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開:清朝皇帝神秘的飲食起居!!!

2021-02-09 禾璧經典收藏


  文化傳家,富過萬代!                     慧眼識寶,點石成金!                                    



  清朝皇帝吃飯是極講究的,不僅有最高的夥食標準、高大上的餐具,還有用膳時的擺譜和術語,更有不能讓外人知曉的飲食偏好,當然這一切都歸功於皇帝擁有高水平且龐大的御膳房團隊。

【皇帝用膳時間】

  清皇室源起於東北滿族,因此在飲食上沿襲了東北滿族的飲食習慣,每天只吃兩頓正餐,稱為早膳和晚膳。早膳一般在早上六點至八點半進行,晚膳在十二點至下午兩點進行,夏秋兩季則提早一個小時。兩頓正餐之後,各加一頓小吃,時間不固定,如果皇帝臨時想吃什麼,就隨時傳人送上。

【皇帝用膳術語】


  皇帝吃飯自有專門的術語。管飯叫「膳」,吃飯叫「用膳」或「進膳」,開飯叫「傳膳」,廚房叫「御膳房」。到了吃飯的時候——並無固定時間,完全由皇帝自己決定——我吩咐一聲「傳膳!」,跟前的御前小太監便照樣向守在養心殿的明殿上的殿上太監說一聲「傳膳!」,這樣,「傳膳」的號令一路下去,,直傳進御膳房。幾十名太監的「傳膳」大隊,直奔養心殿。

【皇帝御膳房團隊】

  按照清宮規制,宮中的膳食機構內內務府和光祿寺,皇帝的日常膳食由內務府下面的御茶膳房負責,官廚役370人;御茶房和清茶房120多人,兩處太監共一百五六十人,御茶膳房下設葷局、素局、掛爐局、點心局和飯局。各種宴會則由光祿寺的禮部和禮部精膳清吏司和御茶膳房共同承辦。御茶膳房包括膳房、茶房和清茶房,其中膳房設總領三人,承應長二人,承應人十五人,庖長三人,庖人二十人;御茶房和清茶房共有一百二十多人,此外還有太監一百五六十人。皇帝每天的膳食先由御茶膳房官員開列出膳單,經內務府主管大臣審閱、備案後,才能烹飪製作。

【皇帝用膳排場】

  所謂的「擺譜」,不是東北人的擺家譜,而是擺菜譜。清朝標準御膳,每頓飯有120道菜,要擺三張大桌。此外還有主食、點心、果品等。後來,有的皇帝覺得這樣太浪費,菜譜變少,120道減為64道;慈禧太后的老公奕詝當皇帝時的鹹豐年間,又減為32道;奕詝死後,垂簾聽政的慈安太后,再減為24道。


  慈安太后死後,獨攬大權的慈禧太后又擺起了譜,恢復了每頓飯百道大菜的老規矩,一頓飯少說要花200兩銀子。皇帝吃飯時擺譜還有一層意思,就是每道菜名叫什麼,掌勺的大廚是誰,在盤子邊都要標得一清二楚。這樣一是保證飯菜的質量,顯掌勺的手藝;二是萬一飯菜出了質量問題,比如有毒,追究起來也方便。

【皇帝御膳餐具】

  皇帝的餐具也是有講究的,以金銀器為主,即使是陶瓷製品,也是上好的質地。其中,金質碗、碟、盤等器皿最能顯示皇家的氣派,故而皇家都喜歡「金飯碗兒」。如果改用其他質地的器皿盛飯菜,會惹主子生氣的。

  如乾隆二十一年十一月初三日《御膳房金銀玉器底檔》記載,當天乾隆帝使用的餐具是:金羹匙1件、金匙1件、金叉子1件、金鑲牙箸1雙、銀西洋熱水鍋2口、有蓋銀熱鍋23口、有蓋小銀熱鍋6口、無蓋銀熱鍋10口、銀鍋1口、銀鍋蓋1個、銀飯罐4件、有蓋銀桃子6件、銀鏇子4件、有蓋銀暖碗24件、銀蓋碗6件、銀鍾蓋5件、銀鏨花碗蓋2件、銀匙2件、銀羹匙13件、半邊黑漆葫蘆1個、內盛銀碗6件、銀桶1件、內盛金鑲牙箸2雙、銀匙2件、烏木筷10雙、高麗布3塊、白紡絲1塊、黑漆葫蘆1個、內盛皮7寸碗2件、皮5寸碗2件、銀鑲裡皮茶碗10件、銀鑲裡5寸無分皮碗1件、銀鑲裡罄口3寸6分皮碗9件、銀鑲裡3寸皮碗22件、銀鑲裡皮碟10件、銀鑲裡皮套杯6件、皮3寸5分碟10件、漢玉鑲嵌紫檀銀羹匙、商絲銀匙、商絲銀叉子2件、商絲銀筷2雙、銀鑲裡葫蘆碗48件、銀鑲紅彩漆碗16件。

