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前,只有三架飛機、幾條冷僻航線的春秋航空公布了開航以來的首份財報。在油價一衝飛天的2006年,王正華的民營航空公司竟然在八個月內實現了1000萬元的盈利。1000萬元也許不算多,在幾大國有航空商的眼裡,這點兒錢還不夠給漂亮的空姐們統一換身新套裝……
一個月前,有著百餘架飛機、數百條熱門國內、國際航線的中國國航,發行新股時卻遭到投資者的冷眼相對。這家在中國家喻戶曉的航空公司的盈利水平,據說是全行業盈利水平的110%,被投資者抵制多少有些出乎意料。
業內人士說,不買國航的理由有三:一是它發行數額不厚道;二是行業前景暗淡;三是不滿具有壟斷優勢的航空公司卻經營水平低下。
資本市場投資者的眼光果然獨到,今年上半年幾家上市航空公司業績不堪回首:東方航空虧損14.6億元,南方航空虧損8.35億元,上海航空也有1.63億元虧損。行業龍頭國航上半年也只盈利1.47億元。
如果春秋航空可以上市,抵制國航的投資者會不會張開雙臂歡迎呢?
這個問題也曾經擺在投資大師彼德·林奇面前:20世紀80年代,美國航空業也是不景氣至極,東部航空、泛美航空、布蘭尼夫航空、大陸航空、中部航空等大公司相繼破產。但在這災難性的五年裡,西南航空的股價卻從2.4美元漲了10倍。彼德的結論是,西南航空能夠成功,是因為「沒有做過一件不該做的事情」,甚至它們的空姐制服都是藍色牛仔褲配T恤衫和運動鞋,董事長以下高管還要每周當一天搬運工。這點倒和春秋航空王正華提倡的「開源節流」很相像。
「春秋」能否成為「西南」尚是疑問,但南航上億元的空姐套裝倒很像大手筆花錢的「泛美」的做派。但願幾大航空公司看見春秋航空的財報能知恥而後勇,靠高票價和燃油稅維持好日子的時間終究不會長遠。
0薦聞榜
(《北京晨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