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民主國」抗日史——日軍登陸澳底與臺北棄守

2020-12-13 中國臺灣網

 

當臺民醞釀自主之際,日本也在做割佔臺灣的準備。五月十日,即煙臺換約的第三天,日本政府便將海軍軍令部部長樺山資紀晉升為大將,任命他為臺灣總督兼軍務司令官,以便使割佔臺灣迅速成為既成事實。

 

清廷派李經方赴臺交割。五月三十日,李經方帶道員馬建忠、顧問科士達等,乘德國商輪公義號由上海啟航,於六月一日抵臺灣海面。二日下午二時,日本政府所派臺灣民政局長水野遵至公義號,與李經方商定臺灣交割文據。當天深夜,將文據繕成中文和日文兩份,先由樺山資紀署名蓋章,然後交於李經方,就算交割完畢。

 

形式上的交割臺灣,只是為日本對臺灣的軍事佔領提供一個所謂合法的依據罷了。其實,早在交割的四天前,日軍已經開始了對臺灣的進攻。五月二十九日,日本軍艦先向基隆的金包裡猛烈炮擊,作欲登陸狀,以牽制清軍的兵力,然後從基隆以東五十裡的澳底登陸。於是,臺灣武裝抗日鬥爭的帷幕便正式拉開了。

 

日軍進攻臺灣的部隊有兩支:一是總督府直屬部隊,由臺灣總督樺山資紀海軍大將親自指揮,包括臼炮中隊、要塞炮中隊、後備步兵第四聯隊、臨時臺灣鐵道隊等,計將校二百二十八人,士卒六千四百九十四人,役夫五千六百三十六人,乘馬一千八百七十二匹;一是近衛師團,由近衛師團長陸軍中將北白川能久親王指揮,下轄近衛步兵第一旅團(旅團長川村景明少將)、近衛步兵第二旅團(旅團長山根信成少將)及騎兵大隊、炮兵聯隊、工兵大隊等,計將校三百六十人,士卒一萬四千二百零九人,役夫七百人,乘馬、馱馬、挽馬三千四百五十二匹。近衛師團先駐金州,於五月十五日奉命移至營城子,又轉旅順。二十二日,北白川率部乘十四艘艦船由旅順出發,於二十六日黃昏時駛至琉球中城灣。樺山資紀一行於二十四日乘橫濱丸自宇品起航,於二十七日上午也抵琉球中城灣,與北白川的近衛師團會合。樺山即命令近衛師團進兵臺灣,「若遇頑民抗拒,即迅速掃蕩,嚴懲不貸」。注1當日中午,各艦船啟錨駛向臺灣。

 

五月二十八日傍晚,樺山資紀乘橫濱丸駛近淡水海面。提前出發的高千穗、浪速、八重山三艦先已到達此處。據高千穗等艦報告,岸上清軍進行抗禦,在淡水登陸頗為不利。於是,樺山決定在三貂角附近海灣登陸。橫濱丸於二十九日晨六時駛離淡水,至基隆海面後,又與停泊該處的薩摩丸等十一艘運兵船東航,以松島艦為先導,於下午一時抵三貂角灣,並著手進行登陸準備。日軍以澳底為登陸地點,由姬路、佐倉、豐橋三船所載之近衛步兵第一旅團第二聯隊先行登陸,第一中隊為先頭部隊。澳底港深,可泊巨輪,而清軍卻視為荒僻之地,僅以總兵曾照喜統帶兩營駐守。曾軍兩營皆系新募,「成軍甫三日,遇敵不敢戰」。注2下午三時半,日軍先頭部隊開始上岸。雙方才交火,曾軍死四人,即向西越山而逃。日軍一鼓登陸,輕而易舉地佔領了澳底。當夜,日軍便在澳底宿營。

 

