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年號貞觀。在位期間聽取群臣意見,虛心納諫。文治天下、厲行節約、勸課農桑、實現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貞觀之治」,與北方地區各民族融洽相處,獲得尊號「天可汗」,為唐朝後來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重要基礎。
文治武功這些大的方面就不累述了,從打仗行軍的具體事例來看。
洛陽虎牢之戰:李世民在洛陽城下,用了八個月,步步為營,層層推進,控制了伊洛盆地周邊的全部要塞,截了三次糧運,佔了兩個糧倉(還順便佔了三個水庫……),至於李世民為什麼要佔領那麼多水庫,這個麼因為歷史沒有給出答案就不妄猜了,就當是李世民想要保證用水安全吧,畢竟裴寂因為斷水而全軍覆沒的先例剛過去不久。布局伊始,李世民兵分五路,加上開闢豫東戰場之後(第二階段)分出去的李世勣,共計六路軍隊,有正面對決,有江湖遊說,有伺機截殺,全部如臂使指無一失手。這種「從整個防禦體系入手,破其要塞,以點帶面」的指揮思路,算是教科書般的進攻作戰典範。李世民敢於作出繼續圍困洛陽的決定,絕不僅僅只靠「洛陽未破,師必不還,敢言班師者斬」的決斷;他靠的是對自己「分兵豫東合圍洛陽」這一戰略布局的信心,和那些願意協助他實現這一戰略目標的人。
再說柏壁之戰:李世民首先找地方安頓下來:柏壁前臨稷王山,背靠澮水,安全性和便利性都沒問題,非常適合長期駐紮;安頓好了以後「休兵秣馬,唯令偏裨乘間抄掠,大軍堅壁不戰」,不給宋金剛乘勝快攻的機會。此時永安王李孝基、陝州總管於筠等人在夏縣戰敗,由宋金剛部將尉遲敬德、尋相押解回澮州;李世民派行臺兵部尚書殷開山(並衛孝節、秦武通等)、馬軍總管秦叔寶伏兵於敵軍回程路上的美良川(今聞喜縣裴社鄉),半路殺出大破敵軍,斬首二千餘級。不久後,尉遲敬德、尋相又引精騎增援蒲坂,李世民得到消息後,自領步騎三千,從山間小道趁夜直撲安邑,撲了尉遲敬德尋相一個全軍覆沒,僅以身免。
當然戰術離不開戰略,戰略本身就是軍事的重要一面。吞吐四海抵定八荒、大手筆規劃國家和民族未來的戰略方面,李世民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徵服高昌、龜茲和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成就大唐盛世。李世民的評價歷來都是:偉大的軍事家、戰略家。不管在民間是不是只是《演義》裡那種小白蓮廢物主公,網上除非軍事愛好者不然很少有人知道他會打仗吧,起碼他在軍事史上享有我國極高的地位。
《中國歷代軍事家》李世民唐代軍事家首發出場;《中國戰術史》歷數唐代八大戰術,三類以太宗經典戰役為模板講述;《戰略家》、《中國戰略思想史》更盛讚李世民「天縱之聖」,在中國軍事史上的地位超過拿破崙之於西方;《初唐軍事史略論稿》說李世民乃「華夏不世出人傑」、在那內外交困民族危亡的時代,「幸得華夏生有不世出人傑李世民」才得轉危為安;臺灣的《中國歷代戰爭史》裡更說李世民是「特出之軍事天才」、「可謂神矣」……;說真的,可能我讀書少看的軍事相關專著不多,目前還沒見過軍事專家們吹誰的彩虹屁比李世民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