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北記憶(86)大方六龍:山奇水秀·詩詞享譽·豆乾味美·龍燈飛騰

2020-10-14 雲上畢節

在烏蒙大地上,有這樣一個歷經數百年歷史的古鎮,她踏著羅甸王國泥土的芬芳,沿著川鹽古道的足跡,集古彝文化之靈氣,一路迤邐走來。她,就是享譽四方的黔西北歷史文化古鎮——大方縣六龍鎮。

大方縣六龍鎮獲評「詩教先進單位」

六龍鎮位於大方縣城東部,是一個蘊奇藏珍的丘陵盆地,它由烏蒙山系延綿至此而成。四周有帥旗山、五嶽山、火焰山、雲龍山、白巖山、公雞山六支雄壯的山系,宛如六條巨龍,因此而得「六龍」之名。如今,六龍鎮作為大方縣城的後花園,已成為大方縣發展鄉村文化旅遊的代名詞。六龍鎮將自然風光、古鎮建設、詩詞歌賦、豆乾美食、龍燈文化等集為一體,相得益彰,再顯當年「小荊州」的美名。

美味的大方六龍豆乾火鍋

一、奇山秀水,繪製迤邐「小荊州」

六龍鎮氣候溫和,山奇水美,地靈人傑,交通方便,商賈雲集,素有「小荊州」的美譽。龍潭河一路吟唱向前奔流,幹磯河平靜蜿蜒潺潺流淌,凰山拔地而起傲視群峰,福珠龍潭綠如碧玉,杜鵑花開陶醉遊人,百年桂樹枝繁葉茂,雌雄雙猴樹相依相偎,水西幕魁總理陳恩之墓地芳草萋萋,沈公屯狼煙散盡滄桑無語……

1、鳳凰傳奇

傳說中的鳳山(公雞山)(毛道安 攝影)

鳳山俗名公雞山,是大方名山之一,峰巒聳翠,高入雲天,百裡可見,形如鳳首,故而得名。此山因地勢較高,多雨霧,山中雲霧常常成為氣候變化的標誌,《大定縣誌》載:「雲氣蓊翳,可佔晴雨。」有吟詠鳳山的詩為證:

展翅欣然下九天,飽經風霜為塵緣。

騰騰勇氣衝霄漢,應把雞聲報曉前。

傳說中的凰山(母雞山)(毛道安 攝)

凰山又稱母雞山,位於六龍鎮南面1公裡的營上,四面絕壁,有羊場小道可通山頂,上面可觀六龍全貌。因其形如母雞,周圍座落的小山形如小雞,故得此名。母雞山高聳入雲,與公雞山遙相呼應。母雞山的中部有六個小洞,山奇洞幽,每年端午節,六龍人都要爬上母雞山上聚一聚,唱幾首山歌,吟幾首小詩,悠然自樂。站在峰頂,感覺到四方八面的小山似乎在向母雞山拱手相拜,喜而相迎,真是「一山獨矗萬山迎,東西南北一眼收」,身處山巔,讓人頓感心曠神怡。

鳳山和凰山兩座孤峰探出,相望相守。中間一塊巨石在七岔巖前大槽子麻窩處高高矗立,人稱「媒人翁」。關於這個「媒人翁」,和公雞山、母雞山還有一段悲情的鳳凰傳奇。

傳說中的媒尊公石(毛道安 攝)

相傳在上古時候,蚩尤兵敗,一部分人來到六龍定居下來。一個陽光明媚的清晨,一位叫做「鳳」的青年和一位叫做「凰」的女孩相愛了。就在一個端午的篝火晚會上兩人私訂終身的時候,天生麗質的「凰」被當地一個頭目的兒子盯上了。第二天該頭目就叫管家到「凰」家提親,「凰」堅決不肯,可是「凰」的父親迫於頭目的權勢及誘人的彩禮,答應了這門婚事。「凰」在母親的幫助下,與「鳳」私奔了。頭目知道後,帶人追到長坡之處趕上了「鳳」和「凰」,一場混戰之後,「鳳」被打成了重傷而跑,回家後沒過幾天就吐血而亡,化為鳳山;媒人胸口也受了重傷,回到大槽子化為媒人翁;「凰」被強行帶回家後聽說「鳳」已死,悲恨交加瞬間化為凰山面向鳳山;頭目小兒子被砍了七刀,血流如注,被隨後趕來的家丁抬回家後不治而亡,就在長坡東側化為七岔巖橫在鳳山和凰山之間。

