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孤島引發的思考:人類的發展是否存在塔斯馬尼亞效應?

2020-12-11 嶽悅於世

簡述一下:

1萬年前冰河期融化使塔斯馬尼亞這個島與澳洲大陸分離,由於島上居民無法造船跨越海峽,一直在島上繁衍,就這樣直到1642年被歐洲殖民者發現。

在進入這個島後,歐洲殖民者對塔斯馬尼亞人進行了分析:部落生活方式處於類人猿階段,但外貌特徵已經與近現代的人類無異,可以說他們穿上現代人的衣服混跡人群基本看不出不同。對比了「同期隔絕」的澳大利亞土著發現塔斯馬尼亞人技術退步。之後隨著殖民者侵入,塔斯馬尼亞原住民絕跡於屠殺和掠奪。

塔斯馬尼亞人的遭遇也誕生了一個名詞:塔斯馬尼亞島效應

即在沒有外部技術輸入,且人口過低的情況下,某些地區的技術水平不但會被永遠鎖死在某一水平,甚至還會發生倒退。這個效應還有個別稱:塔斯馬尼亞島逆向演化。

塔斯馬尼亞島的案例看來,物資充足的情況下隔絕於世可能並不像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那樣安樂於世間,反而可能會是一場文明退化的災難。古學家裡斯·瓊斯描述其為一個「對思維進行慢性扼殺」的案例,沒有人知道在塔斯馬尼亞到上具體發生了什麼,但文明就是這樣一點點丟失。生於安樂也終於安樂。

那麼反觀於人類,我們所在的銀河系相比於宇宙尺度是不是塔斯馬尼亞呢?給你一個適宜的環境,產生了智慧生命,文明必然會向更好發展嗎?

先說資源

我們所生活的地球空間有限,資源有限,這就導致我們的人口是有上限的。雖然不知道那個上限是多少,但那個數字是存在的。可能人類有一天會大規模進入太空,入駐9大行星,獲取更多資源,人口上限擴大。那樣又如何,太陽系就沒有極限嗎?可能太陽系就是人類的塔斯馬尼亞。

「我們被宇宙拋棄了,幾十億年前人類還能用反物質,超時空,黑洞宇宙航行技術這些技術,然後他們因為空間封閉無法與外界交流,自身資源和技術也在試圖突破這個空間邊界過程中消耗,由塔斯馬尼亞效應,最終人越來越少,退到地球最終滅絕。而今天我們因飛上月球,火星,送一個沒有人的探測器到冥王星而沾沾自喜(儘管如此,地球上的人還因為手中有核彈互相威懾)。已經忘了我們今天的技術相比於幾億年前的那個人類文明是多麼拙劣,可能我們幾億年後,那時的人類可能會為自己造出船隻弓箭馬車而沾沾自喜,誰知道呢?幾十億年的時間,人類成功把自己的探索空間從銀河系退到太陽系再到地球,最後水幹了魚也活不成了。」這只是一個幻想,但值得深思。

你有資源又如何?能造出跨過「海峽」的船,你還是會被困於孤島。這就涉及到了「造船」的技術。

再說技術

技術要學習的吧,現在我們這個時代的存儲通信技術倒不會導致重要技術的失傳。不過要注意一件事,舉個物理學例子:古典物理學時代我們學習靜止運動等方面的知識;經典物理學時代我們學習古典物理外加力學,光學,電磁學等知識;到了現代物理學時代我們要在古典物理基礎上學相對論,在近代力學基礎上學量子力學等等;我們學會了這些知識後,我們才有進入下一個物理時代的門票。

那麼現在學到現代物理的科學家大多是博士了吧35歲左右,這還是年輕的,四十歲五十歲的也不在少數,學到「夠門票錢的知識」之後才能進一步研究和探索新的知識。就這樣成為科研人員所要學的知識越來越多,獲得門票的時間也越來越長,最終會突破人類的平均壽命,那時技術上的突破需要耗盡一生時間學習基礎知識,等學會了再有真正意義上的突破是極其困難的(畢竟人已經老了,思維不像年輕時那麼敏捷了,老得只剩經驗了),人類就會遇到技術發展的瓶頸,那時候技術的進步何去何從?

