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大學「一生一芯」計劃對國產晶片的發展意味著什麼?

2020-12-21 EDN電子設計技術

作者:iKnow(授權發布)xPwednc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9298856/answer/1363569013xPwednc
來源:知乎xPwednc
 xPwednc

中國科學院大學公布了首期「一生一芯」計劃成果——在國內首次以流片為目標,由5位2016級本科生主導完成一款64位RISC-V處理器SoC晶片設計並實現流片,晶片能成功運行Linux作業系統以及學生自己編寫的國科大教學作業系統UCAS-Core。2020年6月2日, 「一生一芯」團隊學生代表向國科大畢業答辯委員會演示處理器晶片的功能,交出了一份超出預期的本科畢業設計「答卷」,也實現帶著自己設計的處理器晶片畢業這一目標。據悉,這5位畢業生都將在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讀研究生,「參與一個更有挑戰的項目,開發一款高性能亂序多發射RISC-V處理器核的設計」。xPwednc

下面我們來看看「一生一芯」計劃的詳細情況。xPwednc

一、醞釀

2018年11月8日,烏鎮,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經過9個月籌備工作,中國開發指令生態(RISC-V)聯盟正式成立。晚上在烏鎮的一家餐館慶祝時,坐在我邊上的一位老師問了個問題:「以後打算怎麼做開源晶片生態?」其實這也是在2018年期間我經常問自己的一個問題,我有一個很粗的想法——能不能讓學生參與到開源晶片生態建設中——經常會浮現出來。聽了那位老師的問題,我在腦海中又浮現出這個想法,然後就在飯桌上一邊整理思路一邊介紹如何將教學和開源晶片結合起來。這應該是「一生一芯」計劃的最初萌芽。xPwednc

那時還沒想到「一生一芯」這個名字,但已經大致形成了這樣的目標——讓本科生也能做處理器晶片,讓本科生能帶著自己設計的處理器晶片畢業。但聯盟成立後,這個想法並沒有實質性推動。xPwednc

2019年5月16日華為被美國列入實體名單,全國震驚。各界都在想能為華為做些什麼,我們也在思考。但是,我們是做開源晶片,華為暫時還用不上;我們採用的是開放的RISC-V指令集,而華為的主力晶片都是基於ARM。看起來我們是無法幫助華為解決燃眉之急了。但和華為專家交流後,他們說短期內的需求華為自己基本能應對,他們更需要的是中長期的先進技術,而最需要的是處理器晶片設計人才。因為華為的晶片架構設計團隊很多在美國矽谷,由於美國的出口管制,雖然是華為的全資子公司,但其技術也不能輸入到華為總部。這導致華為在美國的晶片設計人才不能再發揮作用,但在國內又招不到這樣的人才。這才是華為的心腹之患。xPwednc

華為在國內找不到處理器晶片設計人才的情況是在意料之中。2017年,我曾安排組裡的學生統計過2008~2017十年的體系結構頂級會議ISCA論文第一作者的情況,最後統計數據發現這些優秀人才 85%選擇在美國就業,僅有 4%在中國就業,差距巨大。這和國內很多大學不開展處理器晶片設計相關教學與研究密切相關。xPwednc

事實上,類似的人才危機美國也曾經歷過,1982 年全美上千所大學中只有不到100 位教授和學生從事半導體相關的研究 。為了應對人才危機,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 (DARPA) 在1981年啟動MOSIS 項目,為大學提供流片服務,通過MPW模式大幅降低晶片設計門檻。30 餘年來MOSIS為大學和研究機構流了60000多款晶片,培養了數萬名學生。xPwednc

由此可見,降低晶片設計門檻,讓學生能設計自己的晶片並流片,可大幅提高人才培養效率。這和我此前的構想和目標完全一致。我們不能再耽誤了,要加速人才培養計劃。xPwednc

二、正式啟動

我自作主張地給這個計劃起了個名字:「一生一芯」。初衷是希望有一天能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帶著自己設計的晶片畢業,不管未來是不是真得能實現,這至少聽起來是一個美好的理想,而且還有一點爛漫——後來很多人聽到這個名字,第一印象大多是「一輩子做一顆晶片」。還有女生有更浪漫地理解:「一生一心一意愛一人」。不管如何,看來大家對這個名字似乎還都不反感。xPwednc

