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一大學教師為完成亡父遺願赴界首尋根 終與親人團聚

2020-12-21 安徽門戶網站

王文方終於與親人團聚,完成了父親的遺願。

6月7日,踏上界首市王集鎮王老家村的土地,年過五旬的王文方眼睛溼潤了。50多年來,他在父親的描述下,曾給故鄉描繪了無數個版本,而眼前真切的場景,讓他欣喜不已。

完成了父親遺願的王文方,6月8日因工作原因返校,他希望能和表兄妹們多聯繫,將親情延續下去。

幼年記憶

父親描述的那遙遠的村莊

王文方的父親王如顯,祖籍界首市王集鎮王老家村,少時離家尋求發展,後來加入了國民黨軍隊並隨之一起撤至臺灣,在當地定居。

王文方幼年的記憶裡,父親曾不厭其煩地這樣描述:老家所在的村莊叫王老家村,村前有條大馬路,村後有條河,村頭有個學校,門前有棵大樹……

父親還描述了他在王老家的童年時光,王文方深深地記住了遙遠的王老家。父親千方百計地申請回王老家看看,並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如願以償。當時,王文方沒能隨父親一起,一直對此遺憾不已。

隔海相望

想回去看看父親成長的地方

父親辭世前叮囑王文方,情況允許時一定要回老家看看:那裡是根,有許多同輩的親人,要把老輩的親情延續。

這也是王文方的願望。2000年,王文方當了一名教師,8年後轉到了臺灣陽明大學,並擔任該校心智哲學研究所的所長。

事業蒸蒸日上,王文方越來越思念故鄉。夜深人靜時,他常常會想,父親眷戀的究竟是什麼樣的地方?很長一段時間,他對描述海峽兩岸思念的散文都愛不釋手。

隨著學術交流機會增多,王文方也多次想著回老家看看,然而,父親已去世多年,和老家的聯繫也已中斷。王文方只記得父親描述的王老家村的模樣,對王老家村真正在哪裡卻十分模糊。

愛心接力

終於見到思念已久的親人

去年底,在一次學術交流活動中,王文方和安徽大學的老師趙震說了尋根的事。趙震表示,他聽同事說阜陽那邊有個王老家村,可以幫忙問問。

後來,趙震輾轉聯繫到了阜陽市民政局的一名熱心人,又通過公安系統出入境記錄查詢,最終查到了一個名叫「王如顯」的人曾到界首王集王老家村探鄉祭祖。

這名熱心人趕緊聯繫了當時負責接待的王如顯的外甥周衛中,周衛中當即傳過去舅舅上次回鄉時的照片。

「終於找到了!」王文方看到照片後欣喜不已。6月6日,王文方和太太、女兒一起,在趙震陪同下回到了界首。已從廣州、溫州等地歸來的堂兄弟們和周衛中一起接上王文方一家人,回到了王老家村。

「50多年了,終於,我到了父親小時候生活的土地,看到了日思夜想的親人。」在三叔家裡,王文方喜不自禁,潸然淚下。

「舅舅起名字時,延續了老家的輩分,村裡同輩人和其他幾名表兄弟的名字中都有一個『文』字 。」 周衛中說。

接下來的兩天時間內,王文方和周衛中他們一起看了界首的很多地方。王文方說,他看到了老家發展的希望,今後他會多回老家看看,把親情延續下去。

(記者 徐風光 文/攝)

