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思想與中國文化

2020-12-17 貞下啟元

第一章 儒學與中國文化

儒服----圓的頭巾,方的鞋子,腰帶配帶玉珏----遇事能決,融天地人於一體。。

第一節 儒學的誤讀

後世對儒家的誤讀------1,政治上,2000年來的封建專制的核心思想不是儒學,而是荀學,被扭曲了的儒家只是流於表象的裝飾品而已。

為什麼這樣說,因為儒家的正統是孔孟,孔子推崇的周公,是以周禮為核心的禮樂制度,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孟子推崇的是民本,是君以民為本則為順天為仁,君不仁則為獨夫民賊,人人得以誅之是為義的思想。而封建王朝的絕對權威和恐怖統治是法家的真傳,與儒家毫無幹連。

2,道德上,孔孟從不壓抑人性,金錢和愛情的態度也決非封建的恥言和禁錮,子貢是生意人(不抑商),關雎是詩之首(不迴避情慾,但要合乎禮儀)。封建的無道昏君們挾持孔孟壓抑人性,以全天下的無私奉其一人之貪慾,是天理不容的。「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3,孔子的學說是一種發散式的哲學,對於一些核心概念諸如仁,忠,都沒有機械給出界定,從而更顯廣博與淵邈,更易激發思想,絕非後世不孝子孫所說的禁錮思想。

造成誤解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別有用心的人之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儒家典籍實在太博厚了,任何偏於一端的行為都會走入歧途----

《經解》--------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故《詩》之失,愚;《書》之失,誣;《樂》之失,奢;《易》之失,賊;《禮》之失,煩;《春秋》之失,亂。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於《詩》者也。疏通知遠而不誣,則深於《書》者也。廣博易良而不奢,則深於《樂》者也。靜精微而不賊,則深於《易》者也。恭儉莊敬而不煩,則深於《禮》者也。屬辭比事而不亂,則深於《春秋》者也。

不學春秋,處經事不知宜,處變事不知權。是以不學《春秋》,無以主斷----董仲舒

儒學的缺點----1,見效慢,時間周期長

2,進取不足,守成有餘

3,否世難生存

孔子哲學只是一種「道德哲學」,一種常識道德,無任何出色的思辯--黑格爾

----------黑格爾只看到了孔子人道的部分,孤陋寡聞的竟然不知道易經是孔子學說的強而有力的補倉,易經講的是神道,是他的認識所觸及不到的最高層面的形而上的哲學!為什麼孔子做十翼,有那麼深厚的易學底蘊取言之甚少呢?因為「因材施教」的原則,他的《論語》面向的是最普通的代表絕大多數的老百姓!能夠稱之為「大成至聖先師」,那他老人家的境界,就絕對是那些好玄虛,炫幽隱的西方人所體會不到的!正所謂「中人之上可以語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你黑格爾的那些辯證法,矛盾論,都是孔夫子易經哲學玩剩下的,還好意思妄加評論,多見其愚而不自知!

第二節 儒學的真義

真正的儒學簡單可以概括為,敬畏上天,追崇聖王,禮樂修身,道德治心,仁義忠信智勇孝讓處世,以克己復禮繼而得以千秋萬世的功名為最高追求的聖王之學。所以儒學的修為境界可以著眼點的長遠來劃分,重視百年以後利益的為大儒,重視10年以後利益的為雅儒,重視1年以後利益的為小儒,重視眼前利益的為腐儒,與小人相差無幾。。

1上天

天是萬物的主宰,無所不能,無所不知,敬畏上天,順天而為就會得到庇佑,褻瀆上天,逆天而動就會受到懲戒。

1)畏天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小人畏刑,君子畏天。

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民心無常,惟惠之懷。為善不同,同歸於治;為惡不同,同歸於亂。

臣聞之,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故《周書》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惟天無親,克敬惟親。民罔常懷,懷於有仁

-------「天垂象,見吉兇」,「精誠所感而上靈懸著」----荊軻行刺而白虹貫日,竇娥蒙怨而六月飛雪!水旱災害嚴重時,皇上會把部分宮女放歸民間嫁人,因曠夫怨女太多而觸怒上天。古代天子對上天都懷有完全的敬畏之心,並且敬畏規則,深諳易經之天地人三才之道!