然後,我又聯繫了幾位國科大本科生,詢問他們願不願意參加這個「一生一芯」計劃當小白鼠。出於意料地是,這些準00後(98/99出生)都表示願意挑戰一下,願意當小白鼠。xPwednc

6月20日,我在開源晶片工作組群向大家宣布:啟動「一生一芯」計劃!這並不是研製產品級晶片,而是一次教學實踐。很快唐丹老師為未來的晶片起好了內部代號「COOSCA」,三門課Computer Organization/Operating System/Computer Architecture的縮寫。xPwednc

隨後開始組建教學團隊,隨著項目的進行教學團隊也在不斷擴大:唐丹老師和工程師劉彤負責SoC架構設計指導,餘子濠老師負責處理器核設計(其實子濠還是博士生,但因為在國內計算機系統教學領域很有名,所以我們也半開玩笑地叫他老師),張科老師負責項目協調、與國科大對接,並和常軼松老師、趙然老師一起在FPGA模擬仿真方面進行指導,解壁偉老師和李嶧工程師在後端物理設計上給予支持,深圳大學蔡曄老師則參與幫助設計PCB板卡,另外蔣德鈞老師和王卅老師是國科大本科作業系統任課老師,在作業系統方面給予支持,兩位博士生王誨喆與徐易難也擔任起助教的角色,幫助答疑解惑。而我自己,則更像是一個啦啦隊長,給大家打雞血。xPwednc

教學團隊開始行動起來了,大家討論制定總體方案,確定技術路線,選擇基礎平臺,搭建開發環境,選擇流片工藝和班車……參加首期「一生一芯」計劃的同學也最終確定,一共有五位,他們是金越、王華強、王凱帆、張林雋和張紫飛。這五位同學通過了計算所暑期夏令營面試,均被錄取為計算所研究生,其中金越導師是陳明宇研究員,王華強導師是蔣德鈞副研究員,王凱帆是孫凝暉院士,張林雋和張紫飛的導師則是我。但接下來的時間,他們將組成一個團隊,一起挑戰帶著自己設計的處理器晶片畢業這個任務。xPwednc

8月20日,當唐丹老師和解壁偉老師終於落實中芯國際110nm工藝的流片渠道後,「一生一芯」計劃一切準備就緒。xPwednc

8月27日,參加「一生一芯」計劃的首批五位同學和教學團隊一起在我的辦公室開了一次簡單但意義重大的動員大會。「一生一芯」計劃正式啟動!xPwednc

項目分工

三、四個月高強度開發

開弓沒有回頭箭。唐丹老師確定了最合適的流片班車是12月17日,距離動員大會不到4個月!這樣晶片能在4月份完成封裝,返回進行測試。如果一切順利,那就可以趕上五月底或六月初的國科大本科畢業答辯,到時可以在答辯現場展示晶片。但是如果錯過這趟班車,那就需要再等2個月趕下一趟班車,這就意味著晶片不可能在畢業答辯時返回。「一生一芯」團隊需要跟時間賽跑。xPwednc

我們在確定總體方案時有兩個決定:xPwednc

一是用Chisel開發,此前我們實驗室做過Chisel與Verilog在開發效率和開發質量上的對比實驗,證明Chisel能數倍替身開發速度,同時開發質量不比Verilog差,相關結果發表在論文《晶片敏捷開發實踐:標籤化RISC-V》。xPwednc

二是以餘子濠為南大開發的一款教學RISC-V處理器核為基礎進行改進,這主要是因為餘子濠在開發這款處理器的過程中構建了豐富的工具,包括NEMU軟體模擬器、指令差分測試框架等,這些都有助於加速開發。而教學處理器功能還很基礎,要能運行Linux並且支持流片,需要新增大量新功能,包括RV64IM/RVC/RVA等指令擴展、時鐘中斷、硬體填充的TLB、M/S/U特權級、缺頁異常、Cache預取、SDRAM控制器、外圍I/O設備……這是一種貼近實戰的開發模式——實際的產品研發和科研工作中,往往不是總是從頭開始,更多的是在已有的基礎上,增加新的功能,提高性能等等。這就需要培養學生「理解-消化-創新」的能力。xPwednc

