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一個男人在流浪
中國水產頻道獨家報導,「人工養殖帶魚」新聞沸沸揚揚,仿佛戳中了大家的痛點,朋友圈一度有人稱以後帶魚大規模陽之後,價格會下降。這一次,我願從三個方面和大家討論對這次「人工養殖帶魚」新聞的看法。
1、以前為什麼不能人工養殖帶魚
2、現在要如何摸索人工養殖帶魚
3、未來為什麼需要人工養殖帶魚
以前為什麼不能人工養殖帶魚?
帶魚為什麼不能人工養殖,我們有很多想當然的見解。其中主流觀點有截然不同的兩種:
一種觀點認為:帶魚是一種深海魚類,適應了深水壓強,如果把帶魚放置在淺層水深當中——人工養殖環境下無論是網箱、魚塘亦或工業化的大棚都不會太深——帶魚都會因為無法適應較小的壓強而暴斃。概括來說就是:帶魚出水即死,技術難點無法逾越。
另一種觀點認為:帶魚養殖其實毫無難度,實在是海捕資源過於豐富,售價又相對低廉,養殖無利可圖而已。概括來說就是:非不能也,實不屑矣。
那麼帶魚究竟為什麼一直無法人工養殖呢?
帶魚科比較龐大,總共有9屬32種(一說44種),這其中經常被端上餐桌的有3種,分別是白帶魚(T. lepturus)、短帶魚(T. brevis)和南海帶魚(T. nanhaiensis)。
我們對這幾種帶魚有一個根深蒂固的認識,認為它是深水魚。誠然,帶魚普遍可以在200-400米的水深生活,尤其是在靜息時,帶魚會在這個深度成片的垂直豎立,僅以背鰭保持身體的一個基本穩定。我們吃的大多數帶魚,就是趁著它們成片豎立靜息的時候,用拖網漁船從這個深度捕撈而來的。
從水下拍攝的豎立在水中靜息的帶魚
可以想像,被漁網兜住的帶魚,在被快速的拖拽到漁船上的時候,的確遭受了極大的環境壓強變化,一方面,魚鰾內的氣體膨脹,可能會導致其爆裂而亡;即便躲過了這一劫,組織內的氮氣在血管中阻塞血液循環,也會導致其因為減壓病而亡。這就是所謂的帶魚「出水即死」的成因。
但,帶魚可以生活在深水中,和帶魚只能生活在深水中,是兩碼事。帶魚無法適應快速的壓力變化,和帶魚不能適應任何壓力變化,也是兩碼事。我們人類的潛水員在深水作業後,也需要緩緩上浮以擺脫減壓病的困擾,可我們能能說潛水員不能適應出水後的壓力環境?這沒有邏輯。
實際上,帶魚不僅可以適應淺層水深,而且適應的非常頻繁。由於帶魚的主要食物之一——浮遊生物會因為光照情況而晝夜垂直移動,並引發了帶魚的主要食物之二——魚類的跟隨移動,並引發了帶魚的主要食物之三——帶魚同類的跟隨移動。所以帶魚會以晝夜為單位,不斷地往返於深水與淺層水深。
有的帶魚甚至還會把腦袋探出水面,仰望天空
今晚的月色如何? 呵,皎潔呢! (上浮到水面的帶魚)
在帶魚上浮覓食的時候,很容易通過船釣的方式釣到
而因為繁殖或越冬的原因,帶魚還會以年度為單位洄遊到水深更淺的地區。以我國黃海、渤海海區的帶魚為例,它們會聚集在渤海灣黃河口一帶、萊州灣一帶,山東半島長島一帶、威海一帶,以及青島-日照-連雲港近海一帶繁殖。這些區域的水深普遍不深,渤海灣內的部分繁殖場水深僅為10米左右。
東海和黃海的帶魚洄遊圖,請仔細看渤海中的越冬場和產卵場位置
現在再來看看渤海的水深,帶魚年復一年的來到這些水深只有十幾二十米的地區,一樣可以正常的生活、繁衍
在繁殖季節,甚至都不需要坐船出海,就在岸邊防浪堤都有可能釣到帶魚
顯然,帶魚不僅僅是可以以晝夜為單位短時間的適應淺層水深的壓強,還可以在整個繁殖季內長時間的適應淺層水深的壓強。帶魚「出水即死」、無法適應壓強導致無法養殖的說法,PASS!
