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網訊 (周迎 鍾志仁)中秋、國慶雙節一過,時間的腳步已驟然邁入10月中旬,秋收的日子近了。連日來,我市部分田塊的「早稻」開始了收割。雖然面積不大,連全市水稻種植面積的百分之一都不到,但這裡面卻有「大文章」。
「我這裡早稻收割了5-6畝,都是去年引入的新品種『天隆619』長粒米,試種看看在我們這種出來好不好吃。」近日,在丹陽市陵口鎮折柳村的一處曬場上,金黃的稻穀均勻地鋪滿了整個場地,不時有人用耙子將稻穀進行翻轉,讓稻穀均勻地享受陽光的洗禮。
村黨總支書記王新娣也是村裡種糧的「領頭人」,這些新品種就是她引進來的。「我們合作社有120畝的稻鴨共作稻田,生產的優質大米這兩年銷售也越來越好。這次引進的大米品種是在南京參加的一次農展會上發現的,當時我們展位旁一家天津的參展商賣的大米吸引了不少人的關注,我就引進了一些來試種。今年是第一年,由於是採用稻鴨共作模式,畝均產量只有700-800斤,加上異地種植,種出來的大米到底好不好吃,還得等過幾天稻穀曬好了加工成大米嘗嘗才知道。」
和折柳村一樣,丹陽市延陵鎮寶林村志南家庭農場的負責人蔣須俊這兩天也在等待著新米的味道。「今年我種了180多畝水稻,早收的稻田只有1畝左右,是我手工割的,種的是新品種『胭脂米』,這種大米同其名字一樣,是紅色的,聽說有降糖的作用,我十分好奇,今年就種了1畝看看效果。」蔣須俊說。
他種糧就喜歡「另闢蹊徑」,之前主栽的富硒大米就獲得了成功,市場反應不錯。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聽說了這種大米後,就「心癢難耐」,以最快的速度栽種進了自家的田裡。不斷拓展新品種,在新品種中摸索屬於自己的「高效」致富之道,或許就是種糧農戶的發展「新方向」。
除了追逐新品種的農戶之外,對種糧效益的追求或許也是「催生」早稻的關鍵。在丹徒區榮炳鹽資源區,種糧大戶凌鴻今年種植的300多畝水稻已收割了一半,烘乾後的稻子陸續進入大米加工廠,很快就將變成一袋袋「新米」進入市場。
「這150畝都是我去年休耕的田塊,夏種的時候就比別人早了一周時間,收割時間自然可以提前。而且這些田裡栽種的品種是『揚農稻1號』和『南粳晶谷』,都是優質稻,品種好、上市早,價格自然也不錯。」凌鴻算了筆帳,現在上市的新米,可以賣到每斤7-8元,相較於後期新米大量上市後每斤3-5元的銷售價格高了不少,畝均增收300-400元不是問題。
據了解,目前,全市早收田塊面積不超過1萬畝,大都是種植了新品種、雜交水稻或是上一年休耕的農田。這和全市110萬畝水稻種植面積相比只佔了很小的部分。
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從各地測產數據和田間長勢情況看,預計今年水稻平均單產較去年略增。同時,得益於今年全市優質食味稻米推廣比例的提高,全市稻米品質也將得到進一步提升。「全市大面積開鐮日期將在本月25日之後,希望各地搶抓農時,確保顆粒歸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