接下來是4個月高強度的開發,然而有些關鍵模塊的工作原理是課堂上沒有介紹過的,同學們還需要進行一些探索性的嘗試,有時甚至需要將此前的設計推倒重來,他們會因此感到焦慮或沮喪,這對他們的心態也是很大的考驗。教學團隊不僅僅需要給予技術指導,還需要對學生的心態進行正確的引導,告訴他們不確定性是探索過程中的客觀規律,然後引導他們去總結探索失敗的經驗,去深刻地分析當前方案不可行的原因,從而加深對問題的理解,讓他們正確認識到探索失敗的意義。xPwednc

雖然任務極具挑戰,但不斷有進展。每取得一個小裡程碑,大家都會記錄下那個時刻,精確到分鐘,因為覺得未來有一天也許用得上。後來,這些時刻真的用上了,就是宣傳視頻中的那條時間線。這個過程中,國科大各方給了很大的支持,從校領導到本科部、計算機學院各級都很關心和重視;在中科院計算所,所長孫凝暉院士、主管教學的陳熙霖副所長、教育處李琳老師等都給予全方位的保障與支持。這也賦予了「一生一芯」團隊某種使命感,更激發了大家的鬥志。xPwednc

12月19日,COOSCA 1.0晶片版圖凍結。當唐丹老師告知版圖已經正式提交,大家就如高考交卷,終於舒了一口氣,卻又懸起了一顆心。xPwednc

四、疫情中的測試驗證

等待晶片返回是一種既期盼又擔憂的感覺。這種感覺又進一步被突如其來的疫情放大了。當1月23日宣布武漢封城後疫情不斷發展,我們也越來越擔憂正在流片中的那顆COOSCA晶片還能不能按時回來,還能不能趕上畢業答辯。出乎意外的是晶片基本按照預期時間返回了,在這裡我們要對中芯國際和封測企業的員工們表達深深的敬意!xPwednc

然而疫情還是對測試工作產生了影響,因為學生不能返校,無法到在現場調試與測試。餘子濠、蔡曄和劉彤三位挺身而出,協助調試測試工作。測試驗證工作其實也是非常具有挑戰性,因為從底層PCB版圖、內存顆粒到中間處理器設計、到上層作業系統、應用軟體,每個層次都可能出問題。哪怕一個小問題,都會造成晶片無法正常工作。xPwednc

經過大約1個月的調試測試,終於證明晶片一切正常,可以啟動Linux作業系統。但也發現了晶片的I/O模塊存在bug,影響了SD卡的讀寫。測試驗證也是充滿了戲劇性。一開始調試時比較保守,將晶片降到了50MHz,沒想到系統出現了很多問題。後來把晶片頻率從50MHz跳到了200MHz,結果原來很多問題都消失了,能穩定地運行Linux。又進一步把頻率提高到了350MHz,啟動Linux出現了問題,但是可以穩定地運行RT-Thread。這個頻率和後端仿真基本一致。折頁驗證了用Chisel開發和Verilog開發對後端物理設計並沒有很大的影響。xPwednc

五、畢業答辯演示

2020年6月2日,國科大本科生畢業設計答辯日。五位同學分別介紹了他們基於COOSCA處理器核的進一步優化工作:xPwednc

  • 王華強:《基於RISC-V的亂序多發射處理器設計》
  • 張紫飛:《基於RISC-V的向量處理單元設計》
  • 張林雋:《開源處理器分支預測器的設計與性能優化》
  • 金越:《基于敏捷開發語言的開源處理器非阻塞緩存的設計與實現》
  • 王凱帆:《RISC-V平臺下的二進位翻譯與優化》

其中王凱帆的畢業設計中使用了COOSCA核,也是他們自己設計的核首次在科研中得到應用。xPwednc

王華強同學代表「一生一芯」團隊展示了COOSCA晶片的功能。他進一步又將這個核改進為亂序多發射,在FPGA上進行了測試驗證,結果顯示比COOSCA核的IPC提升了一倍。他的畢業設計也獲得了國科大校級優秀畢業設計。xPwednc