相關焦點

  • 遂寧籍臺灣老兵後人代亡父找到大陸親人
    遂寧籍臺灣老兵後人代亡父找到大陸親人 新聞來源:遂寧新聞網
  • 尋親70年 臺灣老兵後代與大陸親人端午團聚
    跨越海峽,一家人70年後在成都相見。異鄉漂泊,葉落思歸。多年來,身在臺灣的鄒岱庭一直有一樁心願:幫助爺爺鄒紹雲找到四川的親人。1949年,老家位於四川仁壽縣朱家橋的鄒紹雲隨部隊遠赴臺灣,其後結婚生子。1968年,鄒紹雲因病離世後,唯一心願是與故土的親人再見一面。為了完成鄒紹雲的心願,大女兒鄒如敏曾三次到四川尋親,均無功而返。孫女鄒岱庭從長輩手中接過這項任務,2018年3月15日,她通過網絡發布尋親消息,在網友與熱心民警幫助下,僅過一天,她便找到了親人。至此,三代人掛念近70年的夙願,終於得以實現。
  • 尋親70年三代人了卻夙願 川籍臺灣老兵後代與大陸親人端午團聚
    為完成鄒紹雲的心願,大女兒鄒如敏曾3次親歷四川尋找,最後無功而返。靠著口口相傳,孫女鄒岱庭從長輩手中接下了這項任務。2018年3月15日,鄒岱庭通過網絡發布尋親消息,在網絡與熱心民警的幫助下,僅過了一天時間,她便找到了遠在成都和老家的親人們。至此,三代人掛念近70年的願望,終於得以實現。
  • 江西7旬老漢6下陝西,歷時14載尋親,終完成母親遺願
    他說,從2005年以來的14年間,他帶著家人先後6次到1000公裡外的陝西西安去尋找陣亡父親的遺骸,在社會各界和志願者的幫助下,今天終於完成了母親的遺願。圖為11月28日,徐怡孫(前一)在家人和志願者的陪同下來到埋葬父親的朝邑抗戰紀念園,捧起泥土呼喚著親人魂歸故裡。
  • 臺灣彰化宗親8次橫跨海峽圓了父親尋根遺願
    臺灣彰化宗親8次橫跨海峽圓了父親尋根遺願 2008年03月24日 17:04 來源:福建日報 發表評論   昨日上午,石獅蚶江溪前村謝氏宗祠內熱鬧非凡,謝氏族人以簡單而又隆重的儀式歡迎來自臺灣彰化的宗親謝式銘及夫人何正芳一行
  • 楊麗娟拿到港澳通行證 將去香港為亡父處理後事
    楊麗娟拿到港澳通行證 將去香港為亡父處理後事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4月03日 04:58 來源: 新京報 昨天下午,楊麗娟向記者證實了這一消息,並表示,她此次去香港的目的就是為了給父親處理後事,並沒有說過還要見劉德華。  報導稱,昨天,楊麗娟以「奔喪」為理由,快速辦理了港澳通行證。
  • 鄂州旅行社伸援手幫助尋親 失散18年臺灣親人終團聚
    前不久,鄂州市華容區蒲團鄉何橋村何暢武家的親戚20多人,相聚在武漢市明珠大酒店,與遠道臺灣而來的親人終於團聚。這是何暢武的家人分離18年後的第一次相聚。失而復得的手足之情讓親人們抱頭痛哭。     去年3月份,從鄂鋼病退的何暢武想尋找失散18年的臺灣姑媽和叔叔,他打聽到鄂州市鳳凰山莊旅行社可以代辦赴臺旅遊專線,就找到鳳凰山莊旅行社,要求報名參團。在與前臺接待導遊交談時,導遊袁玉珍得知他報臺灣旅行團的目的是為了尋找臺灣親人,就告訴他到臺灣旅行不能隨意脫團,而且他從來沒有沒有去過臺灣,旅行時間也太短暫,人生地不熟也不好找。聽到導遊的話,何暢武的心涼了半截。
  • 今日頭條兩岸尋親項目啟動 移動網際網路助力兩岸尋根路
    中國臺灣網12月28日北京訊 (記者 尹賽楠)12月28日下午,今日頭條兩岸尋親項目啟動儀式在北京舉行。今日頭條宣布將聯合兩岸的媒體、公益機構,用網際網路科技幫助更多臺灣同胞實現尋親尋根的願望,為密切兩岸交流貢獻力量。
  • 說一口「南京話」的臺灣退休教師在寧尋回失散多年的親人
    說一口「南京話」的臺灣退休教師在寧尋回失散多年的親人 原標題:   新華社南京7月24日電(記者陳席元)67歲的臺灣嘉義市社區大學張山蔚老師怎麼也沒想到,自己來大陸參加研習活動,竟意外尋回失散多年的親人。
  • 一灣海峽隔不斷68年的思念 臺灣老兵後代大陸尋親
    在臺灣,隨著在世老兵人數越來越少,像方志鵬這樣「代父尋親」、「代母尋親」的第二代、第三代正漸漸成為兩岸尋親的主力。4小時找到分離68年的親人對方志鵬來說,找到父親在大陸的兄弟姐妹既是尋親,也是尋根。「父親十多歲就到了臺灣,他終其一生,都沒有等到回鄉的那一天。我希望能幫他尋根,找到他在大陸的親人。」
  • 臺胞社團領袖赴閩參訪尋根
    臺胞社團領袖赴閩參訪尋根 2014-09-16 11:20:04,更集體化,透過臺聯的安排,讓我們緬懷祖先,領略了當年祖先離開福建一路開荒到臺灣的艱辛。」  在參觀三坊七巷裡的林覺民故居、嚴復故居後,陳孝忠感嘆,「福州三坊七巷出了那麼多名人,值得向臺灣推薦。」他說,此行的目的,一是尋根,二是推動閩臺融合發展。  「福建持續在進步,近年來與臺灣交流非常密切,親近的地緣關係讓閩臺人民交流起來更方便、更多。」陳孝忠說。
