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賣咖啡的貓
左妍
走進一家咖啡館,邂逅三五隻貓咪,度過一個慵懶的下午,成了不少文藝咖休息天的熱門選擇。據不完全統計,以貓咪為賣點的咖啡館,上海已有不下20家。
十多年前,這種以貓為主題的咖啡館就在臺北誕生,後來傳入日本大阪,受到民眾喜愛。美國《福布斯》雜誌不久前刊文稱,日本將「貓咪賣咖啡」的文化推向了全世界。
我本是愛寵之人,但對於讓多隻貓咪肆意漫步在咖啡館的角角落落這件事,還是持有保留態度的。不久前和友人進入一家養貓的咖啡館,點了拿鐵,一回頭恰好看到白色的長毛貓「嗖」一下跳過主人正在拉花的咖啡,懶懶地蜷縮成一團,在杯架上睡了。主人並沒有停下手裡的活,也無意趕走這隻貓。我倒抽一口冷氣——天知道我的咖啡裡會不會掉進貓毛!
沒錯,我首先想到的是衛生。餐飲企業將寵物拒之門外,理由大多是顧慮到衛生狀況。貓隨意進出,上下吧檯,消毒就別提了,能否保持乾淨還成問題。貓咪的健康也要打問號,長了癬、害了蟲,養在咖啡館供人隨意把玩,兩者都有風險。
貓咪咖啡館的爭議,世界範圍內從未停止。動物保護主義者看來,貓每天在咖啡館「上班」,供陌生人摸抱、拍照,想必也承受了一種「工作壓力」;它們每天被無知的客人餵各種損害健康的零食,也會形成「職業病」。如今,貓咪咖啡館更是演變出多種形式,在上海就已出現了靠大型犬來賣萌的咖啡館,問題就更複雜了。
其實,這種以動物為賣點的咖啡館走紅,體現了一定的市場價值和需求。但是作為一種新型的餐飲模式,尚處在監管盲區。在日本,貓咪咖啡館的管理十分嚴格,禁止餵貓、感冒時禁止進店、要脫鞋洗手、不能打擾睡覺的貓、不能發出嘈雜的聲音,拍照不能使用閃光燈;在美國,類似的咖啡館和流浪動物救援機構合作,旨在為流浪貓物色新主人。
看來,國內的貓咪咖啡館經營,迫切需要監管和約束。只有在這個前提下,我們才能試著為這種咖啡館尋找一點意義和出路,並賦予它們更多寬容、認同和期待。
(來源: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