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鋪始於北宋年間,是各個歷史時期十六鋪地區範圍內很多碼頭的不規範總稱
●十六鋪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成為舊上海的人流、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交換的惟一節點
●十六鋪慢慢被看作繁榮舊上海的一個象徵地,具有了符號意義
●2004年12月初冬的凌晨,爆破聲中十六鋪港區成了廢墟
5月21日,上海將迎來一場世人矚目的大會———世界港口大會,這也是中國首次舉辦世界性的港口大會。隨著我國外貿持續高速增長,沿海港口特別是大型樞紐港對區域經濟的帶動作用越來越明顯,已成為推動區域物流和經濟發展的「引擎」。2004年,上海港貨物吞吐量完成3.79億噸,躍升為世界第二大貨運港口。
世界的目光正投向中國,中國的經濟正聚焦港口。
當我們為中國港口邁入世界級方陣歡呼雀躍時,當我們迫不急待地描繪現代港口的藍圖時,一幅百年港口的歷史畫卷正徐徐展開———鱗次櫛比的沿江老建築見證了港口的演變,清脆的號子聲仍縈繞耳畔……作為人、物、資金、信息流通最頻率的交界點———港口,經過歷史長河的蕩滌逐漸衍生出一種文化,它滲透進百姓的生活,潛移默化地改變著城市的面貌;它的演變折射出時代前進的步伐。
讓我們沉浸在歷史的長河中,循著城市發展的足跡,去重新領略昔日港口的輝煌,探尋港口的文化精髓,感受其獨特的東方魅力。
「十六鋪」的由來
據《上海名街志》記載,地理意義上的十六鋪始於北宋天聖元年(1023年)。當時,吳凇江下遊有一條支流名上海浦(即今十六鋪處),岸邊逐漸形成聚落,漁民、鹽民、農民等常在此處交換商品,飲酒聚會。
而地名學上「十六鋪」的首現,是清朝的鹹豐、同治年間。為了防禦太平軍進攻,地方官員搞起了團練組織———將上海縣城廂內外的商號建立了一種聯保聯防的「鋪」。由鋪負責鋪內治安,公事由鋪內各商號共同承擔。
計劃是劃分為27個鋪,但因種種原因實際上只劃分了16個鋪(從頭鋪到十六鋪)。「十六鋪」是16個鋪中區域最大的:包括了上海縣城大東門外,西至城濠,東至黃浦江,北至小東門大街與法租界接壤,南至萬裕碼頭街及王家碼頭街的廣大面積。
1909年,上海縣實行地方自治,各鋪即被取消名稱隨之消失。由於十六鋪地處上海港最熱鬧的黃浦江邊,國內客、貨運航線集中於此,碼頭林立,客流量極大,來往旅客和上海居民口耳相傳將這裡稱作「十六鋪」,該名稱也因而頑強得存用至今。
清乾隆後,海禁開放。由於受制於當時的船舶製造技術(北洋航線上的船舶不能在南洋航線上航行,反之亦然),上海港成為當時南、北貨輪必然停泊之處,再加上長江航線、遠洋航線、內河航線,各種船舶齊集於今十六鋪地區。
研究上海史的朱夢華在其所著《上海的沙船業》中說,清嘉慶、道光年間,自十六鋪至「南市盡頭陸家浜,隨處都停泊大沙船」,有四千多條。那時「帆檣如織,舳艫蔽江,裝卸上下,晝夜不息,蔭成當時南北通商的區埠。」而據《中國關稅沿革史》記載,有外籍人士曾估算出,明清年間沙船業的總資本約有750萬英鎊,實力可謂令人瞠目。
江岸邊的各類碼頭於是如雨後春筍。而事實上,十六鋪碼頭從來就不是「一個」碼頭,而是各個歷史時期十六鋪地區範圍內很多碼頭的不規範總稱。
鴉片戰爭前,十六鋪以南已建有王家碼頭、董家渡碼頭等10餘座磚石結構踏步式臺階碼頭;1846年,江灘出現了為駁船、洋帆船轉卸貨物的木質結構浮碼頭;1866年又造出木質結構固定碼頭;20世紀初,供輪船專用的鋼質浮碼頭、固定碼頭成功建設。
一種觀點是,十六鋪碼頭可分為「十六鋪客運碼頭、大達輪船碼頭和關橋碼頭」三組。
十六鋪客運碼頭則是三個裡面名頭最響的。歷經1954年和1982年的兩次改建,它一直沿用到2003年9月,剩餘的所有客運線路被遷移到了位於黃浦江和長江入海口交匯處的上海港吳淞客運中心。
老上海們還能回憶起十六鋪客運碼頭的鼎盛時代:「每天4萬多人次,每年670多萬人次……買票要排隊……白天航班平均半小時就有一趟……上海—重慶1條航線有13條船在開。」直到十多年前,公路、鐵路和航空開始分流了越來越多的客流。
