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之人一定會發現,許多城市中心都有一塊供市民健身、休閒、娛樂的一片綠地,它們都有一個共同名字——「人民公園」。可以說,居住在不同城市的人們,都有一座屬於自己家鄉的人民公園,除非你是這個城市的一位匆匆過客。
1986年的畢節人民公園(圖片提供:聶宗榮)
對於每天在畢節人民公園健身、休閒、打牌、玩鳥、唱歌等的市民來說,大多數人只知道這裡是享受綠蔭與溫馨、安寧與祥和的一方樂土,卻不一定知道它的來歷和演變的歷史過程。
那麼,就讓我給大家擺一擺畢節人民公園的前世今生。
今日的畢節人民公園大門(羅大富 攝)
我是上世紀60年代初出生的畢節人,幼年時,畢節人民公園給自己留下的印記,大概是這個樣子:70年代畢節人民公園是對市民免費開放的,主景區有人管理,四周還是一片鬱鬱蔥蔥的稻田。80年代後,畢節人民公園周邊築起圍牆,開始收門票,不過對老年人是免費的。
2008年改造後的畢節人民公園遠景(圖片提供:聶宗榮)
當時,入公園大門內,有一座白玉蘭花仙子雕塑,園內還有一個不常開放的小花園,東西兩側各有魚塘一個,花臺數個,種植各種樹木與花卉,有一個亭臺迴廊;曾記得,園內那個養猴子的小屋,最受市民歡迎,每逢周末,大人們就會帶上小孩去觀賞,不時丟一些食物給猴子吃並以此為樂。
人民公園一角(羅大富 攝)
據考證,清代時,由於這裡栽種有一大片成林的桑樹,故這裡曾一度被稱之為「桑園」。據了解,現在位於畢節城鬧市區的人民公園,實際上是建在畢節城區原稱大校場的這個位置,屬舊時畢節練兵集會的場所,到抗戰時期曾收回做過臨時飛機場,後改作專區農場,解放後專區農場遷往德溝後,遂並歸地區公安處勞改農場,到1958年這裡才劃為公園,開始稱為人民公園。
20世紀90年代初畢節人民公園舊貌(圖片提供:聶宗榮)
人民公園所處位置海拔1450米,地勢呈東西走向,當年倒天河的河水沒有改道時,是圍繞著人民公園形成三面環水河套,因地勢較平,每遇暴雨山洪,整片土地便成沼澤。1958年農場將河道改直以減緩水勢,並建起公園橋,遂把大教場整片土地分為了南北兩大塊。公園成立後,在舊河道上修壩四道,將河床分為五段,作遊泳池、魚池、荷池等用,於是南段成小島,因地勢加高而園內溝道淤塞,每遇久雨排洩不暢水位提高,致使花木成片淹亡。
今日的人民公園荷花池橋面一角(羅大富 攝)
1958年初農場移交公園時土地面積為50.62畝,只屬中心耕種部份,周圍河床沙壩尚不在內,估計約一百三十餘畝,歷年被煤建公司、縣車隊、建築公司、青少年宮、圖書館、遊泳池、供電所等佔去大部份地方,現僅剩南段中心部份尚不足四十畝和魚塘兩個約二十餘畝。農場移交公園時,只有沿清畢路臨街舊房四幢,作職工宿舍,1959年新建茶館、火房、廁所各一棟,1964年建茶廳及前後會場,1968年建苗圃值班房,1970年建東、北兩面圍牆,1982年建溫室及廁所。
今日的人民公園一角(羅大富 攝)
公園初建時,公園管理人員尚無編制,遂掛靠在有關單位,所有工資設備等費用由縣交通科臨時拔款支付,公園為「差額補助單位」,其他雜費由公園自籌,直到劃歸畢節縣城建局時才正式拔款支付。當時公園自籌途徑較多,如茶館營業、花葯加工、門票收入,以及出售花草苗木等多種經營。
鳥瞰畢節人民公園(圖片提供:聶宗榮)