傳說中的七岔巖(毛道安 攝)

多麼悽美的愛情故事,多麼動人的美麗傳說。

2、福珠龍潭

龍潭河位於六龍東面,上遊是地下暗河,由上遊的福珠龍潭經二裡處湧出,經順河流入烏溪河。龍潭河水質清澈透明,河水出口處形成十餘畝的深潭,故而俗稱龍潭口。龍潭口水面平緩,由於流量大,經短暫迴旋後向下遊奔騰而去。微風吹來,輕拂兩岸楊柳,水面波光粼粼,水中魚兒跳躍,構成了六龍的一道亮麗風景。

有詩云:

漁人頻泛走翱翔,歸去來兮味正香。

唯有清溪知我意,聊從聖語處滄浪。

位於六龍鎮的龍潭河

二、玉章雅賦,吟誦詩詞「小荊州」

自古以來,六龍藏龍臥虎,人傑地靈,名流騷客層出不窮。歷史上曾湧現「文武雙星」陳世昌、福建知縣譚文藻、進士徐禮和、詩聯書家宋蛟、辛亥革命烈士譚冠英、同盟會員陳百朋等知名人士。在詩詞創作上,僅《黔詩備採》裡就刊有六龍名人譚文藻、譚開來、宋藩、陳兆彪、徐禮和等人的詩詞作品300多首。前人還留下了小說《夢中夢》,畫冊《山外山〉》,劇本《典型的母親》等文化典籍,不僅開啟了六龍文化的先河,並在六龍這座高原古鎮積澱了豐厚的文化底蘊。

六龍鎮全景(黃澤龍 攝)

今天的六龍文化,尤其是六龍詩詞,已經在烏蒙大地上光彩奪目,熠熠生輝。從20世紀80年代起,六龍的有識之士就編輯出版了《迎春詩稿》、《映山紅》、《長城頌》、《六龍文藝》、《歸字謠》、《六龍擷英》等詩詞和文藝刊物。2007年,六龍鎮獲貴州省教育廳、貴州省詩詞學會表彰為「詩教先進單位」。2008年畢節地區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授予六龍鎮為全地區第一個「詩詞之鄉」。2009年六龍鎮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成立,同時,六龍中學跨入「省詩詞校園」行列。2012年3月,六龍鎮被貴州省文明辦、省文聯、省詩詞楹聯學會聯合授予「詩詞之鄉」的美譽。

六龍鎮街口牌坊(黃澤龍 攝)

從大方縣城方向進入六龍,首先看到的是花牌坊文化牆,詩詞歌賦,鐵畫銀鉤,或賞詩詞佳句,或與書家壁談。「荊州地貌今朝改,策令邊陬步坦途。」「六龍遙望有凰山,一架屏風抱擁還。」前人吟唱備矣,然則儕輩更無遜色,走進政府大院,詩詞之鄉陳列室就呈現在你的眼前。詩書畫作裝點四壁,行草隸篆鑲嵌其中,陳列桌上擺放著六龍鎮各個時期的文學著作,有手抄的,有油印的,有內部出版的,有正規出版社出版的。《聚雲軒詩稿》《新醉翁詩集》《詩詞百首譯註》《含羞草》等等豐厚的作品,仿佛可以讓人觸摸到六龍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六龍鎮街口牌坊(圖片來自當代詩詞家)

據省詩詞學會會員、六龍詩社社長徐詩匯老人介紹:到目前為止,六龍鎮已編輯出版了《六龍詩詞》10餘期,40餘萬字;組織廣大詩詞愛好者積極投稿,已在國家級報刊發表詩詞作品近800首,出版各種詩文集幾十部。2010年大方縣委宣傳部、縣文聯編輯出版的《大方詩詞選》,六龍人的作品就佔總數的三分之一。

六龍鎮一角(黃澤龍 攝)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六龍鎮歷屆黨委、政府在抓經濟建設的同時,始終把精神文明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做到了「兩手抓」、「雙促進」。漫步六龍古鎮街頭,處處感覺到的是吟風誦月、文化飄香的詩詞氛圍。再加上而今的六龍古鎮處處青磚碧瓦、家家飛閣流丹,花格門窗,翹簷飛鱗,牆上題詩詞,門楣作楹聯,錯落有致,井井有條,與自然景觀相互映襯,再融入六龍優美的民間傳說、詩書畫印、楹聯歌賦、祥龍圖騰,無不展示著古鎮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所煥發出來的勃然生機,無不展示著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在這裡碰撞後的交相輝映。

