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北記憶(113)古建築·山水·名鎮

2020-11-17 雲上畢節

織金古城,是貴州的歷史文化名鎮。織金洞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中的名勝區,指的就是織金古城。名鎮之名,名勝之名,或許更多得益於她的古建築,得益於古建築與山水的和諧之美。

請橫屏觀看

織金平遠古鎮(圖源 織金文旅)

翻開《平遠州志》(織金古稱平遠),織金古城可謂古建築山水各一半,名勝古蹟多達70餘處,據稱甚於省城貴陽。其中名氣大的就有「四庵」、「四寺」、「四閣」、「四祠」、「八大廟」、「三塔」、「十一橋」,且為明清所建,多是康乾盛世構建。古建築民居也是鱗次櫛比,只是今天幾乎被鋼筋水泥建築所取代。其實民居的紅黑二色也很有特色,紅色板壁窗戶,精雕細刻,與黑色的梁柱枋簷嵌鑲,造型古樸,斜面屋頂小青瓦,使民居平添了幾分輕盈的動感。不過,今天只有殘存和恢復下來的十餘處古建築,尚可為我們展示古鎮的風採了。

請橫屏觀看

織金平遠古鎮(圖源 織金文旅)

古建築所依所憑的山與水,美在奇和秀。先說山的奇。名鎮十餘平方公裡的面積宛若一張荷葉被群山環抱,環鎮西、南一帶,地高山遠,從鳳凰山至鬥篷山,峻岭橫亙,氣勢如高原雪山,天際輪廓線如懷素草書急走,可謂雄奇。環鎮東、北一帶,由白馬山、古佛山到墨峰山,山巒起伏,層層疊疊,頗似桂林山峰氣象,天際輪廓線似右軍行書飄逸輕柔,可渭俊奇。

而其山巒幽谷中,又有如「穿洞流雲」、「榜山東掛」、「神龍蟄影」、「呂祖仙蹤」、「三石連標」、「日落碑現」等山景奇觀。名鎮四周至鎮中,魚山、東山、西山、龜山及圭峰、玉屏、虎丘等諸山拔地而起,勻布鎮中,空靈突兀,像江南園林山石的放大,或精妙雅致,或玲瓏剔透,可謂秀奇。再說水的秀,一水蜿蜒南來,在曲岸秀巖間徐徐北去,把名鎮分為東、西兩城,河邊清泉處處,城內碧潭玉綴,又有如「雙潭對鏡」、「文浪北騰」、「雙流激浪」、「三潭滾月」、「回龍湧瀑」等水景與空濛的山色相映襯。難怪遊人流連忘返,發出「泉城」、「小桂林」之嘆。

織金縣城一角(圖源 織金髮布)

在這般奇山秀水間精構的名鎮古建築,可謂天作之合,造化獨鍾。我們見不到昔日鎮中依山必構寺閣,傍水必建廟宇的造園盛景,但在僅存的拱橋、石塔、廟宇間,或揣摸她的立意,或賞析她的布局,或考察她的選址,或品評她的借景,或感受她的色彩質地、尺寸比例,都可領略到古建築的悠悠古韻。

貫城河上有五座石拱橋。其中的奢香橋、回龍橋、新橋是步行橋,建於清代,都用當地的白綿石修建,形如彎弓,凌波而臥,古樸而厚重,借景構圖生動靈巧而豐富。奢香橋與回龍橋相距不過百米,卻因河道彎曲而不能相望,但兩橋卻鄰借東岸秀巖上綠樹掩映的鬥姆閣古建築群,俯借橋洞下潺潺碧波,側借岸邊橋頭蕭蕭梧桐,遠借後方白馬山文明塔。

橋(圖源 織金髮布)

借景之妙,妙在融形、聲、色、香為一立體畫面,加之遠景背襯,頓顯恢弘開闊。而新橋距「回龍湧瀑」數十步,觀瀑如玉碎而下,轟蕩如鼓,可謂一絕。原本以連接交通、方便行人為功能的石拱橋,因了借景之妙,橫生藝術趣味。即使你任意在橋頭河岸綠蔭下選坐一白色帳篷,品嘗香辣涼爽的蕎涼粉,也會滋生出「小橋流水人家」的古趣來。

