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制皮,乳白軟糯,將炒熟的豬肉丁、豆乾、香菇、蝦米包裹,最古老的柴火爐子,炭火燒得通紅,蒸出美味的憶子粄。大埔人出門歸家,一條(只)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憶子粄,帶來一天忙碌所需的充足能量。
在「中國小吃名縣」大埔縣,每逢嫁娶、生日、彌月、喬遷等喜慶宴會,餐桌上都少不了憶子粄。憶子粄原產於百侯、楓朗、湖寮一帶,而以百侯製作的最有名。明末以後,大埔製作的憶子粄已馳譽埔境,產地逐漸向全縣擴展。
傳統:傳頌佳話,
「憶子」之名傳百年
憶子粄是廣東省大埔縣傳統的特色風味小吃,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憶子」之名,則來源於一段感人肺腑的民間故事——
明末清初,大埔縣有一位賢良淑德、勤勞能幹的客家婦女,人稱松嬸,因為擅長製作各類粄食,在當地小有名氣。松嬸有一個愛子阿根,從小就喜歡舞刀弄棒。機緣巧合之下,長大成人後的阿根有了保家衛國的機會,他跟隨鄭成功一道渡海赴臺灣驅逐荷蘭殖民者。母親雖然捨不得兒子走,但終究是個深明大義之人,臨行前塞給阿根最愛吃的箬葉粄,並千叮嚀萬囑咐他務必注意安全,早日歸來。
松嬸思念兒子,每逢中秋節,就做了箬葉粄,擺在月光下,焚香祈禱兒子平安回家。秋去春來,不覺度過了整整30年,兒子還不見回來。那年中秋節,正當松嬸在月下禱告時,兒子阿根突然回來了。母子相會,悲喜交集,阿根從白髮蒼蒼的母親手裡接過粄,歡慶團圓。此粄由此得名憶子粄。
傳承:原汁原味,匠心獨運久傳承
漫步百侯老街,穿梭於時光洗鍊的明清古建築,不時聞見陣陣蕉葉香,走進一間店鋪,店老闆正在用力揉搓麵團,把餡料包進糯米皮裡,紮成四方,用蕉葉條包裹,俯身放進蒸籠……半小時後,熱氣升騰,米香濃鬱,憶子粄的真容展現眼前。
每天早上5點,天色未亮,蕭頌美食店店主蕭頌揚夫婦就早早起身,丈夫揉面、制皮,妻子做餡、包餡……一道緊跟一道。蕭頌揚告訴記者,夫妻二人日夜趕工,一天也只能做300「條」(只)粄。「前一天晚上要洗葉、做餡,第二天早上5點一直忙到中午10點左右粄出鍋。可以說不是在做『憶子粄』,就是在做『憶子粄』的路上。」妻子劉麗珠笑言。
粄皮是憶子粄的第一口感,是否柔韌彈牙是評定粄皮的標準。為此,蕭頌揚夫婦堅持手工製作:將糯米浸溼,拌和水及糯米磨成粉漿,攪拌時,糯米粉中加進少許鹽水,並用沸水揉搓至軟韌黏結,用擀麵杖滾壓成長7釐米、厚0.5釐米的皮。蕭頌揚制粄的訣竅還在於原料,「我們以豬肉、魷魚絲、豆腐乾、香菇、蝦米、木耳等為原料,蝦米一定要選用新鮮的海蝦仁,豬肉則要用膈心肉。原料切丁後過油爆香,口感才有層次感。」
「做粄對人的身心是種考驗,但傳承始終是義不容辭的。」蕭頌揚說,自有記憶起,自己便跟著家裡人學做憶子粄,今年40歲的他和妻子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堅守著這一門老手藝。憶子粄最初多出現在除夕、元宵等團圓宴上,後來,因為味美,慢慢成了當地群眾每日早點和各種喜慶宴會的一道菜餚,幾乎日產日銷。「憶子粄就這裡的特別好吃,排隊等也心甘情願。」排隊等候的侯南村村民黃燕紅豎起自己的大拇指。
傳播:擦亮品牌,粄香遠飄埔邑外
「先祖傳下來的手藝要繼承下去,除了本地人,我還要讓遠在異鄉的鄉裡鄉親吃到家鄉的小吃!」近幾年,有著好手藝的蕭頌揚利用電商平臺讓憶子粄走出大埔乃至梅州,讓更多人吃到正宗的大埔憶子粄。
翻開店裡快遞單,12月,憶子粄銷售目的地包含珠三角、上海,最遠到達吉林長春。「憶子粄銷量可觀,單價3元,一個月純外銷額能達到上萬元。」蕭頌揚說,幾乎每個月都有外地顧客下單,他將粄做好,真空包裝通過空運銷往全國各地。為了讓顧客體驗更加豐富的口感,蕭頌揚還對憶子粄進行創新。「每逢清明節,梅州人都喜歡吃艾粄,我就考慮,能不能在憶子粄的粄皮中加入艾草,再用炭火隔水蒸?沒想到這樣做出來的憶子粄因為口味清香,得到大家的支持,在外銷中也佔了很大比例。」
而因味道獨特且飽含傳統歷史人文,2016年,憶子粄入選大埔縣第四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據大埔縣客家文化生態保護示範區管委會小吃辦主任藍志青介紹,目前,全縣經營憶子粄生意的已有五六十家。
「在打造精品、保護傳承方面,大埔縣當前主要工作分為三部分:一是做好整理挖掘,賦予小吃文化內涵;二是確定主打品牌,打造精品;三是做好小吃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藍志青介紹,截至目前,大埔縣筍粄、憶子粄等10種小吃被評為「中華名小吃」,艾粄等15種被評為「廣東省名小吃」。
(潤濤 招迎 文燕 麗惠 國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