六龍鎮一角 (黃澤龍 攝)

三、慢嘗細品,咀嚼豆乾「小荊州」

漫步六龍街頭,即使天氣陰雨綿綿,你的心中也會升騰起一股暖意。人們來來往往,車輛絡繹不絕。作為一個當地人,或說作為一個大方人,來到六龍,首先想到的就是豆乾——六龍豆乾。

六龍特色美食——豆乾

在六龍,做豆乾賣的人家大大小小上百家,驅車進入六龍鎮境內,公路兩邊密密麻麻的六龍豆乾招牌會讓你嘆為觀止。一口砂鍋擱在爐火上,用棉團蘸上菜油在上面抹一層,把一塊塊四四方方的豆乾鋪上去,又在豆乾上抹一層菜油,不一會兒,那香氣就瀰漫開來,擋不住的誘惑,擋不住的衝動。

烙好的豆乾顏色微黃,佐上味美的辣椒麵,放入口中,酥軟滑嫩,滿嘴噴香。再喝上兩口當地釀造的土酒,其滋味更是無以言表,美哉爽哉。

六龍特色美食——烙鍋豆乾

六龍豆乾帶來的經濟效應最明顯的就是「農家樂」。六龍豆乾火鍋以豆乾為主,拌上特製的辣椒底料,一圈人圍坐在一起,個個吃得額頭冒汗,臉生紅光。因為辣椒的緣故,嘴裡已「呼哧呼哧」直出氣,而伸出的筷子卻不忍縮回,這場景,不能不令人心動,不能不令人感慨。

豆乾的好壞與水質關係密切,比如六龍豆乾就是因為它用的是敞口龍潭的水,所以做出的豆乾味美,細嫩,筋絲好,風味獨特,一直遠近聞名,倍受廣大顧客青睞。

六龍豆乾製作工藝

因為有了六龍豆乾,慕名前來六龍的人一直絡繹不絕,本地的,外地的都有。自己先吃了個飽,再買些帶回去,或自己吃,或當作禮品送給親朋好友,都是很受歡迎的。六龍街上一位姓胡的大叔家的豆乾非常出名,銷量一直很好。很多人不僅在他家吃個飽,還在臨走的時候帶回幾十百把塊;來來往往的人一多,一天下來找個幾百塊錢不在話下,一月下來,收入幾千塊錢是常有的事。

六龍鎮一家豆乾廠,工人正在包裝「手撕豆乾」。

現在,以六龍豆乾為主打品牌的「六龍特色小吃一條街」正在規劃中,它將為六龍豆乾搭建一個大發展、大繁榮的平臺。所以,六龍就因此獲得了「豆乾之鄉」的美稱。

六龍鎮一家豆乾廠,工人正在製作「手撕豆乾」。

四、狂歌勁舞,飛騰龍燈「小荊州」

「荊州美,最美是龍燈。火樹銀花添異彩,吹笙鼓瑟鬧盈盈,歌舞慶昇平。」

六龍的舞龍遊藝活動有著悠久的歷史,它傳到六龍已有數百年的歷史。相傳明清時期,每到元宵節,六龍街上每家每戶用竹子自行製作各式各樣的花燈,點上蠟燭懸掛於房簷下,由德高望重的長者組織人員進行評比,發獎品。至嘉慶年間,貴州黃平縣有住戶遷來,把黃平的龍燈製作和龍燈遊藝活動帶到了六龍(據考,黃平縣的龍燈遊藝來源於被譽為西南「龍都」的四川省銅梁縣),從此六龍的龍燈製作和舞龍遊藝活動就在這裡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六龍特色舞龍噓花

六龍的龍燈製作基本上沿襲了四川銅梁和貴州黃平的工藝。經過200多年的發展變化,六龍人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造型上發生了變化,色彩上加入了自己的民間農民畫的技法,更加誇張,更加喜慶,更加隆重,形成了具有六龍特色的龍燈。

