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憶子粄」:陌上鞦韆喧笑語 擔頭糯香傳埔邑

2020-12-12 梅州日報數字報

糯米制皮,乳白軟糯,將炒熟的豬肉丁、豆乾、香菇、蝦米包裹,最古老的柴火爐子,炭火燒得通紅,蒸出美味的憶子粄。大埔人出門歸家,一條(只)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憶子粄,帶來一天忙碌所需的充足能量。

在「中國小吃名縣」大埔縣,每逢嫁娶、生日、彌月、喬遷等喜慶宴會,餐桌上都少不了憶子粄。憶子粄原產於百侯、楓朗、湖寮一帶,而以百侯製作的最有名。明末以後,大埔製作的憶子粄已馳譽埔境,產地逐漸向全縣擴展。

傳統:傳頌佳話,

「憶子」之名傳百年

憶子粄是廣東省大埔縣傳統的特色風味小吃,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憶子」之名,則來源於一段感人肺腑的民間故事——

明末清初,大埔縣有一位賢良淑德、勤勞能幹的客家婦女,人稱松嬸,因為擅長製作各類粄食,在當地小有名氣。松嬸有一個愛子阿根,從小就喜歡舞刀弄棒。機緣巧合之下,長大成人後的阿根有了保家衛國的機會,他跟隨鄭成功一道渡海赴臺灣驅逐荷蘭殖民者。母親雖然捨不得兒子走,但終究是個深明大義之人,臨行前塞給阿根最愛吃的箬葉粄,並千叮嚀萬囑咐他務必注意安全,早日歸來。

松嬸思念兒子,每逢中秋節,就做了箬葉粄,擺在月光下,焚香祈禱兒子平安回家。秋去春來,不覺度過了整整30年,兒子還不見回來。那年中秋節,正當松嬸在月下禱告時,兒子阿根突然回來了。母子相會,悲喜交集,阿根從白髮蒼蒼的母親手裡接過粄,歡慶團圓。此粄由此得名憶子粄。

傳承:原汁原味,匠心獨運久傳承

漫步百侯老街,穿梭於時光洗鍊的明清古建築,不時聞見陣陣蕉葉香,走進一間店鋪,店老闆正在用力揉搓麵團,把餡料包進糯米皮裡,紮成四方,用蕉葉條包裹,俯身放進蒸籠……半小時後,熱氣升騰,米香濃鬱,憶子粄的真容展現眼前。

每天早上5點,天色未亮,蕭頌美食店店主蕭頌揚夫婦就早早起身,丈夫揉面、制皮,妻子做餡、包餡……一道緊跟一道。蕭頌揚告訴記者,夫妻二人日夜趕工,一天也只能做300「條」(只)粄。「前一天晚上要洗葉、做餡,第二天早上5點一直忙到中午10點左右粄出鍋。可以說不是在做『憶子粄』,就是在做『憶子粄』的路上。」妻子劉麗珠笑言。

粄皮是憶子粄的第一口感,是否柔韌彈牙是評定粄皮的標準。為此,蕭頌揚夫婦堅持手工製作:將糯米浸溼,拌和水及糯米磨成粉漿,攪拌時,糯米粉中加進少許鹽水,並用沸水揉搓至軟韌黏結,用擀麵杖滾壓成長7釐米、厚0.5釐米的皮。蕭頌揚制粄的訣竅還在於原料,「我們以豬肉、魷魚絲、豆腐乾、香菇、蝦米、木耳等為原料,蝦米一定要選用新鮮的海蝦仁,豬肉則要用膈心肉。原料切丁後過油爆香,口感才有層次感。」

「做粄對人的身心是種考驗,但傳承始終是義不容辭的。」蕭頌揚說,自有記憶起,自己便跟著家裡人學做憶子粄,今年40歲的他和妻子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堅守著這一門老手藝。憶子粄最初多出現在除夕、元宵等團圓宴上,後來,因為味美,慢慢成了當地群眾每日早點和各種喜慶宴會的一道菜餚,幾乎日產日銷。「憶子粄就這裡的特別好吃,排隊等也心甘情願。」排隊等候的侯南村村民黃燕紅豎起自己的大拇指。

傳播:擦亮品牌,粄香遠飄埔邑外

「先祖傳下來的手藝要繼承下去,除了本地人,我還要讓遠在異鄉的鄉裡鄉親吃到家鄉的小吃!」近幾年,有著好手藝的蕭頌揚利用電商平臺讓憶子粄走出大埔乃至梅州,讓更多人吃到正宗的大埔憶子粄。

