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想實現自己的詩和遠方,為何偏偏是徐霞客做到了

2020-09-04 風土揚

徐霞客的大半生用在了旅行上,足跡踏遍了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在旅行時絕沒有想到,他的名字能成為後世的點金石。「徐霞客來過這裡」,成了招攬遊客的金字用語。景點只要能沾上徐霞客三個字,就有了吸引人的魔力。

徐霞客活在明朝的末年,那時大明朝正走在衰退的路上,經濟衰退,道路失修,社會治安變差。尤其是社會治安的惡化,盜匪橫行,讓他的旅行伴隨著更高的風險。那麼,徐霞客為何能捨棄功名,畢生堅持旅行呢?

一 長輩的影響

徐霞客生於江陰的書香世家,讀書人的出路在於求取功名,身居廟堂是封建文人的最高理想。徐霞客既然出生於書香世家,為何沒走上仕途這條傳統的文人之路呢?

原因要從徐霞客的高祖父徐經談起,徐經和唐伯虎曾一起參加過科考,兩人同時被牽扯到科考舞弊案中,都被除了名,並且從此失去了考試資格。

考試舞弊案過後,唐伯虎的人生陷入到底谷,一度靠寫賣書畫為生。對徐經的打擊也同樣很大,徐經回到家之後,要求後代們不再參加科考。徐經的這一決定,改變了後人的努力方向,在他的後代中出現了一位偉大的地理學家、旅行家,這是他沒有預想過的。

徐家在江陰是殷實之家,家有藏書閣。雖然讓後人不在走科考這條路,但這並不妨礙後人們去讀書。尤其是徐霞客,天性聰明,在讀書上很有天份,十多歲時就中了秀才。從他的《徐霞客遊記》中我們也能看到,在他的文字裡閃耀著藏不住的才情。

但考中秀才之後,徐霞客就不想再往上考了。此時舞弊案對徐家的影響已經過去,朝廷早解除了不準徐家參加科考的禁令,徐霞客的叔叔還考了個縣官。從旁觀者的角度,我們無疑會替這位天才,主動放棄了科考而惋惜。

中國古代的讀書人,志向都是很大的,他們的志向最終是做官治國。不走科舉這條路,也就意味著無法實現家國情懷的偉大抱負。在古代,無法實現這種理想時,文人們往往會從儒家改走到老莊的路線,追求內心裡的自在。莊子講究天人合一,到大自然中,寄情於遊山玩水,藉助山水來領悟大道,便是人與自然間很好的融合。

徐霞客的父親也喜歡旅行,對徐霞客不讀書這件事,父親也沒有任何強求。或許是受到父親的影響,徐霞客也走上了旅行這條路。

對於徐霞客放棄科考這件事,徐霞客同時代的文人,對他的評價是千古奇人。在他們看來,徐的棄考不可思議。

二,家人的支持

在徐霞客十九歲在那年,徐父逝世。徐霞客在守孝三年之後,二十二歲成家。 妻子是江陰名士、詩人許學夷的侄女。

說起和許氏的緣分。這主要是許學夷的功勞,徐霞客少年時就展露出的才情,讓他們成了忘年之交。近水樓臺先得月,許學夷自己做月老,把侄女早許給了徐霞客。婚後,徐霞客首次遠遊太湖諸地時,也是這位嶽叔同行。可見許學夷對這位侄婿的器重與欣賞。

但許氏嫁入徐府後,卻久不生育。為了延續家族香火,徐母又為徐霞客娶了金氏女子為小妾,結果金氏為徐霞客生了個女兒。娶金氏的次年,許氏也生下了長子徐屺。可惜的是,許氏僅與徐霞客一起生活了十年,十年間相惜相愛,琴瑟和諧。在屺兒三歲時,許氏卻突然病逝。

許氏的死去對徐霞客的打擊很大。逝後的次年,徐霞客三十三歲時,母親為了讓他從喪妻之痛中走出,又為他娶了繼室羅氏。羅氏也出身名門,但為人處世遠不如許氏,心胸狹窄、刁蠻刻薄、為人狠毒,致使夫妻關係十分緊張。這也違背了徐家人續娶的初衷。