公園初建時仍系一片菜園,到1958年冬天才正式經營,從收集花木,修建花臺、茶館,歷時一年才略具雛形。1959年冬,公園管理者特往昆明引進部份冬季花木,因溫室未建成,以致畏寒品種全部損失。到1961年公園下馬,職工十八人調走十七人,只留一人看守,土地分給各單位生產,房屋、財產交商業局代管,兩年經營毀於一旦,幾十株大樹和幾十盆牡丹全部被消滅,其它稍小花木也所剩無幾,直到1962年冬恢復時又重新修補。1964年修建茶廳、挖遊泳池、修溫室,結果只下了基礎,溫室亦未建成,但在三四年中不無新興氣象、豈料中途出現「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損失慘重,幸賴建立苗圃保護了部份種苗差堪彌補。
今日的人民公園一角(羅大富 攝)
1979年以來中央提倡綠化工程,遠近單位紛紛向公園採購苗木,劫後餘生頓成奇貨可居,但重創之下原氣未復,雖陸續不時引進,但杯水車薪無濟於事。原有東西兩魚塘,西塘被生產佔去一段時間,後收回並建圍牆,東塘1981年修塘埂,淘塘泥、放魚苗,1982年亦有收穫。
今日的人民公園一角(羅大富 攝)
人民公園在動物飼養方面,1960年畢節縣政府令各區將保存獵物或動物送交公園時,先後送來豹、狼、狐、猴、鷹、鷲等數十頭(只)。遺憾的是到1961年公園下馬時,這些動物被全部殺害,後又陸續買進猴子十餘只。
畢節市民在人民公園內休息(羅大富 攝)
據了解,畢節人民公園自1958年創建以來至今已60餘年。現畢節人民公園建立的地址,系解放後地區公安處所轄的「勞改農場」,由勞改犯人種植糧食、蔬菜及試種甘蔗、棉花、西瓜、甜瓜。1958年至1982年的管理部門,分別是1958年縣交通科,1962年縣文教局,1970年縣革委辦公室,1975年縣城建局,1979年縣建委。前三屆人民公園主任分別為:1958年宋書其,1962年王福信,1963年王殿臣。
畢節人民公園秋色(圖片提供:聶宗榮)
1984年後,畢節人民公園就一直歸畢節縣建設局之基層單位畢節縣市政管理所具體管理經營。1984年,畢節人民公園獲得了一次跨越發展的歷史機遇;為了喜迎1985年中國工農紅軍長徵過畢節五十周年,省地拔款20萬元整修公園,歷時二年完成,讓整個公園面貌煥然一新。今天我們所看見的那一片40餘株花開嫣然的西府海棠,就是這次整修後保存下來的傑作,而當時栽種的則是74株。
畢節人民公園內的西府海棠(羅大富 攝)
當時引種的名樹、竹子和珍奇花卉,多達100多個品種數千株之多,其中,除西府海棠外,還有柏枝樹、寶塔松、聖誕樹、柳杉、三角楓、女貞、垂柳、送春歸、刺柏、日本花柏、龍柏、銀柏、銀松、羅漢松、日本櫻花、水杉、花石榴、法國梧桐、楊槐、紫玉蘭、白玉蘭、北京楊、芭蕉樹、法國冬青、臺灣杉等名貴樹木;此外,還有牡丹、玉蘭、臘梅、玫瑰花、仙人球、曇花、令箭、夜來香、芙桑、茶花、寶珠香、杜鵑花等等珍貴花卉。
海棠林下鳥語花香(圖片提供:聶宗榮)
只可惜今天殘存並保留下來的東西,只剩下那幾十株略帶滄桑的老樹,而那些名貴花卉則早就不知所蹤。
畢節人民公園內,市民在海棠樹下休閒娛樂(羅大富 攝)
不過,就在這次整修後,畢節人民公園還是形成了幾個比較好的景觀景點,一是有了一個葡萄架式的大門和大理石鐫刻的「畢節公園」門牌;二是入門處二個花臺上有大型石榴花樹;三是園內增設了一尊「玉蘭仙子」的雕塑,為畢節市花的象徵,並配有噴泉;四是建飼養房一棟,有黔猴8隻供遊人觀賞;五是增加了遊樂園、花圃園、旱冰場、門球場並為公園湖添置了遊湖小船;六是添置了大量的石桌石凳,供遊客打牌下棋;七是在公園中心區建起了茶室和哈哈鏡室;八是新建麋鹿飼養房數間,分別飼養著馬鹿3隻和梅花鹿4隻。