翻開店裡快遞單,12月,憶子粄銷售目的地包含珠三角、上海,最遠到達吉林長春。「憶子粄銷量可觀,單價3元,一個月純外銷額能達到上萬元。」蕭頌揚說,幾乎每個月都有外地顧客下單,他將粄做好,真空包裝通過空運銷往全國各地。為了讓顧客體驗更加豐富的口感,蕭頌揚還對憶子粄進行創新。「每逢清明節,梅州人都喜歡吃艾粄,我就考慮,能不能在憶子粄的粄皮中加入艾草,再用炭火隔水蒸?沒想到這樣做出來的憶子粄因為口味清香,得到大家的支持,在外銷中也佔了很大比例。」

而因味道獨特且飽含傳統歷史人文,2016年,憶子粄入選大埔縣第四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據大埔縣客家文化生態保護示範區管委會小吃辦主任藍志青介紹,目前,全縣經營憶子粄生意的已有五六十家。

「在打造精品、保護傳承方面,大埔縣當前主要工作分為三部分:一是做好整理挖掘,賦予小吃文化內涵;二是確定主打品牌,打造精品;三是做好小吃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藍志青介紹,截至目前,大埔縣筍粄、憶子粄等10種小吃被評為「中華名小吃」,艾粄等15種被評為「廣東省名小吃」。

(潤濤 招迎 文燕 麗惠 國傑)

