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滿清不籤《馬關條約》,清朝和日本那個先崩潰?

2021-01-08 米君說史

《馬關條約》是不平等條約裡危害最大的條約之一,中國賠償2億兩,相當於日本一年內國民收入翻了4翻,日本資本主義經濟以此為契機更加迅速發展起來,並進一步擴軍備戰,開始成為遠東的主要戰爭策源地,以至於有了日本長達半個世紀對中國不斷的侵略!

歷史不容假設,但是如果當初的清朝敢於不籤《馬關條約》,歷史會如何呢?清朝會首先崩潰嗎?還是日本會滅亡?

一場戰爭勝敗的決定因素除了武器優良,還有作戰意志。

武器:清朝的武器實際上比當時的日本都要先進不少。清朝武器大部分採購自西方各國。而日本很多實現了自己生產。清朝水師總噸位也大於日本。但是清軍有個弱點,清朝三大水師,只有北洋水師參戰了(中法海戰報銷了一部分),所有的武器彈藥都減半了,因為有個深宮中的老太太花100萬兩白銀去修了頤和園。戰鬥意志:日本經過明治維新革,資本主義就優於清朝的封建社會,國王明治為了打敗清朝一天只吃一頓飯,日軍軍事素養高,整個日本軍民一心,士氣高漲只為打贏龐大的清朝。反觀清朝,慈禧忙著過60大壽不想打仗,清朝的淮軍,是職業的軍人,拿餉銀混飯吃的。除了水師鄧世昌//左寶貴等浴血奮戰,其他的將領葉志超等毫無戰鬥意志,貪生怕死。這樣的軍隊焉能不敗?

如果清朝選擇不投降,那麼最先崩潰的可能是日本。

論國家實力,清朝的人口是日本的10倍,面積更是日本的40倍,清朝的財政收入更是日本的五倍有餘。這都是當時清朝的資本。

當時旅順和威海衛的相繼失陷,標誌著日軍通往天津、北京的門戶已經打開。軍事上,清軍已經證明了遠不是日本的對手,日本可以打到北京。

擺在清廷面前的無非兩條路:遷都抗戰或者割地賠款。

當時兩廣總督張之洞、兩江總督劉坤一都是主戰派(翁同龢雖然是主戰派,但卻是無能之輩,誤國誤民),他們主張堅持到底。張之洞提出了「遷都、勤王」的主張:「彼孤軍遠徵,糧彈皆靠海運,分兵守則軍勢弱,不守則接濟斷,彼時一敗即不能支。」

遷都有勝算嗎?

從戰略上說,憑藉國土的廣闊戰略縱深,用空間換時間,和敵人進行持久抗戰,二戰中中國、蘇聯都成功的證明了這一點的可行。抗戰的《論持久戰》就非常精彩。

說白了,遷都抗戰、死扛到底就是拼國力,日本畢竟是個小國,當時清朝和日本的差距並不如抗戰時那麼大,反而清朝有一定優勢。

反觀日本。物資緊缺,已是強弩之末。

到1895年3月,侵華戰爭已經打了8個月,小小島國的人力、物力、財力已消耗殆盡,甚至連最強硬的主戰派、外務大臣陸奧宗光也不得不承認:「國內海陸軍備殆已空虛,而去年來繼續長期戰鬥之我軍隊人員,軍需固已告缺乏。」

中國戰場上,侵華的兩路日軍,因為巨大的戰爭消耗都處於休整期。日軍作戰傷亡不大,但因為水土不服,傷亡減員達3萬多人,其中死亡和殘疾就達1.7萬多人。因此,日本巴不得早日議和成功,威逼清朝割地賠款。日本也是在強撐,因為再不停戰,他們會先清朝而倒下。

慈禧和光緒有勇氣遷都和焦土作戰嗎?