黃釉是皇權等級的象徵


清中期外黃釉內青花團龍改碗一對


黃地粉彩八吉祥纏枝花卉紋盤


清乾隆黃地素三彩龍鳳花卉紋盤(一對)

  但是同為宮廷用具,為什麼有的是全黃?有的只有一點黃?全黃釉的,為皇帝、皇后、皇太后專用。外黃釉內白釉盤,則是皇貴妃用的。黃地素三彩花卉雲龍紋盤,是康熙的貴妃、妃子們用的,青花地黃彩雲龍紋碗,是妃嬪們用的。」據了解,在清代,黃釉的多少標誌著使用者身份的高低,由全黃釉到以黃釉為地,再到黃釉作彩,及至沒有黃色,等級規定非常嚴明,不得簪越。

皇帝們吃剩的骨頭、魚刺吐在哪裡?

黃地粉彩描金福壽無疆紋渣鬥

  雍正使用過的爐鈞釉渣鬥,這個渣鬥通身深藍色,腹部鼓鼓囊囊的,看起來有點像被壓扁的小痰盂。這是清代皇帝、妃子們專用的「垃圾簍」。「你看這個渣鬥,看起來很小,也很精巧,現在幾乎找不到了。」據了解,皇帝、妃子們將渣鬥放在桌上,吃剩的食物渣滓就吐在裡面。明清兩代的渣鬥也被放在床邊和几案上,用來放微小的廢棄物,後來用途漸漸拓寬,材質也日漸多樣起來。

  清順治皇帝御製《端敬皇后行狀》中透露了當初廢掉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情況,原因之一就是她「癖嗜奢侈」,「嘗膳時,有一器非金者,輒怫然不悅」。

慈禧喝茶視季節選蓋碗

晚清民國萬壽無疆粉彩蓋碗

  喝茶是清代皇帝們都喜歡的。據說,乾隆一天早中晚要喝三趟茶,定時定量,從不間斷。而乾隆之子嘉慶皇帝也是一個愛茶的主,嘉慶用的蓋碗上還有他親自題的詩。

清雍正青花加彩描金花卉紋壓手杯

清康熙青花五彩十二月令花卉紋杯

  清代皇宮中的茶託多是金、銀、銅胎燒制的,製成圓形、荷葉形、蓮瓣形、元寶形等。1862~1874年,慈禧太后用茶具到了極致,她飲茶視季節選用蓋碗,冬季飲茉(蟹)莉(蟹)花茶時,用黃地白裡萬壽無疆瓷蓋碗,這種碗胎薄如紙,瓷面光潔均勻,造型纖秀精巧,紋飾五彩繽紛。到了夏季,慈禧太后喜歡用白玉金蓋碗泡金銀花茶,碗以羊脂白玉琢成,蓋為黃金四層塔狀,淡淡的茶湯與白玉、黃金相互映襯,顯得清晰明快、清爽宜人,襯託出品飲者的高貴身份。」

酒,在清代皇宮中也是不可少的。

青花十二月花卉紋杯(12件)

  康熙年間燒制的青花十二月花卉紋杯。花卉杯共有12件,每一個杯子上都有不同的花紋,一月份是水仙花,二月是迎春花,三月桃花,四月牡丹花,五月石榴花,六月荷花,七月蘭花,八月桂花,九月菊花,十月芙蓉花,十一月月季花,十二月梅花。也叫十二月花神杯,杯的一面是花紋,另一面則配了對應的唐詩。杯底還寫著:大清康熙年制。

【清帝御膳內容】

  按規矩,清帝每日的夥食標準是:盤肉22斤,湯肉5斤,豬油1斤,羊2隻,雞5隻,鴨3隻,白菜、菠菜、香菜、芹菜、韭菜等共19斤,大蘿蔔、水蘿蔔和胡蘿蔔共60個,包瓜、冬瓜各1個,苤藍、幹閉蕹菜各5個(每個6斤),蔥6斤,玉泉酒4兩,甜醬和清醬各3斤,醋2斤。早、晚隨膳餑餑8盤,每盤30個,另外御茶房為皇帝準備的例用乳牛50頭,每頭牛每天交乳2斤,共100斤;每天用玉泉水12罐、乳油1斤、茶葉75包。

