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重新啟動公屋重建計劃 單位供應可增六成

2020-12-18 參考消息

人民網4月18日電 據香港大公報報導,為增加公屋供應,香港房委會六年來首次重新啟動公屋重建計劃,將於明年開始分三期重建樓齡三十四至三十八年的深水埗白田邨,邨內八座公屋共三千五百個住戶受影響。重建後的白田邨將可提供五千六百五十個出租單位,單位供應較現時大幅增加六成。房署亦正研究五至六個舊屋邨重建的潛力。

即將重建的白田邨舊公屋分別為第一、二、三、九、十、十一、十二及十三座,以及白田商場,樓宇於一九七五至七九年間落成,共約三千五百個單位。房委會目前計劃分三期重建,首批為需在一三至一四年度遷出的第一、二、三及十二座;第二期重建為一六至一七年需騰空的白田商場,重建後會繼續作商業用途;最後一期將在二一至二二年遷徙第九、十、十一及十三座。消息人士表示,決定重建時會考慮重建會否影響居民生活,以及附近是否有地方安置居民。

首批受重建影響的單位約九百五十個,房委會目前已預留白田邨附近,即將在今年中落成的石硤尾邨第二及第五期內其中一千個單位,以供首批受影響住戶搬遷,但住戶搬遷後便不能重返重建後的白田邨居住;住戶或可選擇一筆津貼金。而首批四座公屋的三十三個商戶,他們亦可選擇現金津貼,或作局限性投標,選擇到房屋署旗下街市的檔位繼續營業。

此外,由於首批重建樓宇於一八至一九年便可落成,故最後一期受重建影響的住戶,卻可選擇遷到重建後的首四座白田邨內。

事實上,房委會過往亦有進行公屋重建,對上一次已經是六年前,分別為蘇屋邨和東頭邨第二十二座。至於是次選擇重建白田邨,除因邨內樓宇樓齡較高,加上經房委會檢視後,發現白田邨重建後可由現時的三千五百個單位,增加至五千六百五十個單位,即增加六成,數量可觀;而重建亦能配合行政長官一一至一二年度的施政報告中,提出探討公共屋邨密度和地積比率,以增加公屋供應的目標。

消息人士強調,白田邨經結構勘察後,樓宇狀態仍然安全,但估計其維修費用每戶約為六千五百元,故能重建多少的單位乃房委會決定重建的考慮因素。消息人士指,預計整個重建費用與重新興建一個屋邨相若,房署目前亦正研究五至六個舊屋邨,是否有重建的潛力。

首批受影響居民於明年開始需遷出單位,至於重建後的白田邨公屋,因仍在初步設計時間,故未知其高度和設計如何,但預料整個重建工程於二○二五至二六年才能完成。

[責任編輯:]