五月三十日黎明,日軍以近衛步兵第一旅團為前衛,向西進犯。澳底西北去基隆五十裡,沿途重巒疊嶂,山勢險峻,只有一條羊腸小道可通,崎嶇難行,三貂嶺為必經之路。日軍炮隊只得「將炮身和炮車分解,由土兵分別肩扛」。「馱馬由於過度疲勞,或倒臥中途,或墜落澗底,軍需均靠人肩運送。」甚至士兵也有「誤從懸崖墜落」者。沿途人民都拒絕與敵人合作。日軍強令群眾搬運物資,並向他們徵收糧物,皆「倔強不肯從命。以土人做民夫,中途逃亡者甚眾,無奈繫繩於其腰間,由士兵監督,鞭打使役。」當詢問道路時,多回答「不知」。「欲以小惠結其歡心,反招其輕侮,故不能恩威並行,寧可以威勢使之屈服。」注3日軍到達頂雙溪後,繼續向三貂嶺行進。該嶺最險峻,卻無防兵把守,日軍遂不戰而佔領三貂嶺。

 

唐景崧聞警,命弁目吳國華率粵勇七百人守三貂嶺。吳國華新自廣東來,倉卒部署,諸事不齊備,幹五月三十日上午始率四百人先行,而三貂嶺已為敵所據。同一天,唐景崧復命營官胡連勝、且調頂石角營官陳國柱、金包裡營官記名提督陳得勝、獅球嶺營官知縣包幹臣等,各率粵勇數百人赴敵,皆稱統領,無所系屬。三十一日晨,始命刑部主事、督辦全臺營務處俞明震,親赴前敵督戰,兼料理餉械、電報事宜,並撥親兵六十人,派委員三人、武弁六人隨往。俞明震乘火車至基隆,住記名提督張兆連大營。是日下午,吳國華軍至小楚坑,與日軍探騎遇,遽開槍,斃敵一人,餘敵反奔。吳國華見日軍人數甚少,從而追之。適在此時,俞明震遣包幹臣率三百人前來助戰。包幹臣至小楚坑,見路旁敵屍,遂割取首級。吳國華聞報大怒,撤隊下嶺。包、吳俱還基隆,俞明震詰以:「奉何人令撤兵?。吳國華自慚,復拔隊赴前敵。包幹臣以得敵人首級為護符,「竟以大捷斬首無算,赴省城獻功。」注4

 

六月一日,日軍前衛司令官川村景明率近衛步兵第二聯隊(缺第四、第八中隊),宿營於三貂嶺之巔。二日拂曉,日軍自三貂嶺宿營地出發,向瑞芳前進。上午七時五十分,日軍便向瑞芳發起了進攻。

 

先是六月一日拂曉,廣東守備劉燕率炮勇三十人運格林炮五門至,俞明震急命運至前敵。劉燕以瑞芳西面高地為陣地,列炮扼守。俞明震亦率親兵六十人赴前敵督戰,擬憑劉燕炮隊以固守。二日晨,張兆連決定進戰,吹角列隊。即在此時,日軍大隊已開始進攻。雙方遂展開了激戰。清兵或「隱於村落的土牆後」,或「潛於茂密樹林之間,巧妙地利用地物猛烈射擊」。注5據日方記載:「敵人的抵抗意外頑強,或僅僅以數十名前來逆襲,或單獨潛伏房屋竹叢中,待我通過後加以狙擊……我方死傷較多。」注6在激戰中,提督張兆連重傷,記名提督陳得勝戰死,餘眾不支。日軍遂兩路包圍清軍炮兵陣地,劉燕督兵抗禦,死傷甚眾。俞明震率親兵助戰,亦被彈片擊傷,被部下抬至獅球嶺。瑞芳遂陷。在此戰中,日軍死傷十九名。第二聯隊長阱並重季大佐被槍彈洞穿軍服,僥倖地保存了性命。清軍則有三十餘名戰死,三十餘名被俘。注7

 

