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鉅記手信從車仔檔煉成澳門特產第一品牌

2020-12-13 騰訊網

記者 | 盧奕貝

編輯 | 牙韓翔

1

在澳門32.8平方公裡的狹小土地上,遊客最多的地方除了紙醉金迷的賭場,便是屹立在一個普通小山坡上的大三巴牌坊,這是這座城市為數不多的景點之一。而來到大三巴牌坊的人,一定會去一家叫做「鉅記手信」的店。

這家售賣豬肉乾、杏仁餅等零食的手信店,常被擠爆,哪怕大三巴街不到200米的坡道上,已經有6家鉅記彼此相望。

從街邊販賣花生糖的車仔檔起家,鉅記如今成長為28家門店遍布各區、還生意好到會被顧客投訴服務不夠的澳門標誌性手信店。

1999年12月20日,中國政府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隨後,自由行的開通,高鐵連結澳門與內地,珠港澳大橋的建成,以及大環境下經濟的高速增長,這些歷史變化與社會發展,也讓這一家澳門小店得以借勢成長。

鉅記手信和的創始人梁燦光創業的興盛故事,事實上也是澳門回歸20年之中,所有時代機遇的照映。

大三巴街不到200米的坡道上,已經有6家鉅記手信。(圖片來源:盧奕貝)

鉅記手信的創始人梁燦光祖籍廣東佛山,隨著一貧如洗的家人來到澳門時,他才10歲。靠著祖上做餅的手藝,梁父在澳門街頭經營一個車仔檔,販賣花生糖。

梁燦光在16歲那年開始幫手家裡生意,見原本售賣的花生糖口感不佳,也與其他攤販沒什麼不同,梁燦光琢磨出了一款香脆的「薯片」花生糖,隨後又搗鼓出了軟薑糖。與市面上辛辣十足的硬薑糖不同,梁燦星的軟薑糖口味溫和,此後逐漸成為了澳門手信裡的一個特色產品。

隨著口味的改進,車仔檔在清平直街逐漸有了小小名氣,加上梁燦光風雨無阻的天天出攤,比其他檔口都更勤快,鄰裡街坊都願意幫襯這個「推車仔」,鉅記的生意越來越好。

梁燦光在清平直街的車仔檔。

靠著車仔檔,梁燦光每個月可以有2萬元的收入,而當時澳門一個公務員的月薪尚且只有幾千,到28歲那年,他已經在澳門買下兩套房子了。

隨後,梁燦光便想要擁有自己的店鋪。

「我爸都不希望我開店,他說擺攤就這麼好賺,為什麼要開店?」梁燦光對界面新聞說,「但是我不一樣,我那時是年輕人嘛,都希望開個店,怎麼說也是小老闆,就有著這個夢想,所以必須要開。」

事實上,沒有人看好1997年的澳門市場。

澳門經濟自1993年開始放緩增長之後日漸下滑,1996年在持續增長數十年後首次出現負增長。一年後,金融風暴降臨了,這場席捲全球的危機和內部治安的日趨惡化,讓澳門經濟的衰退從地產建築業、出口加工業逐漸擴散到旅遊博彩業以及其他重要環節,面對前所未有的困局。

梁燦光決定賭一把。

他向銀行抵押了自己的兩套房子,用盡全部積蓄,東拼西湊的擠出200萬元,開出了第一家鉅記手信店。「老實說,如果不是這麼亂的時候,怎麼可能這麼便宜給你開一個店?賺多一倍都開不了啊。所以也是看到這個時間點容易進場啊,每個人說沒希望了,我們就進場了」, 梁燦光說對界面新聞說。

梁燦光

但現實沒有那麼理想。除了金融危機的影響外,當時的澳門局勢混亂。1997年的澳門黑幫橫行,澳葡政府也放棄「治療」,任黑幫勢力肆虐,而黑勢力對即將失去管治權的澳葡政府也不太理會,趁著回歸前管治真空狀態,四處火拼爭奪利益,謀求回歸後獲得最佳優勢。

這讓連原本大量訪澳的香港客人都不敢過海,澳門市場生意慘澹。

梁燦光的店鋪由早上9點開到凌晨1點,每天的收入卻僅有600塊,而他以往車仔檔生意每天能賺1000多元。為了將店鋪維持下去,他又幹起了車仔檔的老本行,用擺攤的收入去補貼店鋪。

