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山書院:清代四大「關外書院」之一

2020-12-24 騰訊網

在大連瓦房店市復州城西街,有一片保持完好的清代建築,這便是建於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的橫山書院,距今有170餘年歷史。

由灰黑和殷紅色彩構成的橫山書院建築群落,呈現出特有的凝重、古樸韻味,散發著濃厚的文化氣息。

橫山書院與銀岡書院等被並稱為清代四大「關外書院」(目前只有銀岡書院和橫山書院遺址得以保存),是大連地區最早出現的書院之一,也是遼南唯一保存下來的清代書院。

歷史淵源與賡續

復州古城位於遼寧省瓦房店市(原復縣)西部,是瓦房店市轄區中心,也是遼南的歷史發源地。

復州城歷史悠久,從遼代建立起,一直是州、縣所在地,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大連解放後,復縣縣委、縣政府遷到瓦房店,復州以其地理、人文優勢仍為遼南重鎮。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復州知州章朝敕倡議地方士紳、名儒義捐並利用已升遷離任的原復州城防守尉顧爾馬渾將軍府址,半就官邸,半為新建,合而構成書院學舍,以境內最高山峰「橫山」冠名之橫山書院,以示此為復州最高學府。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復縣鄉土志》載:「章朝敕,字鞠人。由進士道光年間實授復州知州。虛心聽訟,興學勸農,創建橫山書院。」

1920年版《復縣誌略》載:「橫山,城西南一百有十裡,在長興島內。西南濱海,為復邑鎮山。上有唐建浮屠,故又名塔山,八景中所謂橫山遠眺者是也。」

鹹豐七年(1857年),復州知州王廷禎主持重修和擴建橫山書院。

此後,書院考生高科連捷,人才輩出,學風達到最鼎盛時期。

清末遼南詩人徐樹年有詩讚曰:「講堂夙構猶堅固,書院重修共嗟嘆,此際簷前文官果,為思循吏不開花。」

又曰:「栽培士子寄情深,鹿洞規模苦用心,嘆息橫山留德澤,堂前桃李已成蔭。」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清廷派大臣訪歐回國後,效仿西方辦學方式,「廢科舉,興學堂」。復州知州曹祖培乃將橫山書院改稱「橫山學堂」。

1913年,橫山學堂改為奉天省復縣中師學校。

1947年6月,復縣第二次解放後,橫山書院遺址先後為復縣聯合中學、復縣縣城初級中學、復縣第二中學、復縣第二十二中學。

1983年後,學校遷出,改建為復縣復州城文化館,現為瓦房店市復州文化館。

1958年,橫山書院被定為旅大市(今大連市)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被定為遼寧省文物保護單位。

如今,它以優雅的姿態安靜地坐落在復州古城,賡續古意書香。

育人古圃 深造園地

橫山書院創建後,一直是遼南著名講學之所。作為遼南的育人古圃、深造園地,橫山書院以勤學苦讀遺風滋養著一方水土,培養了一大批人才。

橫山書院設山長(也稱院長)、監院諸職,分別掌管教務諸事。山長由州學正或吏目擔任,監院由學識、操守皆為上好者擔任。書院一般聘請有學問人士或退休文官任教。

對橫山書院而言,徐賡臣既是俊才又是名師,帶給學院顯赫榮耀。

徐賡臣,字韻初,號東沙,復州太平莊人。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考取拔貢,鹹豐三年(1853年)考取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同治六年(1867年)擢升直隸知州加知府銜。

辭職歸鄉後,任橫山書院主講。

徐賡臣是遼南地區唯一的翰林,有「復州第一才子」之稱,是遼寧歷史上唯一能與乾嘉時期「關東才子」王爾烈齊名之人;