六月三日晨六時,日本近衛師團又由瑞芳宿營地出發,向基隆進犯。進攻前,北白川能久將部隊分為三部:以步兵第一聯隊第二大隊及工兵一小隊為前衛,沿大道向基隆前進;步兵第二聯隊第二大隊(缺兩個中隊)為右翼,繼前衛之後,向八鬥方向前進,護衛師團之右側;步兵第二聯隊第七中隊為左翼,在瑞芳附近通向暖暖街的道路上扼守,護衛師團之左側。上午十時半,日軍前衛與清軍二百餘名遭遇,清軍略事抵抗後退走。不久,日艦從海上開始向基隆炮擊。正中午時,在猛烈炮火的掩護下,川村景明指揮八個中隊向基隆市街發起猛攻。至下午一時許,忽然陰雲密布,大兩傾盆,雲霧之中咫尺難辨,日兵渾身淋透,行進困難。雙方相持五個小時。直至下午五時,日軍始突入市街。於是,清軍便與敵人展開了巷戰。他們有的持刀劍擊殺敵人,有的從民房窗內向敵狙擊,直到最後戰死。日軍在進攻基隆的戰鬥中,傷亡三十一人。注8

 

在進攻基隆的同時,日軍又向獅球嶺發動了攻擊。獅球嶺在基隆市街西北,扼基隆去臺北通路,故嶺防實為省會之關鍵;八堵適在其後,當獅球嶺之衝。日軍欲攻臺北,此為必由之路。本來,獅球嶺由道員林朝棟率棟字十營駐守。林為抗法名將,曾隨劉銘傳據此抗法,戰功卓著,「所部將土皆前隨徵之人,地勢險要甚悉」注9,「且訓練有法,頗負時望」。他因與張兆連不和,被唐景崧調往臺中。時臺北紳土十餘人皆建議調林回,「以守為戰,事猶可為」。唐景崧雖電令林朝棟回援,然遠水不救近火,只得於是日中午先派中軍副將黃翼德率護衛營往扎八堵。黃翼德為人狡詐,至八堵即回,詭言:「獅球嶺已失,大雨不能紮營,且敵懸六十萬金購總統(唐景崧)頭,故趨火車急馳回城,防內亂。」注10唐景崧知其欺罔,而不敢詰問。於是,防守獅球嶺的兵力僅知縣胡友勝的粵勇四營,實際上已經成為孤軍。儘管如此,胡友勝仍督軍苦戰,堅守不退。一個日本隨軍記者寫道:「我軍雖集中射擊,而守軍卻巍然不動。風雨愈急,日近黃昏,槍炮聲與風雨聲相合,相當悽厲可怕,真不知何時才能攻佔!我軍再合力攻擊,而炮壘後面僅有險峻之棧道相通,前面亦僅可攀,難以發起衝鋒。在炮壘與市街之間,是水田與竹叢,且相距甚遠,我軍架設在炮壘下面的一門山炮亦不能奏效。」注11日軍佔領基隆市街後,四面包圍了獅球嶺。戰至下午六時,獅球嶺終被日軍攻陷。

 

獅球嶺既失,省城外圍險要盡失,臺北危在旦夕。但日軍一時尚不明臺北情況。又由於日軍佔領基隆後,有兩名清軍士兵將火藥庫點燃爆炸,炸死日軍軍官一人、士兵二十人,炸傷軍曹一人、士兵二十餘人及夫役等一百餘人,其中重傷十七人。注12同時,港內的水雷尚待掃除。所以,日軍未敢冒然立即西犯。六月四日,比志島義輝率混成支隊主力分乘豐橋丸和佐倉丸,由澎湖抵基隆,以增援近衛師團。日本政府所派臺灣民政局長水野遵也來到基隆,以便著手籌組殖民機構。

 

是日黎明,雨稍歇,臺北市街寂然,異常平靜。俞明震等見唐景崧,力勸其退守新竹,與林朝棟、劉永福二軍聯合,以圖再舉。唐景崧不應。俞明震知事已不可為,退後書密函呈唐曰:「天不佑中國,無可奈何,公心跡可告無罪。惟計不退守新竹,公宜自為計,不可貽笑天下。」注13實勸唐離臺勿落敵手也。是夜,前敵潰兵入城,臺北大亂。未幾,巡撫衙門院內火起,唐景崧由撫署後門出,匿於德國洋行。既而微行至滬尾,兩天後乘德船鴨打號內渡廈門。

 

