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療課】第十八講:發酵生活(二) 與道失之交臂

2021-01-19 圓點方正




【食療課】第十八講:發酵生活(二)


與道失之交臂

——評紀錄片《生命循環:奇異的腐爛科學》





一、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生命循環:奇異的腐爛科學 上



生命循環:奇異的腐爛科學 下




如果用一句話來點評這部紀錄片,恐怕沒有比這句話更合適的了。


在本公號分開的影片下集36分處,「腐爛真正的力量,是將複雜的食物,降解為生命的最基本元素」。這句話總結整部影片的前80分鐘(總共89分鐘),是「合久必分」的影像化表達。


生命,是「合」的力量造成的。不管是植物以水分、養分、二氧化碳、陽光來合成自己的軀體,還是人類熱衷於攝入各種營養品,這一點都顯而易見。所以,影片開始時候,在實驗室放置的雞、魚、豬等等,我們都可以視之為「合物」。影片是從這些「合物」開始的,主要展示的是它們被分解的過程。


它們是如何被分解的呢?上集4分鐘處,介紹了參與分解的三大主要力量:昆蟲、黴菌和細菌,指出它們是大自然的清道夫。4到19分鐘,實驗進程為第一周,主要介紹細菌;19到32分鐘,第二周,介紹黴菌(真菌);32分到43分,第三周,介紹昆蟲。


43分鐘處,時間進入第四周,總第23天,「第一波的腐爛潮已經過去」。這段時間內,昆蟲、黴菌、細菌的分解攻勢都非常劇烈,但總體上各有偏好,昆蟲與細菌比較偏愛動物性的蛋白質類食物,黴菌則比較偏愛植物類食物。


除此之外,它們分解產生的氣味也非常不同,下集1分55秒處介紹這一點。細菌與昆蟲產生的氣味惡臭,黴菌產生的氣味,則不會讓人產生明顯的不適感。上集41分35秒處,介紹氣味的作用,「它能阻止我們吃致病的食物」。這很容易讓我們想起孔子的「八不食」的第一、三、八條(見《學著吃飯3——不得其醬不食》第三段)。


同時,我們也能理解,我們千百年來食用的發酵食物,主要藉助的力量是黴菌這種微生物,細菌的利用則比較少。發酵是人們對抗腐敗的一種主要方式,其原理很簡單,就是通過黴菌和細菌產生的「酵素」來抑制不良微生物,而且人們發明出合適的辦法,讓這個過程變得可控。


食物發酵史告訴我們,在新鮮與腐敗的二元對立之間,也有變通的餘地。在《人體內的住客》這部影片中,我們可以充分了解到,人類是可以與某些微生物共存的。當能共存的微生物,被用到食物保存上,就成了食物的發酵。發酵,可以說是「可控的腐敗」。


發酵不僅能夠延長食物的保存期,還可以讓食物變得更美味,更容易消化。尤其對今天飼養業大量添加抗生素的情況下,為了避免攝入抗生素,可能發酵會成為我們最後的辦法。因為抗生素本來就是細菌、真菌它們製造的,是它們互相攻擊的武器,所以某種抗生素,就有可能被另一種微生物分解掉。如果像製作臘肉那樣,給肉食以發酵時間,肉食中的抗生素就會不復存在。



所以,從食品安全來說,發酵也是很必要的方式。發酵觀念應該成為流行觀念,發酵技術也應該成為基本技術。未來在廚房裡工作的人,不管是主婦還是主夫,都應該掌握幾項發酵技術,並且有意識地建立家庭合作,掌握不同的技術,然後進行食物交換,增加家庭發酵食品的多樣性。


我們這一「發酵生活」系列,主要就是幫助大家建立「發酵觀念」,把發酵帶入生活,並掌握髮酵技術。為此,我們不得不從了解微生物、了解食品工業化對人類的傷害做起,這對觀念的建立非常重要。因為觀念的建立,需要「知其所以然」。


回到影片。下集10分45秒處,時間進入第五周第29天。在這裡,作者論證了一個很有趣的說法,「誰說豬不會飛?」。豬肉被蛆吃掉,最後會變成蒼蠅,所以豬就會飛了。從豬變成蒼蠅,一個大的東西變小了,而且這個小的東西也會死掉,它會被更小的微生物繼續分解,乃至於最後會變成灰塵。


從大變小,分解是有個過程的,是有層次的。這一點,在下集36分20秒處再次證明,「8周以前這裡還都是植物,現在完全腐爛了。我們一直在往裡加植物,我真正想做的是看看裡面究竟在進行著什麼。現在腐爛正在進行中,越往下,腐爛程度越高」。


