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王維
這首詩是王維在九九重陽時所作,也是思鄉類的詩詞中,最讓我感慨的一句。
每一個人長大過後,便面臨著自身未來發展的問題,此時我們就要做出選擇,是否背井離鄉遠離父母,獨自在外闖蕩。
故鄉是一個人的根,父母是一個人最深的牽掛。
當我們遠在他鄉,每逢佳節,心中湧現出的往往是和父母一起生活時幸福快樂的時光,對比此刻獨自一人的情景,孤獨之感油然而生。
《論語·裡仁》裡講要孝敬父母,便不要隨便遠行,除非是有遠大的理想要去實現,並且告知父母去處的情況下,才算達到了遠遊的條件:「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這個條件,其實跟王維的詩互為映襯,因為我們遠在他鄉思念家裡時,父母同樣在思念遠方的我們。
一想到這,便忍不住買好車票,趕忙回家去團圓。
濁酒一杯家萬裡,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徵夫淚。——範仲淹
身處邊境,範仲淹在無人的深夜,飲下一杯濁酒,思念起了萬裡之外的親人,可如今戰火未止,功名未建,又怎敢考慮回家的事情。
夜空中傳來了羌笛的樂聲,營帳外,還有霜雪滿地,環境的艱苦、敵人的威脅這一切讓人難以入睡。
在外徵戰的人啊,將軍頭上愁出了白髮,而徵夫也流下了思鄉的淚水。
範仲淹的思鄉,比起王維來,又更多了一種責任和使命感。
他讓我想起了,那些為了社會作出巨大貢獻的人們,正是他們,在我們和家人團聚時,毅然選擇堅守在工作崗位上,默默守護著我們。
站在他們的角度,那種濃濃的思鄉之情,夾帶著高尚的使命感時,更能讓人心生歸鄉之心。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白居易
這首詩名叫《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是白居易從京城被貶到江西後所作。
八月十五中秋佳節,是一家團聚,圍坐在一起吃月餅賞月的日子,白居易卻只能在他鄉獨自望著故鄉的方向,觸景傷情。
這種望月思鄉的行為,大概正應了那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無論自己和家人、朋友相隔多遠,這輪圓月都能將彼此的相思遙寄給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