六月六日,臺北艋甲紳士李秉鈞、吳聯元、陳舜臣等議迎日軍,往商大稻埕李春生,共擬請日軍進兵臺北的公呈,然無人敢前去遞送。有雜貨商人辜顯榮注14自告奮勇赴基隆,由水野遵接見。日方因不明臺北情況,對此將信將疑。隨後,臺北基隆間電話線修通,日軍突接臺北電信局洋員漢森來電:「臺北非常混亂……臺北之道路已向貴軍隊全部開放,未留一兵一卒。在本府之文武官亦皆已逃走。」又電稱:「深盼總督閣下迅急來此。」注15方知辜顯榮所報是實。恰在此時,美國《紐約先驅報》記者達菲德遜、英商湯姆遜及德商奧利亦來日營,自稱代表臺北外僑請日軍從速開赴臺北。

 

於是,日軍遂決定立即進兵。當日下午七時,日軍前鋒即由水返腳出發,向臺北急進。七日凌晨一時,日軍抵臺北城東北的練兵場。拂曉,迫近臺北北門,遂攀城牆而登,驅散少數守城的清兵,將臺北城佔領。九日,日軍佔領滬尾要塞。十一日,北白川能久以混成支隊守備基隆,自率近衛師團司令部進駐臺北。據時人記載:「日大隊至,至則佔民房,掠雞牛,搜軍器。民之移家者,擔簦躡屣,扶老攜幼,累重載舟,紛紛蔽海而浮。妓女、丐婦亦有去者。風雲慘澹,日暮則道路無人。有聞扣戶聲,則闔室皇皇,相驚以番兵來矣。其駭異之情如此!」注16十五日,樺山資紀亦率幕僚自淡水乘火車抵臺北。

 

自日軍進攻基隆之前,清廷即以「現在和約既定,而臺民不服,據為島國,自己無從過問」為由,命令東南沿海各省督撫「飭查各海口究竟有無私運軍械勇丁之事,設法禁止,免滋口實。」注17這給臺灣的反割臺武裝鬥爭帶來了十分不利的影響,並造成了極大的困難。

 

時駐守臺北後路的總兵餘清勝,竟主動地致書日軍頭目,稱:「體我皇上媾信修和睦之至意,何敢抗違,亦不敢有觀望。」並表示要「聽命行之」。注18遂率所部五營投敵。此時,臺北後路僅餘丘逢甲一支義軍,勢難支撐,遂退往臺中。後日軍以臺灣民主國為丘逢甲所首倡,「嫉之甚,嚴索之」。注19於是,丘逢甲輾轉離臺內渡。臨行前,他寫下了抒發滿腔悲憤的《離臺詩》六首,內有「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捲土重來未可知……海上誰來建義旗」注20諸句,仍然對臺灣之回歸祖國寄予了無限的期望。

 

日軍僅用兩周的時間便佔領了臺北府的大部分地區。樺山資紀抵臺北後,即發布告示。表示要堅決鎮壓抵抗者,內稱:「倘若有頑冥不悟,潛伏所在,為害閭閻者,一經查出,即加誅戮。若或有各地居民藏匿敗兵,不告訴官府者,家主與敗兵同罪,按律重辦。」注21樺山企圖甩殘酷鎮壓的手段來阻止臺灣人民的反抗,當然只是痴心妄想,是不可能達到目的的。

 

六月十七日,樺山資紀在臺北主持所謂「始政典禮」,宣布臺灣總督府正式成立。後來,日本政府便視此日為其在臺灣殖民統治的開始,訂為「始政紀念日」。

 

1 《樺山資紀訓示》,見《日清戰爭實記》第30編,第41頁。

2 俞明霞:《臺灣八日記》,見《中日戰爭》(6),第373頁。 

3 《日清戰爭實記》第31編,第910頁。

4 俞明震:《臺灣八日記》,見《中日戰爭》(6),第374頁。

5 《日清戰爭實記》第31編,第13頁。

6 《臺灣抗戰日方資料》,《中日戰爭》(6),第456頁。

7 《日清戰爭實記》,第31編,第15頁。

8 《日清戰爭實記》第31編,第19頁。

9 吳德功:《讓臺記》見《割臺三記》,第33頁。 

10 俞明震:《臺灣八日記》,見《中日戰爭》(6),第377頁。

11 《日清戰爭實記》第31編,第18頁。

12 《日清戰爭實記》第32編,第8頁。 

13 俞明震:《臺灣八日記》,見《中日戰爭》(6),第378頁。 

14 辜顯榮,臺灣鹿港人,在艋甲開瑞昌成商號。後任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臺灣保良總局局長。 