前面提到的文明塔,倒也值得一書。名鎮西曾有萬魁塔,北曾有九霄塔,南曾有文明塔。後來恢復的唯有文明塔。塔以扇形白綿石構成圓錐狀,塔高10餘米,塔身分六級,六級雲盤如玉帶環繞。塔屹立於白馬山上,宛若巨筆書空,故有「南筆增輝」的美譽。

織金南門文明塔(圖源網絡)

你盡可披襟塔下,一覽名鎮全貌;但文明塔的妙處卻更在於鎮中觀塔。從鎮外東南西北四路入城,你都可遠眺石塔雄姿;即使在鎮中街頭巷尾,你也常可仰見石塔威儀;或漫步橋頭,或遊憩潭邊,或小依廟欄亭柵,石塔都會不時為你遠襯出一派空靈,襯出一片怡然,讓你的心境在審美的視覺空間中延伸。

石塔的這種妙趣實在是因了她的選址之妙。選址太低,石塔便孤然成景,難以融入審美視覺,太高又顯壓抑難以相融,太遠又太虛無縹緲難以相親,太近又太過逼仄難以超脫。文明塔卻是雄屹名鎮東南一帶山巒的盡頭,距名鎮遠近高低適中,且空間開闊曠達,足以任你環顧,仰望,平視,遊目騁懷。石塔成了環鎮諸山的一個風景標誌,裝點了名鎮的生活空間,成了名鎮人的一個永恆情結、思鄉情結。難怪恢復重建古塔,即使身處異鄉的遊子們也都慷慨解囊。

雲霧繚繞的織金東山(圖源網絡)

園林構建最精粹的,當是名鎮的廟宇寺閣。若說魚山與古建築,憑藉東山寺、文昌閣為近景,憑藉文明塔為遠景,增添了幾分藝術氛圍的話,那她本身的構建就堪稱藝術精品。這個精品的構建之美,美在利用且住亭、山門和黑神廟在面積狹小的山腰、山頂布局組合成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暗到明的空間,給你突然的驚喜,使你在有限空間中產生以小見大的美感。山腰石徑旁的且住亭造型獨特,讓你小憩以調節身心,仰視山門,綠樹紅瓦逸出卻不見真容。

進山門曲行數步是黑神廟與碧琉璃精舍組成的一小天井,古樹水池相映成趣,幽靜安閒。穿出黑神廟前後門洞,便感豁然開朗,別是一番光景。左側藏書樓傍古木魚塘而建,山巔為濟賑亭,體態雄奇,與先前的且住亭大小、高矮對比,首尾呼應。魚山古建築組合的空間變化自由而不規則,含蓄而不失簡潔,給人以輕鬆活潑的感覺,不似東山迎面就是規則方正的正殿,且與其後殿等建構成梯級四合天井,給人以莊嚴肅穆的空間感覺。

織金奎閣(圖源網絡)

同以魚山、東山和塔山為借景的文昌閣和隆興寺相去不遠,都以傍山構建為特點。古閣古寺春晴秋日飛閣流丹、水閣一色的景致固然宜人,月夜光景更是絕妙無比。文昌閣古建築群所臨的大小雙潭,田疇相隔,月輝相映如鏡,稱「雙潭對鏡」;而隆興寺古建築群所憑三潭如鼎足,中有土丘,登丘觀潭,月影逐波,稱「三潭滾月」。一「滾」一「對」,動靜相宜。借皎月的光影色,融古建築於撲朔迷離之中,構建了一個令人心醉神迷的夢幻境界。

回過神來,我們應該去拜謁一下名鎮以北10餘公裡處附巖而建的保安古寺。古寺因年久失修,少有遊人,但其古建築明珠的璀璨,至今仍誘惑著愛美的人們。

織金保安寺(圖源網絡)

保安寺古建築群的妙,妙在古建築與山與洞構建的立體感和層次感。你怎麼會想像得出:仿佛飛來的兩座孤峰,相互合抱,中空成一高一低的兩洞,西洞低,南洞高。二重簷、四角、四廊的保安寺於西洞口坐北朝南,入洞右轉上方出南洞,二重簷、六角攢尖頂的觀音閣建於洞口,往東北直上是地母廟。利用方向不同,層次不同的兩個洞口,巧布三幢三層古建築,既有環峰依洞而建的立體感,又有錯落有致的層次感。而以洞連接古建築,以古建築的實和明與洞的虛和暗相對比,以暗託明,以虛襯實,可謂妙趣橫生。假如雲霧吐納於洞口,繚繞於翼角,便兼有了以動顯靜的藝術效果。