2)順天

「春,喜氣也,故生;秋,怒氣也,故殺;夏,樂氣也,故養;冬,哀氣也,故藏。。。與天同者大治,與天異者大亂,故為人主之道,英明於在身之與天同者而用之,使喜怒必當義乃出」。。

------「當義乃出」的義,是合於時宜,理陰陽,順四時!時勢造英雄,瞬時而為,乃有天助!《周禮》有天官一職務,其職能就是觀天審時,佐輔君策!

晉人聞有楚師,師曠曰:「不害。吾驟歌北風,又歌南風。南風不競,多死聲。楚必無功。」董叔曰:「天道多在西北,南師不時,必無功。」叔向曰:「在其君之德也。」

3)躬行天之罰

「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未聞弒君也。」

爾克敬,天惟畀矜爾;爾不克敬,爾不啻不有爾土,予亦致天之罰於爾躬!

大戰於甘,乃召六卿。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剿絕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罰

王曰:「格爾眾庶,悉聽朕言,非臺小子,敢行稱亂!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對於不理陰陽,不順四時,悖逆人倫,罔顧聖訓的人,有為君子應該敬奉上天,代行天之罰!

4)配天

唯天下至聖,為能聰、明、睿知、足以有臨也;寬、裕、溫、柔、足以有容也;發、強、剛、毅、足以有執也;齊、莊、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別也。溥博,淵泉,而時出之。溥博如天;淵泉如淵。見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說。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貊。舟車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隊: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故曰,「配天」。

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故古者,列地建國,非以貴諸侯而已;列官職,差爵祿,非以尊大夫而已。

天子即位,上卿進曰:「如之何憂之長也?能除患則為福,不能除患則為賊。」授天子一策。中卿進曰:「配天而有下土者,先事慮事,先患慮患。先事慮事謂之接,接則事優成。先患慮患謂之豫,豫則禍不生。事至而後慮者謂之後,後則事不舉。患至而後慮者謂之困,困則禍不可御。」授天子二策。下卿進曰:「敬戒無怠,慶者在堂,吊者在閭。禍與福鄰,莫知其門。豫哉!豫哉!萬民望之。」授天子三策

------皇帝又稱天子,其存在的法理性,就是必須按照易經的規律合乎陰陽,順乎四時,此乃稱之為「配天」!

2聖王---(儒家七聖--堯舜禹湯文王武王周公)

關於儒家七聖,具體的事跡詳見《尚書》,古帝堯舜,夏朝的禹,商朝的湯,周朝的文王武王周公!本篇只簡單摘錄《尚書》之篇章,供大家領略聖王之嘉譽。

帝德廣運,乃聖乃神,乃武乃文。皇天眷命,奄有四海為天下君。

惟天生民有欲,無主乃亂,惟天生聰明時乂。

惟王不邇聲色,不殖貨利。德懋懋官,功懋懋賞。用人惟己,改過不吝。克寬克仁,彰信兆民。乃葛伯仇餉,初徵自葛,東徵,西夷怨;南徵,北狄怨,曰:『奚獨後予?』攸徂之民,室家相慶,曰:『徯予後,後來其蘇。』民之戴商,厥惟舊哉!佑賢輔德,顯忠遂良,兼弱攻昧,取亂侮亡,推亡固存,邦乃其昌。德日新,萬邦惟懷;志自滿,九族乃離。王懋昭大德,建中於民,以義制事,以禮制心,垂裕後昆。予聞曰:『能自得師者王,謂人莫已若者亡。好問則裕,自用則小』。嗚呼!慎厥終,惟其始。殖有禮,覆昏暴。欽崇天道,永保天命。」

王曰:「嗚呼!說,四海之內,鹹仰朕德,時乃風。股肱惟人,良臣惟聖。昔先正保衡作我先王,乃曰:『予弗克俾厥後惟堯舜,其心愧恥,若撻於市。』一夫不獲,則曰時予之辜。佑我烈祖,格於皇天。爾尚明保予,罔俾阿衡專美有商。惟後非賢不乂,惟賢非後不食。其爾克紹乃闢於先王,永綏民。」