六龍特色——舞龍燈

六龍的龍燈分兩種,一種是大龍,大龍分龍寶、龍頭、龍身、龍尾四個部分,用韌性極佳的篾竹扎制,龍頭高約2.5米,下連木把,便於舞動,其造型至關重要,結構複雜,工藝要求最高,外用有韌性的白紙粘糊,上色繪畫龍頭的每個部位,細到每片龍鱗都要有深淺色彩的變化,生動逼真,活靈活現,口含龍珠,霸氣十足。龍身有九節(或十一節、十三節、十五節不等),約水桶般粗細,背脊用棕繩綑紮篾竹而成,約人手粗,是為龍筋,再用篾竹彎成園環和龍筋一起綑紮,是為肋骨,外用紅布包裹,下有龍把。龍尾也用篾竹扎制,繪畫上色,整個龍燈做工精絕,龍燈內燃燒的蠟燭採用牛油和石蠟混合澆注而成。另一種是草把龍,也分龍寶、龍頭、龍身、龍尾四個部分,只是結構比較簡單,龍寶和大龍的一樣,龍頭和龍身連在了一起,龍尾分開,全部用篾竹直接綑紮,外用稻草包裹紮成,龍身也分九節或十一節、十三節、十五節不等,但均是單數,舞動時整個龍身上插上祭祀用的紋香,煙霧繚繞。

大方縣六龍鎮新豐村,陳澤榮正在對破損的龍頭進行修復。

龍燈遊藝活動從新年正月初九日亮燈(開光),至元宵節舞到十二時後送到河邊火化(升天)。由德高望重的長者組織當地好事者,在剛過去一年的臘月到各米行、鹽行、百貨行、富戶籌措經費,不足經費則通過龍頭擺賭抽頭補足,然後在臘月即開始扎龍燈。

大方縣六龍鎮新豐村,陳澤榮正在進行龍燈的糊紙工序。

龍燈遊藝活動十分講究,必須通過莊嚴神秘的「祭龍典禮」開光後,扎制的龍才成為「真龍」,正月初九日下午6時許,由「先生」舉行法事,傳統舉行法事的地點是六龍泰和街的四方井(該井上原建有龍王廟,現是六龍中心小學),程序是:祭祀神龍、宣讀祭龍文、恭神迎龍、先生點相、畫龍點睛、參拜四方、成為真龍。之後舞龍的人高舉著龍到六龍的每條街道遊行,是為龍到六龍千家萬戶,將會人人消災除難,莊稼風調雨順。

大方六龍特色龍燈開燈儀式(圖片來自「小隱傳媒」)

正式的舞龍從正月初十開始,夜幕降臨,鑼鼓聲響動,火流星(用木炭裝於鐵絲紮成的筐內,用繩子拴住舞動如圓)划過一道道的雙圓,象徵團團圓圓,後面是緊跟的秧歌隊伍,踩高蹺的,舞蝦燈、魚燈的,劃旱船的,張蚌殼的跟著點子載歌載舞,大龍隨其後,「龍寶逗引,龍口不離;同心用力,互相默契;環環緊扣,勿失良機。」在技藝高超的舞龍人手中,通體透亮的「真龍」飛騰跳躍,忽而高聳,似飛衝雲端,忽而低下,象入海破浪,蜿蜒騰挪,煞是壯觀,真龍後面跟著的是草把龍,雖然沒有大龍的氣勢磅礴,卻也小巧輕靈,騰挪閃動,於細節處見真功夫,同時也是為舞大龍訓練後備隊員。是時,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少趕來觀光覽勝,家家張燈結彩,處處火樹銀花。街頭巷尾,人流潮湧,爆竹聲響,鑼鼓喧天,自製的黃煙自龍身下不斷湧出,板花不斷撒向龍燈。只見得龍寶溜溜旋轉,引得那霸氣十足的金龍在煙霧茫茫的人海中翻滾不止,使人感到「荊州絕勝風光處,龍迎瑞氣慶新春」。六龍龍燈遊藝活動的高潮在正月十五,家家戶戶亮出了各式各樣的花燈,龍燈花燈交相輝映,真箇是火樹銀花不夜天。六龍,真不愧為「龍燈之鄉」。