37分05秒處,「在其表面,諸如蝸牛、蛞蝓、蠕蟲類的動物開始了這個過程,它們吃掉植物,從而將其分解為小塊,而它們排出的糞便,會被更小的生物吃掉。」

37分30秒,「這個過程隨著堆肥往下延伸,每層更小的生物體,會把這些植物廢料分解為更小的部分。直到微小的真菌及細菌能夠分解掉植物的每個細胞。它們最後會把氮和其它有機生命的元素釋放到土壤中。」


38分處,「我們最後所得到的,是令人難以置信的優良土壤,它是無數微生物分解的結果」。優良土壤,優良土壤,優良土壤。是從植物變成的。或許,我們應該重新思考下五行中「土」含義。在這段解說中,我們清楚地看到,土是生命的終結,生命被分解成了氮等基本元素。


以上,精彩地論述了,也讓我們看到了,「合久必分」。再往後,就是「分久必合」了。土不僅是結束,也是開始。


39分鐘處,「這些是萬壽菊和蘿蔔等幼苗,是我在項目開始時種下的,它們已經長成成熟期的植物了」,「我一直在用一種特殊的液體肥料來供養它們,這種液體肥料中含有標記過的氮原子」,「我們會追蹤了解到單個的氮原子是如何從死亡的植物裡轉移到新的幼苗身體裡面去的」。39分40秒,「從死到生」。


從死到生,生命如此循環。





二、這部影片是合道的



從死到生,這就是重新聚合的過程了。腐敗是分散的過程,生命成長是聚合的過程。同樣的物質,一直在聚合和分散的形態中來回變化,這就是生命循環的真相。


藉助這麼直觀的影像,莊子的兩句話將變得不再難以理解。


莊子在《知北遊》中寫道:「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臭腐復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氣耳。」


「臭腐復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臭腐」。這部影片講的是這麼回事吧?莊子厲害吧?在明道一事上,莊子妥妥的學霸。


在《逍遙遊》中,他寫道,「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野馬——塵埃,跟影片中的,植物——土壤,是不是同樣的邏輯?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的,息,與通天下一氣耳,的,氣,實際是相同的意思。影片中的表達是「生命最基本的元素」,諸如氮、碳等基本元素。這些元素不止是生命元素,也是非生命元素,種類繁多,莊子統稱為「一氣」或者「息」。


由此,我們就能夠非常容易理解「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其實不只是人,所有的生命都是這樣。也不止生命是這樣,非生命的物質乃至於一些抽象的事情也都是這樣。白雲先生在其公眾號「至道學宮」中,有一篇時文,《預言:美國必將解體》,就用莊子這句話作為基本論據。



他這樣說,「人的生命本於氣,國家的生命本於權。一股強陽之氣,可以把氣聚起來變成生命。一股強力之權,可以把天下萬物聚起來,變成國家。陽氣和權力的共同點,都是能把東西聚起來。一個國家的權力散了,我們通常會說,這個國家氣數盡了。國之生,權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故曰,通天下一權耳。故此,通過權力分析,可以預測一個國家的壽命。這是權力分析判斷國家存亡的基礎理論。」


不久之後,如果大家真的能夠看到美國的解體,那麼大家一定會相信道的力量,也一定會努力明道,努力用道,來提升自己的生活。


其實,從這部影片,我們基本可以確定莊子說的「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是非常正確的了。由此,我們就能非常簡單、也非常準確地理解老子《道德經》的第一章。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引入莊子的「聚散」說,我們可以理解老子的「有無」論,聚則成有,散則成無。無,並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氣的離散狀態,不可見,稱之為無;有,則是氣的聚合狀態,人眼可見,稱之為有。


所以,有無,實為一氣,只是名稱不同。這就是「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的意思。


「玄之又玄」,意思是變來變去,正對應著莊子說的「臭腐復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臭腐」,萬物都在聚合的有態,和離散的無態,之間,來回變化。這種來回,也就是這部影片的名字,循環,古人稱之為「反」。那麼,老子的「反者,道之動也」,我們就可以理解為「循環,就是道操控萬物的方式」。同樣,《道德經》第二章的「有無之相生也」,我們也可以理解為「有和無的循環」。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說,這部影片是合道的,恐怕就沒有人反對了吧。


但是很可惜,西方人沒有辦法把這種現象,抽象成為「道」這樣的哲學。進而,也就沒有辦法,能像白雲先生那樣用「道」去觀萬事萬物。


尤其是,這部影片在公元2000年之後才拍攝出來,我們中國的「道」理論,卻已經存在了上萬年之久。難道還不可以說,中華文明,是人類史上最偉大的文明嗎?