古人以「雲洞天開」點題,算是出神入化了。且不說古寺臨仲磯河而建,借碧波石橋翠柳,又將古寺山景映襯得更加亮麗多彩。難怪國內知名古建築專家張開濟驚嘆:「保安寺古建築群真是妙不可言,這個例子,在清華大學上課的時候,是一個很好的教材。」

織金財神廟(圖源網絡)

如果說名鎮古建築精品迭出,需有一個標誌,財神廟便堪稱這個標誌了。

這既因為她雄踞城中的地理位置,也因為她國內無雙的建築特色。財神廟不依山也不傍水,卻在城中南北大街的彎道處,壘高基礎而建。其威臨四下,俯視全城,樞紐交通,很有「襟三江而帶五湖」的氣派。這幢始建於明末清初的古建築,坐北朝南,體量宏大,五間四層四重簷,二三四層逐漸縮小,呈寶塔狀。最為奇特的是,她的屋頂有三十八脊、十八翼角,多姿多彩,富於變化。

南望財神廟,端立街頭,巍峨壯觀,儼然名鎮門樓,從通往廟宇的東西北街巷仰望財神廟,形似三個重疊的「△」,翼角凌空,生機勃發。登高而觀,財神廟氣宇超群,獨領風騷。名鎮與財神廟是這樣的難以分別,以至於我們說織金必言財神廟,見財神廟便算到了織金城。著名古建築專家單士元感嘆:「織金財神廟是特殊古建築,在國內還沒有見過,只有日本大阪的天壽閣與此類似。」兩幢古建築的關係未見考證,但日本古建築文化的源頭在中國,卻是沒有疑義的事實。

織金財神廟(圖源 織金融媒體)

名鎮古建築的構建之美,還美在她豐厚的歷史文化內涵。你盡可徘徊古建築之間,咀嚼回味那與古建築相關相連的神話傳奇、名人遺風、宗教玄思、詩詞楹聯……延伸和豐富你的審美時空。

文明塔和財神廟由來的神話傳奇,頗有幾分以人為本的意味。財神廟處原是一黑龍潭,因潭中黑龍戲水成災,有淹城之險,百姓求助一遊方道人念咒封潭,並捐資建廟鎮之,如今倒成了求財的善所。

文明塔卻是因塔下白馬山曾化為白馬作怪,偷食莊稼,百姓籌建隱形八卦塔鎮壓,總取「八卦」、「六十四卦」、「三十六天罡」壓之入「十八層地獄」之意。據說,東山寺鐘樓內原懸巨鍾系一名匠所鑄,鍾成臨行吩咐,待其行遠再撞,行至何處,響傳何處。住持忍耐不住撞鐘,匠人方至名鎮40餘裡外的八步鎮,鐘聲亦止於此。

東寺晚鐘(圖源網絡)

名人留與古建築山水的遺蹟,給我們更多的是驚嘆和感佩。在丁公祠的斷垣殘牆邊,追憶清代名臣丁寶楨治理黃患、開通西南鹽道、智斬安德海馳名海內的勳績;在奢香橋頭、鬥姆閣裡,遙想明代奢香夫人撫民安邊、威震西南的巾幗英氣……頓生「地靈人傑」的豪情。識讀清代著名書法家嚴寅亮為魚山所題的「惠此南國」匾額,聯想同是此君所題的「頤和園」匾額,思緒匯入茫茫歷史長河。

古建築卻更多滲透著濃厚的宗教氛圍。說「天下名山僧佔多」,名鎮的名山名水可謂處處「僧」多。這裡的「僧」成了宗教文化的化身,宗教用它的神秘性,往往要尋一方奇山異水寶地構築自己的寺廟,以超過民居的體量氣勢,構建森嚴的形象,教化天下,拯救眾生。這倒成了古建築藝術的一件盛事。以至於儘管昔日名鎮寺閣廟亭已鍾暗煙稀,我們仍然感受到她那種震撼心靈的肅穆。

