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發龍灣清河渡口》
明.潘希曾
破曉發孤艇,春和風不驚。
推篷煙樹溼,蕩槳浪花明。
野色入淮迥,河流帶濟清。
江湖萬裡去,獨抱古人情。
《秦輶日記》
清·無名氏
拒馬河邊古戰場,土花埋沒綠沉槍。
至今村鼓盲詞裡,威震三關說六郎。
決定一個人成就的關鍵,不是天分,也不是運氣,而是堅持和付出。你的努力,你的拼搏,你的進取,就是你的幸運。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也就是傳說裡的壯志凌雲。孫連仲的成功一個是進取,一個是堅持,從不以短暫的失敗而氣餒。
1917年7月底,辮帥張勳復闢失敗以後,下野被禁,北洋之虎段祺瑞趁機復出,與北洋之狗馮國璋五五分成,瓜分收繳了張勳40營的兵馬,可謂獲利頗豐,接著又重新啟用馮玉祥,大加恩惠拉攏,欲圖與馮國璋一決雌雄,共爭天下。
1917年8月,北洋軍陸軍部授權,馮玉祥部改番號為「國民革命軍第十一師」,駐西安。孫連仲因剿滅張勳部隊有功,升任炮兵團第一營營長。馮玉祥比猴都精,順坡下驢,借雞生蛋,順風扯旗,見機行事,大量招兵買馬,擴大內需,拉起了對自己忠心耿耿一支隊伍。
馮玉祥雖出身於北洋系統,並且在第六鎮任下級軍官時,曾受過段祺瑞(第六鎮統制)的賞識,與段有一定的歷史淵源。但因馮秉性耿介不隨流俗,在政治上又有他自己的見解。不肯俯仰隨人,在治軍方面更是當時北洋軍中一個特殊的人物。又因為馮與陸建章有密切的關係—馮在第六鎮時陸為第六鎮協統對馮多所獎掖和提拔,並以其內侄女為馮妻室。而安福系的徐樹錚等人與陸素有嫌怨,因此徐對馮始終抱有猜忌的態度。又因馮在四川響應雲南護國討伐袁世凱之役,認為他以北洋軍人而符合南方,為徐等所不滿。1917年冬。徐樹崢在天津誘殺了馮的多年知遇長官陸建章,因此馮與徐之間不僅存在政治上的矛盾,而且還結下了私人的仇怨。
1920年「直皖戰爭」後,徐樹錚被馮玉祥的部下張之江暗殺.四大金剛另三位靳雲鵬、傅良佐、吳光新(段祺瑞的妻弟)相繼敗北,段祺瑞二次下野,馮玉祥宣布獨立,直系首領馮國璋獲勝,任民國第三任代理大總統,不久病逝,馮國璋臨終口授遺言給徐世昌總統:「和平統一,身未及見,死有遺憾,希望總統一力主持,早日完成。」(馮國璋的第三子馮家遇,中華民國實業家,馮鞏的祖父)。後直系軍閥曹錕,吳佩孚隨即崛起,但也引起奉系軍閥張作霖的強烈不滿。嚷嚷著要「清君側,扶段帥」,實要問鼎北京,過過總統癮。馮玉祥作弊上觀,效仿漢初三傑的梟雄韓信,以逸待勞。
奉系大軍壓境,中路張景惠、楊宇霆,左路張作相、李景林,右路郭松齡、張學良,皆為虎狼之師。直軍見事不好,馬上成功的聯絡了中立的虎帥馮玉祥幫忙(當時也不是直系,也不是皖系,也不是奉系),穩固了後方,而全力用兵於前線作戰。
在1922年的「第一次直奉戰爭」中,孫連仲指揮炮兵狠狠地打擊了奉軍張作霖手下大將張景惠、楊宇霆的騎兵,張作相、李景林消息不靈,郭松齡與楊宇霆不和,張學良初入戰場,缺乏經驗。諸種原因致使奉軍潰亂大敗。直軍的步兵乘機進攻,奪取長辛店,進逼盧溝橋,奉軍敗回東北大本營。
孫連仲因此一戰,立了大功,升任炮兵團長。隨著馮玉祥軍事力量的不斷發展壯大,出現了一批他所親信的少壯將領,時馮玉祥手下一共五個團,十三個營,所部五個團長後來被稱為「西北軍五虎將」,(老五虎將是宋哲遠、鹿鍾麟、李鳴鐘、張之江、劉鬱芬、這五個人在北伐時很出名,後來就淡化了,不是十三太保)。
新五虎將是孫連仲,韓復榘,孫良誠,劉汝明,石友三,孫連仲為馮玉祥的新五虎將之第一虎。這十三個營長則被稱為「西北軍十三太保」。馮玉祥是民國時期軍事實力集團首領之一,鼎盛時期他的兵力多達40萬人,因為他的駐地在中國西北部的陝、甘、寧、青諸省,所以人們稱馮玉祥的部隊為「西北軍」。「太保」本是我國古代官職的名稱,是輔佐太子的官。西北軍中的所謂太保,顯然是借喻,是指輔佐馮玉祥的13名少壯派軍官。這13名青年軍官都是馮玉祥一手提拔起來的,他們長期追隨馮氏,南徵北戰,為馮氏所倚重。