要自信。


相關焦點

  • 【食療課】第三十九講:發酵生活(九) 酸奶是非
    梳理我們這八九個月以來的文章,大致分為三類,第一是關於飲食本身的基本常識,比如一開始的學著吃飯、喝水等;第二類是體質飲食,核心邏輯在於根據個體情況,有選擇地飲食;第三類就是發酵生活系列,這一系列打底的文章就是關於對微生物的認識,強調人的與微生物共生的屬性。
  • 【食療課】第二十八講:發酵生活(六) 愛家人就一定要給他們吃納豆
    【食療課】第二十八講:發酵生活(六)愛家人就一定要給他們吃納豆納豆應該是最早食用的發酵食品之一了。發現來源目前已經無從考證,但是從它的發酵條件可以推斷一二。其實,發酵食品大多都是這個路數,自然發酵,然後適度嘗試,再然後有意識地使用。比如酒的發明,一開始就是米飯偶然的情況下,正確地發酵了,酒香味吸引了人們,就像腐爛的水果一樣醉人,於是,醪糟出現了,這是最初的粗製酒,再然後,才慢慢向精製酒發展。納豆,最初並不叫納豆,可能是叫豆豉之類的。在1300多年之前,鑑真東渡,就把這一中國民間食品的製作技藝傳播到了日本。
  • 【一起學「典」法丨沙法要聞】第十八講 婚姻家庭實務問答
    【一起學「典」法丨沙法要聞】第十八講 婚姻家庭實務問答 2020-12-10 23: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麵包基礎發酵時間以及二次發酵
    麵包發酵一般分為一次發酵、中間發酵與二次發酵三個環節完成的,每一次發酵所需的時間都不同。
  • 一次發酵和二次發酵,對麵包重要嗎?
    專業的麵包師對此的解釋是:一次發酵的產品,無論組織·風味還是麵包的老化速度都無法和二次發酵的產品相提並論,如果你是家庭私房烘焙則不需要研究的太深,只需要知道最好吃的麵包,是兩次發酵做出來的就可以了。 第一次發酵,怎麼判斷已經發酵好了呢?普通麵包的麵團,一般能發酵到2-2.5倍大,用手指沾麵粉,在麵團上戳一個洞,洞口不會回縮。(如果洞口周圍的麵團塌陷,則表示發酵過度)。發酵的時間和麵團的糖油含量、發酵溫度有關係。
  • 烘焙入門|一次發酵與二次發酵對麵包製作的重要性
    烘焙入門|我們在做麵包時,必見的兩個詞「一發」「二發」,全稱其實是一次發酵和二次發酵。
  • 不懂二次發酵和初次發酵的區別,你很可能就把麵包做失敗了!
    有時我們可以藉助生活中的一些常用物件,比如學生用的三角尺;孩子玩的玩具;廚房裡的帘子;餐桌上吃飯的叉子,小勺;從書刊上剪下來的陰字或陽字;甚至庭院裡的花瓣,樹上的葉子,田野裡成熟的麥穗;或者乾脆展開我們的手掌!總之,麵包的造型就是我們想像力的天堂,你有多熱愛生活,你就有多得數不過來的發現和創意。把基礎打好,剩下的就是你想像的翅膀去飛翔了。
  • 烘焙圈子:一次發酵與二次發酵對麵包製作很重要~~麵包發酵的六種方法!!
    幸福烘焙 2018-04-15我們在做麵包時,必見的兩個詞「一發」「二發」,全稱其實是一次發酵和二次發酵。很多烘焙新手,常常有這樣的疑惑,麵包進行一次發酵後,酵母已經成活,麵團已經膨脹,為什麼還要進行二次發酵?發酵是一個複雜的過程。簡單的說,酵母分解麵粉中的澱粉和糖分,產生二氧化碳氣體和乙醇。
  • 讓藝術走進百姓生活 第十八屆蘇州市民間藝術節在甪直精彩啟幕
    10月23日下午,第十八屆蘇州市民間藝術節暨第十屆蘇州甪直水鄉婦女服飾文化節在江南古鎮甪直拉開帷幕。塗海燕希望通過本次活動嵌入百姓生活,提升人民大眾對民間文藝的關注度和參與感;希望通過推優、比賽、推廣、交流等活動,鼓勵新老民間文藝家加強民間文藝與百姓現代生活的融會貫通;希望廣大民間文藝家能夠進一步堅持為人民服務,弘揚工匠精神,砥礪前行,以高度自覺、自信的姿態,實現民間文藝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 森羅十八層地獄圖解 看看你能下到第幾層?
    且不說潘金蓮,西門慶下場如何,單講王婆,剪刀地獄夠她一戧。年度神仙打架網遊《封天》中的十八層地獄第三層,鐵樹地獄: 凡在世時離間骨肉,挑唆父子,兄弟,姐妹夫妻不和之人,死後入鐵樹地獄。樹上皆利刃,自來後背皮下挑入,吊於鐵樹之上。