織金文廟(圖源 織金髮布)

自然,今天我們遊保安寺、玉皇閣,遊東山、魚山,不是去崇拜宗教的廟宇,而是去崇拜古建築藝術的廟宇,崇拜美的廟宇。但玉皇閣中融道、佛、儒為一體的文化色容,魚山藏書樓集基督教建築風格和佛、道文化為一樓的開放胸襟,或許會給我們歷史的反思和現實的啟迪。而鐫刻於處處廟宇的檻聯匾額,交織著道家的超逸、佛家的悲憫和儒家的濟世,也留與我們無窮的回味。

一位哲學家說:「沒有古建築的民族是寒磣、膚淺的民族,沒有古建築的城市是沒有歷史厚重感的城市。」識讀名鎮古建築,我們的感覺何曾不是這樣。

織金大峽谷(圖源 織金髮布)

名鎮古建築與山水的營構之美,實在如詩如畫如音樂。我曾經遊覽過古羅馬的許多大理石古建築,驚嘆於她崇高的體量、永恆的柱式和穹頂之美,那是西方古建築藝術之源,也是詩是畫是樂,卻相對獨立,自成一體。或許是採用石、木構件的差異,抑或是中西文化的不同,她不似名鎮古建築的通透和開放,不似名鎮古建築與山水自然的溝通、交觸,並把詩畫音樂融為一個整體。

鳳凰溼地公園(圖源 織金髮布)

固然,名鎮古建築與山水的構建,會讓你領略到有如詩的排列和意蘊,石拱橋組景的雅致,文昌閣構圖的清新,「雲洞天開」的精妙,財神廟的奇特,不正是一首首意境各異的詩?會讓你觀賞到如畫的構圖和色彩,白石構建的橋塔,紅黑二色的廟宇寺閣,與青山碧水綠樹相映,不正是一幅幅畫嗎?還會讓你感受到有如音樂的節奏和韻律。文明塔和財神廟四層四級,逐層逐級按比例向上收縮,依強弱節奏變化,仿佛一串串律動的音符;而魚山造景以且住亭為低音,一波三折,於濟賑亭,形成高潮,不正是一曲曲「凝固的音樂」?

但你更需要調動所有的視覺、聽覺、感覺、嗅覺、觸覺,融入古廟、石橋、綠柳、波聲、花香組合成的色彩的詩、流動的詩,立體的畫、有聲的畫,凝固的音樂、形象的音樂。

織金飯店(童婧 攝)

這是何等寫意而抒情的詩畫音樂!又是何等蘊含哲理的詩畫音樂!她體現了一種時代精神、時代的科學技術、審美趣味和價值追求,她更體現了中國「天人合一」的傳統哲學,這一超時代的千年主題。這個主題在如詩如畫如樂的古建築構建中,形象化了,藝術化了。借古建築溝通人與山水的情感,古建築成了人的情感熱點,借山水抒寫人的胸襟,山水成了人的感情寄託:天人合一,物我一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我見青山多嫵媚,青山見我應如是。」這是人與自然的和諧,這是生態的和諧,這是美的和諧。我們永遠都會感動於這和諧,更應懂得珍惜和維護這和諧,勇於追求和創造這和諧。難忘啊,名鎮的古建築與山水。

織金縣城(圖源 織金融媒體)