大方縣六龍鎮民間舞龍熱鬧非凡

六龍風景這邊好,荊州美譽名不虛傳;六龍這個文化古鎮——「詩詞之鄉」、「舞龍之鄉」、「豆乾之鄉」,正以矯健的背影穿越歷史的滄桑,正以崛起的雄姿,擁抱明天的太陽。

作者簡介

張弢,1970年12月生,貴州大方人。有小說和詩歌專集公開出版。貴州省作家協會會員,大方縣作家協會副主席。大學中文本科畢業,中學高級語文教師。曾當報社編輯,記者,機關文秘。現供職於大方縣第三中學。通訊地址:貴州省大方縣第三中學。電話13087860977,電子郵箱623799941)。

本文圖除標註外均由羅大富拍攝

文/張弢

編 輯:吳 芳

編 審:秦 恆

監 制:葉光良

總監製:朱光倫

更多新聞

  • 《黔西北記憶》欄目開篇語

  • 黔西北記憶 ① 美麗畢節我的家

  • 黔西北記憶② 畢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

  • 黔西北記憶③畢節古人類的足跡

  • 黔西北記憶④畢節的來源及建制沿革

  • 黔西北記憶 ⑤ 水西改土歸流的歷史過程

  • 黔西北記憶 ⑥ 「烏蒙磅礴走泥丸」用典追考

  • 黔西北記憶 ⑦ 革命老區黔西北

  • 黔西北記憶 ⑧ 「彝族古代百科全書」——《西南彝志》

  • 黔西北記憶⑨ 享譽全國的畢節市彝文文獻翻譯研究中心

  • 黔西北記憶 ⑩ 黔西北苗族遷徙路線圖

  • 黔西北記憶 ⑪ 黔西北苗族與蚩尤

  • 黔西北記憶⑫黔西北苗族的傳統節日

  • 黔西北記憶⑬ 豬拱箐:清末黔西北苗民起義的根據地

  • 黔西北記憶 ⑭ 畢節布依族的歷史與文化

  • 黔西北記憶 ⑮ 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

  • 黔西北記憶 ⑯ 畢節一中的前世今生

  • 黔西北記憶⑰ 畢節彝學研究院

  • 黔西北記憶⑱畢節市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綜述

  • 黔西北記憶 ⑲ 畢節「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設綜述

  • 黔西北記憶 ⑳ 西部大開發拉開序幕的地方——洪家渡

  • 黔西北記憶 ㉑ 烏江源頭在畢節

  • 黔西北記憶 ㉒ 畢節攝影史話

  • 黔西北記憶 ㉓ 畢節公路交通史話

  • 黔西北記憶 ㉔ 磅礴烏蒙萬裡路

  • 黔西北記憶 ㉕ 畢節飛雄機場建設始末

  • 黔西北記憶㉖皮皮翻翻及其它方言土語

  • 黔西北記憶㉗經典的畢節話薈萃

  • 黔西北記憶㉘驚世駭俗的畢節蘭花

  • 黔西北記憶㉙東漢南中第一名士——傅寶

  • 黔西北記憶㉚助諸葛亮南徵有功的彝族首領「濟火」

  • 黔西北記憶㉛奢香:明初著名彝族女政治家

  • 黔西北記憶 ㉜ 張諫:明代貴州第一個進士

  • 黔西北記憶 ㉝ 李世傑:清乾隆年間兵部尚書

  • 黔西北記憶 ㉞ 晚清重臣丁寶楨

  • 黔西北記憶 ㉟ 周素園:貴州辛亥革命元老

  • 黔西北記憶㊱ 中共貴州省工委第一任書記——林青

  • 黔西北記憶㊲錢壯飛:中共情報工作的「龍潭三傑」之一

  • 黔西北記憶 ㊴ 丁揚斌其人其詩

  • 黔西北記憶 ㊵ 餘達父:畢節歷史上傑出的文學家

  • 黔西北記憶㊶黔西北清朝著名女詩人周婉如

  • 黔西北記憶㊷畢節著名的民族資本家劉熙乙

  • 黔西北記憶 ㊹ 一代宗師王之和

  • 黔西北記憶 ㊺ 威寧籍苗族大學校長楊漢先

  • 黔西北記憶 ㊻ 威寧籍醫學博士張超倫

  • 黔西北記憶 ㊼ 朝鮮戰場上的二級戰鬥英雄劉興文

  • 黔西北記憶 ㊽ 打虎英雄羅學芳

  • 黔西北記憶㊾品讀畢節

  • 黔西北記憶㊿七星關

  • 黔西北記憶(51)七星關的來龍去脈

  • 黔西北記憶(52) 畢節倒天河是怎麼來的?