  • 第十八屆中國杭州西湖國際博覽會簡介
    歷史性專題專欄/col/col917044/index.html發揮後G20效應 增強西博會活力/col/col1236585/index.html第十八屆中國杭州西湖國際博覽會 第十八屆中國杭州西湖國際博覽會簡介
  • 統一老壇的「正宗」三寶:陶壇·老滷水·二次發酵
    「夜深人靜之時,你能聽到罈子裡咕嚕嚕的聲音,這是乳酸菌發酵產生氣泡的結果。」在四川什邡酸菜風味料包工廠的二次發酵車間裡,廠長周后成手指著1000多個排列整齊的陶製罈子,向參觀者講述統一老壇酸菜正宗酸爽的核心秘密所在——二次發酵。不遠處,兩位工人正在把已經完成二次發酵的酸菜從罈子裡撈出,一股柔和鮮香的酸味靜靜地瀰漫開來。
  • 第十八屆濰坊國際風箏會開幕
    中新社濰坊四月二十一日電(王彤)第十八屆濰坊國際風箏會昨晚在濰坊體育場開幕。  全國人大及山東省、濰坊市有關負責人以及來自美國、德國、韓國、日本等二十五個國家和地區的五十六支放飛隊的五百八十位友人和國內的二十四支代表隊的二千餘名代表出席了開幕式。  濰坊是風箏的發祥地之一。
  • 麵包一次發酵與二次發酵的區別,順便詳解做麵包產生酒味的原因
    最近連續發了幾篇關於做麵包的文章,大家的反饋很多,也帶出了一些典型的問題,其中關於做麵包酒味重,發硬不柔軟,還有麵包的一次發酵與二次發酵的問題,最受關注,大家討論得很是熱鬧,各持幾見:有人說一次發酵的麵包好做,節省時間;有人說二次發酵的麵包比一次發酵的麵包柔軟好吃;有人說從來沒做好過,做出的麵包酒味重,吃不到甜味。
  • 九哥講俗語(第11期):六親、九族、十八代,是指哪些親人?
    今天,湘西九哥來給大家講講,口頭俗語:六親、九族、十八代,到底指的是哪些人?二、以《老子》為代表,指的是:以父子、兄弟、夫婦為六親。三、以《漢書》為代表,指的是:以父、母、兄、弟、妻、子為六親。現代運用:這是對血親和姻親的泛指,不具體所指哪幾種親屬。
  • 廬江縣龍橋鎮初級中學開展第十八屆英語書寫比賽
    廬江縣龍橋鎮初級中學開展第十八屆英語書寫比賽 為更好地貫徹《英語課程標準》精神,落實英語書寫教學目標
  • 《密室逃脫7環遊世界》第十八關怎麼過 女王歷險記第十八關通關...
    導 讀 密室逃脫7環遊世界(女王歷險記)第十八關怎麼過?
  • 第十八屆小青蛙講故事活動圓滿成功
    5月27日,「故事潤童聲,唱響新時代」——第18屆小青蛙講故事活動頒獎典禮,作為送給少年兒童的六一兒童節禮物在朵雲軒藝術中心隆重舉行。闞寧輝在講話時表示:「本屆小青蛙講故事活動,作為上海「市民文化節」的子活動,圍繞「故事潤童心 唱響新時代」,力圖構建全民閱讀與親子閱讀的良好風氣,通過讀故事、聽故事、講故事,提高兒童人文藝術修養,用兒童的天籟之聲講述中國故事,向全社會傳遞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積極向上的人文情懷和核心價值觀。」得到了各位小朋友和家長的一致認同。
  • 毛豆腐與二次發酵的隨便果
    顧名思義,系以徽州的歙縣、屯溪、休寧、黟縣、祁門(現今屬黃山市)、婺源、上饒(現今屬江西省)一帶特產的毛豆腐(長有寸許白色茸毛)為主料,用油煎後,佐以蔥、姜、糖、鹽及肉清湯、醬油等燴燒而成。上桌時以辣椒醬佐食,鮮醇爽口,芳香誘人,並且有開胃作用,為徽州地區特殊風味菜。除此之外,簡單地烤制或炸制後,做出的菜也是不可多得的美食。
  • 做麵包是用一次發酵還是二次發酵,兩者有什麼區別,這裡有答案
    二次發酵是指將麵團揉好後,對麵團進行第一次發酵,一般發酵至原來的2-2.5倍大,觀察麵團有沒有發酵好,可以用手指蘸些乾粉,在麵團上戳一個小洞,不回縮不塌陷就是發酵好了。麵團發酵好後接下來要對麵團進行排氣,排好氣後分割成等大的小份,鬆弛整形後進行第二次發酵,二次發酵好後就可以放進烤箱進行烘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