答案是明顯的。慈禧不想。

自太平天國起,清朝的統治權威已經淪喪。1860年英法聯軍侵佔北京,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就已經是聽調不聽宣了。擺在滿清統治者眼前的是,如果遷都滿清可能就亡了的困局。7年後的八國聯軍就是明證,面對勤王號令,李鴻章回了句:「這是偽詔,粵不復命!」

對於苟延殘喘的清廷來說,只有一條路好走:求和。1901年慈禧有言: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面帶憂慮的李鴻章

公元1895年的一個早晨,一個白髮蒼蒼的老者上路了。他是大清國總理大臣、直隸總督,一等伯爵,他是李鴻章。他的終點將是一個令他終身恥辱的地方---日本馬關。

他帶來了滿清帝國的末日,也帶來了日後中華50年的屈辱。

一個國家的強大首先是制度的優越,其次,一個有血性有抱負的民族即使貧窮也可以擊敗侵略者,20世紀的中國軍隊就說明了一切。

米君個人見解,歡迎大家討論。

相關焦點

  • 如果清朝堅決不同意日本的《馬關條約》,日本能將清朝剿滅?
    都知道清朝富有,它的富有在於階級權貴中飽私囊,貪汙行賄,只是富有的同時沒用到守護清朝上,即便如此也不至於甲午戰爭後清朝會被日本消滅,清朝在當時即便堅決不同意和日本的談判,日本時下的實力也做不到將清朝滅亡,之所以被迫籤下那張《馬關條約》辱權喪國的協議在於很多權貴放不下自己的榮華富貴,連帶慈禧一般無二,寧願賣國,都要將自己的好日子保下
  • 清朝王公大臣那麼多,為何《馬關條約》偏要讓李鴻章來籤?
    雖然只有短短的十四個字,可是卻表現出了林則徐面對國家利益和自身安危,毅然不顧自身的大無畏精神,這是值得欽佩的。然而,在清朝還有一個人,做了同樣的事情,為清朝背了天大的一口黑鍋。自從鴉片戰爭敲開了清朝的大門之後,作為天朝上國的滿清就被他眼中的蠻夷一個接著一個給欺負了遍。先是英國從《南京條約》中嘗到了甜頭,於是便夥同法國,攻入北京,火燒圓明園。
  • 若不籤馬關條約,甲午戰爭如何發展?清朝躺著都贏,日本早透支了
    甲午戰爭起於朝鮮,結束於遼東和山東,日軍無論是陸戰還是海戰都摧枯拉朽,清軍毫無還手之力,幾乎沒有打過像樣的勝仗。正因為軍事上的一敗塗地,李鴻章最後去日本談判,日方幾乎沒有給清朝任何討價還價的餘地,只有「允」或者「不允」而已。日方以不同意條約就再開戰端攻打北京為要挾,讓清政府低頭,最後籤下了《馬關條約》。
  • 《馬關條約》籤訂後,清政府徹底無力回天了,若清朝不籤會怎樣?
    最終,在清朝末期,中國徹底變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然而,更讓人覺得屈辱的是,面對外來者的入侵,清政府不是想著如何抵抗外敵,將敵人趕出自己的土地,而是依靠各種不平等條約,試圖希望通過割地賠款,委曲求全,隱忍退讓,來換取所謂的安穩日子。清政府先後跟這些侵略者籤訂了數不清的不平等條約,其中,包括和日本籤訂的《馬關條約》在內。
  • 甲午戰爭失敗後,如果清朝不籤署《馬關條約》,堅持作戰會怎樣?
    甲午戰爭失敗後,如果清王朝不肯籤署《馬關條約》,堅持作戰到底。那麼日本肯定會長驅直入攻佔北京,將慈禧太后逼到西安避難。在日軍攻佔北京後,西方列強為了防止日本獨吞清朝,肯定會向日本和清王朝施壓,要求雙方籤約停戰。如果在日本攻佔北京後,清王朝再跟日本籤訂《馬關條約》,日本提出的條件肯定會更高。
  • 清廷能拒絕籤訂甲午戰爭的馬關條約嗎?伊藤博文:家不要了就別籤
    說是商討,其實是李鴻章在死扛,日本方面的伊藤博文什麼都不聽,強橫的說道:「但有允與不允兩句話而已。」不敢和日軍賭局勢一下子又僵持住,中國境內的日軍騷動起來,日本國內也開始增兵,嚇得李鴻章立馬打電報給光緒帝如何是好。