凡本網註明「來源:參考消息網」的所有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相關焦點

  • 香港試水老人免租金居住計劃:近30萬人等公屋,無房者如何安家?
    新嘗試頗具「考量」:在寸土寸金的香港,覓地建新房耗時較久且困難重重,而在現有公屋社區內的公共設施用地中,通過騰挪建設組合型小型長者專屬公屋所需克服的障礙較少。通過免租方式吸引長者搬遷騰出原租住的面積較大的公屋後,可將其重新「入市」放租。
  • 香港房委會申請放寬白田邨重建計劃建築物高度限制
    中新網12月29日電 據香港《文匯報》報導,香港公營房屋供應不足,為增加房屋供應,香港房委會向城規會申請放寬白田邨重建計劃的建築物高度限制,在放寬限制後,整個地盤共10幢住宅大樓由原本可提供約5900個公屋單位,增加10%至6484個單位。
  • 香港擬建近5萬個公屋單位 或可容納18.8萬人口
    中新網1月17日電 據香港《文匯報》報導,近日,香港特區政府正式就古洞北及粉嶺北(新界東北)新發展區的主體工程、詳細設計及特設現金津貼,向特區立法會尋求撥款336億元(港幣,下同)。整項計劃於2031年完工後,料可供應7.18萬個房屋單位,其中約4.85萬個房屋單位為公營房屋,可容納約18.8萬新增人口。
  • 香港未來10年計劃供應逾30萬套公屋
    香港特區政府16日公布的《長遠房屋策略2020年周年進度報告》指出,香港未來10年總房屋供應目標維持在43萬套。公私營房屋比例維持在七比三,公屋供應目標為30.1萬套。特區政府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當日在記者會上闡述進度報告重點時指出,按最新房屋需求推算,下一個十年期的總房屋需求為42.8萬套,因此把總供應目標定為43萬套。在30.1萬套公營房屋供應目標中,約21萬套為公屋或「綠表置居計劃」房屋(即提供一定房屋,讓公屋住戶低價購買,由租客變為業主),9.1萬套為其他資助出售房屋。至於私營房屋供應目標則為12.9萬套。
  • 回顧50年公屋史 香港推出「公屋展」(圖)
    此次展覽可讓觀眾重溫公共房屋的演變,以及它在促進社會穩步發展所擔當的重要角色。他說,隨著公屋計劃的發展,公屋居民的居住環境和生活質量亦得到不斷改善。回顧過去50年,公共房屋政策與時並進,以配合市民不斷轉變的需要和期望。比如50、60年代沒有獨立廚房、廁所和浴室設備的徙置大廈,現已被設計完備而現代化的公共屋所取代。  開埠初期,香港的房屋發展只集中在狹窄的維多利亞港兩岸。
  • 香港2018年起建十萬公屋 年輕人可減負擔十年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16日在任內首份《施政報告》中,提出短中期內加大加快資助房屋的供應,並提出了7項計劃,其中在2018年起的5年內,至少新增100000個公屋單位。有分析指出,現時樓價高企,年輕人要累積首期也很困難,增加公屋可以舒緩他們住屋壓力。
  • 深圳效仿香港公屋 保障房供應持平商品房
    記者從深圳住建部門及相關專家處獲悉,深圳正在探索一個類似香港公屋和居屋體系的住房保障計劃,為中低收入人群提供住房;按照計劃,「十三五」期間,這些政策性住房的數量或將超過商品房。這像極了香港的住房供應模式,在香港,一半以上的人住在居屋或公屋中,另一半在商品房市場買房。而香港也是全世界房價最高的城市之一。
  • 香港公屋輪候再度延時 公屋排排坐何時到我家
    土地是關鍵瓶頸  房委會引述《長遠房屋策略》報告指出,若目前所有覓得的土地均如期推出用於建屋,可供未來10年興建約25.5萬個公營房屋單位,與目標的28萬個仍有距離,土地成為最關鍵的瓶頸。加上個別項目進度受控制能力以外的因素影響,例如城規會需時商議土地改劃用途、小區異議等,增加公屋供應量有極大困難,無可避免進一步對平均輪候時間造成影響。  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主席黃遠輝認為,房委會並無「魔術棒」,短期內無法加快供應。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成員郭偉強稱,公屋落成量遠低於公屋輪候需求,估計需增至每年興建3.3萬個單位,才能減少輪候時間。
  • 香港5年內落成7.5萬個公屋單位
    中新網5月26日電 據香港中通社報導,香港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鄭汝樺25日表示,未來5年預計新建租住公屋單位達7.5萬個,會密切留意公屋的需求,以作出適當的調整。鄭汝樺表示,未來5年,預測的新建租住公屋量合共約75000個單位,即平均每年約15000個單位。連同每年預計收回的現有公屋單位,房屋委員會估計這個建屋量足以維持一般公屋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約3年的目標。
