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
文 / 紅樓夢裡小玉米
很多網友都在刷,日本援助武漢物資上援引的中國古詩,比如: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遼河雪融,富山花開;同氣連枝,共盼春來。
以及,日本舞鶴捐贈大連的: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當然,已經闢謠了,部分是當地華僑所捐。
且不論是誰所為,至少這些選詩很恰當、很合適,也很鼓舞人心。
就拿「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來說,這兩句詩,出自唐代詩人王昌齡的《送柴侍御》,意思是:雖然天各一方,但兩地的青山、雲雨同承,兩地的你我、明月共睹,何曾有別離之感?
有意思的是,這首詩是王昌齡在貶謫龍標期間,送別友人所作。而在王昌齡左遷龍標尉之際,另一位詩人也曾為他寫詩。
這位詩人,就是李白。
據《新唐書.文藝傳》載,王昌齡因「不護細行」,左遷龍標尉。
當李白得知消息,已是次年暮春。詩人有感而發,寫了這首充滿同情和關切的詩篇——《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詩曰: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似花還似非花」的楊花都已飄零殆盡了,子規鳥仍不住的啼鳴著「不如歸去」。聽說,你已經貶謫到龍標,而我只能遠遠的為你憂慮。滿腔的憂愁無人訴說,只能託付給天上的明月,讓它隨風飄去,帶著我的消息,陪你到夜郎以西。
更有趣的是,李白此時正在揚州。
而揚州,正是30年前,故人將去的地方,也是詩人嚮往的地方。
同樣,詩仙李白在送別故人之際,也留下一首傳世佳作《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詩曰: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這是一首「非典型」的送別詩,有別於一般送別之際的哀傷與別離,多了幾分瀟灑與詩意。
大概是因為盛世太平,繁花似錦,故人從黃鶴樓沿江而下,一路都是看不盡、看不透的陽春煙景。而且,目的地又是煙柳繁華、景色旖旎的揚州。
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繁華的時代、繁華的季節、繁華的地點的一次送別,在愉快的分離中,還帶著些許迷人的嚮往。
從詩到人,再從人到地;從地到人,再從人到詩。
源遠流長的詩詞,博大精深的文化,就在山河間、大地上,口口相傳、代代相承。
詩句,是天才創造的,而詩意屬於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