這樣的夫妻關係,逼著徐霞客去另找情感的寄託。因為忘不了前妻許氏,他便與許氏的陪嫁婢女周氏好上了,周氏與許夫人有相近的性情、修養,身上隱約還留有許氏的影子。徐霞客喜歡她,這是把對前妻的思念移到了周氏身上。

周氏得到徐霞客的珍愛後,這讓羅氏忌恨萬分。一場大禍正在悄然醞釀著。

一次,徐霞客遠遊,羅氏欺矇王老夫人,以家母的身份,強行將周氏嫁與鄰鄉一李姓人家。此時周氏腹中已有了孩子,為了保住這個孩子,她不忍以死相搏。最終任由羅氏欺凌侮辱,悲憤地離開了徐府 。

徐霞客回家後,事情已木已成舟。自此,他又失去了一位能和他說上話的女人。

與自己志趣相投的兩個女人,一個病死,一個另為他人婦。羅氏性格潑蠻,為人善妒,難讓徐霞客滿意。徐霞客在婚姻上無疑是不幸的。

讓徐霞客感到幸運的是,他有一位好母親。母親王孺人和父親一樣,也支持兒子旅行。

在徐霞客外出期間,徐母在家中支撐著門戶,將一切處理得井井有條,尤其是恢復了家裡的紡織生意,保證了徐家的經濟來源。

「代夫以父其子,代婦以子其孫,代子以克其家。母親解除了兒子在外旅行的後顧之憂,也正如陳繼儒所說:弘祖之奇,孺人成之。

從《徐霞客遊記》中可以看出來,徐霞客出門時,有時帶一個僕從,有時會帶著兩個。如果不是家裡有很好的經濟支撐,徐霞客就只能像苦行僧似的窮遊了。這一切都要歸功於他的母親。

常年在外,徐霞客對母親怎麼樣?在他的書中也能看到僅有的一次記載。他在武當山遊覽的時候,急著帶榔梅回去為母親祝壽。為了母親,字裡行間透出了迫切想回家的心情。

在徐母八十歲時,徐霞客這個浪子也暫停了遠行。或許他感到母親的年歲大了,自己該好好地侍奉老母。當母子在一塊時,徐母卻讓兒子陪她去句曲、荊溪(今句容、宜興)一帶去遊玩。這或許就是人們常說的母子間心意相通吧。

三 不怕艱辛的毅力

唐僧在長途跋涉取經時,有三個徒弟護衛。徐霞客出行時,長途時伴著他的是僕從。短途旅行時,也會帶上親戚朋友等作伴。

徐霞客最後一次西遊之行,長隨著他的僕人是顧行。三年間,顧行擔著行李、帶著臥具,跟著徐霞客登山、涉水,在病中也要勉強起來幹活。與那個踏實的沙和尚無異。

作為一個僕人,不過是為了賺些養家的錢,挑擔子、做飯、洗衣、跑腿……幹這此也就罷了,卻還要承擔著隨時喪命的風險。「一溪從東陽來,勢甚急,大若曹娥。四顧無筏,負奴背而涉」。「躊躇崖上,不敢復向故道。俯瞰南面石壁下有一級,遂脫奴足布四條,懸崖垂空,先下一奴,餘次從之,意可得攀援之路」。

複雜的地形,惡劣的氣候,對他們都是挑戰,弄不好小命就丟了。一路上,僱來的挑夫不知跑走了多少,只有顧行堅持了下來。

三年後,顧行這個忠僕也不告而別了,還帶走了徐霞客所剩不多的盤纏。以至於徐霞客在日記中寫道,離家三年,形影相依,顧行怎能獨自離開呢?