五位本科生,實現了帶著自己設計的處理器晶片畢業這個目標!xPwednc

後來,王凱帆又將國科大作業系統課程上同學們自己編寫的UCAS-Core移植到了COOSCA核上,實現了用自己寫的CPU運行自己寫的作業系統這個小目標。xPwednc

六、「果殼」公開亮相

CRVA聯盟將於7月18日召開RISC-V年中技術研討會,「一生一芯」團隊決定讓王華強提交一份設計報告,正式向社區介紹COOSCA核的設計。提交前,大家覺得COOSCA是一個內部代號,現在要公開亮相了,應該有個正式一點的名字。同學們討論後,決定改名為「果殼(NutShell)」,和國科大的「國科」同音。可以看得出來,他們對國科大確實有些深厚的情感。xPwednc

五位同學開始一起為「果殼」的首次亮相做了大量準備工作:王凱帆整理了代碼以及相應的文檔,並在Github上開源,王華強整理了一份介紹「果殼」設計的報告PPT。7月18日,王華強在技術研討會第二個出場,介紹了果殼的設計細節和一些開發過程中的經驗體會。這是報告視頻:xPwednc

《NutShell-本科生設計的可運行Linux的RISC-V晶片》xPwednc

「果殼」設計開源連結:https://github.com/OSCPU/NutShellxPwednc

7月22日,王華強又收到了「果殼」被RISC-V Global Forum被接收的通知。9月3日,王華強同學將代表團隊向全球業界介紹「果殼」的設計,這也是「果殼」首次在國際舞臺上亮相。看了一下這次RISC-V全球論壇的日程,報告均來自世界各地的業界資深專家,還包括圖靈獎得主David Patterson教授。國科大本科生能登上RISC-V全球論壇介紹他們設計的處理器核,這在國際上也是非常難得了。作為教學團隊成員,我們內心也有一份自豪。xPwednc

日程:https://events.linuxfoundation.org/riscv-global-forum/program/schedule/xPwednc

七、收穫與體會

我們在調研中發現和「一生一芯」計劃目標最接近的是2017年春季開始UC Berkeley開了一門新課 EE194/290C 「28nm SoC for IoT」,目標是設計一個SoC晶片,集成各種IP模塊,包括一個Berkeley開發的RISC-V Rocket處理器核。這門課以流片為目標,2017年春由9位本科生與1位研究生參加,通過1學期完成了流片,但未提供信息證明晶片能正常工作。xPwednc

伯克利EE194/290C這門課是根據已有的RISC-V核和其他IP核進行SoC集成。而「一生一芯」與EE194/290C課程的區別在於要讓本科生直接設計一款64位RISC-V處理器,然後在這個核的基礎上,學生們需進一步集成與驗證一系列外圍IP,最終形成一個能運行Linux作業系統的SoC晶片,這極具挑戰。xPwednc

一年前,我們不知道這個目標是不是可行,最終能不能成功。但如今,我們探了迴路,並且把路走通了,證明是可行的。這個摸索的過程積累了不少經驗,也充滿了教訓。五位同學作為小白鼠參與首期「一生一芯」計劃,成長了很多。他們不僅在項目中掌握了處理器晶片設計所需的專業知識,也鍛鍊出了優秀人才所具備的出色心理素質。一起來看看他們的感悟:xPwednc

如今,這五位同學正在參與一個更有挑戰的項目,開發一款高性能亂序多發射RISC-V處理器核的設計。一年前,他們在做「果殼」時還有些吃力,現在已是這個新團隊中的骨幹,和其他博士生和工程師們一起攻堅克難。去掉團隊中蔡曄、唐丹和我這三位40歲以上的中年人,這支隊伍平均年齡只有23.1歲,但他們表現出來的戰鬥力卻是驚人的——不到三個星期就從頭開始完成了亂序處理器主流水線的設計與實現,並且通過CoreMark測試。等到他們30歲時,就可以說已經是處理器晶片和計算機系統設計領域的「老兵」了。那時,他們將進入各自的工作崗位,也許去工業界研發產品,也許在學術界做科研。相信那時他們的創造力會得到更大的發揮和展現。我對這批年輕人的未來充滿期待。xPwednc