3修身----禮樂修身

君子曰:「禮樂不可斯須去身。致樂以治心,則易直子諒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諒之心生則樂,樂則安,安則久,久則天,天則神。天則不言而信,神則不怒而威。致樂以治心者也。致禮以治躬則莊敬,莊敬則嚴威。心中斯須不和不樂,而鄙詐之心入之矣。外貌斯須不莊不敬,而慢易之心入之矣。故樂也者,動於內者也,禮也者,動於外者也。樂極和,禮極順。內和而外順,則民瞻其顏色而不與爭也,望其容貌,而眾不生慢易焉。故德輝動乎內,而民莫不承聽;理髮乎外,而眾莫不承順。故曰:『禮樂之道,而天下塞焉,舉而錯之無難矣。』

-------心中斯須不和不樂,而鄙詐之心入之矣。外貌斯須不莊不敬,而慢易之心入之矣--以樂治心,以禮治身,然後君子之道成矣。君子奉「三無私」以勞天下--「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在塵世中十分超然,無所私系,法天行道,不為物慾羈絆自然和樂,不為人情束縛自然莊敬,天有春夏秋冬之四時,陰晴雷雨之四象,君子因時而動,亦有力行晦藏,文治武功之四德,未及其時,和樂以待時;正當其時,莊敬以行道。內樂外禮,以至不言而信,不怒而威,民莫不承聽,眾莫不承順。所以「禮樂之道,而天下塞焉,舉而錯之無難矣」。

「樂則安,安則久,久則天,天則神。」,和樂之後自然淡靜,然後安分,不焦躁不行怪自然久長尊仁崇義,仁義乃天德,行天德者便為神,古代仁人志士,取義殉國後,國家都會為之立廟,後人供奉,敬若神明,儒家「神道立教」的學理肇源於此。。。當代日本的靖國神社便是這一傳統的延續。。。。

樂也者,動於內者也;禮也者,動於外者也。故禮主其減,樂主其盈,禮減而進,以進為文,樂盈而反,以反為文。禮減而不進則銷,樂盈而不反則放。故禮有服而樂有反。禮得其報則樂,樂得其反則安。禮之報,樂之反,其義一也。」

-------任何道,任何德,任何事都是「過猶不及」,所以中庸者,增其不足,損其有餘,要做到不偏執一端,力求倆端兼顧的最佳平衡點,這是很需要些智慧的。

故君子耳不聽淫聲,目不視邪色,口不出惡言,此三者,君子慎之。故樂行而志清,禮修而行成。

樂合同,禮別異,禮樂之統,管乎人心矣。窮本極變,樂之情也;著誠去偽,禮之經也。

人無禮義則亂,不知禮義則悖。

------關於禮樂文化,在本書第二章《仁道》中會有較為詳盡的闡述。

4治心

是非,羞惡,惻隱,廉恥之心,以修四德

虛一而靜,謂之大清明。

凡治氣養心之術,莫徑由禮,莫要得師,莫神一好

------治心的關鍵在於常懷敬畏之心,禮外樂內,不欺暗室。慎獨,不欺暗室,十目所視,十手所指,自覺的道德才是真正的高尚。

5處世

志於仁,依於智,貫義勇之氣,秉忠孝之節,懷信讓之德

志意修,則驕富貴;道義重,則輕王公;內省而外物輕矣。「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

------處世之道在於「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十字之中,亦是本書大篇幅傳達的儒家正義之妙用。

6克己復禮,千秋萬世

存天理滅人慾,非禮勿履,自勝則強,賢德善俗化成天下,以求垂名於千秋萬世之後。儒學的修為境界可以著眼點的長遠來劃分,重視百年以後利益的為大儒,重視10年以後利益的為雅儒,重視1年以後利益的為小儒,重視眼前利益的為腐儒,與小人相差無幾。。

「克己復禮」----不是克制欲望,恢復禮儀的簡單解釋,能夠自己做主去實現禮的規範,化被動為主動,「應該」至於「願意」的轉化就可以得到快樂! 馬斯洛需求金子塔----生理,安全,社會,尊重,自我實現的最高層面的追求。

《二程集》---「聞見之知」是物交物而知,親身經歷的是「真知」,間接獲得的是「常知」!「德性之知」,不假聞見,只要「知性便知天」!「存天理,滅人慾」---通過「敬」和「唯思」的方式「窒慾」。。。