那麼是不是帶魚養殖起來其實並沒有什麼阻礙,只是因為產量大價格低才沒有必要去養呢?也絕非如此。帶魚產量雖然位居我國海捕魚類第一位,但一直受到資源枯竭的威脅(這個放到第三部分講),而帶魚養殖的過程中潛藏的挑戰和阻礙依然非常多。
對於魚類的完全人工養殖,我們至少需要解決人工飼養下的繁殖問題。但問題在於帶魚是一種洄遊魚類,許多洄遊魚類需要經過一定的外界環境因子刺激——比如水溫,鹽度等等,才會刺激性腺成熟,這也是洄遊魚類難以人工繁殖的一個阻礙。比如我們現在吃的鰻鱺,就需要洄遊到馬裡亞納海溝和百慕達區域繁殖,在人工環境下,無法刺激它們進入交配期,也就無法解決育苗問題,鰻鱺的飼養就必須要從海洋中捕撈幼苗才得以開展。刀魚也是同理,這次舟山水產水產研究所的魚苗,也是從自然環境下捕獲的。
此外,帶魚還有一個不適合高密度養殖的關鍵問題——種內自殘。帶魚經常以同類為食,通過對東海帶魚的解剖,發現其胃內食物重量的26.14%都是自己的同類帶魚,這一情況在冬季食物匱乏期最為嚴重,達到了35.48%,而越是大的帶魚,它捕食同類的頻率越高。
帶魚性情兇猛,經常發生種內自殘現象,顯然這會影響人工飼養的成活率
除了以上兩個問題,大規模的人工養殖,還需要解決一個生長率和成活率的問題。目前來看,舟山這次的成活率剛剛達到50%,而且還是在全天候專人照料的情況下。帶魚是否有應激反應?我們不曾得知;帶魚使用何種飼料配比可以達到最優的料肉比(FCR),我們亦不曾得知。
現在要如何摸索人工養殖帶魚?
日本水族館中人工飼養的帶魚
嚴格意義上,這次舟山水產研究所的帶魚養殖,只能說是通往養殖路上的一個階段,即人工飼養。而善於觀察的讀者應該可以發現,新聞通稿中說到「填補了國內空白」,為什麼是國內空白呢?因為在國際上,帶魚的人工飼養已不乏成功先例。
在日本,水族館中飼養帶魚的並不罕見,東京的葛西臨海水族園,三重縣鳥羽水族館都有比較成熟的帶魚飼養技術。這些帶魚都是來自野外環境,通過一定的適應性過渡,已經可以在水族館水箱中正常的生活。從某種意義上來看,舟山這次的成功,就類似於日本水族館中的這種飼養模式,也就是——養得活。
那麼育苗的問題該如何解決呢?舟山的下一步,就是試圖找出帶魚人工飼養環境下的繁殖規律。對於這樣一種洄遊魚類來說,具體是什麼環境因子刺激導致它們開始繁殖?這些溫度、鹽度,甚至餌料變化的組合,都需要不斷地嘗試搭配組合,這個過程可能會很漫長。
如果帶魚可以人工產卵,那麼孵化問題我們還是比較有經驗的。早在1958年,黃海水產研究所就在渤海進行過帶魚人工授精試驗,通過幹法人工授精後的帶魚卵在21℃-24℃水溫下歷經74個小時得以孵化。此後在80年代中期、90年代末期,本世紀初期,多個單位又對帶魚魚卵和仔稚魚進行了多次調查。一直到2014年,本次舟山項目的負責人柴學軍老師又通過人工授精法孵化了一批次帶魚卵。
不過在多次人工孵化中,還是無法發現一個清晰的規律能表明溫度和鹽度對帶魚孵化的影響,而且由於條件的限制(基本都是在船上,捕撈上來的性成熟的成年帶魚取卵取精然後人工授精),孵化後的幼苗無法保持一個穩定的生活環境,都沒有存活下來。舟山飼養的帶魚如果可以順利性成熟,那麼就可以在穩定環境下培育幼苗,或許能取得成功。
而要解決帶魚的種內自殘問題,舟山的做法是:根據帶魚體型大小,分池飼養。這一做法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大帶魚對小帶魚的碾壓式的掠食。再者,種內自殘在食物匱乏季節更為明顯的事實表明,如果投餵足夠的飼料,帶魚可能就沒有足夠動力去捕食同類——這並非是由於什麼倫理或者感情,而是單純是因為捕獵同類更費事也更危險。長期來看,需要找到一個兼顧經濟性和存活性的放養密度、投餵規律。
舟山水產研究所飼養的帶魚
未來為什麼需要人工養殖帶魚?