15 《臺灣前期武裝抗日運動有關檔案》,第33頁。

16 洪棄父:《臺灣戰紀》,《中日戰爭》(6),第335--336頁。 

17 《軍機處電寄張之洞等諭旨》,《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3287),第45卷,第13頁。

18 《日清戰爭實紀》第32編,第16頁。

19 江山淵:《丘逢甲傳》,見《中日戰爭》(6),第402頁。

20 《嶺雲海日樓詩鈔》,《選外集》。

21 《臺灣淪陷初期武裝抗日運動有關檔案》,第65頁。

 

(戚其章,山東威海人,1925年出生,現任山東省社科院甲午戰爭研究中心主任)

 

 

相關焦點

  • 「臺灣民主國」抗日史——爭奪新竹城
    臺灣民主國所任命的臺灣知府黎景嵩,聞義軍沿途截擊敵人,頗有斬獲,以為恢復有望,便召集臺灣、彰化、雲林、苗慄四縣官紳會議,籌款守御,並開設籌防局,招募土客各勇,命名為「新楚軍」,以副將楊載雲注1為統領。 楊載雲,原籍湖北,從軍來臺,積功至副將。日軍佔領臺北後,曾奉黎景嵩之命,率一營北上禦敵。
  • 「臺灣民主國」抗日史——臺南府城的陷落
    從日軍登陸澳底以來,黑旗軍先出兵臺中,後保衛臺南,已歷時近五月。至此,日軍陸海俱進,南北夾攻,三面包圍,臺南府城完全處於敵鋒之下,危在旦夕。 臺灣民主國郵票但劉永福尚存一線之望,不忍心棄臺灣百姓而去,答曰:「雖無糧,何以對百姓?」注4 十月初,忽傳出消息,「已有密旨,令南洋接濟臺灣。」臺灣紳民大受鼓舞,擬再請劉永福為民主國總統,道員易順鼎為副總統,「合力共謀,同心同德,掃平倭寇」,「以轉旋臺北之乾坤」。
  • 「臺灣民主國」抗日史——日軍新竹受阻與暫緩南進
    特別是新竹的佔領使他們滋長了驕傲的情緒,「以為臺灣不過手掌大小之地,以一旅之眾即可一舉殲滅」。注1因此,六月二十四日,由北白川向近衛混成第二旅團長山根信成發出了南進的訓令。但是,樺山和北白川都沒有料到,日軍不僅難以進兵新竹以南,而且連新竹以北的局面也很難控制。
  • 「臺灣民主國」抗日史——劉永福力撐危局與黑旗軍反攻臺中
    劉曾親至臺北,與唐會商全臺防務,並提出留駐臺北以協助處理軍務,而被一口回絕。劉永福以此頗不安於位,產生離臺內調的念頭。每與人談及唐「排擠傾陷狀,幾痛哭流涕」。注5對此,丘逢甲有言:「景崧雖號知兵,而防敵禦寇遠不逮永福。全臺形勢盡集於臺北……景崧一人守臺北,無永福以佐之,恐守之非易。臺北一破,臺南將孤守無能為矣。」
  • 「臺灣民主國」抗日史——新竹日軍出擊與苗慄失守
    日軍自暫時放棄「南徵」計劃後,重新制定了一個掃蕩臺北新竹間抗日義軍的計劃。這個計劃分兩期實施:第一期,清剿臺北至大嵙崁和中壢的義軍;第二期,驅除和追擊大嵙崁至新竹間鐵路線右側的義軍,並向新竹以南進兵。到七月下旬,日軍基本上實現了第一期作戰的目的,便決定實施第二期作戰計劃了。
  • 「臺灣民主國」抗日史——臺北新竹間的戰鬥