這十三位少壯派軍官是整個西北軍的核心人物,孫連仲自然也名列十三太保之中,另外還有韓復榘、孫良誠、劉汝明、石友三、佟麟閣、張維璽、過之綱、聞承烈、程希賢、葛金章、趙席聘和韓多峰。
1大太保:孫連仲(1893年2月3日-1990年8月14日),字仿魯,漢族,中國河北雄縣龍灣村人。國民革命軍二級陸軍上將,著名抗日戰爭將領,抗日戰爭時期因堅守臺兒莊而聞名中外。孫連仲為十三太保之首。
2太保,劉汝明,(外號劉善人)國民黨陸軍上將,在抗日戰爭中立下過戰功,1946年6月解放戰爭開始,劉汝明部隊不斷遭受解放軍的打擊,淮海戰役中損失慘重,此後劉態度消極儘量避戰。廈門解放,劉全軍被殲。1949年10月間僅帶少數人退到臺灣,1952年退役。解放後,其在房津產被天津市人民政府代管。暮年,其弟汝珍及其長子鐵軍等家皆移居美國,他身邊親人極少,幾十年的袍澤們亦先他而去,孤寂悽楚之情時時縈繞心間,常使他沉湎於往事之中,寫有《劉汝明回憶錄》、《七七憶戰友》、《七七抗戰與二十九軍》等文章。在《七七憶戰友》中追憶往事,因絕大多數人都死在大陸,所以他心繫大陸,既懷念故人又懷戀故土。文章最後一句話是:「我們仍然人神有隔,我必一一到你們靈前去祭弔的。」當了一輩子軍人、地地道道行伍出身的劉汝明於1975年4月28日病故臺北。
3太保,孫良誠,1893年出生,字良臣,天津靜海人,少投軍伍,入馮玉祥軍幕,歷直奉,國奉,北伐多役。為馮軍「十三太保」,又號「五虎將」之一。及馮敗,投國府,命為軍事參議院上將參議。抗戰軍興,時為冀察戰區副總司令兼遊擊總指揮,三十九集團軍副總司令,率所部萬餘,投汪精衛。授第二方面軍總司令,移駐揚州。倭亂平,歸正,出第一綏靖區副司令官兼第一零七軍軍長,徐蚌會戰,於江蘇睢寧率該軍軍部及一師共五千八百人投降。並自請命往蚌埠說降守將劉峙,事敗,解金陵,囚獄中。
4太保,韓復榘(1890—1938年)字向方,1890年出生在河北霸縣勝芳鎮(今霸州)東臺山村一個小康之家。中國近代史上軍閥之一,在20世紀20至30年代聲震西北、華北、中原各地,曾叱吒風雲一時,後投靠蔣介石,官至國民黨陸軍上將。在抗日戰爭中,因其不戰而放棄濟南並密謀反蔣,被蔣介石以「違抗命令,擅自撤退」的罪名處決。(當時韓復榘之展書堂師已打得十分順手,後因蔣介石抽調走了他的炮旅,而開始想到要「保守實力」,所以簡單地說韓「逃跑」不甚服人)
5太保,石友三(1891年—1940年12月1日),字漢章,中國吉林省長春農安人,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1926年10月8日,國民軍聯軍總部遷至包頭,石友三叛離閻錫山晉軍編入國民軍聯軍,再度投靠馮玉祥。此後。他投蔣叛蔣、投張(張學良)叛張,投日又抗日,罵聲不絕。1938年,山東被日本佔領後,他又投共叛共。1940年石友三的結義兄弟、部下高樹勳不願做日本人的漢奸,遂密謀暗殺石友三。12月1日,高請石的老長官孫良誠以調解石友三、高樹勳的矛盾為由為名,邀請石友三前往濮陽柳下屯,在會中將其綁架後押於南寨村,十餘天后,用麻繩套住石友三的脖子活埋於黃河岸邊。
6太保,佟麟閣,七七事變時,指揮29軍浴血抗戰,喋血南苑,壯烈殉國,是全面抗戰爆發後捐軀疆場的第一位高級將領。國民黨追贈陸軍二級上將。佟麟閣早年參加護國討袁戰爭。曾任馮玉祥部陸軍第11師第21混成旅旅長。1926年9月五原誓師後,隨部參加北伐。1928年起,任國民革命軍第2集團軍第35軍軍長、暫編第11師師長、第29軍副軍長。1933年率部參加長城抗戰,取得喜峰口大捷。同年5月,參加察哈爾抗日同盟軍,任第一軍軍長兼代理察哈爾省主席,跟隨馮玉祥馳騁察省,打擊日軍,收復失地,為察省光復作出了貢獻。同日,敵人由廊坊進犯團河,由通縣、豐臺調集陸空軍於28日進攻南苑。當時南苑守軍有二十九軍衛隊旅、騎兵第九師留守的一部、軍事訓練團、平津大學生軍訓班等共五千餘人。佟麟閣誓死堅守。日軍見久攻不下,便派飛機前來助戰,在敵機的狂轟濫炸中,帶傷指揮作戰的佟麟閣頭部又受重創,終於壯烈殉國,時年四十五歲。