情是形體感外物而產生的一種心理波動狀態,能自覺地按倫常的約束使他合乎中正,便是「性其情」,如不能制之,縱其情而至邪僻,則是「情其性」狀態!有驅除物慾,泯滅己私,才能復明先天善性,不致人心錯聵不明,天理被汙染蒙蔽。

第三節儒學與中國文化

1 共同的本原

易經

易經在中華文化中佔有至高無上的地位,被尊奉為儒家十三經之首,歷史上有成就的人,往往本人就是易學家,唐代的虞世南,宋朝的司馬光,王安石,蘇軾,清朝的李光地。自古就有「不讀易不可為將相」這樣的說法。。可以說易經是中華文化的母體,諸子百家包括儒家都是以她為本幹而繁衍生發出來的枝節和花朵。

上古時,有三易之說,神農時代有《連山易》,黃帝時代有《歸藏易》,周文王時代才有《周易》,他們彼此之間八卦的位置是不一樣的,連山以艮卦開始,歸藏以坤卦開始,周易以乾卦開始。現在我們講易經,所指僅限於《周易》。

在幾千年的發展史中,伏羲畫八卦,文王演八卦「文王拘而演周易」,孔子作十翼以注周易。至今,人們把易經分為周易和易傳兩個部分。

周易是西周時期形成的典籍,是易經中的經文部分,由64卦組成,每一卦包括卦符,卦名,卦辭,爻題,爻辭。64卦共384爻,加上乾坤兩卦的用九和用六爻合計386爻,64卦爻辭內容涉及自然現象,歷史人物事件,人事行為得失,吉兇斷語等。

「傳」,有傳授之義,古代傳授經書的經師,往往對「經」的文字和內容作出解釋,其所做的解釋稱為傳。《易傳》又稱《易大傳》,《十翼》,是孔子對周易的解釋,分為十篇:篆,象,文言,繫辭---各上下,說卦,雜卦,序卦。篆說明易經各卦之義,專門解釋卦名,卦象,卦辭,而不涉及爻辭;象說明易經各卦的卦象和爻象;文言專門解釋乾坤兩卦卦義,繫辭通論周易原理;說卦解釋八卦的性質,方位和象徵意義;序卦說明64卦的排列次序;雜卦則說明兩卦之間錯綜關係。

歷史上解釋周易的著作有3000種之多,流傳下來的就有近千種,統稱「易學」。

易經的三原則-----------------1,易簡:宇宙間無論如何奧妙的事物,當我們的智慧足夠認識到的時候,都是簡單平凡的,所謂「大道至簡」。

2,變易:萬事萬物隨時都在變化之中,沒有不變的事物。

3,不易:雖然萬事萬物隨時都在變,可是卻有一項永遠不變的東西存在,就是能變出萬象的那個東西是不變的,是永恆存在的。哲學家稱為「道」,「本體」,科學家稱為「功能」,宗教家稱為「上帝」「佛」「真主」。

2 中華文明

人類幾千年的歷史中,出現過很多文明,但90%都是曇花一現,在歷史的長河後消亡,如倆河流域的蘇美爾文明,埃及文明,瑪雅文明,甚至玄玄乎乎的亞帝蘭提斯。。。。很多很多都沒有存留下來,惟獨歷史同樣悠久的中國文明可以延續至今,從軒轅先天八卦開始,經歷了春秋戰國400多年,暴秦50多年,五胡亂華200多年,五代十國半個多世紀,蒙元200多年,以及近代的文化大革命等這麼多浩劫,可以說歷史上有60%的時期都不是儒家正統時期,但即便如此仍然可以頑強得存留下來,這不能不說是一個世界奇蹟。