  • 香港試水老人免租金居住計劃:如何低成本社區養老?如何讓無房者安家?
    年滿70歲的香港全長者寬敞戶調遷入住後,便可享受終身免租金待遇。 新嘗試頗具「考量」:在寸土寸金的香港,覓地建新房耗時較久且困難重重,而在現有公屋社區內的公共設施用地中,通過騰挪建設組合型小型長者專屬公屋所需克服的障礙較少。通過免租方式吸引長者搬遷騰出原租住的面積較大的公屋後,可將其重新「入市」放租。
  • 調查:香港逾75%受訪公屋住戶希望回購現居房屋
    中新網9月6日電 據香港《文匯報》報導,香港的租者置其屋計劃(「租置計劃」)自2006年暫停後,不少公屋戶期望特區政府重推。香港民建聯7月調查發現近9成受訪公屋戶表示支持重推計劃,逾75%更稱如計劃重推,會回購現居的公屋。資料圖:香港樓宇。
  • 回收私人土地、增加公屋……香港《施政報告》出招解決房屋土地問題
    17日下午,香港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和發展局局長黃偉綸舉行記者會,主要闡述了《行政長官2019年施政報告》中房屋和土地的政策和措施。陳帆表示,房屋供應失衡是香港「深層次問題」之一。01改劃土地,絕大部分用作建公屋黃偉綸表示,香港特區政府過去一年已經在全力推進土地和房屋供應,未來這個速度還將加快。
  • 港發展局黃偉綸:房屋供應達標後將研究增加公屋單位面積
    觀點地產網訊:11月27日,香港政府明日大嶼計劃的研究撥款在立法會財委會展開討論,會上有議員憂慮計劃進度延誤情況,及有意思指申請撥款資料內流於講述項目優勢及特獨意思,質疑無考慮對周邊北大嶼山郊野公園的影響。
  • 公屋人家的百味人生(說香港)
    「公屋單位是個讓人又想、又恨、又愛的地方。」《我們都是這樣在屋邨長大的》作者之一範永聰在序言中寫的這句話,代表了很多香港公屋人家的情感。許多香港人曾經或依然在公共屋邨中生活,那裡演繹的人間百態,耐人尋味。
  • 香港公屋:低收入家庭的安身之地
    租金:為同地區市場價的1/4  -每年財政預算案大都會推出針對公屋租戶的減租安排  -租金價格方面,相當於每收1元租金,政府補貼3元  7月29日,負責公屋租賃營收的香港房屋委員會完成公屋租金討論和檢查工作,決定9月首度啟動租金可加可減機制,建議加租4.68%,同時採取一次性寬免措施,9月免租一個月,以減輕租戶負擔。
  • 董建華牽頭基金推香港房改:市價2.5折出售公屋
    「租置計劃」是租者置其屋計劃 ( Tenants Purchase Scheme )簡稱,由香港房屋委員會於1997年12月為滿足公屋居民置業需求而推出,讓租戶以低廉價錢購買現時居住的單位,香港房委會於2005/2006年的第六期乙「租置計劃」後,已終止該計劃。因此,這次重推的計劃也被港媒普遍稱為「租置計劃2.0」。
  • 香港公屋最新消息,
    關 注 新 港 人 傳 遞 正 能 量 香港新港人互助文明社群 運輸及房屋局今日(16日)發表《長遠房屋策略》2020周年進度報告,更新長遠房屋需求推算目標,2021/22至2030/31年度總房屋供應目標為43萬個單位。
  • 香港擬推社會房屋共享:讓公屋輪候者「生活得有尊嚴一點」
    據香港中通社9月16日報導,香港特區政府計劃與社會服務機構合作推出「社會房屋共享」計劃,承租及翻新業主提供的閒置單位,再分租給社會服務機構及社會企業營運,為有需要人士提供可負擔的住房
  • 香港公屋申請輪候時間延長 將在2020年開始縮短
    ,香港有關居民輪候公屋時間有增無減。香港房委會10月31日公布,截至今年9月底,公屋輪候冊申請約有28.65萬宗,較上季28.83萬宗略減1,800宗。但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由上季4.1年延長至4.5年。  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主席黃遠輝預期,隨著未來5年將有7萬多個公屋單位供應,輪候時間待2020年後才會逐步降低,但不會放棄3年配屋目標。另外,房委會討論多項縮短公屋輪候措施,原則上同意收緊「富戶政策」。
  • 公屋人家的百味人生
    新華社香港2月25日電題:公屋人家的百味人生新華社記者蘇萬明「公屋單位是個讓人又想、又恨、又愛的地方。」《我們都是這樣在屋邨長大的》作者之一範永聰在序言中寫的這句話,代表了很多香港公屋人家的情感。許多香港人曾經或依然在公共屋邨中生活,那裡演繹的人間百態,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