7太保,過之綱,安徽蒙城人。1912年被馮玉祥招進左路備補軍,曾任馮部模範連排長。1922年任44團長。北京政變時任國民一軍1師2旅長。1929年任15軍長。中原大戰失敗後未向蔣投降,跟隨宋哲遠躲到山西。後到韓復榘處任山東省參議廳參議。其兄過之翰也是馮部要員,在西北軍長期管理財金工作
8太保,張維璽(1889-1944)字楚玉,山東館陶縣人。西北軍將領,馮玉祥的十三太保之一,1930年中原大戰後,解散所部回天津家中隱居。1936年被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召至南京「陸軍大學特三期」學習。1938年於長沙畢業後,任命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上將參議兼貴陽軍訓部督練官。因父、妻被日偽抓捕命在旦夕,經軍委批准於1943年春去開封找孫良誠解決人質問題被孫扣留,日偽妄圖任命其為汪偽二方面軍副司令,他拒不受命,後被日偽毒死於江蘇泰州白雲寺,終年55歲。
9太保,葛金章,字仲文,安徽人。馮玉祥的十三太保之一。曾任馮玉祥部模範連班長、營長。1924年任團長時曾參與永定河抗洪搶險活動。後任國民一軍中央第七混成旅長。中原大戰後,託庇於韓復榘,任山東省參議廳參議。
10太保,趙席聘(1878—1957),字國珍,保定市趙家莊人。趙席聘與劉鬱芬系姑表兄弟,幼年在本村上學,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入袁世凱武衛右軍,不久升哨官。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五月,入保定北洋陸軍行營將弁學堂,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春畢業後仍回武衛右軍任副隊官,馮玉祥任隊官。宣統二年(1910年)任北洋第二十鎮第四十協第八十標連長、第十六混成旅營長。1918年任團長、西北軍騎兵第八旅少將旅長。1924年跟隨馮玉祥參與了北京政變,徹底廢除帝號,完成了辛亥革命「趕走皇帝」的未了任務。1925年8月任甘肅省政府委員、河州鎮守使、甘肅省警務處處長、省警察廳廳長、國民軍駐甘少將師長、代理甘肅省主席、1930年5月任馮玉祥部第十八路軍中將總指揮,後任第十三軍中將軍長、西安城防司令,參加了中原大戰。中原大戰後,馮玉祥下野,趙也離職賦閒,賦閒期間曾被蔣介石受命為湖南剿共總司令,但趙以生病為由未予赴任。1957年在北京病逝。
11太保,程希賢,馮玉祥部將十三太保之一。1926年任國民軍6軍1師2旅長。1928年任第二集團軍29師長。29年後任山東省政府高等顧問,很受韓尊重。1930年任第三路軍軍事教育團長。早年因作戰失去右臂,但仍能在單槓上大迴環,槍法極準,喜愛京劇。1931年任石友三部軍長。蘆溝橋事變時任冀北保安隊旅長。1932年任濟南警備司令。中原大戰後追隨韓復榘,後隨石友三組織軍隊在河北東部活動,曾任天津市警察局長等職,抗戰中投靠日本人。
12太保,韓多峰,字秀巖(1888-1987)。1907年開始在清朝北洋陸軍當兵。1914年開始追隨馮玉祥將軍,先後參加了灤州起義、反張勳復闢、二次直奉戰爭和「北京政變」等。1938年春,韓多峰任山東省第四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在任期間堅持與八路軍密切合作,協同抗日。與西安八路軍辦事處調派的朱穆之、臧克家、呂仲華等十多名青年共產黨幹部在魯西北創辦了抗日軍政學校。解放後任山東省人大代表,山東省政協委員等。上世紀五十年代「大躍進」期間,因幫助黨整風被劃為右派份子,十年浩劫又遭迫害。所幸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撥亂反正,落實政策平反。晚年的韓老在黨組織的關懷下,如沐春風。