正是因為「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從上古的堯舜,夏代的禹,商代的湯,周代的文王,武王,周公,然後孔子,繼而孟子,到劉邦,劉秀,劉備,韓愈,趙匡胤,朱元璋。。。儒家文明才不至於被荒沒,每次都可以在破磚碎瓦的廢墟中重建,在風燭殘年的奄奄一吸的瀕危中再獲新生,煥發青春,天不亡我,可見不虛///但也是自救者天助,也是儒家文明自身的無比優越性才會感召得到那麼多的仁人志士,那麼多的天降英才為之奮鬥,熙揚復興。在衛道戡亂,薪盡火傳的「聖戰」中,孔子孟子劉備算是「或從王事,無成有終」,但相對來說,其影響又是最深遠的,為什麼?在為了王道民族,為了天下國家,他們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那種悲壯的人格魅力,那種崇高的獻身精神下,成功和失敗已經不重要了,使他們升華為了一個民族不屈的精神象徵。

那麼,是一種什麼樣的力量?怎麼樣的動能?才可以感召歷史上那麼多的仁人志士為儒家文明付出,為之獻身呢?

第一,是一種身為中國人的使命感。。張愛齡說過「中國的東西縱有千般的不是,但她畢竟是自己的,與我們親。」,的確,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看到印度人想到的是印度教,看到泰國人想到的是佛教,看到美國人想到的是基督教。。。。反正總是有一種文化上的聯繫,而且也應該有種文化特質才象個樣子,可以想像,你稱呼今天的南美土著人為瑪雅人時,那會是那麼不自然,多麼尷尬的事情,就是他們自己也會覺得莫名其妙,因為瑪雅的文化已經在後人身上斷代,已經消亡了,血族還是一樣,文化卻是沒有,所以也就呼不得瑪雅人了。就是這麼一種緣故,當我們自稱為中國人時,也就多了一份要捍衛本民族文化的責任和義務,數典忘祖還強調自己是中國人那就太沒有廉恥,太可笑了。

第二,儒家文化本身的優越性。可以負責任地這麼說,在現有的世界其他文明中,代表東方文明,代表中國文明的儒家文化是最優越,最先進的。即便是在人類封建時期,相比中世紀歐洲的天主教,阿拉伯世界的伊斯蘭教,以及其他一些化外之地的文明,被孽孫朱明,異族滿清扭曲為皇權統治工具的儒家文明還是要優越很多,這一點對世界歷史梢有了解的人都會認同。近代,儒家文明被中國的敵人---日本,心領神會發揮到了極致:日本文官的知恥清廉,日本武官的殺身取「義」,日本國民的識禮,忠誠,以及對於個人榮譽感的捍衛等,無一不是儒家文化的投影,而日本崛起最至關重要的品性---反躬自省和謙虛好學,更是儒家對士人一貫提倡的,《易經》說「以虛受人」,《論語》說「禮聞來學」。當日本的門戶被美國的堅船利炮打開後,日本人對侵略者的態度不但不仇恨,反而「驚羨」他們的先進,以很高的禮節歡迎美國大兵,然後開始了明治維新,全面引進西方的現代科學振邦興國。。不仇恨敵人,是孔子《滄浪歌》的精髓,即「人必自辱,然後人辱之;國必自毀,然後人毀之」,一切都是咎由自取,落後挨打天經地義,嫉怨侵略者,只是對自己責任的無恥推脫,只有接受現實,反躬自省承認自己的無能,然後總結學習才能使自己變強,才可以以直抱怨一雪前恥。果然,二戰的時候,日本強大了,為著100年前的恥辱向美國人發動了復仇之戰。。。最難得可貴的是日本人在現代化的道路上對傳統的尊重和延續,他們在精神上沒有被西化,真正做到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境界。

二戰後能夠擠身發達國家之列的為數不多的幾個國家和地區----韓國,新加坡,臺灣,香港都有著深厚的儒家文化底蘊,作為復興的中堅---人,儒家對他們各方面素養的提高都是功不可沒的。。。有些人可能會這樣說,韓國和臺灣是美國扶起來的,新加坡和香港是英國扶起來的,那曾經作為美國殖民地的菲律賓和很多受惠良多的南美國家怎麼就沒能復興?英國非洲的那些殖民地不也沒能復興嗎?關鍵還是人的素質問題/繼而就歸源為文化問題。

客觀的說,儒家文明雖然優越,但操作起來的難度也是各個文明中最大的,她對教育的深度和廣度要求都相當高,所以聖人說「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如果全民素質沒有提高,那儒家學說也可以被人利用,充當為束縛人奴役人的統治工具。就象一把絕世好劍,落到志士手中是一把聖器,可以匡扶正義,替天行道;但到小人手裡就淪落為魔器了。中國的朱明和滿清便是如此。只有象日本那樣,不惜血本地去推揚。去教學,那儒家才可以真正發揮其優越性。

