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之張騫出使西域

2020-12-06 江浸秋月白

張騫出使西域,長達13年的歷程,兩度被匈奴所捕,卻又幸運的存活下來。

首次被捕,在匈奴軍帳中生活長達九年,經歷匈奴人的各種形式的勸服,期間他也遇到一個善良的匈奴姑娘給了他生活的希望和勇氣,少了幾分在異域被俘的孤獨和悲傷。強大的國家使命就這樣讓他忍辱負重九年,找到機會的他毅然選擇繼續尋找月氏說其聯合抗擊匈奴,而不是回到日夜思念翹首以盼的祖國。但這次他沒有帶上那個善良的姑娘,也許是因為路途險阻,也許是因為兇多吉少,也許……

這個姑娘可以說是他在異域的唯一的精神寄託,他帶著國家的使命,當有機會去完成這個使命的時候,他毅然選擇獨自出走。這一方面是他把國家情懷置於個人情感之上;另一方面當然也不希望心愛的人和自己以身涉險,這次出使月氏畢竟兇多吉少。

當他出使完月氏回國的時候,儘管繞道而行,卻還是沒有擺脫匈奴,再次被捕。幸運的是他這次也活了下來,幾經波折,他又回到了那個善良的匈奴姑娘身邊。幾年後,匈奴單于病逝,張騫抓住機會再次出逃,這次他帶上了那位善良的姑娘,可能是因為他已經離不開她了,可能是因為他看到了回國的希望,可能……

一個心心念念想東西,失而復得,也許才會更加珍惜吧。張騫再遇心愛的姑娘,這次可以說是他生命的一大部分了,不能再分離。當看到有機會回國時,必然會帶上心愛的姑娘回到祖國。

最終,回到祖國的張騫,再次看到長安城時,匍匐在地,長跪不起……這最好的人生,都獻給了祖國;這生死邊緣得來的愛情,給了他最大的希望。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信念!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愛情。