梁燦光重新幹回了車仔檔的老本行。

梁燦光早上8點起床,將店鋪交給兩個夥計開門營業後,便出街擺攤,直到晚上11點夥計下班後,他又回去看店。周圍的店鋪大多在晚上10點便已紛紛打烊了,只有鉅記的招牌會一直燈火通明至深夜。

禍不單行,鉅記生意還沒來得及有起色,又被黑社會的小頭目盯上。

這個小頭目是黑社會大佬「崩牙駒」的手下。崩牙駒掌管著澳門當時最大的黑社會組織14K,被《時代周刊》稱作「澳葡末期的教父」。在整個東南亞地區聲名顯赫、橫行無阻,鼎盛時期崩牙駒被喻為權力大過當時的澳督。他曾自資開拍自傳式電影《濠江風雲》,於1999年被判入獄,囚禁15年。

崩牙駒原名尹國駒,他出品的電影《濠江風雲》後來成為法庭審判時的重要證據。來源:百科詞條圖片

仗著老大的勢力,小頭目也為虎作倀。他經營著一個手信店鋪,見鉅記令他的生意受到影響,便找了黑幫成員騷擾梁燦星。

「人家一來就4個人拿著棍棒毆你,你怎麼辦?你如果跑了,那就打爛你的攤。打也不敢打死你,就不打頭,打身上咯」, 梁燦光說。

除此之外,鉅記還經歷過兩次黑社會縱火。一個普通工作日,梁燦光還在家洗漱,突然接到了一通鄰居的電話,告知他有人在鉅記門口放火。梁燦光心膽俱裂,放下電話便衝去店鋪將火撲滅。然而黑社會沒有就此收手,很快便放了第二把火,這次的火勢大到梁燦星叫了消防員才滅掉。

至今,每當他聽到當年鄰居告知縱火的電話鈴聲,仍然心有餘悸。

事實上,澳門的治安環境惡劣與澳葡政府的不作為有很大關係。警察系統中,高層多為葡萄牙人,且與黑幫有金錢往來,而基層本地警員在高壓之下也無法反抗。

每到周六日,鉅記的門口便會被大貨車塞住門口,不準店鋪做生意,梁燦光試過報警,但來到現場的警員卻對他說,「真不好意思,其實我都好想幫你,但是上面不準,不行我做」,轉身便走了。

梁燦光在苦苦掙扎中煎熬了不到一年,便迎來了轉機,澳門回歸。

1998年年中,為準備迎接回歸,中國政府開始著手整治澳門黑幫,隨著環境的逐漸安寧,鉅記的生意也慢慢好起來了,甚至在99年回歸以前便開出了第二家分店。

不過,那個時候兩家鉅記仍然只是做著當地人的生意,真正讓梁燦光看到前景的時刻,是2003年。

2003年對澳門來說是個極具意義的年份,因為在這一年,澳門開放了內地自由行。

從此,澳門不再是旁人口中「香港隔壁那個不知名的小城」,擁有了自己的標籤。推行試點自由行的首二十天,澳門共接待17392人次旅客。在同一年爆發的「非典」衝擊下,澳門全年的遊客總數還略有提升。此後,內地遊客逐漸取代香港客人,成為澳門第一大客源,「自由行」遊客也成為內地遊客的主體。

對於梁燦光來說,最直接感受到的變化,是爆量客人的到來。

鉅記手信的店鋪在此前便靠著現制現賣、貨品新鮮名聲在外,大量湧進店鋪的顧客,讓鉅記每天做出來多少就賣多少,賣豬肉脯的檔口裡,一塊剩的都沒有,買不到的客人只能大排長龍的等待。梁燦光不停的加班,增加人手,但都應付不了這麼好的生意。

梁燦光決定開更多的店來分散客流,在2009年澳門回歸十周年慶典那天,鉅記開出了本地第十家分店。而在澳門地標景點大三巴牌坊旁邊的那家門店,開業不久就佔據所有鉅記店面銷售量的一半,有六成顧客來自中國內地。

梁燦光後來由車仔檔小販逆襲為坐擁多個店鋪的老闆。來源:澳門日報

但零售業依賴旅遊業的一大弊端是,客流量會分淡旺季。譬如學生放暑假的8月份、國慶十一黃金周以及過年後是鉅記每年最忙的時候,而其他時候就無法複製高峰期的火爆。

為了擴大市場,2010年,鉅記正式進入香港,陸陸續續開了4家門店。

三年後,TVB以梁燦光的個人故事為主線,改編了一套電視劇《巨輪》,它的播出,讓兩岸三地的觀眾真正認識了這家來自澳門的手信店。梁燦光回憶,在當時他走在街上,常常被人拉著合影留念,認出他的有香港人、有澳門人,也有內地人。曾在劇中出現的鉅記花生糖也因此賣斷了貨。