著有《斯宜堂詩鈔》,才高氣傲,他謝絕任太子載淳(後來的同治皇帝)之師顯位,卻樂於任百姓子弟先生的品格,被廣為讚頌。

《復縣誌略》稱其:「為學博涉經史,工詩古文辭,議論不落凡近。」

徐賡臣在橫山書院執教時,常常告誡弟子:「不求聞達於天下,但求處事能心安。」

他的弟子大都成為清末奉天(今遼寧)文壇的知名人士。

橫山書院從1844年至1905年的61年間,在冊中取科名的近300人次。其中庠生220名,貢生58名,舉人10名,進士2名,翰林1名(即徐賡臣)。

現代以來,橫山書院也是人才輩出。學子走出學院,經過深造,有的在高校擔任教授,有的在黨政機關、科研等機構擔任重要職務。

值得一提的是,海軍北海艦隊原副司令員張治新少將、空軍第九軍原軍長韓吉堂少將兩位將軍都曾在橫山書院就讀,後來為祖國建功立業。

復州古城

承載的求知 進取精神

橫山書院創建伊始,就倡導求知、進取,在遼南文化發展中作出了重要貢獻。

遼南地區居民大部分是從山東「闖關東」漂洋過海而來。遼南文化融合齊魯文化、海洋文化等於一體,以齊魯文化色彩最為濃厚。齊魯文化的核心是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學。

位於遼南歷史發源地復州古城的橫山書院,實際上是遼南人民傳承齊魯文化,重視教育、重視知識的具體體現,也是傳承儒家文化的一個驛站。

在橫山書院的碑廊裡,有一塊順治九年(1652年)題準刊立、刻於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的《學校條規》臥碑。

碑文中寫道:「朝廷建立學校,選取生員,免其丁糧,厚以廩膳,設學院學道學官以教之,各衙門官以禮相待,全要養成賢才,以供朝廷之用。諸生皆當上報國恩,下立人品。」

書院立下《學校條規》碑,一方面是宣示清廷重視教育的開明政策,同時也勸誡學子要感恩、報恩,努力進學。

橫山書院正廳4根簷柱上,至今還保留著當時生員書刻的兩副楹聯。

一副是「廣廈千萬間大庇歡顏蔚桃李;同堂二三載共欣聚首契芝蘭」。

另一副是「經授馬幃教育同沾時雨化;學勤蛾術光陰不覺歲星移」。

映照出當年師生勤教苦學的情景。學子潛心向學,接受儒家文化洗禮,收穫智識,日漸成才,從而也使橫山書院在傳承儒家文化方面彰顯出重要價值。

橫山書院的每一組院落、每一間房屋、每一塊石碑,甚至每一片磚瓦,都深含著雋永的文化品味,陶冶著人們的情操,給人以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啟迪和砥礪。

步入橫山書院「當代名人展館」,我們可以通覽包括從書院走出的40位瓦房店籍政界、軍界、文化教育界、科技界當代名人事跡,深刻體會遼南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

近代以來,橫山書院也承載起民族復興使命,突顯出進取精神。

書院秉承家國情懷,以培養積極進取、為民族利益而奮鬥的人才為目標。從橫山書院走出的學子大都具有一股不懈奮鬥、積極進取的精神。

這具體表現在:發奮努力、勇於拼搏、開拓進取;敢於同磨難進行較量,敢於同命運進行抗爭;熱愛生活、追求生命價值、積極實現人生理想和目標;無畏於犧牲生命,為實現民族獨立和解放而捨身報國;等等。