相關焦點

  • 出使西域 張騫因何去了成都?
    張騫富有開拓和冒險精神,建元二年(前139年),奉漢武帝之命,由甘父做嚮導,率領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絲綢之路,漢武帝以軍功封其為博望侯。史學家司馬遷稱讚張騫出使西域為「鑿空」,意思是「開通大道」。
  • 張騫西域奇遇記
    劉徹覺得這是個絕好的機會,假如能聯合西域的月氏形成東西方向的聯合夾擊,必定可以打敗匈奴,遺憾的是在漢武帝麾下幾乎所有謀臣武士對遙遠的西方世界一無所知,但他們知道向西渡過黃河之後,有一條河西走廊可以通往西域,一個解除來自北方匈奴威脅的戰略構想被提上漢帝國的日程表,漢武帝公開招募願意冒險出使的人,穿過河西走廊前往西域去尋找月氏部落,說服他們和漢帝國東西夾擊、趕走匈奴。
  • 漢武帝和眾多大臣對張騫抱有很大的希望,委以重任出使西域
    這時,勇敢的張騫咬了咬牙,決定接受漢節,並誓死捍衛它。於是,張騫上前叩行大禮,接受漢節。他高聲道:「叩謝聖上隆恩!臣持節出使,臣在節在,赴湯蹈火,不辱使命!」當下,漢武帝心情頗激動,他很關懷年輕的張騫,同道:「出使西域,任重道遠,艱辛異常。張騫,你有何請求,直說無妨。張騫想了想,回答道:「臣以為手持漢節,雖可表明大漢使臣之身份,但卻不能明示出使西域的主旨。
  • 張騫出使西域能媲美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嗎
    至少從中華版圖鞏固這個角度來看,張騫的出使西域,絕對可以媲美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張騫一出,雖歷經千難萬險,但中華版圖從此增加。大漢因此控西域,出東北,定西南。漢初之時,漢之能控制的版圖,約在 400 萬平方公裡。
  • 話劇《行者無疆》將首演 創新呈現張騫出使西域的經典絲路故事
    中國國家話劇院出品原創話劇話劇《行者無疆》發布會原創話劇《行者無疆》以張騫出使西域的故事為靈感,以包容開放的敦煌文化為精神內涵,汲取《山海經》的神奇幻妙,聚焦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十三年的心路歷程,展現他的家國情懷、堅強信念和開拓精神,並通過夢境與想像兩個時空焦點,進入他豐富而神秘的心靈世界,帶領觀眾穿越千年古道,聆聽絲路文明的迴響。
  • 張騫為何要開拓絲綢之路?絲綢之路又有哪些重要意義?
    恰逢"文景之治"後,百姓富足社會安定,西漢積累了足夠的財富與底氣,漢武帝劉徹又有治國之道,不願百姓時時刻刻忍受匈奴的侵犯與幹擾,天下苦匈奴久已,西域諸國被匈奴常年徵戰討伐,早已分崩離析,漢武帝秘密謀劃連同月氏等西域諸國共同反擊,派出張騫尋找月氏。
  • 張騫的「鑿空之行」:13載2次被困匈奴,讓華夏真正看見了世界
    《史記·大宛列傳》載:「於是,西北國始通於漢矣,然張騫鑿空。」又《史記·索隱》解釋:「謂西域險,本無道路,今鑿空而通之。」這便是司馬遷評價張騫出使西域為「鑿空之行」的出處。「空」,通「孔」,孔道,「鑿空」的意思就是「開通大道」。另外,中國在西漢以前對西域一無所知,所以也有「空前」的意思。
  • 嘆為觀止:眾多罕見的敦煌壁畫,飛天、仕女圖、張騫出使西域……
    飛天 莫高窟320窟 唐代張騫出使西域圖 莫高窟323窟壁畫 唐代維摩像 莫高窟l03窟 唐代張議潮出行圖 莫高窟156窟 唐代樂師經變中的樂隊 莫高窟220窟 唐代維摩變中的外國王子群像 莫高窟85窟 唐代騎馬出家圖 莫高窟329窟 唐代文殊經變局部 莫高窟172窟 唐代文殊經變局部
  • 「河西走廊」到底在哪裡?
    河西走廊(Hexi Corridor),因位於黃河以西,為兩山夾峙,故名河西走廊。簡稱河西、雍涼。是甘肅西北部祁連山以北,合黎山以南,烏鞘嶺以西,甘肅新疆邊界以東,長約1000公裡,寬數公裡至近200公裡不等,西北東南走向的長條堆積平原。
  • 這就是張騫11:張騫打通河西走廊,漢武帝設置四郡,納入版圖
    烏孫人不肯遷回祁連山,如何控制河西走廊呢?張騫向漢武帝建議,招募大批貧苦人民去河西開荒,由官府資助,並建立郡府。將來進軍時,就地取糧,就可以立於不敗之地。漢武帝高興地採納這個建議。漢武帝立即下令出榜募民,並下令在河西設置酒泉郡。
  • 新疆疏勒縣:在張騫博物館感受漢代歷史文化風雲