香港TVB電視劇《巨輪》截圖。

而在大本營澳門,隨著2012年年底,高鐵開通珠海拱北站,鉅記迎來了一波新旺市。

「以前是過年之後才有生意的,過年前沒什麼生意,自從高鐵開通之後,過年前比過年後更好生意,好多人來買過節手信」,梁燦光說。

隨後,2018年港珠澳大橋的開通,也推動了澳門市場的再次火熱。事實上,澳門的旅遊業一直以來都與香港旅遊市場息息相關,許多前往香港旅遊的客人,會選擇花費一天的時間來澳門看看,而港珠澳大橋的開通令來往香港及澳門的陸上交通時間可以大幅度地減省,駕車從香港到珠海、澳門,從3小時縮短至45分鐘。選擇港澳連線旅遊的客人因此大量到來,大橋開通一個月,訪澳旅客增加了15%。

梁燦光形容港珠澳大橋讓鉅記的生意「一爆就好誇張,沒試過很多年」,鉅記原本持續了4、5年之久,僅有3-5%的平淡年增長一夕爆發至20%,每個月都能維持近20%的增長。

不過,梁燦光對界面新聞透露,他將在明年退出香港市場,只留下香港機場的門店。

他認為,過去10年在香港開店是一個策略錯誤,香港人如果在本地就能買到澳門手信,就會失去在澳門時購買的意義。「我保持鉅記作為澳門特產手信的身份因為我們是手信。」他說,「鉅記是特產,離開了澳門,去別的地方開,基本上很難做好。如果你在你家樓下有一家法國的名牌,你會飛去法國買嗎?」

如今的鉅記手信在澳門擁有28家門店,在明年還計劃開多4家門店,每天生產多達250種品類的手信產品,絕大部分貨品都由自己的工廠供應。而梁燦光也透露,鉅記並沒有打算將店鋪開去中國內地。

鉅記店內現制現賣的手信。(圖片來源:梁宙)

「可以這樣說,我生在最幸運的年代。最差的時候我也經歷過了,好的時候已經到了。如果每天都這麼順風順水,也不可能做到今天這個成就,苦過的人是最幸福的。」梁燦光如此總結自己的過往。

而在澳門街頭亮起的鉅記招牌,或許已經不僅僅只是作為一個門店指引所在。

它見證了梁燦光的個人創業沉浮,也經歷了一個小小商鋪如何在時代與歷史的變化之中,藉助機遇蓬髮出巨大能量。它是澳門無數的街邊燈牌之中的一個,連同其他閃爍的燈光一同,造就了如今澳門的繁華。