畢節人民公園內的西府海棠林(圖片提供:聶宗榮)
最後,還得說一說,公園裡的那個小花園,它被譽為「園中之園」。小花園總面積555.8平方米,有一條電瓷鋪砌的小道連接花園,入園是一個圓型的仿古門,東西兩側的紅牆上鐫刻有"畢節八景"示意圖,大門內有左右迴廊曲閣,居中有八角涼亭一座,四周是噴水池,水中種蓮花,池邊堆假山,園內種植稀有樹木和翠竹,左側有溫室,主要用於培育花卉和盆景。20世紀80年代,人民公園內先後舉辦過幾屆菊花展和花卉盆景,推動了畢節地區的園林建設、園林綠化、盆景製作、根雕製作等的發展。
市民晨練的好去處——畢節人民公園(圖片提供:聶宗榮 )
1993年12月10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畢節縣建立縣級畢節市。2011年10月22日,國務院下發國函〔2011〕130號文件,批覆同意撤銷畢節地區設立地級畢節市,原縣級畢節市改稱七星關區。隨著城鎮化的深入推進,畢節人民公園的建設,又迎來了一個巨大的發展時期。
畢節人民公園大門(圖片提供:聶宗榮 )
進入21世紀以來,在畢節市委、市政府和七星關區委、區政府的重視下,拆除了周圍包括畢節地區老年大學等在內的一些建築和商鋪,成就了今天人民公園的規模、規劃和景觀樣式,並實行了全天候的免費開放。至此,畢節人民公園真正成為了畢節山城人民休閒、娛樂、健身、遊玩的一個理想場所。
畢節人民公園2009年的元宵節之夜(圖片提供:聶宗榮)
由於畢節人民公園地處鬧市中心,目前她仍然是畢節人民特別是中老年朋友們首選的休閒娛樂場所。沒有圍牆不收門票的畢節人民公園,不僅僅是畢節的城市之肺,還是市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不管是鍛鍊、休閒、賞景,還是遛鳥、打牌、彈唱,每一個鮮活的個體都樂在其中,他們都在品嘗生活的酸甜苦辣,在品味市井人生的春夏秋冬。
作者簡介
李新春,男,生於1963年,漢族,畢節市人,中共黨員、中國民主同盟盟員,畢節市廣播電視臺記者。
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會員,貴州省作家協會會員,畢節市電影家協會秘書長,畢節市詩詞楹聯協會理事,畢節市新聞工作者協會會員。作者除在本臺《畢節新聞聯播》、《直通百姓》、《雲上畢節》等宣傳平臺採寫電視新聞外,還在《消費時報》、《貴州日報》、《經濟信息時報》、《貴州民族報》、《西部電視》、《貴州電視》、《貴州盟訊》、《高原》、《畢節政協》、《畢節日報》、《黔西北詩詞》、《畢節晚報》、《礴同文化》、《大地菲芳》、《畢節故事》、《看見畢節》等幾十家報刊雜誌及新媒體,發表過新聞、詩歌、散文、雜文、隨筆及理論文章300餘萬字,有20多篇文章被收錄進一些書籍,獲各類獎項30餘次,有生活隨筆集巜流年沉香》一書即將公開發行。
文/李新春
編 輯:吳 芳
編 審:鄒江川
監 制:葉光良
總監製:朱光倫
更多新聞
《黔西北記憶》欄目開篇語
黔西北記憶 ① 美麗畢節我的家
黔西北記憶② 畢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