    日軍佔領新竹後,由於新竹以北地區義軍蜂起,糧道受阻,不得不暫時推遲執行「南徵」的計劃,以便集中兵力鎮壓臺北新竹間的抗日義軍。 當時,臺北新竹間的抗日義軍主要有三支: 第一支義軍,以胡嘉猷為首。及聞清廷割讓臺灣與日本,蘇力號召鄉人起兵以抗,曰:「朝廷割地未我聞,是以抗也!」不數日,聚眾千餘人。「糧餉不足,破家以應,故戰土致死。」其子根銓,年方二十歲,隨父抗敵。其姑表弟陳小埤,幼習拳擊,有膽識,曾從劉銘傳「開山撫番」,為劉所器重,此時亦參加蘇力義軍。日軍由臺北南下,蘇力義軍「襲其後,日軍苦之」。
  • 「臺灣民主國」抗日史——日軍大舉南侵與保衛臺南之戰
    北軍登陸時,由浪速、濟遠、海門三艦護衛,濟遠艦長平尾大佐為北軍登陸委員長;南軍登陸時,由吉野、秋津洲、大和、八重山、西京丸五艦護衛,八重山艦長平山大佐為南軍登陸委員長。 十月十日上午六時,日軍運輸船十九隻,載南進軍司令部及混成第四旅團,在浪速、濟遠、海門三艦的護衛下,自澎湖島出發,舳艫相銜而進。
  • 在臺灣的抗日力量
    因臺灣地理位置重要,清政府命劉永福赴臺,幫同臺灣巡撫邵友濂辦理防務。8月,劉永福率兩營黑旗軍赴臺北,後又奉令移駐臺南,將所部增至八營,仍稱黑旗軍。 甲午戰爭打的,哎呀呀,我情願不知道這段歷史,窩窩囊囊,現代國家對抗封建國家,如果說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轉折點,甲午戰爭應該是中國走向現代國家的起點,1895年,清政府失敗求和,臺灣被割讓給日本。
  • 歷史證明:離開祖國的懷抱,無法成就臺灣的自豪
    離開祖國的懷抱,無法成就臺灣的自豪  位於臺北「228公園」的臺灣博物館內陳列著一面藍地黃虎旗,這是123年前「臺灣民主國」的「國旗」,它記錄著臺灣人民心向祖國戮力抵抗日本侵略的苦難歷史。然而,這個風雨飄搖中誕生的「臺灣民主國」並沒有得各國的承認,也沒有得到列強們一槍一彈的援助,那個承諾「臺灣能自立,可保護」的老牌殖民者法國,在日本進攻臺灣之時更沒有一兵一卒增援臺灣。5月29日,日軍在臺北澳底登陸,攻擊臺灣大幕拉開。6月1日,日軍越過三貂嶺,俯視基隆港。3日,日軍佔領基隆,攻佔獅球嶺炮臺,臺北門戶洞開。4日,唐景崧乘德商輪船逃亡廈門。
  • 臺灣抗日誌士後人臺北座談:臺抗日史不應被埋沒
    臺灣抗日誌士後人臺北座談:臺抗日史不應被埋沒 2015-08-29 23:56:05專程從臺灣來滬的臺灣抗日誌士親屬協進會秘書長方守仁(左)代表該會,向淞滬會戰紀念地上海寶山區政府捐贈了「侵華日軍罪證——〈中支方面日支兩軍態勢要圖〉(1937)」。
  • 中國臺灣悲壯抗日史
    在「願人人戰死而失臺,決不願拱手而讓臺」的誓言中,臺灣人民開始了長達半個世紀的抗日鬥爭; 一、武裝保臺: 這一階段主要是指1895年日軍從澳底登陸到1902年義軍首領林少貓慷慨就義這一時期。
  • 中國臺灣抗日五十年史記(上)
    本文將依據兩岸及中日權威專家史料,分上,下兩章講述中國臺灣五十悲壯抗日史。其中上章講述武裝抗日階段,下章將講述民族運動,迎接解放階段及在大陸臺胞抗日史。願兩岸早日和平統一。  》,中國臺北稻梁出版社,1988年版,第149頁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志》第二編(中卷)《臺灣社會運動史》,第190頁  林黎:《議會之父—林獻堂》,載《臺灣名人傳》,中國臺北新亞出版社,1976年版  陳碧笙:《臺灣地方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版  中國臺灣文獻委員會:《臺灣史》,中國臺北眾文圖書公司,1984