13十三太保,聞承烈(1889—1976),山東威海人。聞承烈早年畢業於陸軍大學。曾任馮玉祥的西北軍,左路備補軍班長,後歷任16混成旅排、連、營、團長。1923年後,先後任團長、 旅長、西北軍兵站總監、第七軍副軍長等職。1926年任國民一軍軍官教導團長。1927年任第二集團軍兵站總監。與韓復榘私交甚篤。1929年韓復榘甘棠東進,叛馮投蔣,聞承烈與李興中等人被韓裹脅而去,因不願叛馮而差點被殺。1931年3月任濟南市長。後任山東省政府高等顧問。韓任山東省主席後,委聞為濟南市長,一直幹到1936年因病辭職。抗戰期間,任六戰區兵站部中將總監。1946年11月當選為(制憲)國民大會代表。解放後任中央文史館員。
「十三太保」在西北軍中是怎樣叫起來的,說法不一,不過一般認為是在1919年前後馮玉祥任陸軍第十六混成旅旅長駐防湖南常德的時候。那時他手下有一批勇猛善戰的軍官,即:機關槍營營長韓多峰、一團二營營長孫良誠、三團一營營長韓復榘、三團二營營長石友三、三團三營營長趙席聘、四團一營營長劉汝明、四團二營營長佟麟閣、以及炮兵營長孫連仲,其餘也都是營級軍官。這些營級軍官,特別為馮氏信任和倚重。馮部官兵在豔羨之餘,於是套用了京劇《珠簾寨》中李克用十三太保的故事,將孫連仲、韓復榘、孫良誠等 13名軍官,也稱之為「十三太保」。這名稱的內涵很是尊崇。
西北軍的「十三太保」之所以得到馮氏的信任和倚重,除了這些人稟承了西北軍的傳統能忍艱耐苦外,還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是勇敢善戰,一是都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比如河北霸縣的韓復榘,因為他的父親是教書先生,所以他近水樓臺也讀了不少「子曰、詩云」,並且練就了一手好字,並不是傳說中的大老粗。馮玉祥沒有正式進過什麼學校,當兵後他酷愛讀書,所以他對有文化的部屬特別青睞。「十三太保」這些人,雖不是外國或中國軍事學校的畢業生,但卻都有一定的文化水平,這在他的絕大多數文盲或半文盲的官兵中就十分突出,因此才受到馮玉祥的重視,逐步把他們提拔為高級軍官,到1928年西北軍改稱為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時,「十三太保」大都已成為師長以上的高級軍官了。
春申門下三千客,虎帥城南五尺天。孫連仲從來不說別人不好,別人也從來不說孫連仲不好,以致這十三個青年,齊心協力,抱成一團,都成為了民國梟雄,都能獨當一面。人活著發自己的光就好,沒必要非吹滅別人的燈,損人不利己的事,非英雄所為。孫連仲非常懂得成人之美,成人亦成己。後來北京政變當中,十三太保聞承烈,捨己救人,替孫連仲擋了一槍,為啥?-為交情。
這十三太保中,升遷最快的還數孫連仲。同級別時,任炮兵營營長,直奉戰爭後,即提升為炮兵團團長,不久,孫連仲旋任馮玉祥衛隊旅旅長,被譽為「孫老虎」和「孫大炮」,被視為馮的親信和左膀右臂。
(未完.待續.17北京政變)
《雄州懷古》
清·邊連寶(任丘人)
牢落三關古戰場,延昭事業瓦橋霜。
可憐野調盲詞裡,賦會猶能說六郎。
《秦輶日記》
清.潘祖蔭
亞谷城荒焦贊墓,桑乾河近孟良營。
行人多少興亡感,落日秋煙畫角聲。
焦贊、孟良為楊業部將,《秦輶日記》說「今直隸新城有孟良營,雄州有焦贊墓」。直隸新城在今河北境,雄州亞谷在今河北省雄縣亞古城村。(一說在雄縣邢村)。
(未完.待續.17北京政變)
雄媒社原創文章,文中觀點不代表本平臺,請知悉。
作者:宗梧桐
投稿郵箱:1702786888@qq.com 雄媒社歡迎下列稿件:新聞評論、事件剖析、風土人情、鄉村傳說故事等。文章採用即有稿費,讚賞直達作者微信帳戶,作品將在雄新社、雄媒社及各大網站全網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