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更新:小學數學跟我學,行程問題應用題「專題講與練」(四),讓我們繼續來學習一下用矩形圖來解答行程問題。問渠那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多學習多總結,讓我們開始吧。
典型例題1
原計劃汽車速度為40千米/小時開往目的地,實際汽車的速度為50千米每小時,結果汽車比原計劃早到1個小時。求原計劃所花時間。
方法一:原計劃比實際多花的一個小時,本應該多行駛40千米,但是實際行駛和原計劃行駛的距離是相等的,所以在實際行駛的若干小時內比相同時間原計劃速度行駛的距離多40千米,而每小時實際行程比原計劃行程多10千米,所以實際行駛的時間為40÷10=4(小時),原計劃所花時間為5小時。
這種解法可以用矩形圖來表示,如圖:矩形的長表示行程時間,寬表示行程速度,那麼面積就表示行程路程,矩形C的長寬已知,所以能求出矩形C的面積為1×40=40,又因為路程相等,矩形A與矩形B的面積和等於矩形C與矩形B的面積和,所以A的面積等於矩形C的面積, 矩形A的長為40÷10=4。
方法二:原計劃行駛速度與實際速度的比為4︰5,那麼由於路程相同,所以原計劃所花時間和實際所花時間比為實際速度的反比即5︰4,而「汽車比原計劃早到1個小時」,由此很容易得出原計劃所花時間為1÷(5-4)×5=5(小時)。
典型例題2:
原計劃汽車到目的地要花5小時,實際汽車比原計劃多10千米/小時,結果只花了4個小時,求原計劃汽車的速度。
方法一:實際汽車每小時比原計劃多10千米/小時,四個小時多行40千米,原計劃少行的這40千米,實際上在最後的一個小時內補上了,所以原計劃汽車的速度為40千米/小時。如圖:
方法二:實際汽車行程時間與原計劃時間比為5︰4,由於路程相同所以實際汽車的速度和原計劃汽車速度比為原計劃時間比的反比4︰5,而汽車速度差已知,所以很容易能得出原計劃汽車的速度為40千米/小時。
【總結】兩類題目的第二種解法都使用了行程問題中的第三條比例關係,相對第一種解法而言,運用比例解決行程問題,分析和解答的過程更為自然。
小學數學跟我學,行程問題「專題講與練」(三)
小學數學跟我學,行程問題「專題講與練」(二)
小學數學跟我學,行程問題「專題講與練」
小學數學跟我學,立體圖形「專題講與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