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經書應該這樣閱讀才有收穫

2020-12-17 我與冬天有個約會

要想了解中國的道教文化,首先要去學習道教的經典書籍。很多人會說直接閱讀《道藏》,這是道教知識的集合。確實《道藏》包羅萬象,是道教集大成之作,但是大可不必,畢竟現代人節奏快,工作忙碌,哪有時間閱讀這些浩瀚的典籍。因此,選擇好一些的讀本,就成為一個不能忽略的問題。

建議大家開始的時候,不能貪多,要根據自己的能力與時間,選擇幾本入門的道書來讀。由於「易學」與道家之學在整個道教文化中佔據重要地位,個人建議先讀一點「易學」與先秦道家經籍的著作。例如《易經》以及《道德經》、《南華真經》、《衝虛真經》等註疏本。在順序上,應以《道德經》為先,《南華真經》與《衝虛真經》繼之,《周易》為後。這些書都是古文,且生澀難懂,而《周易》之所以放在後面,主要這本書比先秦道家著作更加難讀,如果一開始就讀《周易》恐怕會使你望而卻步,所以調整一下順序,有助於建立信心。

道教的書籍很多思想來源於道家等,如《說苑》引老子的話:「人為善者,天報以福;人為不善者,天報以禍。」《黃帝陰符經》有兩句與老子意同的話:「故曰沉水入火,自取滅亡。」再如先秦道家的「虛靜」概念,在《陰符經》與《老子》中,也有共同的地方。《陰符經》:「至靜則廉」「自然之道靜」。道家的老子也談論「虛靜」,如「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可見,很多地方都是相同的,學習道家經典也有利於理解道教思想。

接下來,再讀漢代以來的道經,照樣是先選擇幾種可以入門的著作,如《太平經》,然後是《黃帝陰符經》、《周易參同契》、《黃庭經》、《悟真篇》。這些著作也是不好讀的,不過也有許多注釋本可以參考。以前人的註疏為拐杖,慢慢進入,理解了詞彙語義,然後就可以入門。

接下來就可以閱讀道教的符咒、法術、科儀等著述。閱讀的時候會碰到許多難懂的術語,比如「藥物」、「火候」、「五行顛倒」等等,最好身邊有一部道教辭典,可以隨時查閱,弄通術語的基本意義,掃除閱讀的障礙,興趣便會在閱讀過程中慢慢培養起來。

在道教之中,有大量的著述是不知道作者或作者是託名的,這就比較難辦。關於這一點,有一部書可以使用。那就是《道藏提要》,該書除了概括介紹各道經的內容外,還對許多道經作者進行稽考,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對道經有興趣的先認真地讀一讀,因為它交代了本書的緣起與脈絡,至於其《例言》以及最後的幾個附錄也應該先了解一下,這樣查找起來就能夠得心應手。

道教思想來源廣泛,前人謂之「雜而多端」,這充分體現在《道藏》之中。由於歷史的種種原因,許多道經往往沒有署名,或者託名黃帝等中國古史人物,這給研究帶來很大的困難。在還沒有弄清真實作者和年代的時候應該謹慎引用。另外,還應該指出的是,基於宗教信仰的立場,道經往往以元始天尊、太上老君等神明的口吻來敘說教理教義,我們一方面要尊重教門的規矩,不可傷害正常的信仰;

另一方面也應該做出分析,從具體的歷史背景、文化氛圍之中解讀道經的精神內涵,這樣才能從根本上理解道經的思想內容。 與一般的文化典籍不同的是,道經喜歡使用隱喻或者隱語來表達,有時候往往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如果我們只是直解,反而會將意思搞錯,所以應該將之置於中國文化的具體環境之中,透過符號的解碼,以追溯文意。

總而言之,道經閱讀是個大工程,必須有一定的文化素養且對他有濃厚的興趣,才能最終讀進去;很多人說要入道,說來簡單做起來卻很難,畢竟道士收徒講究緣分,不是憑著一腔熱血和一份喜歡就行。有時候幾本隱晦難懂的道經就可以把我們搞暈。當然也不必因此而「望經卻步」。若是有毅力有恆心,讀完這些經典之後,你會發現,它們可以解決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

為什麼這樣說呢?就像《易經》的蠱卦其實討論是腐敗問題,家人卦說得父母子女如何相處,坤卦說得是女性的偉大與奉獻,乾卦更多討論人生各個階段。從整體來看,這些卦是一個完整的生命歷程,從乾坤分天地,到出生,生長,學習,生活的各種問題,包括結婚、教育、養老等問題都有涉及。若是讀懂,對解決這些問題也就輕鬆許多。

再如道家討論採補日月,其實就是曬太陽吸月光。現在我們還在用。不過他們的採補是有時間的限制,比如採太陽的精華,每月只有陰曆初一、初二、初三,初四、初五就差一點,勉強可以用,過了五天就不能用。萬一碰到初一到初五都下雨,這個月就修不成了。至於採月的精華,只有每月的十四、十五、十六三天,到了十七、十八已經不能用了。像莊子所說「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閱讀這些不管最後入不入道,你都會學到很多知識。