  • 臺北地區的反佔領鬥爭
    在基隆、淡水附近海面集結的日軍,認為臺灣一經交接,他們即可登陸。當他們的兵艦駛近海岸時,卻遭岸上臺灣守軍大炮的猛烈轟擊。日軍才知在基隆、淡水登陸不易。 1895年月29日,日軍一部在三貂角登陸。次日,日軍主力又繞至基隆東面的澳底登陸。本來基隆方面負責防守的統率是楊歧楨。
  • 甲午戰敗後將臺灣割讓給了日本,臺灣人民寒心,自立國號組織保臺
    他們未敢登上臺灣陸地,即於6月2日在基隆港外的一艘日本軍艦上匆匆辦理了交接手續。眼看臺灣淪落已成定局,臺灣民眾決心自己組織起來奮起保臺。4月21日,丘逢甲與臺島紳民代表集會,決定成立地方政權自主抗日,保衛家園。5月15日,丘逢甲等人再度在臺北集會,定下了「自主抗日」的方針。
  • 臺灣抗日:以一島敵一國!日本承認,只有臺灣是真正被打下來的
    失去了朝廷庇護,臺灣此時亟需一個組織來領導此次的保島運動。在士紳的建議下,「臺灣民主國」成立,年號「永清」,表示臺灣永遠屬於大清;國旗為藍底黃虎旗。 這位北白出發前,睦仁為他送行,叮囑說:」無論怎樣,都要把日本國旗插遍臺灣土地!「 當日軍7000人攻入臺北時,」臺灣民主國「第一任總統唐景崧是不是應該勇敢地率軍迎敵?錯了,他跑了! 臺北失陷後,唐景崧看到無力回天,攜巨款從總統府後門開溜,乘輪船跑到了廈門。
  • 甲午戰敗後臺灣的反抗甚至差點讓日本將其賣給法國
    當時清政府的湖廣總督張之洞和臺灣巡撫唐景崧堅持寧肯賠償銀兩也不能割讓臺灣,並準備以臺灣島為抵押向英國貸款賠償日本,慈禧、李鴻章拒絕了這個提議。 臺灣民主國的建立和臺灣抗日。
  • 臺灣人民慘烈的抗日戰爭,我們都應該補的歷史課
    從國號和國旗來看,雖然清廷拋棄了臺灣,但臺灣人民並沒有嫌棄清政府的軟弱無能,他們希望誓死決戰,哪怕沒有朝廷的認可和支持。短暫而頑強的臺灣民主國抗日5月29日,日軍開始於基隆背後的澳底登陸,6月3日攻陷基隆。
  • 臺灣寫真:抗獨史陣線向林少貓致敬 籲還原臺抗日史
    5月30日電 題:抗獨史陣線向林少貓致敬籲還原臺灣抗日史  中新社記者 劉舒凌 陳小願  1902年的5月30日,與簡大獅、柯鐵虎並稱「抗日三猛」的林少貓在臺南後壁村被日軍圍剿、射殺。在林少貓就義112周年紀念日,青年團體抗獨史陣線來到臺北圓山忠烈祠,向這位烈士牌位獻花致敬。  抗獨史陣線發起人之一、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生林明正30日與部分團體成員共同參與這一向烈士致敬的活動。
  • 汪毅夫談臺灣人的抗日史實(組圖)
    圖4-黃玉齋(筆名「漢人」)編著的《臺灣革命史》書影。  汪會長指出,康有為當時也以舉人的身份在京參加會試,他親眼看到「臺灣舉人,垂涕而請命」的情形。《康南海先生自訂年譜》記:「臺灣舉人,垂涕而請命,莫不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