  清代飲食集大成者非滿漢全席莫數,主要大菜有五十六種之多。


清中期外黃釉內青花團龍改碗一對1

第一份:頭號五簋、碗十件

  燕窩雞絲湯、海參燴豬筋、鮮蟶蘿蔔絲湯、海帶豬肚絲羹、鮑魚燴珍珠菜、淡菜蝦子湯、魚翅蚌蟹羹、麻姑煨雞,轆轆錘、鯊魚皮雞汁羹、血粉湯

第二份:二號五簋、碗十件

  鯽魚舌燴熊掌、米糟猩唇、燴豬腦、假豹胎、蒸駝峰、梨片拌果子狸、蒸鹿尾、野雞片湯、風豬片子、風羊片子、兔脯奶房籤

清宣統官窯黃地粉彩描金福壽萬年紋碗

第三份:細白羹碗十件

  燉豬肚、假江瑤、鴨舌羹、雞筍粥、豬腦羹、芙蓉蛋、鵝肫掌羹、假斑魚肝、糟蒸鰣魚、西施乳、文思豆腐羹、甲魚肉片子湯、繭兒羹

第四份:毛血盤十件

  獾炙、哈爾巴、小豬子、油炸豬羊肉、掛爐走油雞、掛爐走油鵝、掛爐鴿(月霍)、豬雜什、羊雜什、燎毛豬羊肉、白蒸豬羊肉、白蒸小豬子、白蒸小羊子、白蒸雞仔、白蒸鴨仔、白蒸鵝仔、白面餑餑、梅花包子、什錦火燒。

第五份:洋碟二十件、熱吃勸酒二十份

  小菜碟二十件、枯果、鮮果。

【皇帝傳膳方式】

  皇帝平時用膳的地點不固定,大多在寢宮的東、西間或辦事場所。用膳時,東西兩邊不得走人,上菜的人全部走中間南門,東西兩邊是給皇帝留用的,因為皇帝要坐東朝西用膳。膳房太監負責擺好膳桌,鋪上桌單,開膳時間一到,侍衛便通知御膳房將膳食送上,這叫「傳膳」。然後,太監們便手捧紅色漆盒排著隊進來,將各種菜餚、飯點、湯羹等迅速端上餐桌,按照規定位置擺放好,無關人員一一退下,只留下侍膳太監。這時,皇帝在太監簇擁下步入膳桌入座,準備用膳,四名太監垂手立於皇帝身後,一名年長的侍膳太監則站在一旁,負責給皇帝布菜。膳桌一般用三張桌子南北向拼成,中間一張桌子供皇帝進膳用,主要擺放幾隻時令鮮菜和水果等。在膳桌旁邊還另設一几案,以備皇帝賞賜,皇帝覺得哪道菜特別可口,說聲「賞」,這道菜便會被放到几案上,,待會兒放入配有開水加溫的食盒內,送到被賞賜的官員府中或妃嬪宮中。

【皇帝用膳規矩】

  皇帝用膳前,會有待膳太監先在每道菜上放一塊試毒牌,查看變色不變色,以檢驗飯菜是否有毒或變質,還有就是檢查各菜所用的原料配合在一起會否產生毒素反應。試毒牌是一種銀制的半寸寬、三寸長的小牌子,據說如果飯菜中含毒,銀牌就會變色,如果變色皇帝是絕對不會食用的,以防止中毒,甚至還會追究廚師的責任,弄不好就要殺頭。用試毒牌檢驗過之後,太監再親口將每道菜嘗一口,謂之「嘗膳」。驗證無誤後,皇帝才示意待膳太監將自己喜歡吃的菜點盛至碗中,開始享用。

  皇帝吃飯有個「吃菜不許過三匙」的規矩,無論什麼菜,都不能連吃三口,吃過三口的菜立即撤下。因為皇上愛吃不愛吃的,都不能讓外人知道。皇上用膳時,眼睛看了哪個菜,旁邊的太監就會將菜朝挪到皇上夠的著的地方,用羹匙舀進布碟。如皇帝說句「這菜不錯」,太監再舀一次後,邊將這菜往後挪。假如連吃了三口,太監頭就會喊一:「撤」。此後十天半月就不會再有這道菜。