這些學子在傳承橫山書院進取精神的實踐中,不斷開拓人生新境界、新篇章。

原標題:橫山書院:歡顏蔚桃李 聚首契芝蘭

作者:爾贇 邢軍偉

來源:學習時報

西元2020年8月14日

責任編輯:慊思

相關焦點

  • 清代的廣元書院
    清代的廣元書院   □徵平  廣元古稱利州,至今已有2300多年建置歷史,是由陝入川蜀道的主要地段。歷代文人墨客杜甫、李白、元稹、顏真卿、陸遊、楊慎等行走蜀道,留下不少著名詩文和書法珍寶,為廣元悠久燦爛的文化增添了厚重的歷史底蘊。
  • 「廣東四大書院」之一的端溪書院正是...
    肇慶正全力推動兩廣端溪書院重建,肇慶中學去年已申請「端溪書院」商標註冊   文/圖 羊城派記者 陳強  「廣東四大書院」之一的端溪書院,今年445周歲了。5月12日,「明經行修 崇善尚美」兩廣端溪書院開山445周年紀念活動在肇慶中學舉行,端溪書院李材、全祖望、林召棠等山長的後人齊聚肇慶。記者在活動現場了解到,肇慶正全力推動重建兩廣端溪書院,肇慶中學去年已申請「端溪書院」商標註冊。  籌劃重建,端溪書院有望再現  端溪書院所在之地肇慶,在明清時期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是兩廣總督的駐節之地。
  • 清代書院緣何大發展
    【摘要】清代書院的發展出現了康熙、乾隆、光緒三個高峰時期,這是清代以前所不曾有的現象,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書院的發展與普及。省會書院的創建,為官辦書院教育體系的最終確立奠定了基礎,是清代對書院發展所作的創造性貢獻。書院的官學化使書院獲得了大發展的良機,並且最終也促成了書院的大發展。
  • 白鹿洞書院中國四大書院之首!
    白鹿洞書院是中國四大書院之一,享有「海內第一書院」之譽,被評為「中國四大書院之首」。白鹿洞書院佔地3000畝,相當於北京大學的佔地面積!這裡90%的面積都是山裡,很多的時間這裡的山裡就是教室的延伸,老師就帶著學生在山裡裡面講學!
  • 它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是世間所罕見的千年學府
    書院主軸線上依次為前門、赫曦臺、大門、二門、講堂、御書樓。主體建築左為文廟,右為百泉軒及園林建築,大門兩側為齋舍。 最引人注目的是書院大門上一副楹聯,曰:「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大意是說楚地的人才在此地會聚。
  • 千年學府嶽麓書院,中國歷史上著名四大書院之一,長沙地標
    嶽麓書院現為湖南大學分校。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曾七毀七建,現存主要建築是清朝的遺構。現存的大門是清同治七年重建,門額「嶽麓書院」為宋真宗字跡。據史料記載,1507年,心學宗師王陽明(王守仁)來嶽麓書院講學,他及其弟子在嶽麓書院的講學迎來了書院有一個學術繁榮期。到了長沙嶽麓書院時一定要去看一看的。
  • 中國歷史上的著名書院!
    應天府書院又稱應天書院、睢陽書院、南京書院、南都書院、南京國子監,位於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商丘古城南湖畔,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 嵩陽書院是古代高等學府,是中國四大書院之一。
  • 「四大書院」古代的「清華北大」
    中國很喜歡把四個楷模並列,叫「四大」什麼的。比如「四大發明」「四大名著」「四大名筆」「四大名硯」等。具體到教育機構方面有「四大書院」。這四家書院是,應天書院、白鹿洞書院、嶽麓書院、石鼓書院,在北宋名氣極大,不亞於今天的清華北大。
  • 中國四大書院之首的石鼓書院,為何讓嵩陽書院取代,原因令人唏噓
    鳥瞰石鼓書院中國古代自唐宋開始,文化逐漸興盛,全國各地有數量龐大的書院,而聲名遠播,影響深遠的四大書院中有兩所在湖南省境內,分別是位于衡陽市區的石鼓書院和長沙嶽麓山腳的嶽麓書院,另外兩所是江西省九江的白鹿洞書院和河南省商丘的應天書院
  • 大連也有一座千年古城,吃海鮮看大海,拜訪百年書院
    既然經過了回州城,就請不要來橫山書院,清朝末年中國有近2000個書院,現在已經有很多書沒有保存,遼寧地區只剩下鐵嶺的銀岡書院和復州的橫山書院,橫山書院在瓦房店市復州城西街,書院是什麼意思?是從唐宋到明清的獨立教育機構,是個人和官府設立的聚徒講授、學術研究的場所,相當於現在的高等教育機關,建於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雖然是將軍的宅邸,但將軍還沒有住,故居改建成了名城,以復州境內的名山「橫山」為名稱,橫山書院作為復州的最高學府,是大連地區最早的教育機構,是復州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 商丘南湖岸邊的應天書院,曾是四大書院之一,現在遊客慘澹