  • 《馬關條約》籤訂後,清朝為何有眾多官員為李鴻章求情
    這次戰爭中清朝的經營多年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之後日軍開始入侵清朝陸地。在這種狀況下,清朝被迫和日本進行求和,雙方開始了和談。清朝最初派的人是一個德國人赴日本談判,結果日本人不理會,直接要求清朝派一個有全權代表的人來談判。於是清朝找到了李鴻章,要求李鴻章去日本談判。在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的授權下,李鴻章在1895年3月19日到達日本馬關,雙方開始了正式談判。
  • 如果當時清政府堅決不籤訂中日《馬關條約》,那麼結果又會怎樣呢
    公元1895年,北洋大臣兼直隸總督的李鴻章代表清朝,遠渡重洋,奔赴日本,以他那佝僂的身軀和,一群極其貪婪的日本政客在小心翼翼地商討著《馬關條約》部分事宜。李鴻章在日本期間曾經遭遇了日本浪人的槍擊,幸運的是那一槍沒有擊中要害,只是擊中了他眼眶下的臉頰上。這哪裡是在商討?這簡直就是在威脅。
  • 《馬關條約》誓要臺灣,這個小島對於日本的擴張究竟有多重要?
    文|顏釗1895年4月,日本下關,大清國的欽差大臣李鴻章用他顫抖的雙手,無奈的在《馬關條約》上籤下了自己的名字,至此中日甲午戰爭以清朝的戰敗而告終。為了取得這份屈辱的和平,大清朝付出了極為慘痛的代價。《馬關條約》規定,清朝需向日本賠款白銀兩億兩、並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及其附屬島嶼。日本要求滿清賠款和割讓遼東半島尚可理解,因為遼東半島靠近日本勢力所控制的朝鮮,同時日本一直以來都希望將遼東做為侵蝕中國的前哨。然而,臺灣這個遠在中國東南的海島,不僅開發較晚,而且遠離日本勢力範圍。為何日本偏偏要在《馬關條約》中令清朝割讓臺灣呢?
  • 《馬關條約》、《辛丑條約》如果不是李鴻章去籤的話,結果會如何
    有人說她對清朝有很大的功勞,開戰洋務運動,利國利民。也有人說他是賣國賊,籤訂了眾多的不平等條約。比較著名的兩個條約是《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這兩個條約的籤訂時期李鴻章身上最大的汙點。我們看一下如果籤訂這兩個條約的不是李鴻章,而是其他人會怎麼樣。
  • 李鴻章替慈禧背負罵名,被日本人用槍指頭,堅決不籤《馬關條約》
    李鴻章代表清政府和日本侵略者籤訂了《馬關條約》,割讓臺灣和澎湖給日本,自此之後,他便被扣上了「賣國賊」的罵名。然而,歷史上真實的李鴻章究竟是愛國還是賣國?他是否是被國人冤枉了一百多年呢?李鴻章的愛國行為關於李鴻章的評價實際上褒貶不一,有人認為他是「東方的鐵血宰相」,而梁啓超則說他「敬李鴻章之才」、「惜李鴻章之識」、「悲李鴻章之遇」。
  • 假如李鴻章殺身成仁,堅決不籤《馬關條約》會如何?
    1894年11月,孫中山在檀香山組織興中會,1895年10月,興中會密謀在廣州起義,事洩失敗,並且當時革命黨人跟一些日本人關係密切,清朝擔心日本直接找革命黨人成立政府,危及到清朝對全國統治。為了限制李鴻章在甲午戰爭時期的權利,光緒帝又調任和李鴻章有矛盾的李秉衡出任山東巡撫,甲午戰爭時期,處處和李鴻章作對,各種奇葩的藉口不發援軍,以至於劉公島成為一座孤島,在經歷了悲壯的抵抗後,最終陷落。
  • 遼東原本在《馬關條約》割讓給日本,為何日本又交還給我國?
    甲午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轉折點,戰爭的失敗首先標誌著中國朝貢體系的徹底崩潰,大清被徹底撕下了「天朝強國」的面具。另外,甲午戰爭之後日本和大清籤下的《馬關條約》是鴉片戰爭以來對中國危害最大的不平等條約,巨額的戰爭賠款和土地割讓極大地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也讓列強瓜分中國的浪潮隨之到來。