【皇帝吃獨食規矩】

  皇帝大多是一個人吃飯,沒有旨意任何人不得與皇帝共餐。皇太后及妃嬪,一般在其宮裡用膳。皇帝吃不完的飯菜,會賞賜給妃嬪、皇子公主及大臣們。隨時剩飯剩菜,但畢竟是皇帝吃剩下的,能得賞賜,則是莫大的榮幸。據說,乾隆爺晚年喜食魚,據案載,乾隆四十六年十月二十一至十月三十日十天裡,就吃了豆豉魚二次,蔥椒魚四次,紅燒魚三次,澆汁魚一次。

【清朝皇室偏愛鴨】

  清朝的皇帝和后妃喜歡吃鴨子,每餐飯少不了鴨子,是有記載的。如乾隆爺的早膳裡就有酒燉鴨子、託湯鴨子、清蒸鴨子,慈禧太后日常御膳譜裡有燜蒸鴨子、清燉鴨子、烤鴨,鴨舌、鴨掌、鴨肝、鴨腸等等,老太太都愛吃。因為慈禧愛吃鴨子,小德張便因一道「燴鴨條」交了好運。據說小德張能炒幾樣慈禧愛的燴鴨條、炒幹蘭豆腐、炒胡蘿蔔醬、炒黃瓜醬等幾樣菜,慈禧就讓他任了「壽膳房」掌案。據清檔記載,皇帝每天份例是:盤肉22斤,湯肉5斤,羊2隻,雞5隻,鴨3隻等等,一天三隻鴨子的招呼,可見愛鴨的程度。至於原因,可能是鴨肉清火平氣和健脾開胃的緣故。

【皇帝的一天】

  根據對清宮檔案研究,清代皇帝在宮中的日常生活是很有規律的,除國朝大典外,一般的情況是:

清康熙 黃地素三彩雙龍戲珠折沿盤

1.上午 5:00——7:00左右起床、請安、早讀;

2.上午7:00——9:30早膳;

3.上午9:30——11:00上朝理政,辦理公務;

4.上午11:00——下午2:30午休、晚膳;

5.下午2:30——5:00看書學習、吟詩繪畫或由妃嬪陪同看戲、聽樂等娛樂;

6.下午5:00—9:00晚點或酒膳,做佛事,然後就寢。

  