作者簡介

袁華,織金人,現任多彩貴州文化產業發展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

文/袁華

編 輯:吳春妹

編 審:鄒江川

監 制:葉光良

總監製:朱光倫

更多新聞

  • 《黔西北記憶》欄目開篇語

  • 黔西北記憶 ① 美麗畢節我的家

  • 黔西北記憶② 畢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

  • 黔西北記憶③畢節古人類的足跡

  • 黔西北記憶④畢節的來源及建制沿革

  • 黔西北記憶 ⑤ 水西改土歸流的歷史過程

  • 黔西北記憶 ⑥ 「烏蒙磅礴走泥丸」用典追考

  • 黔西北記憶 ⑦ 革命老區黔西北

  • 黔西北記憶 ⑧ 「彝族古代百科全書」——《西南彝志》

  • 黔西北記憶⑨ 享譽全國的畢節市彝文文獻翻譯研究中心

  • 黔西北記憶 ⑩ 黔西北苗族遷徙路線圖

  • 黔西北記憶 ⑪ 黔西北苗族與蚩尤

  • 黔西北記憶⑫黔西北苗族的傳統節日

  • 黔西北記憶⑬ 豬拱箐:清末黔西北苗民起義的根據地

  • 黔西北記憶 ⑭ 畢節布依族的歷史與文化

  • 黔西北記憶 ⑮ 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

  • 黔西北記憶 ⑯ 畢節一中的前世今生

  • 黔西北記憶⑰ 畢節彝學研究院

  • 黔西北記憶⑱畢節市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綜述

  • 黔西北記憶 ⑲ 畢節「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設綜述

  • 黔西北記憶 ⑳ 西部大開發拉開序幕的地方——洪家渡

  • 黔西北記憶 ㉑ 烏江源頭在畢節

  • 黔西北記憶 ㉒ 畢節攝影史話

  • 黔西北記憶 ㉓ 畢節公路交通史話

  • 黔西北記憶 ㉔ 磅礴烏蒙萬裡路

  • 黔西北記憶 ㉕ 畢節飛雄機場建設始末

  • 黔西北記憶㉖皮皮翻翻及其它方言土語

  • 黔西北記憶㉗經典的畢節話薈萃

  • 黔西北記憶㉘驚世駭俗的畢節蘭花

  • 黔西北記憶㉙東漢南中第一名士——傅寶

  • 黔西北記憶㉚助諸葛亮南徵有功的彝族首領「濟火」

  • 黔西北記憶㉛奢香:明初著名彝族女政治家

  • 黔西北記憶 ㉜ 張諫:明代貴州第一個進士

  • 黔西北記憶 ㉝ 李世傑:清乾隆年間兵部尚書

  • 黔西北記憶 ㉞ 晚清重臣丁寶楨

  • 黔西北記憶 ㉟ 周素園:貴州辛亥革命元老

  • 黔西北記憶㊱ 中共貴州省工委第一任書記——林青

  • 黔西北記憶㊲錢壯飛:中共情報工作的「龍潭三傑」之一

  • 黔西北記憶 ㊴ 丁揚斌其人其詩

  • 黔西北記憶 ㊵ 餘達父:畢節歷史上傑出的文學家

  • 黔西北記憶㊶黔西北清朝著名女詩人周婉如

  • 黔西北記憶㊷畢節著名的民族資本家劉熙乙

  • 黔西北記憶 ㊹ 一代宗師王之和

  • 黔西北記憶 ㊺ 威寧籍苗族大學校長楊漢先

  • 黔西北記憶 ㊻ 威寧籍醫學博士張超倫

  • 黔西北記憶 ㊼ 朝鮮戰場上的二級戰鬥英雄劉興文

  • 黔西北記憶 ㊽ 打虎英雄羅學芳

  • 黔西北記憶㊾品讀畢節

  • 黔西北記憶㊿七星關

  • 黔西北記憶(51)七星關的來龍去脈

  • 黔西北記憶(52) 畢節倒天河是怎麼來的?