他想不通顧行離開的原因。任何人都是有情感的,顧行也不例外,離家三年他也會想家。除了情感上渴念家人之外,他身上的負擔也不輕,要提防著強盜、在前面探路、躲避著瘟疫煙障。可以說這個差使不好幹,不管在體力上還是精力上,他都比徐霞客付出的要多。他沒有徐霞客那樣的毅力和志向,當他感到難以再撐下去時,自然就選擇了逃避。

徐霞客到雲南時,南京有個靜聞和尚,也跟徐霞客一起結伴來了。因為雲南有個雞足山,靜聞想去看看雞足山迦葉寺的菩薩,徐霞客答應了他。走到湖南吋,在湘江上他們碰到了攔路搶劫的盜匪。「靜聞登舟未久,則群盜喊殺入舟,火炬刀劍交叢而下……靜聞、顧僕與艾、石主僕,或赤身,或擁被,俱逼聚一處……」

顧行離開後,背負靜聞骨灰的任務落到了徐霞客身上。他一路上蹭過飯,討過飯,迎來日出,送走晚霞,月光常把身影拉瘦拉長,最後到麗江的時候,徐霞客病倒了。在病患的痛苦中,他花了三個月時間,硬是寫好了《雞足山志》。麗江的木太守得知徐霞客病重,備好了竹轎和糧食,派人一路把他從麗江送回了江陰……在徐霞客到各地旅行的過程中,官場上的朋友,也幫了徐霞客不少忙。

四 徐霞客遊記讓他名垂青史

中國不乏富於冒險精神的人,也有很多喜愛遊山玩水的文人,比如謝靈運、柳宗元、酈道元等。這些人的旅行帶著遊玩的性質,想借遊玩釋放個人的苦悶。

和這些人比較,徐霞客並不是單純的遊玩,他的旅行帶有考察目的。他是帶著問題在旅行,他的記述,無疑給後世留下了寶貴的資料。

當文人投身科場,把功名利祿作為人生的追求時,徐霞客卻選擇了費錢費力的遠行。歷經幾十年的艱辛始終沒有退縮,這與他的家庭支持有關,也是他個人頑強意志力的結果。徐霞客的遊記被評為是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求真求大求奇,也道出了他內心裡追求的詩與遠方。