作為儒家正統的中國,我們不但沒有象日本韓國那樣給予儒學應該的尊重,反而普遍還對孔孟有偏見,不認同。我想一個民族最大的悲哀莫過於此,還有什麼比數典忘祖更可悲的呢?現在是別人推崇,我們污衊;別人奉行,我們唾棄,這不是國家最大的悲哀嗎?自己的文化為仇人所用,先哲的智慧被敵人用來對付自己的後人,這是多麼大的諷刺啊?

自己想來想去,探究這個悲劇的成因,罪魁禍首還是姓朱的幾個蠢材和那個關外異族--滿清。沒有朱姓蠢皇帝,這漢人江山也不會被異族踐踏;沒有朱姓蠢皇帝的首啟惡端,那些異族皇帝也沒有才幹那樣扭曲儒家。就是因為明代皇權的無限擴張,儒學喪失了光輝;滿清的異族統治,儒學失去了認同。清末,革命黨把中國的文化和異族的政權死死地捆在一起,順著帝制的終結,儒家文明也談出了中國的歷史舞臺。面對激憤的革命黨,也只能無奈地幾聲哀嘆,不忍去責備他們。「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然之悲劇無法改變,空抱怨也是枉然,只有接受現實,重新振作,奮其一身,復興儒學了。

儒學是以五經為中心,四書為說明,從上古漢族之始就興起的代表中國文明精髓的學說。其他如道家,墨家,法家等諸子百家的學說也只是儒學的變體而已,都是儒學的某個偏枝的極端化。歷史上,儒家一直是中國的主流,中國的正統。何謂「儒」?字面上儒就是「社會需要的人」,縱觀歷史,有儒的時候,國家並不一定好,但沒有儒的時候國家一定是動亂,是衰敗的(唐朝是個另類,但那麼荒淫,不具有代表性)。

要真正感悟儒學,首先要有「禮」的內修,其次是「樂」的素養和「史」學養,然後才可以真正表現出「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的德操,這是一個大工程,需要些年數的孜孜不倦,本書就自己的認識,簡單地介紹一些儒家的皮毛,把個人的心得與眾分享。我想拙作作為有志之士的入門書,還是當之無愧的。