記得住十六鋪客運碼頭當然不止是上海人。爆破翌日,多家溫州媒體也紛紛發出評述:「上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十六鋪碼頭就是走南闖北跑市場的溫州人的橋頭堡,先泊這裡然後再輾轉全國、全世界……幾乎每個闖江湖的溫州人都有在這裡排隊買輪船票的經歷。」
十六鋪碼頭在上海近、現代騰飛的進程中扮演了至關樞紐之角色。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這裡是人流、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交換的唯一節點,逐步奠定上海的航運中心地位。
富賈雲集催生商業中心
十六鋪碼頭奠定了上海的航運中心地位,而隨後逐漸生發出來的繁忙商貿市集則讓十六鋪地區成為上海的一個商業中心。
《上海地名志》指出:「舊時,沿江地帶的商業主要集中在大東門、小南門一帶。民國初年逐漸北移至十六鋪一帶,沿江碼頭都是批發商的店房,東門路、方浜東路附近銀樓、皮貨、海味、地貨、棉布、藥材等商號集中。」
相較於租界以洋行、出售洋貨的商行和娛樂場所取勝,民國時的十六鋪以傳統土產和南北貨分庭抗禮,營造出了不相伯仲的商業繁盛。再加上早期在十六鋪鴻元盛水果行當學徒,後成為上海灘三大頭子之一的「水果月笙」———杜月笙的傳奇經歷,十六鋪慢慢被看作繁榮舊上海的一個象徵地,具有了符號意義。
從1947年十六鋪地區大小48座碼頭的分類,也是可見當時商業活動的一斑:招商局可停泊江輪的鐵面鐵殼結構碼頭11個;木材業的專用碼頭有怡豐木行碼頭、開泰木行碼頭、震昌鋸木公司碼頭等;豆米業的專業碼頭有三泰碼頭、糧食部第四倉庫碼頭等;再除開市公用局管理的清運垃圾及其他雜物的19座,便就是停泊水果船的水果業碼頭、裝卸陶器的義大陶器行碼頭、運輸鮮豬的豬行碼頭、運輸柴草的稻草碼頭、運輸棺木的同仁輔善堂碼頭等。
商貿集市的發展,周邊的金融業錢莊和典當也是漸有影響。幾家大的豆業字號同時是實力雄厚的劃匯莊,豆號籤發的本票可與錢莊的匯票等同使用。清代,在外鹹瓜街設有錢業公館,字北施家弄有錢業公所。
轉折點自1927年北伐戰爭勝利始。一些大的錢莊和商行遷入租界,上海經濟重心北移,南市與十六鋪開始衰退。此後又歷經「一二·八」、「八·一三」兩次戰爭的影響,十六鋪許多地方被炸為廢墟,大商鋪全部搬進租界,昔日盛況漸逝不再。新中國成立後,由於私營批發商急劇萎縮,以及城市人口消費需求變化等原因,紅火商市不見了蹤影。
2001年6月,上海港務局和黃浦區規劃局聯合組織了十六鋪地區的規劃設計方案招標會。不約而同,投標的多家世界知名設計公司都把未來十六鋪設計成一個傳承上海歷史文脈的世界級濱水勝地。
美國SOM國際有限公司和加拿大C3城市規劃及景觀設計事務所的設計方案,是在完善中央商務區、延伸外灘步行帶,使之成為旅遊活動中心的基礎上,突出水運交通。規劃建立兩個水上巴士站,其高大透空的建築將成為上海又一標誌性建築。
而美國Gensler設計集團的方案,把十六鋪地區在功能定位上將與外灘地區功能銜接,與浦東陸家嘴相呼應,承接上海老城牆和董家渡新型居住社區。著重於建設旅遊觀光功能,體現十六鋪地區的濱水特性。
澳大利亞公司的設計方案則充分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的理念:建設大型三層商業綜合建築,採用鋼結構和玻璃幕牆。「到夜間,這一建築將宛如熠熠閃光的水晶宮,與外灘宏偉的建築群交相輝映。」
2004年12月初的爆破成功後,上海市浦江兩岸開發辦人士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具體的方案尚未最終確定。」
但據了解,市高層的意見其實已基本統一,即建造一個大型的水上旅遊中心,把十六鋪變成與舊金山「漁人碼頭」和雪梨「情人港」同質的景點。「與青浦大觀園、東方綠舟和環澱山湖的度假村等市郊景區聯手,開闢水陸銜接的輻射型都市旅遊線,同時吸引世界級豪華型遊艇,開展近海水上旅遊、長江旅遊、環太湖旅遊等。」而內陸片則致力於建成高檔商業中心和生態濱水聚居區,延續陸家嘴的都市圖景。
預計到2007年,一個專供遊輪停泊使用的休閒式水上旅遊總站將會現身浦江南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