帶魚是一種產量較大、較為常見的食用海水魚類。儘管捕撈量在70年代開始出現下滑,但隨著80年代開始對帶魚的研究走向深入,並在1995年實施了休漁期保護政策,帶魚的產量出現了企穩回升,並在最近幾年一直保持著100萬噸以上的年捕撈量,位列我國海洋捕撈魚類產量第一名。
2016年我國海洋捕撈魚類產量
但這些數據,並不能說明帶魚資源的真實情況。在繁榮的捕撈產量之下,掩藏著的是十分嚴峻的資源危機。
從歷年的捕撈數據來看,帶魚的平均體長一直在快速下滑。在1960年,肛長為210mm一下的帶魚,僅為總捕撈量的17.62%,而到了1990年,這一數字急劇攀升到90.31%!肛長210-280mm的帶魚產量由總捕撈量的65.88%下跌到了9.6%!而帶魚的平均肛長,也由60年代的245mm下降到了今天的179mm,也就是說,大量的小帶魚、幼體帶魚才是構成了今天帶魚產量的大部分,而大帶魚已經越來越少。這就是帶魚的小型化。
由於捕撈力度很大,許多帶魚往往沒有機會活到第二年,那麼,誰能在第一年性成熟,誰就有了更多的繁殖機會,可以在被人類捕撈之前進行繁殖,它們的後代也有更多的機會存活下來。90年代末,1齡魚的性成熟比例已經達到了94%,而在1986年,這一數據僅為64%。相應的,往年最小的性成熟雌性帶魚也有180mm肛長,而現在已經到了140mm。這就是帶魚的性早熟和低齡化。
通過我們的捕撈行為,已經對野生帶魚進行了相當程度上的人工選擇。一邊是帶魚的小型化、性早熟和低齡化,一邊是帶魚產量的連年高位,也就是說,相對於以前,我們現在捕撈了更多條帶魚、更多的小帶魚,這又反過來加劇了小型化、性早熟和低齡化的嚴峻程度。這是難以為繼的,而拐點在哪裡,我們並不知道。
相似的過程,我們已經在太多經濟魚類身上看到,比如大、小黃魚,曾幾何時,它們也是捕撈量頗豐的傳統捕撈魚類,現在又落得什麼下場呢?我們不能因為現在帶魚看起來還很多就忽視它面臨的各種問題,在承受了那麼多慘痛教訓後,我們不能一點也沒長進。
當然,舟山的帶魚養殖實驗,目前來看只是萬裡長徵的一小步,什麼時候能實現帶魚的完全人工養殖,可能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但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而且每一步都意義非凡——如果能實現人工育種就可以進行放流增殖;如果能實現低成本的人工養殖就可以替代野生資源。無論做到哪一步,對帶魚資源整體來看都是有積極意義的。
轉載聲明:海鮮指南獨家稿件,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關鍵字】:帶魚 人工養殖 水產養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