相關焦點

  • 刨根問底每日說道學文化:道教經典之經書《道德真經》講了什麼?
    在這些傳承的過程當中,有很多知識和內涵需要我們去了解、掌握。——社群內容營銷諮詢【 白磚家】刨根問底每日說道學文化:道教經典之經書——《道德真經》◎《無上秘要》《無上秘要》為目前所知最早的道教類書。北周武帝宇文邕敕纂。據載,宇文邕曾七次召集道士、名僧和文武百官量定儒、釋、道三教優劣。力主道教居儒、釋之上,因群臣、沙門反對而未果。
  • 志心誠意讀道經,道教徒的基本素養
    由此可見,對於道教徒來說,道教的經典是極其重要的,應該重視道經的研讀,這是加強內煉基礎,提高信仰素質的前提。正如經書所要求的,對於不經常使用的經書也應該認真學習,以旁通經常使用經書的含義,只有這樣才能有助於加強道教信仰,加深道教教理教義的領會,並貫通於自我的修道實踐中。
  • 經書不要這樣放!護法韋陀菩薩要一動不動的託著!(請轉發科普)
    家有經書的,一定要看看!
  • 揭秘道士修行必讀的三大經書和入門方法
    人總有好奇之心,好奇未知東西,正因為有了好奇心,所以人們有了求知慾,喜歡追根究底了解未知的真相。特別是玄之又玄的命運,他看不見摸不著,人們總想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有了這方面的需求就誕生了周易大師、六壬大師等等。在道教全真門派的修行中則不提倡未卜先知,全真道長認為有些東西提前知道了對修行沒有好處,它反而會給修行增添魔障。
  • 管理中文殊菩薩的寶劍和經書
    文|墨魚大概在11年前,一位做過管理很多年的朋友對我說,管理就應該像文殊菩薩,右手拿寶劍(智慧劍),左手拿經書(般若經),對於員工能度的度(勸戒、培養),不能度的就殺(懲罰、勸退)。大至的意思是只有嚴格的管理,能下狠心企業才有發展的機會。
  • 安放經書有哪些禁忌?安置不當,罪同毀謗三寶!
    2021-01-10 11:55:18 來源: 每每物 舉報   學習道法之人,對於安放經書的常識應該知道
  • 道教創始人根本不是張天師,道教真正的歷史要久遠得多
    傳統認為,道教創立於東漢末,創始人是祖天師張道陵。但實際上,在張天師之前,就有很多的道士。如果說東漢末才有道教,似乎有點說不通。根據各種文獻記載分析,道教在春秋戰國時期,應該已經形成具規模的組織。後人耳熟能詳的方仙道,就是早期道教的代表。
  • 道教小故事:宮中的經書,誦讀一萬遍的人,能夠成為神仙
    有個竹麓道士拜訪她,把《黃庭經》傳授給她,對她說:「《黃庭經》是扶桑大帝君宮中的經書,誦讀一萬遍的人,能夠成為神仙。經書上說:『詠之萬遍升三天,千災已消百病痊。不憚虎狼之兇殘,亦已卻老年永延。』。住在山上獨自修煉,只要讀上一遍,就如同與十個人為伴,沒有恐怖和畏懼。為什麼會這樣呢?此經能把身中的眾神召集起來,從而澄清端正了神氣。
  • 道教「正一派」詳解
    道教正一派是主張在家裡修行,在家裡修行比出家修行要付出的更多,面對的考驗也更多。真正能夠入山出家專事修行的人是很少的。現實中,有善道者在家供奉聖象,修行道法。這些修行的人或因孝敬父母,或因撫養幼小,或因忙於生計,或因塵緣未了等等原因只能在塵世中修行。
  • 應該怎樣上香才是正確的
    一.道教上香的來源道教供奉神明,皆需上香,如道經《祝香咒》記載:「道由心學,心假香傳,香焚玉爐,心存帝前,真靈下盼,仙轡臨軒,今臣關告,徑達九天」。經書亦言:「寶香焚在金爐內,香菸繚繞達上蒼」,說明「香」是人與神之間作為溝通的媒介,通過燒香讓我們把心中祈願的信息傳達給天界神明,為此,道經言:「三柱真香通信去 ,三界神明降幅來」。
  • 「廟」是道教還是佛教的?|道家|儒家|神靈_網易訂閱
    道教呢?三清道祖,各種儀式,經書,還是修行。  佛教呢?出家,參禪,還是阿彌陀佛。  其實啊三教呢都已經融入了我們的生活中,尤其是道教,風水,命理,這已經深入人心了,搬個家看看日子,紅白喜事看看日子等等…  大家有沒有發現一件事,那就是有一個供奉神靈的地方三教都有,那就是廟。
  • 為何如來收了紫金缽盂,才肯傳經書,你不看凌雲渡無底船下有啥