黔西北記憶③畢節古人類的足跡
黔西北記憶④畢節的來源及建制沿革
黔西北記憶 ⑤ 水西改土歸流的歷史過程
黔西北記憶 ⑥ 「烏蒙磅礴走泥丸」用典追考
黔西北記憶 ⑦ 革命老區黔西北
黔西北記憶 ⑧ 「彝族古代百科全書」——《西南彝志》
黔西北記憶⑨ 享譽全國的畢節市彝文文獻翻譯研究中心
黔西北記憶 ⑩ 黔西北苗族遷徙路線圖
黔西北記憶 ⑪ 黔西北苗族與蚩尤
黔西北記憶⑫黔西北苗族的傳統節日
黔西北記憶⑬ 豬拱箐:清末黔西北苗民起義的根據地
黔西北記憶 ⑭ 畢節布依族的歷史與文化
黔西北記憶 ⑮ 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
黔西北記憶 ⑯ 畢節一中的前世今生
黔西北記憶⑰ 畢節彝學研究院
黔西北記憶⑱畢節市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綜述
黔西北記憶 ⑲ 畢節「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設綜述
黔西北記憶 ⑳ 西部大開發拉開序幕的地方——洪家渡
黔西北記憶 ㉑ 烏江源頭在畢節
黔西北記憶 ㉒ 畢節攝影史話
黔西北記憶 ㉓ 畢節公路交通史話
黔西北記憶 ㉔ 磅礴烏蒙萬裡路
黔西北記憶 ㉕ 畢節飛雄機場建設始末
黔西北記憶㉖皮皮翻翻及其它方言土語
黔西北記憶㉗經典的畢節話薈萃
黔西北記憶㉘驚世駭俗的畢節蘭花
黔西北記憶㉙東漢南中第一名士——傅寶
黔西北記憶㉚助諸葛亮南徵有功的彝族首領「濟火」
黔西北記憶㉛奢香:明初著名彝族女政治家
黔西北記憶 ㉜ 張諫:明代貴州第一個進士
黔西北記憶 ㉝ 李世傑:清乾隆年間兵部尚書
黔西北記憶 ㉞ 晚清重臣丁寶楨
黔西北記憶 ㉟ 周素園:貴州辛亥革命元老
黔西北記憶㊱ 中共貴州省工委第一任書記——林青
黔西北記憶㊲錢壯飛:中共情報工作的「龍潭三傑」之一
黔西北記憶 ㊴ 丁揚斌其人其詩
黔西北記憶 ㊵ 餘達父:畢節歷史上傑出的文學家
黔西北記憶㊶黔西北清朝著名女詩人周婉如
黔西北記憶㊷畢節著名的民族資本家劉熙乙
黔西北記憶 ㊹ 一代宗師王之和
黔西北記憶 ㊺ 威寧籍苗族大學校長楊漢先
黔西北記憶 ㊻ 威寧籍醫學博士張超倫
黔西北記憶 ㊼ 朝鮮戰場上的二級戰鬥英雄劉興文
黔西北記憶 ㊽ 打虎英雄羅學芳
黔西北記憶㊾品讀畢節
黔西北記憶㊿七星關賦
黔西北記憶(51)七星關的來龍去脈
黔西北記憶(52) 畢節倒天河是怎麼來的?
黔西北記憶(53)畢節城區40餘萬人的「大水缸」——倒天河水庫
黔西北記憶(54)@所有畢節人,「響水轟雷」名字的由來
黔西北記憶(55)紗帽山的故事
黔西北記憶(56)倒天河上的橋
黔西北記憶(57)南關橋,老畢節城的地標建築
黔西北記憶(58)畢節五龍橋的考證與傳說
黔西北記憶(59)那些年畢節城裡人是怎樣過年的
黔西北記憶(60)走近三百多年歷史的畢節一小
黔西北記憶(61)打撈那些遺落在歲月裡的畢節老品牌
黔西北記憶(62)畢節「人民劇場」:老畢節城最重要的地標建築
黔西北記憶(63)畢節古城街道名稱初探
黔西北記憶(64)爐火映紅鐵匠街
看完記得
點亮下方「贊」和
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