相關焦點

  • 儒學為什麼能成為正統思想
    儒學作為我們的國學,由孔子創立,最初指的是從事喪葬行業的司儀,後來以此為基礎逐漸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影響深遠。它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乃至現代,儒學也在深刻影響著我們,比如傳統節日,傳統習俗等等……你知道為什麼儒學能夠在我國封建王朝佔據主導地位嗎?為什麼漢武帝要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呢?儒家思想非常特別,它有「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社會責任感,「朝聞道,夕可死」的精神追求,堅毅的人格、積極的人生態度,尊老尚賢敬師和見利思義的人生準則。
  • 儒學在日本:一段被「魔改」的思想史
    我也有些疑惑:日本孔廟的重建,牽動了中國的關心,這算不算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話呢?然而,對聖人和儒學的共享並沒有使中國在兩年後免遭日本的全面侵略,正如歐洲人共享著一個上帝也未能逃過一戰和二戰一樣。不過,對日本侵略者而言,這也算不上什麼矛盾。
  • 魏晉儒學在中國儒學史上的地位和意義
    即兩漢將儒學的官方意識形態化,既保證在制度層面日漸深入地實行了儒家主義,又幸有近四百年的積累沉澱,從而對儒學能夠佔據中國文化傳統的主體地位起了最為重要的作用。簡言之,儒學之所以能成為中國文化傳統的主體,兩漢是坐實期,亦即奠定期。
  • 滕文生: 儒學文化的特性與前途
    這裡,可以通過明末清初中國與歐洲思想文化交流的情況看一看儒學文化對世界文明進步所作出的貢獻。       中國的明末清初是指16世紀中葉至18世紀中葉的兩百年間。此時的歐洲已經歷了文藝復興、地理大發現和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它們標誌著歐洲進入了向資本主義社會前進新的歷史時期。
  • 安樂哲:儒學大家「翻譯中國」
    在夏威夷大學,安樂哲教書育人,深耕中西比較哲學,陸續發表了一系列引起廣泛關注的學術著作,翻譯了《道德經》、《論語》、《中庸》、《孫子兵法》、《孫臏兵法》、《淮南子》等中國哲學經典。他的《通過孔子而思》、《期待中國:探求中國和西方的文化敘述》等著作,被認為糾正了西方人對中國哲學思想幾百年的誤會,清除了西方學界「中國沒有哲學」的成見,開闢了中西哲學和文化深層對話的新路。
  •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服飾的主流思想,服飾的創作思想
    本文乃作者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兼收並蓄一在創新中長存儒家思想得到弘揚,遠在孔子逝世之後。春秋時,墨、儒同為顯學,漢唐以降,儒、道、佛往往並稱。經過魏晉南北朝儒學的式微,唐代以三教並舉為始,逐漸恢復了儒學思想的主導地位,此一時期被稱為「儒學復興」。
  • 儒學談:我們為什麼要復興儒學
    儒學在批判與自我批判中獲得復興之合法性,是儒學「窮理盡性以至於命」之理論推定所承諾,是孔子儒學思想體系之自在自為。所以,訴求於道德學說之儒學復興,乃本末倒置,是迴避中國現代社會問題的本質。只有在哲學根源上推定中國現代社會問題的本質,才能標本兼治,在解決本質問題的根本性上使儒學復興。  中國現代社會問題源於「全盤西化」。
  • 江戶時代,儒學與日本本土文化融合後有何影響?
    儒家思想,先秦諸子百家學說之一,乃後起儒學之先導,中國儒學之祖庭。由孔子創立,並且逐漸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其思想體系:仁、義、禮、智、信、勇、恕、誠、忠、孝、悌。
  • 韓國欲申遺儒家學院,已將儒學視為韓國文化一部分
    其實,作為東亞儒家文化圈的國家,儒家文化也早成為韓國基因裡的一部分。儒學自從傳入韓國,屢屢在政治、思想鬥爭中成為對抗的先鋒。就連這次申遺的儒學書院,也隨著儒學地位的起落,也經過門庭冷落,又重新興旺起來。以儒學為旗早在西漢時期,儒學思想就已經輸入到了朝鮮半島。
  • 國內思想周報 | 曲阜教堂風波折射怎樣的儒學危機?
    對在此地修建基督教教堂一事,「是否可以依據文化主權的原則,要求對方另擇佳地修建,既避免產生對『國家文化財產』受傷害的質詰,也減少爭奪中國文化特區資源的嫌疑。」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室主任趙法生也在網絡發聲。他基於在曲阜尼山實地調研和開展工作三年的經驗,發現基督教教徒是依靠關懷和奉獻徵服了基層民眾,而這恰恰是今天的儒家知識分子最缺乏的。而值得思考的是:儒學復興到底應該實踐怎樣的路徑?這一問題關乎儒學的當代命運。
  • 中日韓三國儒學的個性:中國仁、韓國義、日本忠
    儒家思想發源於中國,而廣泛傳播於東亞漢字文化圈。在漫長的歷史文化發展過程中,因民族精神氣質的不同,及地理、歷史、社會存在條件的不同,中、日、韓各國的儒學形成了各自的個性和特色。概而言之,在儒家倡揚的諸德之中,從比較的意義上來看,中國儒學凸顯其「仁」,韓國儒學凸顯其「義」,日本儒學凸顯其「忠」;或者用略為細密的分疏,中國凸顯其「仁恕」,韓國凸顯其「義節」,日本凸顯其「忠勇」。這種不同,不僅是價值系統的差異,也是文化原理不同的反映。