    ,自然會受到現在很多學生家長的賞識,因為很多人都相信在書院內能夠讓孩子找到一絲的靈感,其實古時的書院和現在校園並沒有太大的區別,都是為了學習知識而建。在商丘市古城景區南湖岸邊有一個叫做應天書院的景點,歷史上的應天書院始建於五代後晉,不過這也僅是歷史上的遺蹟,現在的應天書院則的建設時間則是2009年建設完成的,所以想要在這裡尋找歷史的痕跡,幾乎沒有,有的只是一座座仿古建築去匹配那歷史遙遠的故事。
  • 四大書院是指哪四個?
    人們常說宋代四大書院,不過哪4個說法紛紜。就像今天講哪幾所學校是世界一流大學,肯定是說法不一。比較重要的說法有:南宋大詩人範成大說徂徠、金山、嶽麓和石鼓是四大書院。南宋大學者呂祖謙講嵩陽、嶽麓、睢陽和白鹿洞是四大書院。宋元之際大學者馬端臨認為白鹿洞、嶽麓、石鼓和應天為四大書院。
  • 這四大書院,堪稱古代版的清華北大!
    現在,大家都對孩子的教育十分傷心,堅定不移的認為「教育改變未來」,而其實在古代也同樣如此,小孩從小就開始學習知識,明事理,而對於學校的選擇,自然也是重中之重,就像我們的高考學大學一樣,那時候,咋古代,同樣有大家擠破了腦袋也想上的學校,那個時候稱之為書院。
  • 我國古代四大「書院」在哪裡,你知道嗎?
    古代「四大書院」指嶽麓書院(今湖南長沙嶽麓山)、白鹿洞書院(今江西九江廬山)、嵩陽書院(今河南鄭州登封嵩山)、應天府書院(今河南商丘睢陽南湖畔)。中國古代四大書院——嶽麓書院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辦學的基礎上,由官府捐資興建,正式創立嶽麓書院。北宋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見嶽麓山長周式,御筆賜書「嶽麓書院」四字門額。
  • 長沙兩座千年學府:嶽麓書院和城南書院,為何受古今名人青睞?
    這幾天長沙火了,2020年網際網路嶽麓峰會後大佬們頻頻現身長沙,先後造訪了城南書院(湖南第一師範)、嶽麓書院(湖南大學)兩座千年學府,這兩座書院有何魅力吸引了古今中外名人前來參觀?嶽麓書院屬於湖南大學,應該是四大書院裡現存最活躍的一座了,經常組織學術交流,因為它,湖南大學又被稱為千年學府。
  • 我國古代四大書院
    嶽麓書院,世界上最古老的學府之一,興建於北宋年間,雖歷經千年風雨,飽受戰火七毀七建,但仍弦歌不絕,學脈延綿。嶽麓書院由教學、藏書、祭祀、園林、紀念五大建築群構成,這些建築群大多都是明清遺物,而且還是我國古代書院建築保存最為完整的學府。
  • 成都記憶:成都六大書院之一—潛溪書院
    而就是這所中學,卻有著不一般的歷史,它的前身是清朝乾隆年間興建的成都潛溪書院。曾經成都有6家著名的書院,其中潛溪書院就是其中之一。潛溪書院,位於華陽縣城東五養鄉靜居寺。原靜居寺叫潛溪祠,為紀念明朝文學家宋濂而修建,因為宋濂字潛溪,故定名為潛溪祠,清朝時由於兵亂,潛溪祠被僧人使用,改名為靜居寺。
  • 中國古代最早書院之一,建於河北這座奇山之上,媲美江南四大學府
    相傳大禹為了降服蛟龍的興風作浪,給黃河流域的人民帶來災難,將蛟龍鎖封此山上,2000年的風雨使它成為一個壯麗、美麗的自然景觀,而且是佛教和道教信徒修身養性的地方,今天要說的是中國古代最早書院之一,建於河北這座奇山之上,媲美江南四大學府。
  • 江西這個書院名氣最大,被譽為「天下書院之首」
    江西作為中國古代書院的起源地,人才輩出,因此有「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之稱。自李唐以降,在古代江西的發展進程中,書院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唐德宗時期,在江西高安誕生了江西歷史上第一個書院——桂巖書院。史料記載,桂巖書院是中國最早具有學校性質的書院之一,江西因此成為講學書院起源的搖籃。
  • 中國歷史上的四大書院,皇帝親自賜匾,教學水平不次於清華北大
    中國歷史上的四大書院,皇帝親自賜匾,教學水平不次於清華北大 自唐代開始,中國就已經有了書院。唐玄宗時,曾設置了麗正書院,且集中了當時全國最著名的學者,進行寫書、講書。到了宋代,程朱理學崛起。於是,講學之風日盛,書院的創辦也更加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