幾百年之後,當「這是徐霞客來過的地方」被人們用來招攬遊客時,這何嘗不是對的肯定與褒獎?一本遊記終讓他名垂青史,卻不知他的心裡也受過傷。

相關焦點

  • 徐霞客在400年前徒步全國,你還在歌頌詩和遠方?
    徐霞客,就是那個寫《徐霞客遊記》的古代人啊?這是我第一次聽說這個選題時淳樸的反應。語文教科書上那個仙風道骨的形象遊入腦海。事實上,無論你說的是李白還是徐霞客,我腦子裡遊上來的都是這樣一張仙風道骨的照片:背著手,望著天,嘆著人世間。
  • 徐霞客:生命沒有來處,唯有遠方
    人人都曾立下誓願,有些人遇到艱難險阻放棄了,而只有寥寥數人矢志不渝,知險而不退。人生總需要一點冒險精神,否則就寡淡無味。而徐霞客走了第三條險峻的路:去遠方探險,去發現世界的另一面,也去發現另一個自己。他立下誓言:大丈夫應當走遍天下,朝臨煙霞而暮棲蒼梧,怎能限於一地終老此生?
  • 現實版的詩和遠方
    反正他們就是不想要眼前的苟且,任性地追求自己的夢想,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可是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辭職追尋的「詩和遠方」到底是什麼。一名負責旅遊工作的資深人士,曾經揭露了那些辭職旅行的年輕人真實現狀。記得當時畢業的時候,他說自己好想要一個房子,放下自己的書籍,哪怕一個很小的房子就行,後來他終於買了一套小戶型的房子。即便那個房子連基本的家具和電器都沒有,但我覺得那裡就是他的詩和遠方。是啊,沒吃過肯德基麥當勞,沒出去旅行過,難道這樣的人生就不配談詩和遠方麼?而真正的詩和遠方又是什麼呢?
  • 詩和遠方----低調的奢華
    當你是意氣風發的少年,詩和遠方,是憧憬,是美好,是不顧一切想要去實現的願望。當你被歲月洗禮,詩和遠方就是低調的奢華,可望而不可及。須不知其實他們是活成了別人眼中的「詩和遠方」。,也讓很多年輕人也效仿她去追尋自己的詩和遠方。
  • 明代的窮遊典範——徐霞客,他靠什麼跑遍大半個中國?
    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一句很文青的話:「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與遠方」。很多年輕人都希望這輩子能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但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真到要走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多少仗劍走天涯的夢想,都會因為路費不夠擱淺。
  • 高曉松說的「詩和遠方」到底指什麼?
    除了早期的校園民謠之外,近年來伴隨著他的還有一句他母親告訴他的一句話: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而他本人也一直踐行著這句話。但是這句話經網際網路被廣為傳播和發酵後,卻成為很多人嘲諷和反對的靶子。質疑和反駁的人如此之多,以至於高曉松不得不藉助於他的脫口秀節目來替自己辯解, 他用的是王爾德的名言:我們都生活在陰溝裡,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 你的詩和遠方,要自己背起行囊
    高曉松曾說過:生活除了苟且,還有詩和遠方。這句話曾在網絡盛行,激勵一群內心躁動的青年們,放棄所有去追求自己的詩和遠方。做事總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安慰自己這是不屑於與生活同流合汙。說到底,你就是在舉著「詩和遠方」的旗幟在假裝前行,其實你在原地踏步,把自己鎖在自己描繪出的世界裡偷懶。
  • 我的第一次詩和遠方的平原
    自小到大,我都沒有去過任何遠的地方的,那麼有一次去年2019年的八月中旬我踏上了遠方的半個月之旅。此去1500百公裡㎞路程是非常遙遠的,此去之前一個月前,我心如膽戰心驚。為何我會這樣形容?因為我自小到大從來沒有出過遠方,我根本不知道遠方到底是什麼樣子,我幻想過去北京,我從我父親的口中講過的走南闖北,他說過的遠方就是一種平原,非常遼闊,無邊無際的感覺。
  • 都說文化和旅遊是「詩和遠方」的關係,你有哪些詩和遠方呢?
    歌手許巍在歌中唱道:「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勾起了無數文青的嚮往,「詩和遠方」也一躍成為城市青年心心嚮往的生活理想。田園生活是每個城市人的遠方的詩最近還關注到一個「瀟灑仟哥」的視頻,內容也是關于田野生活的,這種生活可能你很熟悉但肯定又離你很遙遠
