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學者:「二二八」事件與省籍問題和「臺獨」無關
新華社臺北2月27日電 題:「『二·二八』事件與省籍問題和『臺獨』無關」——專訪臺灣知名歷史學者王曉波 新華社記者吳濟海 劉歡 「若以宏觀視之,『二·二八』事件就是當年中國人民反蔣運動的臺灣版,與省籍問題和『臺獨』運動無關。」
-
明報:郭冠英案挑動臺灣的省籍神經線
中新網3月23日電 香港《明報》23日刊出臺灣資深政論家南方朔的文章說,日前發生的所謂「郭冠英案」,即臺灣駐外官員的言論風波,表明省籍問題在臺灣看似平靜,其實卻仍然暗潮洶湧。 文章摘錄如下: 任何社會都會將人群據種族、膚色、宗教、出生地、階級、職業等而做出區隔。
-
2004省籍情結(3)
破解省籍魔咒。但到了2000年 總統大選 後,省籍問題又再度被激起。到了約2004年時,更到達了空前的高潮,不只是檯面上的政治人物一直有意無意地在暗示,就連電視節目裡也不斷在討論,尤其是政論性節目,不同立場的節目可能有截然不同的觀點,給觀眾灌輸他們所想傳達的意識。
-
王曉波:「二二八」事件與省籍問題和「臺獨」無關
新華社臺北2月27日電 題:「『二·二八』事件與省籍問題和『臺獨』無關」——專訪臺灣知名歷史學者王曉波新華社記者吳濟海 劉歡「若以宏觀視之,『二·二八』事件就是當年中國人民反蔣運動的臺灣版,與省籍問題和『臺獨』運動無關。」
-
言浩:766萬票破除省籍魔咒 具劃時代意義
島內政治觀察家對這次大選舉的結果議論紛紛,各有不同的分析與解讀,但是無可置疑最明顯而凸出的特點是:這766萬票破除了「外省人」選不上臺灣「總統」的魔咒!或者更可以廣泛一些做出結論,撕裂族群,製造省籍矛盾的競舉手法已經吃不開了。比較樂觀的政論家還預言,這一場選戰已終結了臺灣的省籍矛盾。
-
不說「臺語」是不愛臺灣?綠營被指用省籍煽動族群仇恨
臺灣從戒嚴走到今天,國語不再獨大,多元語言固然是好事,影射不說所謂「臺語」是不愛臺灣,就太過頭了,陳水扁時代的福佬沙文主義復闢了嗎?深綠「立委」陳柏惟慣以閩南語質詢,形成一股小風潮,許多官員都跟著改以閩南語答詢,有些閩南語不流利必須用國語回答的,還要跟「立委」說「不好意思」。
-
臺灣籍全國人大代表如何履職盡責?
例如臺籍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省臺灣同胞聯誼會副會長梁志強在全國兩會上建議大陸各級政府應制定鼓勵臺灣青年到大陸先就業再創業的政策,在他看來這就是「這是用腳走出來的問題」。正是走訪了多名在大陸創業的臺灣青年後,梁志強發現,臺灣青年一到大陸就立即創業很容易遭遇「水土不服」,一缺資源,二不適應環境。所以他認為,臺灣青年先就業,有助於積累資源適應環境,提高創業的成功率。
-
臺學者:「228事件」與省籍問題和「臺獨」無關
原標題:「『二·二八』事件與省籍問題和『臺獨』無關」——專訪臺灣知名歷史學者王曉波 「若以宏觀視之,『二·二八』事件就是當年中國人民反蔣運動的臺灣版,與省籍問題和『臺獨』運動無關。」臺灣世新大學客座教授王曉波說,有政治勢力把「二·二八」說成是外省人與本省人的衝突、是中國人鎮壓殺害臺灣人,是不真實的,是挑撥離間,是為了將「臺獨」合理化。
-
南方朔:挑動島內省籍神經並無益處
1949年國民黨政權退抵臺灣,龐大的黨政軍公教都到了臺灣,差不多的位子都被佔據,所謂的臺灣人當然受到擠壓,這也是「國民黨——外省人——外來政權」這種等號關係的起源。由於「外省人」有著政治權力為憑藉,而且多半集中在北部都會區,自然也有極大的文化權力和優越感。這些客觀條件的存在,乃是民進黨以省籍訴求為口號,得以快速成長的原因。
-
三位臺灣省籍代表委員的「兩岸之思」
新華社北京5月24日電 題:三位臺灣省籍代表委員的「兩岸之思」新華社記者陳鍵興、熊豐、許雪毅他們生長在大陸,故鄉在臺灣,親人在兩岸。他們是定居大陸的臺胞第二代。他們是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
-
臺灣貧富差距創新高 政客還在省籍情結中虛耗
臺灣《中央日報》網絡報日前刊載社評指出,貧富差距的「美化」,幾乎完全是當局砸下大筆銀子的結果,原本可以有效改善貧富差距的財政工具,卻並未發揮應有功能。 令人擔心的是,在民進黨當局漫無節制的揮霍下,社會福利支出及經常性財政支出大幅增加,臺灣財政日漸惡化。
-
李遠哲的悲劇:受省籍情結驅使涉入非專業事務