    自古以來,很多著名歷史人物都曾到過疏勒,並在這裡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足跡,西漢張騫就是出使西域打通古絲路的著名人物,而東漢的班超更是在這裡建功立業,揚名西域各城邦諸國,以及後來的歷代人士,無不對疏勒充滿著嚮往。
  • 河西走廊扁都口,除了張騫,古代唯一西巡這裡的皇帝更值得銘記
    漢武帝在把河西走廊納入中國版圖後,也只是隔著黃河遠眺、感慨了一番。而這位古代最具爭議的皇帝卻親臨並西巡了這裡,這也是歷史上唯一一位到過河西走廊的古代皇帝。扁都口今天生活在這裡的人們,他們中應該很少有人知道,早在公元前的138年,張騫出使西域,他和他的使團在渡過黃河後
  • 武俠玄幻小說《鑿空記》:借張騫之眼,展開一場西域大探險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由網元聖唐出品,武俠小說作家王晴川創作的武俠玄幻小說《鑿空記》,近日在北京以「鑿空西域,以登崑崙」為主題,圍繞西域的歷史與幻想,進行了一場新書分享。「鑿空」二字意為開通大陸,《鑿空記》取材於「張騫出使西域」這段真實的歷史事件,融入了中國神話元素,借用打開中國與世界連結的第一人張騫的眼睛,帶領讀者領略西域風情,展開一場大探險。網元聖唐旗下的中華文化遊戲作品《古劍奇譚》系列和《神舞幻想》,也是源自中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
  • 副書記站臺推介漢中仙毫 張騫曾帶此茶葉出使西域
    說起漢中仙毫,權儉說,絲綢之路開拓者張騫就是帶著此茶出使西域創造了「漢中買茶,熙河易馬」的輝煌歷史。2015年,漢中市茶園面積達到106萬畝,茶葉產量達到4.67萬噸,產值近63億元。權儉通過一組數據來證明,漢中茶產業不僅是漢中的閃亮名片,更是漢中聚人氣、揚名氣、增財氣的主導產業。「漢中仙毫品牌價值現在已經達到17.35億元。」
  • 張騫曾用12年尋找的西域小國去哪了?滅白人帝國,深入印度平原
    漢朝偉大之處就是敢於出擊,不僅為華夏開疆拓土,還降服周邊小國,有的小國直接併入漢朝版圖,還有的小國成為漢朝的藩屬國。因此漢朝威名歷來被後人讚頌。漢朝真正放眼世界,開疆拓土,應該歸功於北方部落匈奴。漢朝歷史基本就是一部與匈奴徵戰史,正是匈奴對漢朝的威脅,使漢朝始終緊繃一根弦,與匈奴對抗。
  • 這就是張騫3:張騫在沙漠中遭遇匈奴騎兵,雙方展開一場血戰
    張騫和副手甘文奉命出使西域。他們經隴西,過黃河,跨過河西走廊,進入祁連山匈奴活動地區。在一個夜裡,突然,張騫從雲隙裡透出的兩顆星判斷隊伍走錯了方向,立刻問甘文:「我們怎麼向東北方向走呢?」甘文也發現方向錯了。張騫立刻指揮隊伍掉轉馬頭朝西北方向前進。
  • 張騫墓前話絲路
    城固是絲綢之路開拓者張騫故裡和張騫墓所在地。公元前139年,漢武帝召募使者出使西域,準備聯絡大月氏人,共同夾擊匈奴。渴望為國建功立業的張騫,從家鄉秦嶺南麓城固博望鎮饒家營村白崖出發,穿過秦嶺,到朝廷任職,毅然揭榜應募。
  • 關於河西走廊,這應該是最全的介紹了
    從漢武帝開拓疆土,西漢張騫出使西域,西域的神秘面紗就此揭開,繁盛的絲綢之路由此而生。留下2000年華夏文明的縮影。西漢在文景之治迎來國富民強的時代,漢武帝懷揣少年雄心,決心打破被匈奴壓制的局面,但卻對西域一無所知,此時張騫挺身而出,出使西域。兩次被俘,一去13年,張騫歷盡千辛萬苦為大漢帝國帶回來了大量關於西域的第一手資料,史稱「鑿空」西域,同時為絲綢之路打下基礎。
  • 早在西漢之時,中國人就已經抵達過歐洲的地中海了?
    張騫出使,探索臨洮以西的未知區域張騫出使西域,打聽到關於中亞的傳說大宛人得知張騫是漢朝人後,感到非常高興,他們一直想跟漢朝通商河西走廊曾被匈奴阻斷張騫所描繪的西域地區之全貌在向武帝匯報成果時,張騫簡略地介紹了西域的全貌:
  • 如果沒有河西走廊和張掖,中國將是另一個中國
    公元前139年,張騫出使西域,正是從河西走廊走向了世界,這條走廊,連通的是中原與西域,是漢族與少數民族文化,是中國的大國夢想。 雖然劉邦建立了大一統的漢朝,但實際上在漢武帝之前,我國西北的疆域一直處於收縮的狀態,匈奴甚至已經越過了陰山、佔領了河套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