  • 黔西北記憶(53)畢節城區40餘萬人的「大水缸」——倒天河水庫

  • 黔西北記憶(54)@所有畢節人,「響水轟雷」名字的由來

  • 黔西北記憶(55)紗帽山的故事

  • 黔西北記憶(56)倒天河上的橋

  • 黔西北記憶(57)南關橋,老畢節城的地標建築

  • 黔西北記憶(58)畢節五龍橋的考證與傳說

  • 黔西北記憶(59)那些年畢節城裡人是怎樣過年的

  • 黔西北記憶(60)走近三百多年歷史的畢節一小

  • 黔西北記憶(61)打撈那些遺落在歲月裡的畢節老品牌

  • 黔西北記憶(62)畢節「人民劇場」:老畢節城最重要的地標建築

  • 黔西北記憶(63)畢節古城街道名稱初探

  • 黔西北記憶(64)爐火映紅鐵匠街

  • 黔西北記憶(65)畢節人民公園的歷史印記

  • 黔西北記憶(66) 回憶「炒米糖開水」的吆喝聲

  • 黔西北記憶(67):清代知名的畢節路氏翰林家族

  • 黔西北記憶(68)大屯土司莊園

  • 黔西北記憶 (69)大南山苗寨

  • 黔西北記憶(70)七星關沔魚河的傳說

  • 黔西北記憶(71) | 碧陽湖畔好風光 美文值得細欣賞

  • 黔西北記憶(72)品讀大方

  • 黔西北記憶(73)大方賦

  • 黔西北記憶(74)大方縣名的來源

  • 黔西北記憶(75)大方奢香博物館:薈萃彝族歷史文化精華

  • 黔西北記憶(76)貴州宣慰府——全省最大的彝族仿古建築

  • 黔西北記憶(77)獨家揭秘——「九洞天」的由來

  • 黔西北記憶(78) 林則徐與《大定府志》的故事

  • 黔西北記憶(79) 丁文江與貴州彝文古籍的淵源

  • 黔西北記憶(80)「貴州三寶」之大方漆器

  • 黔西北記憶(82) 大方三塔的神奇傳說

  • 黔西北記憶(83) 大方: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 黔西北記憶(84)大方: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