  • 黔西北記憶(53)畢節城區40餘萬人的「大水缸」——倒天河水庫

  • 黔西北記憶(54)@所有畢節人,「響水轟雷」名字的由來

  • 黔西北記憶(55)紗帽山的故事

  • 黔西北記憶(56)倒天河上的橋

  • 黔西北記憶(57)南關橋,老畢節城的地標建築

  • 黔西北記憶(58)畢節五龍橋的考證與傳說

  • 黔西北記憶(59)那些年畢節城裡人是怎樣過年的

  • 黔西北記憶(60)走近三百多年歷史的畢節一小

  • 黔西北記憶(61)打撈那些遺落在歲月裡的畢節老品牌

  • 黔西北記憶(62)畢節「人民劇場」:老畢節城最重要的地標建築

  • 黔西北記憶(63)畢節古城街道名稱初探

  • 黔西北記憶(64)爐火映紅鐵匠街

  • 黔西北記憶(65)畢節人民公園的歷史印記

  • 黔西北記憶(66) 回憶「炒米糖開水」的吆喝聲

  • 黔西北記憶(67):清代知名的畢節路氏翰林家族

  • 黔西北記憶(68)大屯土司莊園

  • 黔西北記憶 (69)大南山苗寨

  • 黔西北記憶(70)七星關沔魚河的傳說

  • 黔西北記憶(71) | 碧陽湖畔好風光 美文值得細欣賞

  • 黔西北記憶(72)品讀大方

  • 黔西北記憶(73)大方賦

  • 黔西北記憶(74)大方縣名的來源

  • 黔西北記憶(75)大方奢香博物館:薈萃彝族歷史文化精華

  • 黔西北記憶(76)貴州宣慰府——全省最大的彝族仿古建築

  • 黔西北記憶(77)獨家揭秘——「九洞天」的由來

  • 黔西北記憶(78) 林則徐與《大定府志》的故事

  • 黔西北記憶(79) 丁文江與貴州彝文古籍的淵源

  • 黔西北記憶(80)「貴州三寶」之大方漆器

  • 黔西北記憶(82) 大方三塔的神奇傳說

  • 黔西北記憶(83) 大方: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 黔西北記憶(84)大方: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

  • 黔西北記憶(85)大方燈謎 享譽全國

  • 黔西北記憶(86)大方六龍:山奇水秀·詩詞享譽·豆乾味美·龍燈飛騰

  • 黔西北記憶(87)品讀黔西

  • 黔西北記憶(88)黔西賦

  • 黔西北記憶(89)黔西縣名的來源

  • 黔西北記憶(90)自古黔西一枝花,什麼是她的根杆枝葉花?

  • 黔西北記憶(91)黔西觀音洞遺址:中國舊石器文化的三個代表之一

  • 黔西北記憶(92)「全能大儒」王陽明與黔西象祠的淵源

  • 黔西北記憶(93)重建黔西象祠記

  • 黔西北記憶(94)李世傑與水西文化

  • 黔西北記憶(95)黔西水西公園

  • 黔西北記憶(96)黔劇的發源地——黔西縣

  • 黔西北記憶(97)黔西花燈

  • 黔西北記憶(98)貴築藩屏讀大關

  • 黔西北記憶(99)嶽紅霞:刀剪飛舞鏤刻出精彩人生

  • 黔西北記憶(100)品讀金沙

  • 黔西北記憶(101)金沙賦

  • 黔西北記憶(102)金沙縣名的來源

  • 黔西北記憶(103)金沙立縣的來龍去脈

  • 黔西北記憶(104)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金沙清池「江西會館」

  • 黔西北記憶(105)黔西北石雕藝術寶庫——金沙敖氏和羅氏墓群石刻

  • 黔西北記憶(106)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金沙儺戲(慶壇)

