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認為,牛鞭是一件有趣之物。
第一回吃牛鞭,是在武昌江灘的元銀甲,以為武漢人近些年很愛牛鞭。江老師講以前吃牛鞭,都是在城鄉結合部的地方,如今呢,開始登上大雅之堂了。
其實不然。民國時候吃牛鞭早入了大雅之堂了。好吃佬唐魯孫先生記得民國年間,他旅居武漢時,有一家寧波人開的沁園。
當時沁園的紅燒牛鞭是頗著盛名的。這道菜唐魯孫也是第一次嘗試,算是開一次洋葷。「據沁園老闆說這隻菜一共燉了十多小時,有入口欲化的感覺才算到家,一大盤牛鞭,筋柔皮爛,其凝如脂,膏潤甘肥,可稱冬補雋品,後來寧滬都曾吃過這道菜,好像都趕不上沁園做的腴美。」
雖然是寧波人的菜館,但紅燒牛鞭這道菜似乎是一道魯菜。這道菜色澤棗紅,牛鞭呢,入口軟爛,味道醇香。
牛鞭的加工有點講究,首先是洗淨,然後,剪開外皮,用開水燙一下,撈出後將外皮撕去,洗淨放入鍋中,開始烹飪。
我在元銀甲吃的牛鞭,是跟他家招牌甲魚一起燒的。甲魚與牛鞭,都屬於陽性,可以說是「雙雄」。中國人特別喜歡講究這個。
「鞭」,在古代亦叫做「錢肉」,可補腎虛,壯陽氣,牛鞭、羊鞭、虎鞭、鹿鞭等皆可入藥。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漢簡《十問》記載:秦昭王向大臣王期詢問長壽之道,王期回答說:「必朝日月而吸其精光,食松柏,飲走獸泉英,可以卻老復壯,曼澤有光……」
到了漢代,《鹽鐵論》有一段關於飲食的記錄:「今熟食遍列,餚施成市,作業墮怠,食必趣時,楊豚韭卵,狗[zhé薄肉片]馬朘[zuī雄性動物的生殖器],煎魚切肝,羊淹雞寒……」其中,「馬朘」就是馬鞭。
清吳長元在《宸垣識略》一書中記載:明代「閹人多喜食牛鞭、驢鞭等不典之物。」在今天看來,是特別搞笑的事情。
記得之前看美食紀錄片《宵夜江湖》,生猛的瀋陽,就有一道羊鞭燒烤,要人看了不覺食指大動,那深夜的饞蟲就被勾引了出來。
中國人是很含蓄的。我們一般不會在公開場合點這個,就像是李安在他的《十年一覺電影夢》中提到「《喜宴》是我至今唯一露臉的電影,只有一句臺詞:『那是中國人五千年來的性壓抑!』」在喜宴上,那些正人君子們紛紛放下矜持,開始了無傷大雅的鬧洞房。這也是我們時不時看到關於鬧洞房過火的新聞,中國人活得太壓抑了……
中國人的這種自我壓抑,一方面是文學上的禁書,如《金瓶梅》,一方面是化為口腹之慾,特別是對美食的狂熱追求。尤其是對牛鞭這味美食,中國人那種欲說還休的情慾,可謂將李安的觀點演繹到淋漓盡致。
扯得遠了!如今入夏,還是梅雨季節,天氣屬於涼性,好吃佬們可以嘗一嘗這個甲魚燒牛鞭,一定不負所望哈!
by舒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