相關焦點

  • 清朝皇帝的一天是這樣度過:早上5點起床 晚上9點睡覺
    在古代,皇帝住在深宮大院,除了後宮嬪妃和王公大臣,其餘人很難見到一面,更別說知道他的日常作息。清朝時期,為我們留下了比較完備的《起居註冊》。我們可以通過這些珍貴的資料,了解清朝皇帝的日常作息。清朝入關之前,以及入關之初,由於戰爭頻繁,不太可能對皇帝的日常言行進行詳細的記載。到了康熙時期,政權基本穩定,康熙皇帝很重視御門聽政,每天都在乾清門聽取各部院大臣奏事或與內閣大臣商決朝政。君臣之間的問答、討論,均被記注官進行記載。自康熙皇帝以後,到宣統皇帝為止,在長達239年時間裡,清朝一共留下12000多冊起居註冊。
  • 舌尖上的《如懿傳》帶你了解清朝皇帝的飲食到底有多奢侈
    上網查了資料後,才發現事實真是如此,而且清乾隆時期其實還有很多有趣的飲食習慣,不妨一起往下看看:養口也養眼:每餐100 多道菜磅礡排開清朝的標準御膳每餐設定是120道菜,共需三個大桌才擺得滿。但並不是每位皇帝都嚴格遵循這樣的規定,像是乾隆每餐的菜少的話約十五、六品,多的話則是二十四、五品。
  • 清朝皇宮裡的神秘機構:妃子沒有絲毫無秘密可言,皇帝敢怒不敢言
    前言大家都知道中國古代的皇帝有著絕對的權力,國家的一切都屬於皇帝。天下的美人也供皇帝挑選,只要皇帝看上了便可以帶入後宮。 正所謂英雄難過美人關,沒有一個男人可以拒絕。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皇上也一樣。在清朝,侍寢制度已經很完善了,而且還有一個神秘機構,這個神秘的機構正是敬事房,它隸屬於內務府,其主要的任務就是負責皇帝生活,所有皇上和妃子發生的事情都要被記錄下來。敬事房還要負責每天皇上和妃子的行房,很多妃子一生都沒有被翻過一次牌子,悽慘的死在了後宮,那麼後宮中的那麼多妃子,敬事房是怎麼操作的呢?
  • 看清朝皇帝每天必做的三件事
    中國最後一個王朝——清朝由滿族在17世紀建立,當時八旗將領率軍越長城,入主中原,取代衰落的明王朝而一統天下。作為外族的滿清王朝,通過文化上的滿漢交融而結束明末亂局,引導大清帝國走向了安定。其間,中國的地域版圖拓展了三倍,而大清帝國也讓歐洲啟蒙運動中的哲人們仰慕不已。
  • 清朝皇帝順序表簡介 大清朝歷代有幾個皇帝年號 清朝皇帝列表
    清朝歷年268年,那清朝有幾個皇帝?清朝第一個皇帝名字是?清朝歷代皇帝皇后有幾位?清朝皇帝在位時間及排序如何?
  • 中華節日文化習俗多:清朝皇帝過年都吃什麼?
    過年是對於皇帝也說意義深刻。 古代的皇帝是怎麼過年的呢?皇帝過年又是吃什麼呢?現在就拿清朝為例看看古代皇帝的年節是怎麼過的! 自周禮設立以來,發展到了清代已經是一項非常完備的禮制體系了。清朝時期有三大節,分別是萬壽節、冬至、元旦三節。在清朝的《五禮通考》中說「蓋以元正者一歲之始,冬至者一陽之始,聖節者人君之始」。
  • 清朝皇帝不愛住「豪宅」
    清朝皇室與眾不同的選擇,對今人又有著怎樣的深刻啟迪呢? 乾清宮與養心殿的迥異差別 古代皇宮布局,講究「前朝後寢」。所謂「前朝」,為帝王上朝治政、舉行大典之處;所謂「後寢」,即帝王與后妃們生活居住之地。清朝皇室所居紫禁城(今稱北京故宮)的「後寢」,即民間所稱的「後三宮」(乾清宮、交泰宮、坤寧宮)。乾清宮是「後三宮」中的第一座宮殿,是皇帝居住的大內正殿。
  • 清朝皇帝的順序
    愛新覺羅·皇太極(1592年—1643年)年號:天聰、崇德在位:17年廟號:太宗成就:兩徵朝鮮,滅察哈爾;建立清朝,促進滿族封建化;取得松錦大捷諡號: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愛新覺羅·溥儀,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皇帝,攝政王載灃長子,母為蘇完瓜爾佳·幼蘭,1912年被迫退位,九·一八事變之後在日本人控制下做了滿洲國的傀儡皇帝,年號康德,日本投降後,溥儀在瀋陽準備逃亡時被蘇聯紅軍俘虜並帶到蘇聯
  • 清朝歷史皇帝
    清朝是中國古代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從1636-1912年,共經歷了276年的歷史,共有12位皇帝。1636年,皇太極將國號改為大清,並且率領部下於1644年入關,佔領了北京城。皇太極死後將帝位傳給了康熙,1662年,康熙即位,先後平定了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這三藩,使清朝正式的進入了鼎盛時期。1723年雍正即位,歷史上的雍正皇帝非常的勤政愛民,是上早朝最頻繁的一位皇帝,他在位期間也評定了很多叛亂,並且建立了軍機處。
  • 清朝皇帝每天只吃兩頓飯?那麼,晚上的時候皇帝餓了怎麼辦?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在清朝的時候,當皇帝遇到自己自己喜歡的美食,他們會怎樣做。雖然,清朝時期的皇帝們,都有自己喜歡吃的東西,但是,因為是帝王之軀,所以,他們的飲食習慣,受到了傳統禮儀和皇家內部家規的嚴格要求。