  • 黔西北記憶(85)大方燈謎 享譽全國

看完記得

點亮下方「贊」和

相關焦點

  • 黔西北記憶(95)黔西水西公園
    黔西北記憶 (69)大南山苗寨黔西北記憶(70)七星關沔魚河的傳說黔西北記憶(71) | 碧陽湖畔好風光 美文值得細欣賞黔西北記憶(72)品讀大方黔西北記憶(73)大方賦黔西北記憶(74)大方縣名的來源黔西北記憶(75)大方奢香博物館:薈萃彝族歷史文化精華黔西北記憶(76)貴州宣慰府——全省最大的彝族仿古建築黔西北記憶(77)獨家揭秘——「九洞天」的由來黔西北記憶(78) 林則徐與
  • 黔西北記憶(128)納雍猴兒關——冷兵器時代的自然屏障
    眼看白泥屯一時難克,吳三桂棄白泥屯,撥營起寨,率軍上馬鬃嶺,下沒天地,打公雞山,直搗城防脆弱的水西大本營臥這城(今納雍樂治鎮)。黔西北記憶(73)大方賦黔西北記憶(74)大方縣名的來源黔西北記憶(75)大方奢香博物館:薈萃彝族歷史文化精華黔西北記憶(76)貴州宣慰府——全省最大的彝族仿古建築黔西北記憶(77)獨家揭秘——「九洞天」的由來黔西北記憶(78) 林則徐與
  • 黔西北記憶(90)自古黔西一枝花,什麼是她的根杆枝葉花?
    黔西北記憶(63)畢節古城街道名稱初探黔西北記憶(64)爐火映紅鐵匠街黔西北記憶(65)畢節人民公園的歷史印記黔西北記憶(66) 回憶「炒米糖開水」的吆喝聲黔西北記憶(67):清代知名的畢節路氏翰林家族黔西北記憶(68)大屯土司莊園
  • 黔西北記憶(113)古建築·山水·名鎮
    請橫屏觀看織金平遠古鎮(圖源 織金文旅)古建築所依所憑的山與水,美在奇和秀。先說山的奇。黔西北記憶 (69)大南山苗寨黔西北記憶(70)七星關沔魚河的傳說黔西北記憶(71) | 碧陽湖畔好風光 美文值得細欣賞黔西北記憶(72)品讀大方黔西北記憶(73)大方賦黔西北記憶(74)大方縣名的來源
  • 黔西北記憶(114)織金洞發現始末
    黔西北記憶 (69)大南山苗寨黔西北記憶(70)七星關沔魚河的傳說黔西北記憶(71) | 碧陽湖畔好風光 美文值得細欣賞黔西北記憶(72)品讀大方黔西北記憶(73)大方賦黔西北記憶(74)大方縣名的來源黔西北記憶(75)大方奢香博物館:薈萃彝族歷史文化精華黔西北記憶(76)貴州宣慰府——全省最大的彝族仿古建築黔西北記憶(77)獨家揭秘——「九洞天」的由來黔西北記憶(78) 林則徐與
  • 黔西北記憶(70)七星關沔魚河的傳說
    妻子則扯住龍鬚,用雙腳猛踢龍肚。惡龍猛甩身體,夫妻二人死死抓住惡龍不放。惡龍想翻滾身體,壓死夫妻倆。就在龍翻身時,幹龍洞被龍身堵住的水滾滾噴出洞口,形成一條河流。>黔西北記憶㊿七星關賦黔西北記憶(51)七星關的來龍去脈黔西北記憶(52) 畢節倒天河是怎麼來的?
  • 黔西北記憶(65)畢節人民公園的歷史印記
    >黔西北記憶③畢節古人類的足跡黔西北記憶④畢節的來源及建制沿革黔西北記憶 ⑤ 水西改土歸流的歷史過程黔西北記憶 ⑥ 「烏蒙磅礴走泥丸」用典追考黔西北記憶 ⑦ 革命老區黔西北>黔西北記憶 ⑧ 「彝族古代百科全書」——《西南彝志》黔西北記憶⑨ 享譽全國的畢節市彝文文獻翻譯研究中心黔西北記憶 ⑩ 黔西北苗族遷徙路線圖黔西北記憶 ⑪ 黔西北苗族與蚩尤黔西北記憶⑫黔西北苗族的傳統節日黔西北記憶
  • 日本京都高臺寺試燈 「親子龍」海中飛騰(圖)
    點燈後的高臺寺人民網東京10月18日電:據日本《朝日新聞》網站報導,為了給豐臣秀吉祈冥福,由他的正室北政所修建的高臺寺(位於京都市東山區)於18日晚,在寺內進行了彩燈試燈。
  • 大方出名了!即將衝出亞洲、正式向世界發出邀請!
    騸雞點豆腐便主要以騸雞和豆腐作為主要的原料而調製的菜,豆腐入口即化,味道香鮮細嫩,味美無比。大方素有「中國皺椒之鄉」稱號,而大方宮保肉丁嫩,配合大方皺椒一起炒,辣香,是下飯首選。大方的繡球蹄筋做法:材料:響皮(乾貨店有賣),木耳,香菇,雞蛋皮,都切成絲,和肉沫一起捏成圓子,就構成了大方正宗繡球蹄筋。
  • 【徒步之旅】貴州大方縣六龍豆乾的製作
    徒步長徵路來到了貴州省的大方縣,近日[2020年10月8~9日]徒步進出六龍古鎮時,在G326(舊)國道兩旁看見多家製作豆乾的家庭作坊。
  • 專欄||黔西北美食地理
    「八大碗」菜餚品種數量「四盤四碗(各兩葷兩素)」或「八盤八碗」,開席時,通常是主菜依次上菜,吃完一道再上一道,保持菜餚溫度、新鮮和不浪費。食客飲酒品菜,最後吃飯,善飲者可盡興飲酒,直至宴席結束。「來客吃飯坐八仙桌,八仙桌邊上八人坐,上桌吃必上八大碗;」八大碗意即有八道菜,民間又稱「水八碗」,亦稱「流水席」。