從教學團隊角度來看,除了前期在總體方案、環境平臺等方面需做好充分準備以外,在開發過程中有四方面指導尤其重要(以下為餘子濠老師總結):xPwednc

  1. 項目規劃和分工。學生在開發初期不一定能完全掌握晶片中各個模塊之前的關係,此時需要教師對學生的工作進行較為細緻的分工,讓學生通過一些初期的任務來認識晶片的全貌。隨著項目的進行,學生對晶片的認識逐漸清晰之後,教師進行的分工可以向粗略的方向轉變,向學生提出清晰的任務目標,並讓學生嘗試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
  2. 引導學生了解項目中的每一處細節。晶片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學生需對晶片每一個模塊的行為都有所了解,還需要了解程序在晶片上運行的每一處細節。但是學生一開始往往不能從課程設計的模式中轉變過來,認為只需要了解自己任務相關的模塊即可,不去主動了解其它模塊,不去了解軟體層次的行為。這導致他們在遇到問題會想不出解決的思路。此時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引導,讓他們主動去認識晶片甚至是軟體行為的每一處細節。在遇到困難的時候,這些認識就會成為解決問題的線索,順著線索去追溯問題的過程又會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這些認識的理解,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3. 指導學生使用在課堂學習的知識解決開發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晶片開發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各種困難,一些表面上看像是硬體設計的問題,最終可能是軟體配置錯誤造成的。解決這些困難需要學生站在全局的視角來分析問題,並與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建立聯繫,從中尋找解決問題的可能性。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根據觀測到的現象進行思維的發散,主動思考可能與哪些學過的知識建立聯繫。如果學生面對一些比較困難的問題,也會需要教師進行點撥。
  4. 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探索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在一款功能完整的晶片,有一些關鍵模塊的原理是課堂上沒有詳細介紹的,學生要正確地實現這些模塊,需要一個探索的過程。這意味著學生不能像課程作業那樣按部就班地完成,而是會經歷設計方案的調整,甚至是整個方案的推倒重來。這容易導致學生感到焦慮或沮喪,因此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心態進行正確的引導,告訴他們不確定性是探索過程中的客觀規律,然後引導學生去總結探索失敗的經驗,去深刻地分析當前方案不可行的原因,從而加深對問題的理解,讓學生正確認識到探索失敗的意義。