相關焦點

  • 【特寫】20年,鉅記手信從車仔檔煉成澳門特產第一品牌|澳門回歸20...
    這家售賣豬肉乾、杏仁餅等零食的手信店,常被擠爆,哪怕大三巴街不到200米的坡道上,已經有6家鉅記彼此相望。從街邊販賣花生糖的車仔檔起家,鉅記如今成長為28家門店遍布各區、還生意好到會被顧客投訴服務不夠的澳門標誌性手信店。1999年12月20日,中國政府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
  • 澳門鉅記手信在香港關到只剩一家店
    記者 | 盧奕貝 編輯 | 昝慧昉 1 2月25日,澳門鉅記手信宣布將於2月29日(本周六)關閉在香港尖沙咀、銅鑼灣以及旺角的三家分店,只保留香港國際機場店正常營業。
  • 澳門一景:「手信」飄香老街巷
    中新社澳門十二月二十三日電 題:手信飄香老街巷  中新社記者 畢永光   走在澳門街頭,常常看到成群結隊的遊客,手提大包小包印有 「某某餅家」標誌的手信,蔚成一景。  廣東話裡的「手信」,是指人們出遠門回來時捎給親友的小禮物,在澳門主要指糕點、零食之類。
  • 有一種手信叫澳門手信,有一種杏仁餅只有澳門有...
    在澳門,你最常見到的就是遊客提著大包小包的手信袋,裡面裝著各種買給親朋好友的伴手禮。從最出名的杏仁餅、綠豆糕、老婆餅、雞仔餅、到永遠都吃不膩的豬肉乾、花生糖、腰果糖,各式各樣,應有盡有。來澳門,當然要帶點手信啦!
  • 澳門手信丨去澳門帶什麼禮物?澳門4種最佳伴手禮推薦
    來了一趟澳門,多少總得帶點伴手禮回去。澳門的伴手禮市場非常旺盛,尤其是議事亭前地,大三巴的小巷裡,簡直是手信一條街。,品牌很多,大多都是老字號。所以你在澳門過關時,一定會看到很多人拿著好幾大袋鉅記的伴手禮。
  • 演繹傳奇的澳門手信店 --- 鉅記餅家
    2013年秋季檔的TVB劇—《巨輪》中的一條主線講的是弟弟羅威信如何白手起家,在富家小姐姚文英的幫助下,讓羅信記成為港澳第一手信品牌的故事。而這的的確確取材於鉅記創始人梁燦光建立澳門傳奇手信店的故事。當年梁燦光不顧父親的強烈反對,向親友借了一筆錢,於1997年開設了鉅記的第一家正式的商店,可沒想到商店剛開業就趕上了政府在店鋪門前修路且常有黑社會來勒索搗亂。
  • 澳門手信之王,16歲做花生糖起家,如今啟用蔡瀾代言聞名世界
    澳門手信之王,16歲出道的梁燦光梁燦光16歲已跟隨父親梁鉅新推著手推車賣花生糖,並打出「鉅記」的招牌,由於他天天出攤風雨無阻,比其他檔口都更勤快,所以人送外號「推車仔」,鄰裡街坊都很喜歡光顧他的「車仔檔」,並被澳門本地媒體稱為「花生糖大王」,而梁燦光身邊的人則稱他「倒糖大王
  • 澳門英記:闖蕩手信江湖八十七年
    唯獨澳門手信,經過百年間的發展壯大,成為了大家看得見、摸得到、吃在嘴裡心裡又時常惦記的澳門又一標記。手信就是最能體現澳門風情與文化的「移動名片「。遊客們可以不去體驗一下世界十大賭場之一澳門賭場的風採,但一定不能錯過去傳說中可以「一條街吃飽」的澳門「手信一條街」。澳門英記與另外兩家大家都熟知的鉅記、咀香園各有千秋,是澳門手信業的大佬之一。
  • 澳門手信特產有哪些 澳門特產有哪些手信
    澳門手信特產有豬肉乾、澳門杏仁餅、葡國葡萄酒、車釐哥夫紐結糖、澳門花生糖、香記蛋卷、咀香園杏仁餅、老婆餅、肉切酥、腰果曲奇、葡式蛋撻、澳門生蠔。  豬肉乾豬肉乾有著悠久的歷史,製作工藝十分精細,是你到澳門必買的特色手信。  澳門杏仁餅
  • 攻略澳門必買手信店—瑪嘉烈葡撻、鉅記手信
  • 去澳門除了豪賭,還有必買的8大手信
    人們對澳門的印象是各種豪賭,但並不是所有去澳門的人都有雄厚的賭資,大多數人還是去遊玩和吃吃吃的,今天來介紹用一下去澳門必買的8大手信。在2000年,老闆曾經獲邀至新加坡示範製做杏仁餅,當時大受歡迎,並需要限量發售。2、英記餅(歷史最悠久)英記餅家於1928年創業,是澳門歷史最悠久的澳門手信餅家。該店每年一到中秋,就會推出月餅節,不少老一輩的當地人都是從小吃到大。除了月餅外,該店的炭燒杏仁餅和蛋卷同樣受客人歡迎,更有不少遊客專程到此來購買,是熱門手信之一。
  • 澳門手信丨去澳門旅遊要買什麼手信?