  • 黔西北記憶(107)鹽茶古鎮——金沙清池鎮

  • 黔西北記憶(108)金沙醬香型白酒的前世今生

  • 黔西北記憶(109)金沙名儒方伯鸞先生二三事

  • 黔西北記憶(110)品讀織金

  • 黔西北記憶(111)織金賦

  • 黔西北記憶(112)織金縣名溯源


看完記得

點亮下方「贊」和

相關焦點

  • 黔西北記憶(128)納雍猴兒關——冷兵器時代的自然屏障
    黔西北記憶(63)畢節古城街道名稱初探黔西北記憶(64)爐火映紅鐵匠街黔西北記憶(65)畢節人民公園的歷史印記黔西北記憶(66) 回憶「炒米糖開水」的吆喝聲黔西北記憶(67):清代知名的畢節路氏翰林家族黔西北記憶(68)大屯土司莊園
  • 黔西北記憶(114)織金洞發現始末
    黔西北記憶(63)畢節古城街道名稱初探黔西北記憶(64)爐火映紅鐵匠街黔西北記憶(65)畢節人民公園的歷史印記黔西北記憶(66) 回憶「炒米糖開水」的吆喝聲黔西北記憶(67):清代知名的畢節路氏翰林家族黔西北記憶(68)大屯土司莊園
  • 黔西北記憶(70)七星關沔魚河的傳說
    >黔西北記憶 ⑲ 畢節「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設綜述黔西北記憶 ⑳ 西部大開發拉開序幕的地方——洪家渡黔西北記憶 ㉑ 烏江源頭在畢節黔西北記憶 ㉒ 畢節攝影史話黔西北記憶 ㉓ 畢節公路交通史話黔西北記憶 ㉔ 磅礴烏蒙萬裡路
  • 黔西北記憶(95)黔西水西公園
    >黔西北記憶(58)畢節五龍橋的考證與傳說黔西北記憶(59)那些年畢節城裡人是怎樣過年的黔西北記憶(60)走近三百多年歷史的畢節一小黔西北記憶(61)打撈那些遺落在歲月裡的畢節老品牌黔西北記憶(62)畢節「人民劇場」:老畢節城最重要的地標建築
  • 黔西北記憶(65)畢節人民公園的歷史印記
    >黔西北記憶 ⑲ 畢節「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設綜述黔西北記憶 ⑳ 西部大開發拉開序幕的地方——洪家渡黔西北記憶 ㉑ 烏江源頭在畢節黔西北記憶 ㉒ 畢節攝影史話黔西北記憶 ㉓ 畢節公路交通史話黔西北記憶 ㉔ 磅礴烏蒙萬裡路
  • 黔西北記憶(90)自古黔西一枝花,什麼是她的根杆枝葉花?
    黔西北記憶(53)畢節城區40餘萬人的「大水缸」——倒天河水庫黔西北記憶(54)@所有畢節人,「響水轟雷」名字的由來黔西北記憶(55)紗帽山的故事黔西北記憶(56)倒天河上的橋黔西北記憶(57)南關橋,老畢節城的地標建築
  • 黔西北記憶(86)大方六龍:山奇水秀·詩詞享譽·豆乾味美·龍燈飛騰
    黔西北記憶(53)畢節城區40餘萬人的「大水缸」——倒天河水庫黔西北記憶(54)@所有畢節人,「響水轟雷」名字的由來黔西北記憶(55)紗帽山的故事黔西北記憶(56)倒天河上的橋黔西北記憶(57)南關橋,老畢節城的地標建築
  • 黔西北記憶(71) | 碧陽湖畔好風光 美文值得細欣賞
    >黔西北記憶㊿七星關賦黔西北記憶(51)七星關的來龍去脈黔西北記憶(52) 畢節倒天河是怎麼來的?黔西北記憶(53)畢節城區40餘萬人的「大水缸」——倒天河水庫黔西北記憶(54)@所有畢節人,「響水轟雷」名字的由來黔西北記憶(55)紗帽山的故事黔西北記憶(56)倒天河上的橋黔西北記憶(57)南關橋,老畢節城的地標建築
  • 黔西北記憶(115)水西名樓——織金財神廟
    而且其選址定位、設計結構、裝飾色彩,都具有顯著的地方民族特色,具有上乘的文化品位,不愧為黔西北水西地區絕無僅有的一個古建築奇觀。我們先看選址方面。清朝康熙五年(1666),織金開始建置平遠府城。▲夜幕下的織金財神廟金碧輝煌(圖片來源:織金融媒體)那麼,在這個位置又為什麼修建財神廟而不修建其他什麼廟宇呢?這財神廟雖然稱之為廟,但它在本質上屬於民間文化。按民間的說法,財神爺名叫趙公明,被玉皇大帝封為玄壇元帥。其職權為策權三界、巡察五方、提點九州,其能力可驅雷馭電、呼風喚雨、除病祛邪、保天下平安,加上又善斷公道、主持正義,更能保虔心向善的人們發財致富。
  • 江西金溪崇麓村:山清水秀,古韻悠悠(組圖)