八、花絮

為國科大發布會準備的視頻,最後有彩蛋xPwednc

xPwednc

ysyx-片上功能展示-錄屏+展示xPwednc

xPwednc

iKnow的視頻xPwednc

 · 749 播放xPwednc

同學們自己設計「一生一芯」logo的過程xPwednc

 xPwednc

相關焦點

  • ...臺媒:臺灣或收緊大陸晶片投資控制;五位本科生僅用4個月帶"芯...
    芯海科技通用MCU晶片的市場佔有率,有望伴隨著手機快充的普及以及國產替代進程的加速進一步提高。隨著上述晶片的陸續推出,芯海科技也數次打破國外晶片的對市場的壟斷,開啟智慧健康晶片、工業測量晶片、32位MCU等晶片的國產替代之路,甚至於引領壓力觸控等技術發展,成為率先突破的國產信號鏈晶片廠商以及國內IC設計廠商中最耀眼的新星之一。
  • 「芯人物」周祖成:在清華一待就是一甲子,創辦國內首個晶片設計的...
    「你一個博導,怎麼什麼都管?」1986年3月3日,王大珩、王淦昌、楊嘉墀、陳芳允四位科學家向國家提出要跟進世界先進水平,發展中國高技術的建議。後來,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准了《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綱要》。由於在計算機、英語等方面有一定的基礎,系裡推薦周祖成參與國家863計劃。
  • 「芯力量」印義言:勇挑時代賦予的使命,半導體「老驥」志在國產...
    這一事件不僅讓中興陷入危機當中,更給了中國半導體產業當頭一棒:中國芯不實現國產自主,「窒息」瞬息將至。然而,知易行難。中國雖然擁有著全球最大的集成電路市場,消化全球將近51%的晶片,但在高端晶片市場上,自主產品的市場佔有率只有10%。
  • 國內首家RISC-V IP供應商芯來科技完成新一...
    芯來科技以基於RISC-V架構的通用處理器、安全處理器、AI處理器三大核心技術為基礎,圍繞物聯網、人工智慧、工業控制、汽車電子等應用場景,為客戶提供處理器核心IP,開發工具、軟硬體驅動和作業系統適配的個性化解決方案,並通過共性技術平臺為客戶提供各類SoC架構設計支撐以及專用算法適配服務。其自研推出的RISC-V處理器IP已授權多家知名晶片公司進行量產。
  • 螞蟻:上市後人均一套房是假新聞;任正非:最大困難是造不出晶片...
    (來源:新浪科技)任正非:華為今天的困難是「設計的晶片國內還造不出來」10 月 27 日,華為內部網站「心聲社區」刊發華為創始人任正非今年 9 月 14-18 日北京高校行,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等學校與部分科學家、學生代表座談時的發言,題為《向上捅破天,向下扎到根》。
  • 華為突然宣布,川普計劃落空?中國芯贏了!
    華為正式宣布「純國產芯」面世在中芯國際籤下ASML光刻機合同、中微公司售出5nm蝕刻機後,華為也正式宣布「純國產芯」面世!近日,HUAWEI 榮耀play4手機正式採用kirin 710A晶片。這款晶片是華為真正意義上的一顆「純國產芯」。麒麟710A晶片設計是由華為海思設計的,製造則是由中芯完成的。但遺憾的是該晶片僅為14nm工藝製作,也就是說,這顆晶片還是一個試水晶片。
  • OPPO 回應造芯「馬裡亞納計劃」:核心是做好產品
    站長之家(ChinaZ.com) 2 月 18 日消息:近日有媒體報導稱,OPPO 在持續推進晶片研發計劃,還專門成立了晶片技術委員會來負責。
  • 又一款國產PC晶片來襲!性能提升50%:掀起純國產化替代潮
    就在近日舉辦的2020中國芯應用創新高峰論壇暨IAIC頒獎典禮上,國產龍芯再次介紹了自家自主指令集LoongISA、IP模塊等等都實現了自主設計,同時還展示了龍芯對於未來的規劃
  • 中國晶片的歷史罪人,騙走11億研發經費,葬送國產晶片黃金時代
    海思麒麟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高通驍龍對國產手機廠商的壟斷,而紫光展銳、平頭哥、中芯國際等國產晶片巨頭的崛起,預示著我國晶片產業步入正軌並為海外晶片巨頭帶來壓力。不過,由於我國晶片產業起步較晚,因此跟發達國家的晶片巨頭相比依舊處於弱勢。
  • 「江蘇芯」摘得2020年最佳國產安全晶片桂冠
    從江蘇省科技廳獲悉,日前在「2020年度硬核中國芯領袖峰會暨評選頒獎盛典」上,蘇州國芯憑藉「國產安全晶片CCM3310S-L」卓越的產品性能以及優異的市場表現,一舉斬獲「2020年度最佳國產安全晶片產品獎」。
  • 晶片應用如何助力北京高端製造業產業優化?