  • 趙法生:大眾儒學的鳳凰涅盤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一股全國性的大眾儒學熱潮在各地湧起,成為當代中國最值得關注的文化事件。這波儒學熱的興起,既是儒學被人為壓抑摧折一個多世紀後的強力反彈,又反映了現實社會對一些人道德底線失守的焦灼,更是古老的儒家傳統在國家現代轉型的歷史背景下,重新探尋自己的社會定位以圖返本開新的努力。
  •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加強儒家思想與文化強國建設
    濟寧新聞網訊(記者 馬文洋)11月26日上午,由光明日報社、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尼山世界儒學中心、中共濟寧市委聯合主辦的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論述暨「儒家思想與文化強國建設」座談會在曲阜舉行。
  • 中國文化傳播第一人,哲學級別的傳播論,孔子的傳播思想及實踐
    大家好,我是小編劉鑫,今天和大家來探討一下哲學級別的傳播論,孔子的傳播思想及實踐。孔子如果不重視傳播,他在當時就不會有那麼大的影響;如果他在那個亂世中沒把儒學傳播出來,一部中國文化史非得重寫不可。孔子之所以那麼偉大,外國人也說他是「無冕王」(對應「素王」之說),除了人們已經說過兩千年的那些話頭,更因為他是中國文化傳播第一人。他的教育論就是傳播論。他以民間自由知識分子的身份,自覺地總結人類經驗,通過著書立說、開門辦學,最卓有成效地傳播了古典思想文化和自己的儒學教義。
  • ...大會系列報導之四]山東大學:打造儒學研究重鎮 致力中華文化復興
    作為此次儒學大會的主承辦單位,山東大學歷來重視以儒學為代表的傳統文化研究,乘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東風,藉助得天獨厚的地域優勢和文化資源優勢,依託「文史見長」的文史哲研究深厚根基,以儒學高等研究院和儒家文明協同創新中心等為平臺,不斷加強國內外交流與合作,匯聚眾多儒學研究知名學者力量,在儒學文獻整理、儒家思想理論研究、儒學推廣與創新等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使山東大學成為儒學研究的重鎮。
  • 儒家文化思想的核心內容是什麼?
    儒學的創立打破了封建統治階級壟斷教育的局面,而儒家的思想也由古至今延長至今,儒家哲學注重個人的自身修養,要與身邊的人建立和諧友好的關係,那麼,儒家文化思想的核心內容是什麼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由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創立,最初指的是司儀,後來逐步發展為以尊卑等級的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儒家的學說簡稱儒學,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 思想文化:中華文明的核心
    中原思想文化是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的核心,也是百家思想集大成者。孔子是儒學的開山人物,雖然出生在山東,但祖籍是河南,而且孔子講學、遊說的主要活動地域在中原。洛陽人程顥、程頤開創的宋代理學,又把儒學推向一個新的思想高峰,成為宋元明清以來居統治地位的主流意識形態。
  • 儒釋道精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核,茶文化主題思想也被它們所渲染
    儒釋道精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核,茶文化主題思想也被它們所渲染儒釋道精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核,茶文化主題思想理所當然也都被它們所渲染。尤其儒家和佛家思想自古以來就在東亞世界佔有重要位置,儒學思想、漢字、律令、以及佛教很早就傳播到周圍國家,並對那裡的思想和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比如朝鮮,早在公元1世紀初,就有一些人能背誦《詩經》和《春秋》等儒家經典,百濟在4世紀建立了儒學教育制度;佛教也在4世紀後期傳入朝鮮,在高麗王朝後期,一些文人從中國引入了程朱理學,他是儒釋道相融合而形成的新的儒家學說。
  • 中國佛教思想對日本文化思想的影響——邱紫華
    可見佛教和儒學傳入日本時的遭遇頗不同。儒學隨著漢字漢文、國家律令制度和倫理道德規範進入日本,幾乎沒有任何障礙,但佛教卻經過了一番血與火的鬥爭和折騰。其根本原因在於一個民族引進某種文化、宗教必須在很大程度上適應其急迫的需要和固有文化的基本特點。佛教在移植日本的初期受到抵制有幾個原因:首先,日本當時的神道思想已基本確立,任何宗教都有一定程度的排他性,所以佛教受到排斥。
  • 幹春松談儒學的歷史與現代轉化
    幹春松(澎湃新聞 蔣立冬 繪)北京大學哲學系儒學研究院教授幹春松多年來致力於儒學思想和中國近代思想文化的研究。近年來更積極參與了當代中國新儒學的研究和討論。最近他的新書《儒學小史》出版,《上海書評》請他談了儒學的歷史以及現代轉型的一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