    手信,說好買也不好買,好買是因為杏仁餅、肉脯門店隨處可見,不好買是因為選擇太多,挑花了眼。而且遊客大多慕「杏仁餅、肉脯」的名而來,但總不能每次去 澳門 都買同樣的手信吧?其實,地道的 澳門 人還會推薦下面這7大特色手信,快拿小本本記下來~1、紫菜肉鬆鳳凰卷(澳門始創、經典美味)薄薄的蛋卷皮,酥脆得讓人回味無窮,鬆化好味道的肉鬆、紫菜讓人難以忘懷,一個接一個,拿不停手,吃不停口,是老少鹹宜的小點心。
  • 澳門手信業佼佼者訴說自己的十年傳奇(圖)
    新華網澳門12月14日電(記者茆雷磊)澳門標誌性建築大三巴牌坊下有條小街,白日裡摩肩接踵的遊人在此起彼伏的叫賣聲中從小街頭走到小街尾,就能大致領略澳門手信業的基本面貌。作為業內十多年來的佼佼者,鉅記手信董事兼總經理梁燦光在小街上向記者講述了自己的傳奇。
  • 澳門手信博物館——留住舌尖上的記憶
    小點心做成「大茶飯」  細究起來,據說現在澳門手信的「龍頭老大」杏仁餅來自內地,豬肉乾則最早是新加坡特產,但都在澳門得以發揚光大,小本生意的糕點業也因為澳門回歸的歷史機遇成為「大茶飯」。近幾年澳門遊客年均超過3000萬人次,各種賽事、盛事也越來越多,手信業儼然已成為澳門旅遊業的招牌。
  • 由澳門手信,談談「澳門製造」的點心
    由手信,談談「澳門製造」的點心昨天是澳門回歸20周年紀念日,百城百味,我來說說澳門的手信。雖然手信一詞在漢語詞典中有著明確的詞意,在普通話中,手信的使用頻次並不高,而在廣東、香港、澳門,手信一詞卻廣為使用。手信,其實就是指人們出遠門時回來時捎給親戚和朋友的一些特產和小禮物之類。手信的這個「信」字是指而信手捎來的意思,沒有事前準備。其實手信個是非常很古老的詞彙。唐代,信這個字就引申指禮物及人情了。
  • 知行港澳:澳門手信博物館 留住舌尖上的記憶
    小點心做成「大茶飯」   細究起來,據說現在澳門手信的「龍頭老大」杏仁餅來自內地,豬肉乾則最早是新加坡特產,但都在澳門得以發揚光大,小本生意的糕點業也因為澳門回歸的歷史機遇成為「大茶飯」。近幾年澳門遊客年均超過3000萬人次,各種賽事、盛事也越來越多,手信業儼然已成為澳門旅遊業的招牌。
  • 澳門手信博物館:留住舌尖上的記憶
    小點心做成「大茶飯」  細究起來,據說現在澳門手信的「龍頭老大」杏仁餅來自內地,豬肉乾則最早是新加坡特產,但都在澳門得以發揚光大,小本生意的糕點業也因為澳門回歸的歷史機遇成為「大茶飯」。近幾年澳門遊客年均超過3000萬人次,各種賽事、盛事也越來越多,手信業儼然已成為澳門旅遊業的招牌。在澳門上百個手信品牌中,鉅記與咀香園是最大的兩家,分店從澳門半島開到離島。
  • 本周五(2014年1月10日)到琶洲買澳門手信
    周五到琶洲買澳門手信  不用出境便可感受傳統的澳門土風舞表演、購買正宗的澳門手信、品嘗地道的澳門小吃,本周五上午10點,由廣州市外經貿局和澳門貿易投資促進局共同主辦,為期3天的「2014澳門·廣州名品展」將在琶洲保利世貿博覽館一號館開幕。
  • 迎來更多機遇 踏上更大舞臺——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特別報導之三
    在這條僅有50米長的「手信一條街」上,擁有7家店鋪的「鉅記餅家」是遊客繞不開的品牌。從一家只有2個員工的「走鬼檔(流動攤位)」,到如今在澳門擁有二十幾家分店,鉅記餅家創辦人梁燦光感受最深的,就是澳門回歸祖國之後所發生的變化。1997年,28歲的梁燦光不顧父親反對,借錢在清平直街開了第一家店鋪,可夢想中的紅火卻遲遲沒有到來。
  • 港澳臺「手信」暢銷 老字號老味道人情最濃
    上世紀20年代開業的恆香,靠用冬瓜蓉做餡的老婆餅起家,深受六七十年代的香港影星和粵劇名伶喜愛。現在它的分店遍布香港,每天製作的老婆餅超過2.5萬個。麼鳳是開業60年的傳統涼果老字號,招牌話梅王100港元一兩,平均一顆要20港元,儘管貴,卻供不應求。在澳門,不少美食都是即做即賣,對傳統食品的製作嚴謹到近乎固執的態度,美譽度自不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