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驢肉火燒是河北保定的著名地方小吃,和保定三寶(王鐵匠鐵球,保定面醬,保定春不老)並駕齊驅。即把熟驢肉夾到火燒裡食用,火燒口感酥脆,驢肉肥而不膩,回味醇厚。(王子瑞 攝)
保定的驢肉火燒據說起源於明初。朱棣起兵謀反,殺到保定府徐水縣漕河,打了一場敗仗。燕王眼瞅著餓得就要見閻王去了。士兵出了個主意,要他效仿古人殺馬吃。其實所謂「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馬肉纖維比較粗,不是特別好吃。但是飢不擇食,就把馬肉煮熟了夾著當地做的火燒吃了。哪知味道還很不錯。於是後來當地老百姓也開始殺馬做「馬肉火燒」,而且馬肉火燒因為曾經被皇上吃過而聲名大振。
但是好景不長,沒過多久,因為和蒙古人打仗需要馬。這裡的馬可不是做火燒吃的死馬,而是活生生的戰馬。馬成了戰略物資,當然就不能由著老百姓做火燒吃了。但是想吃馬肉火燒了怎麼辦啊?於是就出現了替代品——驢肉。驢肉纖維比馬肉細膩,而且純瘦不肥,自古就是下餚的佳品。而且保定一帶,屬於冀中平原,水草肥美,最適合養驢。
驢肉火燒7元一個,餛飩3元一碗。河北地區的驢有兩種,一種是沿海一帶的渤海驢,一種是山區和平原的太行驢。保定的驢一般都是太行驢,而另外一種驢肉火燒——河間的驢肉火燒則是渤海驢。相比來說,太行驢比渤海驢好吃一些。於是在種種際會之下,驢肉火燒就誕生了。
火燒是死面火燒,店主揉好面後,拉成長條,塗上油,再合上兩折,放到平底鍋裡烙,溫度不能太高。等火燒基本熟透後,把它放到平底鍋下的爐灶中,爐灶是特製的,邊上可以放得住火燒,這樣,火燒接觸更高的溫度,卻不接觸明火。不多久,火燒外面就會有一層酥脆的外皮,咬到嘴裡十分得香脆。如果是上頓剩下的火燒,時間長了外皮會變軟,不但不好吃,而且還有一股生味。
另外一種傳說是,在保定城和徐水之間的漕河地區,曾經有兩個較大的幫派:漕幫和鹽幫。漕幫把持漕河運輸,影響著京畿的民生。鹽幫以販賣私鹽為主,運輸上常常依賴漕幫。後二派起了爭鬥,鹽幫只好改私鹽水運為陸運,驢是主要的交通工具。
漕幫多次襲擊鹽幫的運鹽隊,常常獲勝,繳獲大量毛驢。後試以滷製驢肉為食,得美味。為了方便攜帶,以當地火燒裹夾驢肉以充乾糧。故爾保定漕河地區的驢肉火燒最為口味正宗。
著名笑星馮鞏在其保定方言的電影《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中多次提到驢肉火燒的盛名,而著名相聲演員郭德綱也經常在作品中盛讚保定驢肉火燒,他對保定這一名吃的詼諧調侃更加使得驢肉火燒這一歷史悠久的小吃得到了越來越多的人的喜愛!
《地道戰》原型保定市清苑區冉莊街頭的一家驢肉火燒店。據說,保定的驢肉火燒店不僅開到了北京的SOHO,還開到了義大利的米蘭,深受外國食客的歡迎。
驢肉火燒簡稱「驢火」,是河北保定小吃的一張名片。【《瑞視覺》發布的照片,視角獨特、有溫度,全部是原創作品,歡迎關注、評論、轉發或者收藏!如果你身邊有奇聞趣事、感人故事或者需要幫助的人,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