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連瓦房店市復州城西街,有一片保持完好的清代建築,這便是建於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的橫山書院,距今有170餘年歷史。
由灰黑和殷紅色彩構成的橫山書院建築群落,呈現出特有的凝重、古樸韻味,散發著濃厚的文化氣息。
橫山書院與銀岡書院等被並稱為清代四大「關外書院」(目前只有銀岡書院和橫山書院遺址得以保存),是大連地區最早出現的書院之一,也是遼南唯一保存下來的清代書院。
歷史淵源與賡續
復州古城位於遼寧省瓦房店市(原復縣)西部,是瓦房店市轄區中心,也是遼南的歷史發源地。
復州城歷史悠久,從遼代建立起,一直是州、縣所在地,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大連解放後,復縣縣委、縣政府遷到瓦房店,復州以其地理、人文優勢仍為遼南重鎮。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復州知州章朝敕倡議地方士紳、名儒義捐並利用已升遷離任的原復州城防守尉顧爾馬渾將軍府址,半就官邸,半為新建,合而構成書院學舍,以境內最高山峰「橫山」冠名之橫山書院,以示此為復州最高學府。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復縣鄉土志》載:「章朝敕,字鞠人。由進士道光年間實授復州知州。虛心聽訟,興學勸農,創建橫山書院。」
1920年版《復縣誌略》載:「橫山,城西南一百有十裡,在長興島內。西南濱海,為復邑鎮山。上有唐建浮屠,故又名塔山,八景中所謂橫山遠眺者是也。」
鹹豐七年(1857年),復州知州王廷禎主持重修和擴建橫山書院。
此後,書院考生高科連捷,人才輩出,學風達到最鼎盛時期。
清末遼南詩人徐樹年有詩讚曰:「講堂夙構猶堅固,書院重修共嗟嘆,此際簷前文官果,為思循吏不開花。」
又曰:「栽培士子寄情深,鹿洞規模苦用心,嘆息橫山留德澤,堂前桃李已成蔭。」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清廷派大臣訪歐回國後,效仿西方辦學方式,「廢科舉,興學堂」。復州知州曹祖培乃將橫山書院改稱「橫山學堂」。
1913年,橫山學堂改為奉天省復縣中師學校。
1947年6月,復縣第二次解放後,橫山書院遺址先後為復縣聯合中學、復縣縣城初級中學、復縣第二中學、復縣第二十二中學。
1983年後,學校遷出,改建為復縣復州城文化館,現為瓦房店市復州文化館。
1958年,橫山書院被定為旅大市(今大連市)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被定為遼寧省文物保護單位。
如今,它以優雅的姿態安靜地坐落在復州古城,賡續古意書香。
育人古圃 深造園地
橫山書院創建後,一直是遼南著名講學之所。作為遼南的育人古圃、深造園地,橫山書院以勤學苦讀遺風滋養著一方水土,培養了一大批人才。
橫山書院設山長(也稱院長)、監院諸職,分別掌管教務諸事。山長由州學正或吏目擔任,監院由學識、操守皆為上好者擔任。書院一般聘請有學問人士或退休文官任教。
對橫山書院而言,徐賡臣既是俊才又是名師,帶給學院顯赫榮耀。
徐賡臣,字韻初,號東沙,復州太平莊人。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考取拔貢,鹹豐三年(1853年)考取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同治六年(1867年)擢升直隸知州加知府銜。
辭職歸鄉後,任橫山書院主講。
徐賡臣是遼南地區唯一的翰林,有「復州第一才子」之稱,是遼寧歷史上唯一能與乾嘉時期「關東才子」王爾烈齊名之人;
著有《斯宜堂詩鈔》,才高氣傲,他謝絕任太子載淳(後來的同治皇帝)之師顯位,卻樂於任百姓子弟先生的品格,被廣為讚頌。
《復縣誌略》稱其:「為學博涉經史,工詩古文辭,議論不落凡近。」
徐賡臣在橫山書院執教時,常常告誡弟子:「不求聞達於天下,但求處事能心安。」
他的弟子大都成為清末奉天(今遼寧)文壇的知名人士。
橫山書院從1844年至1905年的61年間,在冊中取科名的近300人次。其中庠生220名,貢生58名,舉人10名,進士2名,翰林1名(即徐賡臣)。
現代以來,橫山書院也是人才輩出。學子走出學院,經過深造,有的在高校擔任教授,有的在黨政機關、科研等機構擔任重要職務。
值得一提的是,海軍北海艦隊原副司令員張治新少將、空軍第九軍原軍長韓吉堂少將兩位將軍都曾在橫山書院就讀,後來為祖國建功立業。
復州古城
承載的求知 進取精神
橫山書院創建伊始,就倡導求知、進取,在遼南文化發展中作出了重要貢獻。
遼南地區居民大部分是從山東「闖關東」漂洋過海而來。遼南文化融合齊魯文化、海洋文化等於一體,以齊魯文化色彩最為濃厚。齊魯文化的核心是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學。
位於遼南歷史發源地復州古城的橫山書院,實際上是遼南人民傳承齊魯文化,重視教育、重視知識的具體體現,也是傳承儒家文化的一個驛站。
在橫山書院的碑廊裡,有一塊順治九年(1652年)題準刊立、刻於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的《學校條規》臥碑。
碑文中寫道:「朝廷建立學校,選取生員,免其丁糧,厚以廩膳,設學院學道學官以教之,各衙門官以禮相待,全要養成賢才,以供朝廷之用。諸生皆當上報國恩,下立人品。」
書院立下《學校條規》碑,一方面是宣示清廷重視教育的開明政策,同時也勸誡學子要感恩、報恩,努力進學。
橫山書院正廳4根簷柱上,至今還保留著當時生員書刻的兩副楹聯。
一副是「廣廈千萬間大庇歡顏蔚桃李;同堂二三載共欣聚首契芝蘭」。
另一副是「經授馬幃教育同沾時雨化;學勤蛾術光陰不覺歲星移」。
映照出當年師生勤教苦學的情景。學子潛心向學,接受儒家文化洗禮,收穫智識,日漸成才,從而也使橫山書院在傳承儒家文化方面彰顯出重要價值。
橫山書院的每一組院落、每一間房屋、每一塊石碑,甚至每一片磚瓦,都深含著雋永的文化品味,陶冶著人們的情操,給人以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啟迪和砥礪。
步入橫山書院「當代名人展館」,我們可以通覽包括從書院走出的40位瓦房店籍政界、軍界、文化教育界、科技界當代名人事跡,深刻體會遼南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
近代以來,橫山書院也承載起民族復興使命,突顯出進取精神。
書院秉承家國情懷,以培養積極進取、為民族利益而奮鬥的人才為目標。從橫山書院走出的學子大都具有一股不懈奮鬥、積極進取的精神。
這具體表現在:發奮努力、勇於拼搏、開拓進取;敢於同磨難進行較量,敢於同命運進行抗爭;熱愛生活、追求生命價值、積極實現人生理想和目標;無畏於犧牲生命,為實現民族獨立和解放而捨身報國;等等。
這些學子在傳承橫山書院進取精神的實踐中,不斷開拓人生新境界、新篇章。
原標題:橫山書院:歡顏蔚桃李 聚首契芝蘭
作者:爾贇 邢軍偉
來源:學習時報
西元2020年8月14日
責任編輯:慊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