當然不能忽略團隊合作,畢竟相比於上世紀的諾獎獲得者的單打獨鬥,今天的諾獎獲得者開始變得團隊化。團隊合作,每個人研究細分的領域,而且是有人管技術有人管方向有人管策略那樣的,不過這樣人類壽命的極限也會給技術帶了瓶頸(劃分的再細所學習的知識量也會逐漸增加,這樣還會遇到之前的問題),只是時間問題。團隊科研可以將技術瓶頸的到來延後,但不能阻止其到來。

我這麼說可能忽略了很多因素,人類是發展的,可能幾百年的發展過程中可能就會有新發現解決了上述問題,但那只是解決了幾百年前的問題,問題依然存在.也可以這麼說,哥斯塔尼亞效應若未被證偽,人類被文明鎖死的可能性也就依然存在。

不過說歸說,以上只是消極的觀點,我還是對未來要抱有希望的,現在5G技術興起,人工智慧也開始嶄露頭角,說不定以後知識的傳輸就像電腦U盤傳輸那麼便捷。技術能否被鎖死,現在還不好說,時代是要變的嘛,以現在的眼光看未來,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對知識的追求

單從文明發展的角度看,我們發展到今天這個水平,歸功於那些對知識不斷探索的科學家,對知識的探索讓文明的進步從原來的勻速到加速再到技術爆炸(三體愛好者你懂的),也讓地球的文明避免了塔斯馬尼亞式的發展。

至於封閉方面兩種可能:

一種是我們的生存空間之於宇宙相當於塔斯馬尼亞之於地球,那沒啥可說的,參考上文那個幻想。

一種是我們並非生存於孤島,我們可以和外界交流,那和外來文明的交流也具有爭議。有說不要交流的,比如黑暗森林理論等,想想塔斯馬尼亞的結局;有說要交流的,比如閉關鎖國理論等,想想近代的中國和現代的中國。都有道理,那就看陶淵明和哥倫布你喜歡哪個了。

總結一下,技術和資源問題未知不過可持樂觀態度,對知識的追求是必須的,封閉方面兩條路。

所以回答下題目:人類的發展是否存在塔斯馬尼亞效應?

這題沒法答,至少我是沒這個能力回答。

那為什麼以此為題呢?吸引讀者……

最後再給自己潑盆冷水,就算到了涉及到塔斯馬尼亞效應的那一天,恐怕我也看不到了。給自己個評語:「想的真多,看得真遠,人生不過百,常懷萬年憂」。還是那句話,世界很大,生活更大。