  • 黔西北記憶(71) | 碧陽湖畔好風光 美文值得細欣賞
    黔西北記憶 ⑧ 「彝族古代百科全書」——《西南彝志》黔西北記憶⑨ 享譽全國的畢節市彝文文獻翻譯研究中心黔西北記憶 ⑩ 黔西北苗族遷徙路線圖黔西北記憶 ⑪ 黔西北苗族與蚩尤黔西北記憶⑫黔西北苗族的傳統節日黔西北記憶⑬
  • 銅梁:以龍為魂 喚醒沉睡的巴嶽山
    俯瞰巴嶽山巴嶽山以山秀林茂、巖險石奇、泉美寺幽而聞名遐邇。其遠觀如汲水臥龍,蜿蜒曲折,被譽為「巴嶽遊龍」,素來是「重慶小十景」之一。巴嶽山更是銅梁龍文化精髓傳承體驗之地。這裡有天造的山、地設的水;這裡有四季的花海;這裡有千古不變的愛情傳說;這裡還有中華龍文化的代表……可以說,「龍」即是巴嶽山之「魂」。未來,巴嶽山所在景區將是「中華龍鄉」的城市新名片。那麼,如何凸顯巴嶽龍山之文化精髓?
  • 黔西北記憶(115)水西名樓——織金財神廟
    而且其選址定位、設計結構、裝飾色彩,都具有顯著的地方民族特色,具有上乘的文化品位,不愧為黔西北水西地區絕無僅有的一個古建築奇觀。我們先看選址方面。清朝康熙五年(1666),織金開始建置平遠府城。而財神廟的選址則出於這麼一種考慮:大家可能已經知道,織金城內外有泉水108處,又有兩條河交匯於這裡,按易經學說的觀點,顯然是水旺克火,呈現了陰盛陽衰的偏差,這就不利於城中的安全和發展。城內諸多泉水中,又以黑龍潭的位置最為要害。也就是說,在八卦艮位不能有這處龍潭。民間也傳說黑龍潭中有條孽龍,隨時可能拱翻地殼,使全城陷塌入潭中。
  • 60元檔最大氣的3款煙,第一款高雅大方,第三款適合「龍的傳人」
    60元檔最大氣的3款煙,第一款高雅大方,第三款適合「龍的傳人」鑽石(避暑山莊) 這款鑽石(避暑山莊)的包裝簡直是太漂亮了,康熙帝手書的避暑山莊的牌匾藍底金字,以煙波致爽殿的全景圖為主圖案,色調高雅,大方得體。
  • 逛龍文化公園,品華夏龍文化
    走到龍文化公園的門口映入眼帘的就是雕刻有「飛騰四海」四個字的石碑十分大氣磅礴騰飛在石柱上的兩條龍看起來也甚至別致無法自拔「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中華第一龍」的出土讓龍城濮陽深深地打上了「龍」的烙印漫步在這裡,心中湧現的,便是那作為龍的傳人的自豪與驕傲
  • 奇先生妙小姐中國探險記:尋找中國龍
    奇先生妙小姐來中國大探險了!《尋找中國龍》是「童話之父」哈格裡維斯送給中國孩子的新年禮物,講述了90個風趣幽默的小人兒來中國尋找中國龍的故事,他們將陪孩子們一起開啟冒險之旅,歡歡喜喜過大年!幸運小姐和朋友們去美術館參觀,他們被一副龍的畫作所震撼。於是,大家決定一起去往中國尋找真正的中國龍。在中國,龍出現得最多的地方就是皇宮,故宮的欄杆上、臺階上、大殿上……雕刻著大大小小的龍,它們形態各異,但都不是真的。
  • 逛濮陽龍文化公園,品華夏龍文化
    映入眼帘的就是雕刻有「飛騰四海」四個字的石碑十分大氣磅礴騰飛在石柱上的兩條龍看起來也甚至別致精雕細刻、栩栩如生的飛龍龍文化公園風景秀麗、綠樹成蔭「龍」的文化更是處處可見「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中華第一龍」的出土讓龍城濮陽深深地打上了「龍」的烙印漫步在這裡,心中湧現的,便是那作為龍的傳人的自豪與驕傲
  • 微信頭像分享:金龍飛騰躍四海,我們都是龍的傳人
    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龍更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圖騰,龍給我們帶來了和諧,是國人的榜樣。龍象徵著國人對自由完美的追求和嚮往,所以我們都是龍的傳人,龍的後代。龍是我們的祖先,我們要時時刻刻向中國龍學習。
  • 歷史上關於龍出現的記載,什麼情況下可以看見龍?
    《說文》裡有對龍的描寫:「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朙。能細能巨。能短能長。」到了《三國演義》裡的曹操說得更詳細:「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方今春深,龍乘時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