李遠哲的悲劇:受省籍情結驅使涉入非專業事務 2008年01月25日 09:31 來源:中國新聞網 現在臺灣的大學錄取率已高居世界第一位,教改所造成的後遺症大量湧現,但李遠哲卻始終沒有告訴大家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也沒有跟大家道歉。 二○○四年二月,林義雄和李遠哲聯合發起「掌握歷史時刻,完成改革使命」聯署活動,要求通過「立委」減半的「修憲案」。民進黨一面稱讚他們是「一貫堅持改革的人」,一面推出民粹式口號,脅迫國民黨,將「立委」選制改為「單一選區兩票制」。
-
閩臺密不可分:福建臺灣省由來
據《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記載,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臺灣歸清版圖,隸福建省,置分巡臺廈兵備道臺灣知府。當時,在「省」與「府」之間還有一級行政機構叫做「道」。臺灣和廈門同屬「臺廈兵備道」管轄,具有管理軍事、教育、財政、司法等職能。
-
菲律賓遣返21名臺灣籍詐騙嫌犯 禁其再次入境
原標題:菲律賓遣返21名中國臺灣籍詐騙嫌犯國際在線消息:據中新社電,菲律賓移民局22日宣布,將遣返21名涉嫌從事信用卡詐騙和網絡犯罪活動的中國臺灣籍嫌犯。菲移民局局長裡卡多·戴維透露,這21名嫌犯將在22日和23日分兩批搭乘中華航空和宿霧太平洋航空的航班前往臺北。
-
近15年臺灣人新婚配偶超過20%為外籍或大陸籍
近15年臺灣人新婚配偶超過20%為外籍或大陸籍 2012年12月15日 12:25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可悲的臺灣籍日本兵:既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也不被日本人接納
臺籍日本兵,也稱日軍臺籍兵、臺灣人日本兵、臺灣人原日本兵、原臺灣人日本兵,都是指加入日本侵略軍的臺灣人。 1894年清廷割讓臺灣之初,日本殖民統治者並沒有要求臺灣人服兵役。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的秋天,日本殖民當局開始徵用臺灣人擔負軍中雜役,其中第一批臺籍軍夫「臺灣農業義勇團」還參加了淞滬會戰,他們在上海附近開農場,為日軍種植新鮮蔬菜。 隨著日本侵華戰爭的擴大,一些臺灣人被徵調為翻譯人員,直接走上侵華戰場。在戰爭期間,由於臺灣的翻譯人員數目被列為軍事機密,所以從一般數據中無法得知總人數。
-
從臺灣自治到回歸祖國——日據後期臺籍精英對臺灣解放道路的探索
在廣東、北京、武昌、上海、南京等地,他們自動組織團體,有北京臺灣青年會、韓臺革命同志會、上海臺灣青年會、廈門臺灣同志會、閩南臺灣學生聯合會、中臺同志社等。臺籍青年傾向用暴力的方式推翻日本在臺灣的殖民統治,呼籲大陸同胞,關注臺灣問題,倡導民族自決。 1922年,來北京的臺籍青年約30人。他們組織北京臺灣青年會,會員有板橋林炳坤、清水蔡惠如、臺北黃兆耀、臺中林錦堂等。
-
人大臺灣團開放日 臺籍代表回應媒體關注熱點
當前,大陸正積極推進「美麗鄉村」建設,臺籍人大代表、福建省臺聯會長江爾雄表示,這對於臺灣青年來說,蘊藏著巨大的機會,「因為臺灣從二十多年前就提出了社區營造的行動,完成了四千多個村莊的社區營造工作,在社區營造,以及民宿建設上,臺灣青年有先進的理念和經驗。」
-
德清縣組織德清籍臺灣籍人士、企業家賞花踏青
德清縣組織德清籍臺灣籍人士、企業家賞花踏青 2017年03月29日 09:14:00來源:中國臺灣網 德清縣組織德清籍臺灣籍人士、企業家賞花踏青。(圖片來源:德清縣臺辦) 中國臺灣網3月29日德清縣訊 又到了春風搖曳、賞花踏青的好時節。3月25日,我縣組織開展了「訪名鎮 話發展 築夢想」—— 在德臺灣籍人士、企業家賞花踏青活動,邀請在德工作或經商的臺胞、臺商臺幹與全縣人民共赴一場花的盛宴,一同感受民國風情小鎮傳統文化,共話兩岸發展心語新願。
-
「我是東北人」:遼吉黑三省超越省籍的身份認同
但是,一般而言,跨區域的認同感很少能超越省籍認同,但中國東北地區恐怕是唯一的例外。20世紀,一個分布超100萬平方公裡,人口約1億的漢族民系在中國東北橫空出世。這個連片分布於今天遼寧、吉林、黑龍江和內蒙古東部四盟市的民系,內部差異小於關內其他民系,並迅速形成了足以影響全國的區域流行文化;更令人稱道的是,東北居民的泛地域認同至今仍不輸於各自的省籍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