一個小島引發的思考,不成熟的觀點讓大家見笑,各位有什麼高見,歡迎留言探討。

相關焦點

  • 孤島效應與產業鏈分工
    因為名字拗口,樓主給它取了個簡化好記的名字:孤島效應。塔斯馬尼亞島是位於大洋洲的一個小島,在澳大利亞東南部海域,  它與澳洲隔著兩百公裡寬的巴斯海峽,面積64519平方公裡,約為臺灣島的1.87倍。島上物產豐富,氣候宜人,看上去就像一個大型的桃花源。然而,島上的居民卻發生了文明退化。
  • 塔斯馬尼亞人,歷史上一個被世界遺忘停止進化的古老民族
    人是一種群居生物,但是如果把單獨一個人放在一個荒無人煙的森林會怎樣?結果一定是這個人為了生存必然會放棄一些現代人擁有的特性,融入周圍的環境讓自己生存下去。如果像電影裡似的把一小撮人放進一個孤立的環境中會怎樣?他們是否能建立出自己的文明,或者是更進一步或是維持現狀。
  • 南北極冰川不斷融化,人類要重新思考了!
    其中,最危險的便是溫室效應,溫室效應所帶來的後果是人類無法預計的,它會使全球變暖,然後冰川開始融化,融化之後水平面就開始上升,但是熱量釋放完之後就會迎來一個小冰川時期,這樣人類有可能經歷再一次的滅絕。其中最開始融化的便是南極的冰川。
  • 孤島效應:孩子情緒低落學不進去,是環境給了孩子消極暗示
    只有主動出擊,才能更好地解決「孤島效應」帶給孩子各種影響。那麼,家長首先需要了解一下什麼是孤島效應。什麼是「孤島效應」?若用人類行為對「孤島效應」下定義,也就是說,當人們為一個特定的原因,局限於一定的空間,與外面的世界隔絕了很長一段時間,就會產生孤獨感,變得消極和極端起來。這種情況下,人們的思想往往被困在自己的世界,隨著時間的推移,會產生即使接觸外面的世界自己也可以生存下去的想法。
  • 上帝是否存在?給你一個論證邏輯看看
    最近看了一本哲學的書,感覺挺有意思,裡邊有許多有趣的問題,使用哲學的思維可以幫助我們思考這些問題。比如上帝是否存在。中國人雖然信上帝的少,但大多也知道有這麼個西方世界的救世主。即使科學發展到今天這個高度,人類月球也登上了,各種粒子也發現了,但還是有大批西方人相信有上帝的存在,認為我們的一切都是上帝的給予,或者都在他的掌控之下。到底有沒有上帝,這個問題曾經是整個中世紀西方所爭論的焦點。在那個時候,人們也已經有了一些初步的科學方法可以用來解釋一些自然現象,更多的人傾向於使用科學的方法來進行各種論證,這裡也包括對上帝是否存在的論證。
  • 曼德拉效應越來越明顯,人類記憶被誰篡改了?你是否遇到過?
    這還要從歷史上著名的「曼德拉效應」說起。一時間大家對曼德拉議論紛紛,認為自己的記憶出現了偏差,才導致這一種情況發生,可是沒有一個人記得,他一直活到2003年,隨後曼德拉效應越來越明顯,比如大家從世界地圖上觀看北極的時候,會看到很明顯的白色,實際上在北極地圖上並沒有任何白色出現,一時間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難道人類的記憶真的被篡改了嗎?所以一時間大家想到了平行時空存在。
  • 1876年,最後一個塔斯馬尼亞人死亡,剛去世便遭肢解當標本
    家鄉是一個可以棲息的地方,一顆流浪的心帶著滿身傷痕回到家鄉修養,可以卻看到硝煙瀰漫,一片煉獄的景象。種族的侵略,領土的入侵,儘是血流成河的樣子 ,誕生了種族、領土的意識後,就逐漸成為人類的「掠奪史」,強大的屈服弱小的,弱小的欺負最小的,聰明的欺負愚蠢的。
  • 一條三文魚引發的蝴蝶效應:是否帶病毒?
    三文魚引發了什麼樣的蝴蝶效應?什麼是蝴蝶效應?按照百度百科的解釋:「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羅倫茲(Edward N.Lorenz)於1963年,在一篇提交紐約科學院的論文中分析了這個效應蝴蝶效應(The Butterfly Effect)是指在一個動力系統中,初始條件下微小的變化能帶動整個系統的長期的巨大的連鎖反應。它是一種混沌現象,說明了任何事物發展均存在定數與變數,事物在發展過程中其發展軌跡有規律可循,同時也存在不可測的「變數」,往往還會適得其反,一個微小的變化能影響事物的發展,證實了事物的發展具有複雜性。」
  • 1876年,最後一個塔斯馬尼亞人死亡,剛去世便遭肢解,做成標本
