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館珍藏的3件中國國寶,最後一件更是珍寶中的珍寶
在英國倫敦的大羅素廣場上有一個雄偉的建築,它建於1753年。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館,也是世界三大博物館之一。
英國博物館中最出名最出色的展館,並不是英國自身歷史文化的展館,而是埃及文物館和東方藝術文物館等其他國家文化的展館。究其原因還是要追溯到大英博物館設立之初。大英博物館最是一個在殖民時代發展起來的博物館,其很多的藏品都是在他們殖民時期,從殖民國家所掠奪來的。這也是其博物館內容多樣性的根源。
如果不考慮其展品的正義性,收納了全世界各個文明的文物和藝術品的大英博物館可以說是頂尖級的存在,世界上很難找到能與它媲美的博物館了。
在大英博物館中同樣也收藏著許多我們中國的國寶,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列舉三件比較出色的國寶。
第一件國寶叫做《金剛經》刻本。《金剛經》我相信大家應該都有了解,都知道它是一本佛教的典籍。而今天這本金剛經卻有著它的特殊性。因為它是至今為止我們中國早期印刷品中,唯一一個有明確印刷年代的印品實物。
它對於我們的意義不僅是一本佛教典故這麼簡單,它是我國印刷史上的一種標誌性物品。其印刷精美、字體有力、用墨均勻,這些無一不標誌著當時我國早期印刷技術已經達到了一種十分成熟的地步。令人可惜的是這件藏品,在1907年被英國人從敦煌掠去。
第二件國寶叫做《邢侯簋》,它的名字可能有些生僻,但是它是一件西周時期的國寶級的文物。其造型有著鮮明西周的風格。有四個獸耳結構的把手,腹部如鼓,而且有象紋裝飾,它最珍貴的地方在於它上面有銘文68字。
當年1935年英國倫敦舉辦過一次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這件藏品就在其中展出,它獨特的造型吸引了當時來自中國故宮的兩位專家的目光。
在我方的多次要求之下,英國方面答應讓我們對青銅器上的銘文進行了拓印,經過我們對銘文的翻譯,這件寶物神秘的身世,被我們揭開了謎底。它就是文獻中記載的「簋」,它是周朝邢侯祭祀自己父親所製造的。
大英博物館的綜合水平雖然很好,但是因為一些地方存在著文化差異,所以導致許多的收藏品遭到了無意間的損壞,我們中國的一件珍貴國寶就遭受了破壞,它叫做《女史箴圖》,它可以說是今天三件國寶中最寶貴的一件,堪稱珍寶中的珍寶。
《女史箴圖》是我國古代著名大畫家顧愷之創作的絹本繪畫作品。它是教化與審美一體的精美畫作,是標誌著中國繪畫從重教化到重審美的轉型之作是當時時代文化變革的重要標誌之一。
其構圖和空間的處理上是非常成熟的,每一個畫面都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又能與前後的畫面相互照應。而且對於人物的動作和表情的描繪上也有獨到之處。它達到了兩漢以來人物畫的一個新高度。
清朝時期它收藏於清內府之中。在公元199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時,它被英國侵略者所掠奪。
原文共分12段,現在只存有9段,由於英國方面對於我們國家文化歷史的了解程度過低,還有一些常識性的知識的欠缺。在其保養維修的時候,採取了不正確的方式。他們選取了日本的繪畫裝裱修複方式,將《女史箴圖》攔腰斬為兩段,對我們的國寶造成了十分嚴重的傷害,現在已經出現了掉渣的情況。
在我國境內故宮博物院還收藏著宋代的摹本,如果大家對它感興趣可以去故宮博物院看一看摹本,不過水平自然比不上原版。
這三件國寶的悲慘身世都是在提醒我們,要不忘歷史,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