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遊鍾小姐說,肉骨茶是什麼呢?就是排骨湯。去新加坡,有人會極力推薦去吃肉骨茶,去馬來西亞,有人也極力推薦去肉骨茶。哦,連排骨湯都能這麼火,簡直可以說是火遍全球。鍾小姐又說了,到了新加坡,不吃肉骨茶,等於沒來過新加坡。
肉骨茶也不是新加坡美食,而是從國內傳過去的。肉骨茶為什麼會被打上南洋風味的標籤,也是這個原因。明清時代定義的南洋是馬來群島、菲律賓群島、印度尼西亞群島等東南亞地區,當時的明朝到民國時期,由於廣州、福建等沿海地區經濟落後、荒亂窮困,一批又一批的閩粵百姓到南洋謀生。像很多美食的發展過程一樣,肉骨茶也是因為遷徙,思鄉和因地制宜創造出來的美食。
比如我們雲南,茶馬古道上的馬幫菜,我的家鄉臨滄火腿雜菜湯就是一個,雜菜湯、其實就是蔬菜湯,蔬菜都是就地取材,當年的馬幫,趕馬到哪裡歇息,當地有土豆就煮土豆,有蠶豆就煮蠶豆,各種當地蔬菜一鍋煮,配上隨身攜帶的火腿,做雜菜湯時切幾片放進去,又香又夠味;還有雲南的火腿月餅,其實最早也是長途跋涉隨身攜帶的「乾糧」。
新加坡是個移民國家,新加坡南洋風味比如炒粿條、沙嗲、咖椰吐司、海南雞飯、肉骨茶、等每一種美食的背後,都有真真假假的傳說和故事。美食的發展和傳承,很多都經歷了祖輩人艱辛的血淚史和後輩人執著的堅持。每道美食的背後都有故事;每個漂泊在外的人心中都有一種鄉愁,所以人們做的美食,總是帶著家鄉的記憶和味道。
松發肉骨茶始於1969年,以手推車小攤頭售賣起家,是從街邊小吃攤到國際品牌已經有50年之久歷史的新加坡老字號,聽說國內有幾個城市也能吃到肉骨茶。
在吃以前,我是這樣想的,茶葉可以煮飯燉湯,因為排骨有肥肉,燉出來很膩,和茶葉一起燉就解膩,實際上我們要吃的肉骨茶,就是肉湯茶,沒錯,一定是這樣的,去了克拉碼頭附近的松發肉骨茶,上來的時候不禁啞然失笑,是一碗胡椒味很重的排骨湯,茶是單獨倒在茶碗裡的大紅袍,也就是說肉和茶是分開的。
喝完一碗湯之後,我就後悔來之前還吃了咖啡加披薩下午茶,不應該呀!應該留著肚子來喝肉骨茶,第一口,真的太鮮了,居然停不下嘴,喝完一碗湯,這才發現碗真是夠小,叫了服務員來給續湯,來松發是可以免費續湯續茶的哦,還有一大盤燉蹄膀都顧不上了,酥脆現炸的油條也點了一盤,蘸在肉骨湯裡吃,感覺味蕾都在歡快地跳躍。這樣的湯我可以喝5碗的,奈何胃已經不夠,大意了。
個人覺得,吃肉骨茶光喝湯就可以了,但是一個碗裡還有兩個大排骨,還給配了一個小碟,自己倒醬油和放新鮮辣椒圈,用來蘸排骨吃,辣椒圈居然不辣,在新加坡的幾天,我就沒吃到過正常的辣椒,後來去了超市,鑽頭覓縫終於見到一瓶老乾媽油辣椒,差點老淚縱橫。
我這個人在美食上還是有探索精神的,聽說肉骨茶有兩種,分為新加坡的海南派及馬來西亞的福建派,海南肉骨茶較重胡椒味,福建肉骨茶較重藥材味。今天喝這個松發肉骨茶我喝出來胡椒味很重了,藥材的味道反而不怎麼有,他家應該是海南派肉骨茶,但是為何配給的茶是福建武夷山的大紅袍呢?那松發肉骨茶到底是海南派還是潮洲派呢?
雖然沒吃過馬來西亞海南派的肉骨茶,我覺得我還是喜歡胡椒味重的,藥材味的接受不來。回家好好研究一下肉骨茶的做法,家裡閒置許久的燉蠱時時候派上用場了。
店內牆上掛滿了老闆與眾多明星的合影,原本想好好看看,可是店裡已經擠滿了客人,再加上我們又趕時間,新加坡的司機上下班時間都是很準時的。
那天從松發出來,不經意的抬眼一看路口,突然看到那邊一座超好看的七彩建築,濃濃的英式古典主義風格。跟鍾小姐一打聽,原來也是網紅,貌似還叫彩虹屋。以前是舊禧街警察局,現在是新加坡新聞與藝術部大樓,好歹還與我的職業沾點邊,一種激動的情懷在心中泛起,等司機來的那幾分鐘,跑過去附近匆匆拍了下來,旅途中,不期而遇的驚喜最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