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車軟體「嘀嘀」和「快的」的燒錢大戰還在繼續,因打車軟體而引發的安全駕駛和服務質量問題愈演愈烈。深圳電召服務路在何方?2月28日下午深圳客運管理局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專家等召開專題座談會議徵詢各方意見。
專家:價格補貼涉不正當競爭
2014年1月20日前後,「嘀嘀」和「快的」兩家打車軟體啟動補貼價格戰。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統計,騰訊對「嘀嘀」打車的補貼和阿里巴巴對「快的」打車的補貼,合計已過19億元。
激戰酣暢的打車軟體的問世,不僅改寫了計程車行業的遊戲規則,顛覆了傳統的計程車市場;更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
是什麼原因讓兩大網際網路巨頭不惜以如此大的力度吸引用戶?深圳市律師協會副會長潘翔指出,「打車軟體依靠燒錢行為改變消費者的支付習慣,培養用戶群,這是網際網路營銷的一種手段,目的是為了搶佔行動支付市場先機,通過控制行動支付渠道,培養忠誠的消費者。目前,行動支付規模已達到上千億元,未來還將突破上萬億元。」
潘翔認為,打車軟體燒錢行為涉嫌不正當競爭,嘀嘀打車和快的打車目前「燒錢推廣」模式,涉嫌不正當競爭,政府應該進行幹預。
深圳市客運管理局:深圳不會打壓行政幹預手機打車軟體
打車神器給人們帶來方便、快捷的同時,也引發人們的思考。燒錢大戰停止後向誰收費?司機拒載挑客時如何應對?如何保障不會使用軟體的老人和小孩的乘車權利?司機忙著在手機上搶單,乘車安全誰來保障?打車軟體如何兼顧效率與公平?
上述問題,都是座談會上各方人士由打車軟體走紅以來引發的思考。
相比於上海從3月1日起,禁止司機在早晚尖峰時段禁止使用手機打車軟體約車的規定。深圳市客運管理局局長莊仕成表態稱,「深圳對於手機打車軟體持開放、包容的態度,採用的是加以引導和誘導方式,而不會採取打壓、行政幹預等舉措。」
深圳交委:禁止計程車駕駛員在行車中使用手提電話
深圳大學教授韓彪認為,目前計程車行業被定位為「公共運輸的補充」,這一定位承認了其公益屬性,就應該納入政府監管。放眼全球,大部分國家和城市對計程車行業實施監管。少數城市也有放開,實現計程車市場完全商業化、市場化的情況,但普遍都有前提條件,一是嚴格的法制化社會,二是公共運輸十分發達,三是私家車非常普遍,四是城市規模不大。顯然深圳不完全符合這四個條件。
針對因不規範使用打車軟體產生的服務質量問題,深圳交委則強調「三個禁止」:禁止計程車駕駛員在行車中使用手提電話;禁止計程車駕駛員拒載;禁止任何形式的非法營運活動。
深圳市人大代表陳潔認為,解決司機拒載問題可以考慮在計程車上加裝攝像頭和GPS定位設備,進一步加強監管,減少司機拒載的可能。
深圳市運發集團信息技術部部長葉思華則呼籲,政府應下決心儘快完成計程車終端系統改造,建立車載電召終端,防止司機在開車時因關注手機而分心,將各打車軟體納入在統一電召平臺進行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