    2020年9月8日,江西省撫州市金谿縣合市鎮崇麓村成片的古建築千年古縣江西省撫州市金谿縣現存古村落眾多,其中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名鎮)7個、中國傳統村落42個。金谿縣合市鎮崇麓村位於風景如畫的崇嶺腳下,整村由中心區域向東南西北呈帶狀分布;整體格局契合山水,界面豐富,完整度比較高。該村始建於宋朝末年,距今已有800多年歷史,於2018年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村內現遺存歷史街巷7條、古井2處、古宅眾多。
  • 黔西北記憶(55)紗帽山的故事
  • 專欄||黔西北美食地理
    是國務院批准的「開發扶貧、生態建設、人口控制」試驗區;是西部大開發拉開序幕的地方。原生態的高原綠色食品更是值得借鑑與深入再深入的挖掘、創新和利用。筆者事先根據交通網擬定了一條既能涵蓋黔西北特色,又節約時間和方便進出的線路。
  • 一網打盡黔西北山水溶巖奇觀
    >貴州,是一個神秘又多樣精彩的省份值得你不斷探索,發現不同的驚喜01一網打盡黔西北山水溶巖精品大環線
  •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山水篇(六十三)
    圖源:廬江記憶裡的鄉味雙獅山位於岱鰲山群峰之中,一雌一雄兩隻獅子。山水相映才秀美。岱鰲山森林密布,生態環境優美,許多溪流匯集於山腳之下,形成曾莊水庫、江莊水庫和漢塘水庫。方圓幾十裡的岱鰲風光濃縮於這三座水庫之中,美不勝收。
  • 探尋|那些掩藏在千年歷史裡的文化古鎮(上)
    、景觀及燈光設計等,結合新消費、新基建、夜遊經濟為景區旅遊產業升級賦能,為景區古建築、文化舊址、人文街區、文化景觀注入新的生命活力的同時,亦為小鎮重新拾起那些曾經被遺忘的光輝歲月和記憶。天上宮(玉佛寺)九宮十八廟,十八條古街巷,布局嚴謹的明清風格民居,展現出李莊厚重的古建築文化和歷史底蘊
  • 福州古建築的歷史記憶
    習近平總書記在17年前的《〈福州古厝〉序》(以下簡稱「序」)中開宗明義寫到,「福州的古建築是構成歷史文化名城的要素之一」;特別強調在重視經濟發展的同時,「要重視生態環境、人文環境的保護」「保護好古建築、保護好文物就是保存歷史,保存城市的文脈,保存歷史文化名城無形的優良傳統」。這充分體現了在城市建設的進程中,保護好古建築、保護好傳統街區、保護好文物、保護好名城的重要性。
  • 江西金溪:雨中古村遊人多(組圖)
    據金谿縣老屋辦負責人介紹,目前,該縣仍較好保存著古建築成片、格局比較完整的明清古村落100多個、明清古建築達1.1萬餘幢。其中,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名鎮)7個、中國傳統村落42個,素有「一座沒有圍牆的古村落博物館」之美譽。近年來,該縣持續推進古村保護與開發,加緊修繕了一批珍貴古建築、挖掘了一批特色文化、培育了一批古村業態,探索出一條獨具特色的古村保護和活化利用之路,促進了古村旅遊業蓬勃發展。
  • 巴渝歷史名鎮的翹楚,山水風俗獨「蜀」一枝,引國畫大師為此作畫
    這裡的石板街跌宕起伏,曲折幽深;這裡的土家吊腳樓,懸空託起、氣勢恢宏,被譽為「絕壁上的音符」,這裡的古建築如藝術群雕,堪稱古建築史上的珍品,這裡也是著名國畫大師吳冠中畫作中的《老街》。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 尋鎮福建南平|元坑古鎮,文昌橋閣靜美,理學名鎮璀璨
    地處福建省西北南平順昌縣西南部,入選第五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元坑古鎮向來商貿繁華,人文鼎盛,閩江三大支流之一的富屯溪貫穿境內,早在明、清時期就是古代閩西北的交通要衢。元坑古鎮,也是閩北乃至福建地區最為重要的理學名鎮之一。宋代著名理學家楊時、遊酢的遊歷之地,也是朱熹得意門生廖德明的出生地,以及兩宋之際一代名臣廖剛的出生與埋骨之處。眾多的理學名家遊宦、播學其間,使元坑古鎮早在宋代就已成為名重一方的理學之鄉,名家理念淵源傳承,流澤山水。
  • 在山水之中(二)
    在電腦上敲下關於昨天在山水中行走的文字,宛若重遊一回自然的山水一般,神思隨之雀躍。其實本次出行遠沒有想像得那麼順利。儘管我一直在做著精心的準備,一直在滿懷期待,但是就在出行前兩天,也就是10月2號,戶外遊的組織方遊俠客發來簡訊——因湖州大雨,本次莫幹山(葛嶺仙境)的行程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