  • 日本侵華蓄謀已久,滿清高層也心知肚明,李鴻章為何還要主和
    皇帝認為日本狼子野心應該要出兵,而太后卻因為要過六十大壽不希望因戰爭而影響到自己的壽宴而堅定的主和。李鴻章作為晚清中興四臣不可能看不到日本侵華是蓄謀已久的,但是在是否出兵朝鮮的問題上卻堅定地站在了慈禧的一邊。李鴻章並不是一個諂媚的臣子,他之所以擁有那麼高的地位也不是靠著諂媚上去的,他是依靠自己的軍功一點一點地往上爬。那麼為何李鴻章選擇了求和呢?
  • 兩名高官,因日本的侮辱,卻有幸躲避了籤訂《馬關條約》的罵名
    甲午戰爭後,美國居中「調停」而被撤換掉的那兩個清朝大臣,也就避免了背上簽訂《馬關條約》的「黑鍋」。那麼這兩個可憐又「幸運」的人是誰呢?由於擔心「龍興寶地」被日寇踐踏,滿清恐慌之餘立即邀請美國駐華公使田貝出面調停。與此同時,滿清朝廷又派遣天津稅務司德璀琳(德國人),赴日本初步商談條件。但德璀琳到了日本後,日本人拒絕和他進行任何談判,而是要求清政府直接派出 「具有正式資格的全權委員」。
  • 李鴻章巧舌如簧,《馬關條約》談判中,他為清朝談下來多少銀子?
    以慈禧太后為主的頑固派堅持請求和談,於是代價巨大的《馬關條約》談判開始。 經過再三考慮,慈禧決定派李鴻章去日本談判,因為李鴻章曾多次與歐美等國家在談判桌上舌戰,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日本有故交,所以派遣他前去日本談判,代表團至少不會被蔑視。
  • 日本網友:如果清朝贏了甲午戰爭,會怎樣?評論值得中國人反思
    於是有日本網友在日本論壇提問:「如果清朝贏了甲午戰爭,會怎樣?」是啊,如果當時是清朝贏了,歷史又會如何發展呢? 《馬關條約》。 那麼回到那個問題,如果當時贏的是清朝,歷史將會如何發展呢?先看看日本人的評論吧: 1. 也就是說直接假設結果是清朝勝利,對吧?
  • 在《辛丑條約》時,為何李鴻章拒絕和沙俄籤?李鴻章:曾戲耍過我
    而細數下來,李鴻章應該是籤訂條約最多的人,因為他官至東宮三師、文華殿大學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爵位一等肅毅伯,而且他還是洋務運動的領袖之一、淮軍和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和統帥;論權勢和地位,當時少有人能及,而且籤條約還是個危險的活,滿清皇室成員自然更不會輕易派出去,所以,只有李鴻章上了。
  • 只因籤訂了《馬關條約》,卻被釘在恥辱柱上的功臣
    他和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並稱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說他是大清帝國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慈禧太后說他是「再造玄黃之人」;他被西方譽為「東方伸斯麥」,與德國的俾斯麥,美國的格蘭特並稱十九世紀三偉人。此人就是李鴻章,但卻有很多人稱他為賣國賊,苟且偷生的小人。
  • 人文齊魯|《馬關條約》煙臺換約始末
    □許志傑1895年4月17日上午11時40分,隨著大清帝國欽差頭等全權大臣、內閣大學士李鴻章和大清帝國欽差全權大臣、李鴻章養子李經方,以及大日本帝國全權辦理大臣、內閣總理大臣伊藤博文和大日本帝國全權辦理大臣、外務大臣陸奧宗光,代表各自政府在文件上簽字,經過27天七輪談判的《中日媾和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