    取經一路上對於妖怪的描畫,凝聚了想像的藝術特色,而這一路上的艱難困苦,則更像是一部史詩,讓讀者們紛紛感慨,想要取得不世之偉業,必須要經歷痛苦的打磨才行。 而等這師徒四人歷經長途跋涉,度過了十餘載的時間,終於到達靈山的時候,想要取經時又遇到了新的磨難。
  • 道教文化中的四位女神仙,她們才是真正的女神
    道教是我國的本土宗教,道士的修行目的就是得道成仙,因此,道教文化中有一個龐大的神仙體系,比如地位最高的三清道祖,其次的四御真人等等,有的是由人身修煉成仙,有的是古靈精怪修煉成仙,比如鼠仙和蛇仙,那麼,你知道道教文化中有哪些著名的女神仙呢?
  • 媽媽讀經書 嬰兒全程哭
    按常理,嬰兒的生活應該是充滿快樂的陪伴,近日,卻興起了一種「讀經寶寶」。不陪玩不哄娃媽媽只管讀經書所謂讀經寶寶,就是從嬰兒一出生,就給嬰兒讀各種經書,包括一些國學經典、詩文等等,本意是讓孩子從生命一開始,就接觸最經典的知識。可近日,一位知名心理學家在他的微信公眾號上公開發文,斥責給嬰兒讀經就是在要嬰兒的命。
  • 為何有些佛經會含有道教詞彙?是先人偽造的嗎?
    為何有的佛經含有道教詞彙,要從佛教的一些歷史說起。佛教本身是需要1剃度,2禁慾,3離俗(無父母,無君王)的。在佛教傳入我國以前,儒家思想是主流,1身體髮膚授之於父母,2不孝有三無後為大,3孝順父母。東漢時期,西晉時期僧人們的大部分活動都是在翻譯佛經了,但是翻譯佛經是有問題的,首先當時的僧人都是有什麼經書,翻譯什麼經書,大腦中記得幾章幾品就翻譯幾章幾品,其次大家知道語言不通,有些東西很難翻譯出神髓,唐詩宋詞翻英文能直譯,但意境這些東西很難表達得像中文這麼美,翻譯佛經也存在類似的問題,僧人們想了很多辦法,最後他們就在漢語裡面尋找和佛教的理論,觀念
  • 刨根問底每日說道學文化:道教經典之道藏——《道藏》
    在這些傳承的過程當中,有很多知識和內涵需要我們去了解、掌握。——社群內容營銷諮詢【 白磚家】刨根問底每日說道學文化:道教經典之道藏——《道藏》道藏是道教經籍的總集,是按照一定的編纂意圖、收集範圍和組織結構,將許多經典編排起來的大型道教叢書。因為內容、屬地、年代的不同,出現了不同版本,在此我們將它們一併收入其中,逐一進行介紹。
  • 道教神仙:農曆正月十五,恭賀道教創始人張道陵天師聖誕!
    道教有三祖,即始祖、道祖、教祖,道教把黃帝奉為始祖,最早的神話傳說是黃帝問道於廣成子,這也是道教思想正式形成的標誌;道教的道祖是老子,道教認為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次化身,太上老君位列三清,是道教最重要的尊神之一;教祖即為張道陵天師,張天師創立了天師道也被認為是道教的正式創立。
  • 唐僧西遊取回了佛教真經,道教的經典又是怎樣傳承的呢?多虧有他
    中國的根底全在道教。——魯迅(給徐壽堂的信)玄奘取經對於每個中國人來說,都是耳熟能詳的故事,正是他不遠萬裡取來真經,並傾注全力翻譯成漢語,才得以讓佛教在中國興盛起來。其實早在西漢時期,佛教便已經傳入中國,但由於當時傳到中國的佛教經書基本都已經是二手貨了,使得產生了很多誤解,成語胡說八道正是源自於此,這裡的「胡」指的便是番邦外國人,八道便是佛教八正道(見注釋1)。由此可見,玄奘取經對佛教發展的貢獻,而在中國本土道教發展歷史中,也有一位類似玄奘的人物,他便是東晉南朝道士陸修靜。
  • 航天三小:讓每一個學子在閱讀中收穫 在閱讀中成長
    陽光訊(商菲 記者 張晶)「一個人的精神發展史就是他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於國民的閱讀趣味。」在學生的成長中,整本書閱讀能夠幫助學生與更廣闊的世界相連結,在與世界的對話中,建構自己獨特的思維模式,用思維的力量,探索無限的可能。
  • 道教的「三寶」指的是什麼?修行之人需要遵守的基本準則
    道教有兩個顯著的特點,其一,它是一個多神信仰的宗教,在道教的神仙體系裡包含著大量的神祇,既有像玉皇大帝這些先天神,也有風雨雷電自然神;其二,道教以黃老道家思想為依託發展而來,道家思想讓修行者達到少私寡慾、天人合一等境界,這也是道教的立教之本,也是對「道」的完美闡述。莊子的清靜無為及逍遙處世的思想也對道教的發展與教義產生重要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