相關焦點

  • 這就是家鄉的味道|大埔憶子粄,軟糯鮮香……
    憶子粄為大埔風味小吃之一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它原產於百侯、楓朗、湖寮鎮一帶而以百侯製作的憶子粄最有名來源:網絡>憶子粄為乳白色,造型別致像茶盞一樣,只有頭露出來四周都被包裹得嚴嚴實實憶子粄特別耐嚼因為是用糯米製成的,口感黏韌來源:網絡來源:網絡
  • 梅州大埔風味小吃「憶子粄」,口感嫩滑,香氣四溢,你吃過嗎?
    憶子粄是廣東梅州大埔縣傳統的特色風味小吃之一,它原產於百侯、楓朗、湖寮鎮一帶,而以百侯製作的憶子粄最有名。明末以後,大埔製作的憶子粄已馳名埔境,產地逐漸向全縣擴展。熱騰騰的憶子粄,白白的皮,裡面包裹著各種美味,咬一口下去,那味道,好吃得讓人說不出話來。
  • 一種粄一個故事,這個憶子粄裡所包含的母子情不比其他美食的少
    粄中只有粄中高,其中一個名為「憶子粄」的傳統小吃是大埔當地最有名的小吃,這一個粄的來歷甚至可以追溯到明朝時期,相傳明朝的大埔有一戶人家,因為家中發生事故只剩下了兒子和母親相依為命,兩人艱苦的過著日子,兒子十分的懂事乖巧,並且還拜師學得一身好武藝,隨後兒子為了報效國家便投奔鄭成功漂洋過海去驅除侵略者,母親十分的思戀兒子便每到中秋節就做好兒子喜歡的粄等待兒子回家,
  • 客家的小吃憶子粄
    億子粄是客家美味可口的小吃,來客家旅遊,一定要品嘗當地最正宗的億子粄,特別的好吃。下賣憶子粄的老闆娘,就有好幾個,都賣憶子粄很多年,一年四季都做憶子粄來售賣,維持生活賺錢。一般在下午售賣去。全部都是騎著自行車,自行車後座,掛著兩個木桶,左邊裝著甜的憶子粄,右邊裝著鹹的憶子粄,放著大喇叭一般播放憶子粄到處售賣,人們一聽到大喇叭喊的憶子粄,就知道有賣就來買。有個賣憶子粄的老闆娘,不同的是大喇叭播放的是憶子粄燒。顧客一聽,憶子粄是熱氣騰騰的,不是冷的。
  • 梅州大埔存在的飲食文化
    梅州醃面是廣東省梅州地區特色的漢族客家小吃,早餐宵夜最常吃的就是梅州醃面,地道的梅州醃面顏色金黃,面香撲鼻,味道爽口香滑。大埔的手工面也很出名喲!老鼠粄源於廣東梅州大埔一帶,因為兩端尖,形似老鼠,客家人慣稱粉為「粄」,因此稱為老鼠粄。
  • 長壽之鄉大埔美食搜尋記
    有一次,姓楊的屠戶靈機一動,將賣剩的牛肉放在炭火上燒烤,發現其味特香,試著加進各種佐料,其味更佳。於是,楊屠戶以後就把賣剩的牛肉加工成牛肉乾,結果,牛肉乾供不應求,漸漸百侯牛肉乾聲名遠播。大埔老鼠粄珍珠粄又名「老鼠粄」,源於廣東梅州大埔一帶(應該是大埔漳溪圩),因為兩端尖,形似老鼠,客家人慣稱粉為「粄」,因此稱為老鼠粄。每一份「老鼠粄」都是現點現做,每一份「老鼠粄」都由獨特的醃製秘方製作而成。
  • 哪種「粄」,是你的最愛?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蘿蔔粄做蘿蔔粄,選擇材料是特別有講究的需用到豬肉、蝦仁、蘿蔔絲、等材料更講究的還要將魷魚切丁爆香那香味,簡直無以言表雞頸粄做雞頸粄一定要把握「七分糯三分粘」加入適量的水將其和成麵團煎至表面金黃色在表面撒上白糖、碎花生米、芝麻等
  • 大埔的美食,都藏在這裡.......,中山的大埔人必看哦!
    了解大埔美食之前,請先觀賞一下大埔的美景,了解一下大埔的風土人情!!!
  • 大埔美食
    > ②起鍋爆香大蒜、香菇、蝦米再下其它配料,調入胡椒、味精、炒香即成餡料; ③木薯粉用開水搓成粄團,分12小份,壓小圓狀即成粄皮;④每個粄皮中加入一匙餡料,手工包成筍粄,蒸櫃蒸熟即可。 5、珍珠粄 製作方法:粘米,以冷水浸幾小時後,撈起滴幹後磨成粉,然後用開水拌和,反覆揉搓至適度後擰成團,即以特製的「千孔粄擦」架在鍋上,將粄團壓在粄擦上用力來回磨擦,便可擦出每條1-2寸的粄條掉在鍋中,待粄熟浮面時撈起,置冷水中浸泡,冷卻後再撈起晾乾即可備用。食用前,煮或炒均可,配上肉碎、蔥花、胡椒粉等佐料,味美有加。
  • 大埔美食何處覓芳蹤?奉上《大埔美食攻略》
    經營時間:08:00—17:30酒香豬手 地址:西湖公園大埔縣博物館後騰龍農家樂特色:選用大埔娘酒,小爐火慢煨,豬手顏色與娘酒融為一色,酒香與豬手肉香隨酒氣嫋嫋升騰,豬手肥而不膩。該農家樂還有各種大埔小吃。
  • 舌尖上的廣東梅州大埔,沒吃過這些小吃,不算來過長壽大埔
    實際上,大埔的小吃達到200多種,如:艾粄、薄餅、雞血粄、筍粄、憶子粄、珍珠粄、鴨松羹、糊糖粄、酢葉粄、酵粄、算盤子、仙人粄等都是農村人常吃的食物。大埔小吃以其品種繁多,口味純正、做工精良、綠色健康而被評為中國小吃名縣,有10種中華名小吃,15種廣東省名小吃。我第一頓便吃到了諸如苦筍、黃酒燜雞等。
  • 大埔小吃文化城「贊粄」品牌(老鼠粄、算盤子、筍粄)獲首屆中國金牌旅遊小吃一枚「金牌」!
    梅州贊粄是我們大埔小吃文化城的一個小吃品牌,大埔小吃文化城贊粄品牌產品很多,其中老鼠粄、筍粄、算盤子備受歡迎、備受矚目,榮幸入選首屆中國金牌旅遊小吃 。       老鼠粄是漢族客家小吃之一,源於廣東梅州大埔一帶,因為兩端尖,形似老鼠,客家人慣稱粉為「粄」,因此稱為老鼠粄。
  • 紅色大埔,綠色崛起
    大埔,烈士精神傳萬代,英雄業績頌千秋。吳友優、陳達鋒、鍾丹、王瑤蘭等一行專程登高瞻仰三河垻烈士紀念碑,緬懷革命先輩,拜讀「將軍牆」,深受教益,力量倍添。在那激情燃燒的革命歲月,大埔人民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作出了巨大貢獻,無數的大埔兒女為新中國的建立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黨恩載福海,處處呈祥來。古韻添錦繡,大埔百姓歡。
  • CCTV報導大埔傳奇美食[視頻]|大埔美食歌匯聚各鎮美食
    相傳清乾隆年間,大埔名聞遐邇的「一腹三翰林」之一的楊纘緒在任陝西按察使時帶回的當地四種小食之一。薄餅還有一個名為「錦囊藏寶」的美譽,經過民間多年的改進,演變成今天大埔非常受歡迎的客家小吃——百侯薄餅。皮韌餡香,口感柔軟滑潤,味美而不膩。百侯薄餅不但在百侯,而且在大埔縣城等地的賓館、酒樓、食府以至街頭大排檔、道旁小食攤均有。但最正宗的還是被評為首屆「客家美食節創新小吃大賽金獎」的大埔百侯牛記薄餅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