    家鄉是一個可以棲息的地方,一顆流浪的心帶著滿身傷痕回到家鄉修養,可以卻看到硝煙瀰漫,一片煉獄的景象。種族的侵略,領土的入侵,儘是血流成河的樣子▲油畫:《 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 》01前言人類進化開始,誕生了種族、領土的意識後,就逐漸成為人類的「掠奪史」,強大的屈服弱小的,弱小的欺負最小的,聰明的欺負愚蠢的。
  • 世界的盡頭:塔斯馬尼亞的文明退化
    被發現到被淘汰考古發現在冰河期之前,澳洲地區已經出現了人類(距今約60000年),在冰河期結束,原塔斯馬尼亞地區已出現人類蹤跡。與澳洲分離後,島上居民當時的科技水平無法造出跨過海峽的工具(當時島上居民處於新石器時期),導致兩岸居民無法往來交流。
  • 人類的記憶正被篡改?為什麼「曼德拉效應」出現的越來越多?
    所以我們只有對那些我們經歷過或者說真實發生過的事情才會有記憶,但是「曼德拉效應」卻和這個解釋相悖,而且據調查,隨著時代的發展曼德拉效應出現的越來越多,這背後到底有什麼原因,難不成是人類的記憶被篡改了嗎? 什麼是「曼德拉效應」?
  • 人類的記憶正被篡改?為什麼曼德拉效應出現的越來越多?
    所以我們只有對那些我們經歷過或者說真實發生過的事情才會有記憶,但是「曼德拉效應」卻和這個解釋相悖,而且據調查,隨著時代的發展曼德拉效應出現的越來越多,這背後到底有什麼原因,難不成是人類的記憶被篡改了嗎?什麼是「曼德拉效應」?
  • 塔斯馬尼亞:站在「世界的盡頭」 眺望無盡的美
    塔斯馬尼亞島 被稱作「世界的盡頭」 位於澳大利亞最南端 兩萬年前它和澳洲大陸分離 孤懸海外萬年 直到19世紀才再次進入人類的視野
  • 怪誕「倫常」引發的思考
    怪誕「倫常」引發的思考——讀管仕斌小說《戰爭中的倫常》王人天 最近,有幸讀到管老師在《勝境文藝》及《章回小說》上發表的中篇小說《戰爭中的倫常》。讀後,我被文中那怪誕的倫常深深地震撼了,於是我跟他通了電話,談了些讀後感,管老師便囑我寫篇評論。
  • 「曼德拉效應」越來越明顯,誰篡改了人類的記憶?
    不過,雖然製造工具讓人類迅速發展,但這僅僅是外在的表象,深究根本我們能夠發現,記憶才是人類能夠進行一切活動和創造的前提。 當然了,記憶對人類的重要性絕不僅限於宏觀上的發展,它還讓人類能夠重溫某個重要的時間節點,為短暫的人生帶來一絲慰藉。
  • 《擘雅講談-全球疫情引發的人文思考》公益課,來了!
    病毒與人類的關係?疫情帶給你、我、世界的改變?人類的未來去向何方?當下,中國抗擊「新冠」疫情取得階段性成果,當全民族靜下來的時候,是一個時代深度思考的開始:人存在的意義是什麼?人與自然、人與自身、人與人、人與社會應該如何相處?人類的未來在哪裡?
  • 地球歷史上是否真的存在過五次文明?人類是第幾次文明?
    這種說法並不準確,雖然很多人對於史前文明比較關注和感興趣,但是按照現在的主流觀點,認為地球上只出現過人類這一個智慧文明,科學就要大膽的設想和小心的求證,但目前沒有任何確定的證據表明史前文明存在。最典型的就是瑪雅文明記載的史前文明,瑪雅文明在天文領域有一定的成就,通過計算觀測瑪雅人認為太陽系繞昴宿星公轉周期等於地球軌道附近太陽系自轉一周的歲差周期,得出一個時間周期25800年。
  • 「地心人」是否真的存在?人類是否收到過它的訊息?
    倘若真能解開這個「謎」,人類必將進入真正的「新世界」,但是我們也說明沒有解開,科學家的推論和推斷並沒有得到證實,不知道未來是否還有更多的人來研究這個結論,那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到底是如何說明的。「地心人」是否真的存在?
  • 塔斯馬尼亞三文魚:一個產業撐起澳大利亞一個州
    著名的美食家蔡瀾曾經說,他本人是不愛吃三文魚的,尤其是刺身,直到一個朋友給他介紹了塔斯馬尼亞的三文魚,相比起塔斯馬尼亞三文魚,香港流行的挪威三文魚味道更重,而且更油,直到見了塔斯馬尼亞的三文魚,他才認可了三文魚的美味。
  • 如果沒有人類的觀測,宇宙是否還存在?
    有網友提出一個發散性的問題,比較腦洞,他說「如果沒有人類的觀測,宇宙是否存在?」我記得一本科幻小說中描述的就是這個問題,在伽利略沒有將望遠鏡對準宇宙之前,地球之外的事物以多種可能的疊加態存在,當伽利略使用望遠鏡觀測地外世界後,所看之地量子態均發生坍縮,成為你看到的那一種固定的可能。而隨著人類越來越多的觀測,造成的結果不知道是好是壞,好像一本小說裡是這麼寫的,名字我忘記了。下面就來說說到底有沒有科學依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