  • 乾隆皇帝平時喜歡吃什麼?除了滿洲菜,還有這兩種
    在清朝皇帝當中,乾隆算是最為幸運的一個。他繼承皇位的時候,國庫充足,天下太平。而且,他本人又極為長壽,可以有足夠的時間去享受生活。不過,即便是這樣,像滿漢全席這樣的宴席也不是每天吃。所謂滿漢全席,就是清朝宮廷宴席的一種,融入了滿族、漢族的烹飪方式,用料、做法都極為講究。
  • 甄嬛傳:後宮飲食的冷知識顛覆你的認知,原來皇帝飲食也不自由
    俗話說,皇帝乃是一國之君,擁有著天下的一切,是中國古代的最高統治者。無論是衣食住行,還是身旁的伴侶,自然是挑盡了世間最好的。古往今來,民以食為天,這是我們中國人幾千年來亙古不變的說法。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裡,「吃」是我們中國人非常看中的一件事。
  • 都是皇帝,為什麼明朝皇帝鐵公雞而清朝皇帝特豪爽?
    編者註:今天給德林社小夥伴帶來一個非常讓人震撼的歷史觀察,明朝和清朝作為封建時代最後的兩個朝代,在花錢這件事兒上,皇帝卻有著截然不同的風格,一個鐵公雞、一個豪爽漢。鮮明差異的背後是不同皇帝理財認知的差距,以史為鑑,強烈建議大家認真讀一讀。你以為皇帝都很豪氣?非也非也!據說,明朝皇帝,尤其是嘉靖和萬曆,都是出了名的鐵公雞。
  • 清朝皇帝喜歡吃什麼?乾隆很奢侈,光緒每餐都吃這種菜
    在上一次的文章中,我們講了清朝皇帝的飲食,講到了為什麼皇宮當中,會以山東菜,滿族菜,蘇杭菜三種菜系。今天我們要講的,則是清朝那些皇帝嬪妃們,平時主要吃的一些菜品。清朝皇帝吃菜,除了用料講究,搭配起來,也很講究。一道菜,不能只用單種菜品。
  • 清朝皇帝順序和各個皇帝的詳細簡介
    清朝(1636—1912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也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享國268年。在這268年裡,從努爾哈赤到末代皇帝溥儀,先後有十二位帝王統治這個泱泱大國,小編認為,無論是哪一位皇帝,都有他的歷史使命,哪怕是溥儀,也有他註定的使命。
  • 清朝在紫禁城裡,皇帝、后妃們都吃什麼?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的皇帝想必是最有口福,那麼在清朝的紫禁城中,皇帝和他的妃子們,都會吃些什麼東西呢?今天我們就來做一個了解。但是當入關後,遊牧生活便要改換成定居,不過雖然環境產生了變化,可是清朝早期的膳食文化依舊是帶著很濃厚的滿族色彩,餐席上經常會擺上整牛整羊,甜點也多是奶酪為主,很多漢臣都吃不慣這樣的飯食,因此當皇帝宴請群臣的時候,就經常分為滿漢兩桌,這也是清朝早期吃飯文化的特色。
  • 清朝皇帝出巡:一場政治目的明顯的皇權鞏固旅行
    導語:乾隆皇帝作為清朝盛世帝王,對康熙皇帝數十次出巡的巡遊制度倍加推崇,尤其是六下江南的跟從,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在封建社會,古代帝王出巡的主要目的並不在於遊山玩水,而是與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有著直接的關聯。在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兩代帝王的努力下,乾隆皇帝將清朝推向了鼎盛狀態,這是和乾隆皇帝數十次出巡所取得的成績是分不開的。
  • 清朝皇帝為啥一天只吃兩頓飯?其實是有原因的
    其實對於歷朝歷代,我們可能對於清朝的歷史會更加了解一些,清朝一共出現了十二個皇帝,每一位皇帝都各有自己的能力,但是,每一位皇帝都有一個共同的規定,那就是在皇宮中一天只吃兩頓飯,不論是皇帝還是皇妃,都一樣。
  • 大清共有12位皇帝,為何大多都死於冬季?有個致命原因!
    圖片:康熙皇帝畫像劇照如果將這些皇帝的死因進行分類,主要可以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染上天花,第二類是自身飲食不恰當。從這兩個原因來看,死於天花的好像過得去,但是死於飲食不當的看起來卻有點扯淡。圖片:幼年的康熙開始承擔重任劇照再回頭看看這些犯過天花的皇帝們的生活習慣,這幾個皇帝在生活細節方面都有一個共性,也就是不健康。所以說,飲食不健康也是他們致命的原因。清朝皇族的食譜都是非常油膩的,飲食完全不均衡。清朝皇帝都愛吃肥肉,無肉不歡。
  • 清朝為什麼規定皇宮中一天只吃兩頓飯?難道這樣嬪妃們不餓嗎
    清朝的皇帝大抵做起來是最無趣味的,不光每天有批不完的奏摺,處理不完的政務,就連生活起居都有很詳細的規定,吃飯自然也不例外。(清朝皇帝用膳)說到皇帝的兩頓飯,就要說說為什麼只給安排兩頓飯,而不是像我們現在早午晚三頓飯,難道皇帝家也會發生揭不開鍋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