  • 你的「詩和遠方」,是他們的錢和流量
    剖開「詩和遠方」,文藝旅行背後所盤踞的也許只是一盤生意,而在無人區失聯的女孩永遠不會再知道了。而且其中還有相當部分是缺少戶外冒險經驗的學生,難道詩和遠方的吸引力就這麼強烈嗎? 但是隨著這股文藝的春風席捲中華大地,「詩和遠方的田野」慢慢開始變味兒了,許多作者開始以文藝旅行為賣點,向年輕人販賣一些鼓吹放棄一切、獨自流浪的文藝書籍。
  • 徐霞客:我生命中的每一周,都是旅遊黃金周
    因為在作者眼中,他是歷史上為數不多的真正「成功」了的人,他所取得的成就完全不遜於那些在朝政上建功立業的偉人,甚至在實現難度上更勝一籌。 他就是「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的鼻祖——徐弘祖。徐弘祖,字霞客
  • 我在新疆阿勒泰的詩與遠方
    金秋十月的阿勒泰地區是一幅幅油畫,處處有景處處有詩,無論是戈壁灘還是山水之間顯現五彩斑斕的畫卷,打開看就是你心中的詩與遠方。 十一期間,我來到了額爾齊斯河流域布爾津段的河谷,撿到了璀璨奪目的寶石,說是寶石其實就是新疆金絲玉中的寶石光,想要撿到寶石光,第一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你想沒有這種精神那忍飢挨餓、日曬雨淋、溝溝坎坎你能挺過來嗎?
  • 農村也有詩和遠方 南和縣村莊規劃實現全覆蓋
    原標題:農村也有詩和遠方!河北南和縣村莊規劃實現全覆蓋在南和縣賈宋鎮,過去提到小胡、南裡、西樊屯、北裡、井莊、康屯這六個村,人們腦海裡總是出現粉塵漫天、遍地雜物的畫面。
  • 靜城寧海號——開往詩和遠方!
    今年5月19日是《徐霞客遊記
  • 目光所及,心中所想,便是詩和遠方
    打小就喜歡背詩,總感覺詩和遠方有種密切的關係在牽絆著。小時候,或許這就是我心中的詩和遠方。長大後,我喜歡旅行,喜歡旅行的意義;每次去旅遊時都要發QQ、微信朋友圈去記錄下心情,記錄下詩和遠方 。後來的我們,各自忙於工作,也越來越少碰面;但我們的心中都有著縱情山水的詩和遠方
  • 詩和遠方的北海
    詩和遠方的北海 波光向日金鱗開 海清沙白船歸回 亞馬遜蝴蝶眨翅膀 亞熱帶海風換了方向 北部灣起了波浪 逃關東6.0貓冬 你是東北哪的 這片都是東北人
  • 徐霞客|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他立下誓言:大丈夫應當走遍天下,朝臨煙霞而暮棲蒼梧,怎能限於一地終老此生?他卻對枯燥的八股文提不起興趣,說「無聊甚」。十五歲勉強參加童子試,名落孫山。父親徐有勉生性蕭散傲視權貴,不願做官,更不願與達官貴人打交道。當時兩個聲名顯赫的高官多次慕名拜訪,徐有勉一聽說他們要來就躲進竹林小道,駕一葉扁舟入太湖,飄然遁去。
  • 生活,雖然是油鹽柴米,但還有詩和遠方
    我們普通人的生活,一般都是晨起暮落,為了過好日子,為了那些柴米油鹽。匆匆忙忙的人都看不到生活其實還有詩和遠方。那麼我就告訴你們我親眼目睹的那一天。朋友一起聚會,我告訴他們明天要上貴州一趟。再次出來時又拿起小提琴輕柔彈奏,我朋友都說今天是來對地方了,是啊!真的來對地方了,如今的社會,閒著時誰不是拿著手機打發時間,還有幾個人能在不惑之年去用心的學藝術,追求自己的愛好好,去想著生活背後還有詩和遠方呢。茫茫人海,碰到能讓心裡產生感觸的人真是少之又少。近三個月身體久佳,時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我也很難過。
  • 藏在遠方的詩和再也回不去的故土,普米族人的詩和遠方
    詩和遠方,對於旅行者來說是一種生活,但是對於一個民族來說恐怕是一段難以忘卻的悲壯和再也回不去魂牽夢縈的故土。本想探索什麼才叫「詩」什麼又叫「遠方」,卻無意中闖進了一個民族心酸的「詩和遠方」目標——麗江,一個人說走咱就走。
  • 詩和遠方就在自己腳下——我讀《臺灣單車環島筆記》
    我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一直夢想可以仗劍走天涯,所以特別羨慕那些身體和靈魂在路上的人。這本書,單名字就十分吸引我,臺灣、單車、環島,哪一個都讓我激動。讀完,我知道,詩和遠方其實就在自己腳下。作者說,「實現夢想,是需要志氣、勇氣和傻氣的」。在環島第九天,也是最後一天,他要翻越北宜公路的北宜界,海拔落差535米。整個上坡途中,他全身心的力量都在和肌肉的乳酸做鬥爭。騎在最後,看著前面的人漸行漸遠,身邊的人越來越少,自己的力量慢慢耗盡,而終點似乎還是那麼遙遙無期,這種恐慌和絕望,是別人難以體會的。所以,能夠在絕望中堅持到底的人,是多麼的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