覽一般需要2-3個小時,疫情之前有專業的北京老人兒講解知識點。周邊好吃的北京小吃比比皆是。附近的增盛魁小吃羊肉包子(早點)和爆肚很地道。爆肚嫩,香,脆,滑,30元一盤很實惠。
  • 胡同派,小巷深處的民宿,享受老北京胡同裡的閒散時光
    在我的城市裡,時間倒流,枯木逢春,消失的氣味兒、聲音和光線被召回,被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和寺廟恢復原貌,瓦頂排浪般湧向低低的天際線,鴿哨響徹深深的藍天,孩子們熟知四季的變化,居民們胸有方向感。這是北島心中的北京,是他的理想國和烏託邦,而在這裡,胡同是不可缺少的要素。
  • 北京胡同裡的「臺灣味道」
    北京胡同裡的「臺灣味道」   避開南鑼鼓巷的喧囂,鑽進帽兒胡同,和樹蔭下納涼的老爺子寒暄兩句,和買菜回來的婦人打個招呼。王卬早已成為這個「胡同家族」的一員,但說話仍帶著難改的臺灣鄉音。  在這個尋常的北京巷弄裡,王卬和他的大陸妻子經營著一家叫「醉虹樓」的臺灣餐廳。
  • 北京——誤入胡同深處
    如今的四九城,已難看到「碧綠的天色」了,然而跟隨著課本上的腳步,總覺得有種「老北平」氣兒還存留於老胡同中,於是,欣然規往——不為別的,就為這種想念已久的「京城之風」。雖說此前從未踏入北京的胡同,但憑著課本裡的印象,我腦海中的北京胡同是這麼回事兒:不寬的青石板路,高高的青灰色的磚牆,抬頭全是明清時期的瓦當和起伏的屋簷。
  • ✿隱藏在北京胡同裡的美食
    酒香不怕巷子深 尋覓北京胡同深處的美味北京的胡同歷史悠久,散發著獨特魅力。
  • 隱藏在北京胡同裡的美食
    老話說的好,酒香不怕巷子深,深藏在北京胡同中的餐廳雖然交通不便,道路狹窄,但是,它們濃厚的胡同氛圍,獨特的北京地域文化,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和老外驢友的目光,今天小編就給你搜羅幾個有特色的胡同美食。北京皇家冰窖小院餐廳 胡同深處私家菜北京皇家冰窖小院餐廳,這裡是一座全封閉式私密性非常強的靜謐小院。門前的大紅燈籠上寫著「皇家冰窖」幾個字,向遊客顯示著它的與眾不同。小院裡有一座面積達450平方米的半地下式冰窖,分南北兩室。它建於清朝末期,曾經是一座皇家御用冰窖,冬季儲冰,秋季儲存瓜果梨桃,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了。
  • 烤鴨誘得老外爭相赴胡同深處
    可就是這樣的一個小地方,能讓世界上的許多人,包括一些國家的重要官員也來此嘗一嘗烤鴨。利群烤鴨店就這樣藏在胡同深處,卻總是能招來源源不斷的客人。據說利群的名聲是響在外面的,每天來利群吃飯的外國客人比中國客人還多。
  • 老照片:1989年代北京,胡同裡人們的百態生活
    胡同,也叫「裡弄」「巷弄」「巷」,是指城鎮或鄉村裡主要街道之間的、比較小的街道,一直通向居民區的內部。,來到北京的遊客,經常問到的一個問題就是「北京的胡同在哪裡」。北京胡同最早起源於元代,最多時有6000多條,圖為1989年老北京胡同裡的自行車修理鋪1989年的北京胡同,是孩童們打鬧嬉戲的最佳地點1989年的北京胡同,大爺大媽們的生活用品都是從經過胡同的流動小攤上購買所得1989年的北京胡同裡,一處人家的小院裡長滿了多肉植物,甚是清新1989年的北京胡同,一個打著傘的女子正從胡同經過1989
  • 北京的胡同遊
    現在很多外地人來北京。有好些人都是走馬觀花的看一看景點就走了。其實真有些遺憾。因為你根本就沒有看到北京真正的風土人情。北京的風土人情都蘊含在北京的條條胡同裡。老北京人都住在這些胡同裡。而且這些胡同也最體現出老北京的文化。其實北京的胡同不光是。
  • 北京胡同裡「中國餐飲個體第一家」--悅賓飯店
    中新社北京十一月十六日電 題:北京胡同裡「中國餐飲個體第一家」中新社記者 杜燕北京王府井附近一條胡同裡,藏著一家門臉如普通住家的飯館。店內二十來平米的內外套間,能擺放十來張桌椅。其貌不揚的飯店,門頭上懸著「悅賓飯店」四個字,門口豎著一塊見證中國三十年改革開放進程的招牌——「中國餐飲個體第一家」。
  • 百花深處 · 保留至今的老北京胡同生活
    北京有這麼一條胡同有著浪漫的名字和故事被寫進了歌詞和詩句裡這裡走出了一批搖滾人這裡有著老北京記憶裡的煙火氣>百花深處停在時光記憶裡的地方百花深處是北京街巷名稱極雅者。"新街口百花深處胡同16號"是北京最早的幾個錄音棚之一,當年不少音樂人在這裡折騰過音樂和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