    12月1日,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主辦,中國科學報社、北京科技諮詢中心承辦,科技成果轉化暨科技產業智庫(籌)、國科創新智庫(北京)科技諮詢有限公司、北京國科率先創新科技有限公司協辦的「芯技術·芯融合——晶片應用助力北京高端製造業產業優化」決策諮詢沙龍在北京召開。來自政府、科研院所、企業的50多位代表參加了本次沙龍。
  • 五星紅旗在月球亮相;中芯國際上美國「黑名單」,股票停牌;金立...
    川普政府將中芯國際和中海油列入美國防部「黑名單」 12 月 4 日消息,美國川普政府周四(3 日)將中芯國際和中國海洋石油等 4 家中國企業列入所謂「受中國軍方控制」的名單。據彭博和路透報導,其他兩家被列入美國國防部名單的是中國建設科技集團和中國國際工程諮詢公司。
  • 國產半導體雙雄——中芯國際與華力微
    說起國內的晶片代工大廠,大家肯定會想到的是國內排名第一的中芯國際。中芯國際由臺灣著名的半導體業者張汝京一手創辦。經過20年的發展中芯國際,在北京、上海、天津、深圳、義大利都有自己的晶圓廠,可以覆蓋0.35um—14nm晶片的生產。可以說中芯國際是國內半導體生產環節的王者。
  • 藍海微加入青島EDA中心「e 雲創芯計劃」之 2020 自主工具雲端設計...
    為助力產業發展,中科芯雲聯合青島市科技局、青島集成電路人才創新培養聯盟共同推出新一代IC研發模式推進計劃(又稱「e雲創芯計劃」)之「2020自主工具雲端設計流片活動」,為高校以及初創企業提供免費雲端設計環境、免費MPW流片,讓有設計夢想的你使用自主工具、足不出戶將智慧化為一顆顆晶片。
  • 探索深圳晶片產業崛起之路—2019新芯峰會即將...
    在中美貿易衝突的正當下,舉國上下已經意識到發展自主晶片的緊迫性,我國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已經進入到了全民「愛國芯」時代。此次會議特別邀請了近10名來自中國科學院、美國工程院和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的院士參加並發表主題報告,將從新一代信息技術和高精尖集成電路發展方向、產業布局、高端人才、核心技術等生態鏈的多角度,分享智慧,碰撞火花,助力深圳新一代信息技術及晶片產業儘快破局,實現創新性發展。同時,此次會議還邀請了100餘名業界重量級專家、近200家相關企業骨幹參加,預計規模將達到600人以上。
  • ...芯視界微電子」提供測距和三維成像晶片級解決方案 | 潮科技.芯...
    文 | 戀迦(bjjh@36kr.com) 圖 | 「芯視界微電子」官網 當前雷射雷達成本功耗高、可靠性低、系統設計複雜等痛點,近期,36氪了解到一家從事研發光電轉換器件設計和單光子檢測成像技術研發的科技公司——南京芯視界微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芯視界微電子」),針對上述痛點,研發了世界上首款基於大規模單光子檢測陣列的全集成晶片。
  • ...自主研發高密度基因晶片,「Genebox基因寶」獲數千萬元人民幣A+...
    ,這是中國公司首次在這一領域實現國產替代。A+輪融資主要用於公司在蘇州基因晶片GMP車間的工業化量產,以及其他產品的研發。自研高密度基因晶片,毛利率可達70%相較於美國,中國消費級基因檢測市場發展仍處於發展期。據艾瑞諮詢數據,2019年美國用戶消費基因滲透率達到8.1%,而中國市場的滲透率目前仍然較低。
  • 東京大學版一生一芯:自製CPU、C編譯器,還成功運行了類Unix系統
    前段時間,中國科學院大學的「一生一芯」計劃引發熱議,五位本科生帶著自己設計的處理器晶片正式畢業,被稱為「最硬核畢業證」。其實,東京大學信息科學系也有一個自製 CPU 的實踐課程。雖然回顧的是五年前的往事,但這篇文章應該也能為晶片和作業系統人才培養工作帶來一些啟發。選自Fueled by Coffee,作者:Takaya Saeki,機器之心編譯,編輯:Panda。所有這一切都源自一個學生實驗項目:CPU Experiment(CPU 實驗)。首先說說這個 CPU 實驗是什麼。
  • 中芯獨缺EUV光刻機,官方喊話荷蘭,國產晶片能否迎來新臺階?
    如今,晶片行業已經來到5nm節點,DUV光刻機已經難以勝任,需要用到目前最頂尖的EUV光刻機。 然而,ASML對向我國出口EUV光刻機一事,卻遲遲不鬆口,制約了國產晶片產業的發展。
  • 開源晶片時代到來:智芯融開啟教育晶片開源穀雨計劃
    2020年4月16日(北京時間),國內唯一一家RISC-V培訓機構北京智芯融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智芯融)正式向外界宣布,推出教育晶片開源計劃——「穀雨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