  • 美籍華人裴先生找到在漢親人 同父異母的兄弟倆在蔡甸相見
    出生於臺灣的美籍華人裴先生,為了完成父親的遺願,3月23日委託楚天都市報尋找失散多年的親人。26日,裴先生趕到蔡甸,見到了同父異母的哥哥。  裴先生今年59歲,現在美國工作。他介紹,其父親裴家旭是漢口人,1949年前往臺灣,並與老家逐漸失去了聯繫。三年前,裴家旭在臺灣去世,生前他一再委託兒子到大陸尋親。
  • 臺灣裡長一諾千金,替離世老兵尋找親人,赴臺老兵終回故土
    裡長類似於村書記一職,專門做的是跑腿工作。不過劉德文的跑腿工作比較特殊,他是將赴臺老兵的骨灰罈帶回大陸,完成老兵生前魂歸故裡落葉歸根的遺願。有人稱,劉德文就是現實世界中的靈魂擺渡人,在臺灣與大陸之間架起了一座通往故土的友誼之橋。劉德文本來是臺灣屏東縣高樹鄉人,後來去祥和裡打拼,最終定居在了這裡。祥和裡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地方,這裡退伍老兵非常多。
  • 臺灣老兵後人德陽創業找到失聯70餘年的親人,未來將定居德陽
    春節臨近,一家人,又準備張羅下一次團聚,15日,接受紅星新聞記者參訪時表示,「找到親人,這裡就是我的家了,我將帶家人來德陽創業定居。」▲唐宏千全家福,二排右一為唐宏千來德陽創業同時尋找故鄉親人2017年5月,金慧臣隨成都臺商會來德陽「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考察,並決定來德陽發展。
  • 界首最美教師任彥華:以愛堅守,盼一樹花開
    她就是界首一中的一名普通教師—任彥華。從教以來,任彥華一直兢兢業業,所任教班級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所輔導的學生作文、演講多次獲得市級「一等獎」;連續三年被評為界首一中「優秀教師」「十佳教師」;在界首市多媒體大賽中曾兩次獲得「一等獎」;界首市師德師風徵文比賽中兩次獲得「一等獎」;更因其奉獻精神被評為「界首好人」,事跡在界首教育發布、界首電視臺、阜陽教育局、阜陽城市周報、甚至省級的江淮晨報均有報導。
  • 洋媳婦來華尋根,只為完成亡夫遺願,認祖歸宗後,她選擇留在中國
    這位名為Angeline的女士是一名荷蘭人,然而奇怪的是,她除了長著一張西方人的臉龐之外,其他的舉手投足幾乎和咱們中國人沒有兩樣,其實原因很簡單,她的丈夫是華裔,雖然從小生活在國外,卻一直以中國人的習俗在生活,而且她從她丈夫那兒得知,丈夫的祖宗是中國的大官,是閩浙地區的「末代總督」,她來中國的目的就是為了替亡夫完成他的遺願,認祖歸宗。
  • 鳥語蟬鳴蓮滿池 相聚雲端話情親 涪臺兩地親人「雲團聚」
    臺灣重慶涪陵同鄉會合影近日,在涪陵區臺辦積極籌劃下,區臺聯、區婦聯以及在臺陸配家鄉親人代表,與臺灣重慶涪陵同鄉會的陸配姐妹在網絡雲端實現了「雲團聚」。一場遲來的聚會同鄉會大會是臺灣重慶涪陵同鄉會一年一度的盛會,定於每年3月或4月間召開,是遠嫁寶島、定居在島內各地涪陵姐妹一次相聚一堂、交流情感的難得機會。涪陵區臺辦每年也利用這次機會,組織交流團組,赴臺灣與姐妹們相聚,看望慰問,共敘鄉情。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同鄉會大會未能按時召開,區臺辦組團赴臺看望也未能成行。
  • 川籍臺灣老兵後代大陸尋親 了卻父親「回家」遺願
    川籍臺灣老兵後代在四川眉山仁壽縣的老家與鄒氏親人團聚。(圖片來源:四川省臺辦)中國臺灣網6月21日成都訊 1800公裡要走多久? 對72歲的臺灣同胞鄒如敏來說,很長,長達70年;很短,搭乘飛機只要幾小時。
  • 臺灣高校教師赴寧夏探訪絲綢之路
    原標題:臺灣高校教師赴寧夏探訪絲綢之路  新華網銀川5月6日電(記者趙倩)6日,由臺灣18所高校的多名校長、教師組成的參訪團在寧夏開始為期一周的「絲綢之路行」考察交流活動。這也是今年兩岸「華夏文明·薪火相傳」青年學生修學旅遊活動的「序曲」。
  • 臺灣苗慄參訪團赴泉港尋根謁祖
    東南網5月9日訊(福建日報通訊員 劉澤陽 莊國輝) 近日,臺灣苗慄縣參訪交流團一行160多人,來到泉州市泉港區開展海峽兩岸民俗文化交流及尋根謁祖參訪活動。據悉,泉港與苗慄兩地歷史淵源深厚,明末清初泉港先民開始大量東渡臺灣入駐苗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