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質生活 器物之美

2020-12-11 騰訊網

「靜水深流的力量。」看著這些器物的時候,這句話在我的腦海中突然浮現出來。像在某個房間裡凝視器物之時,很多時候,你遇見的,除了器物本身,還有更多的空間、更多的言外之意——桌面上的稿紙、匠人的手、出窯時的快樂與失落、以及安靜工作室裡,獨自一人漫長的勞作。

就像這些器物表現的也並不僅僅是那些線條、色彩或紋理,這些看似簡樸的物件,飽含著一個人自身的情感體驗、一個人對這個世界的思考與觀看。這情感中,有掙扎,現在已經平復;這觀看中,有沉默,也有過一雙眼眸曾對江面上流逝之水的長久凝視。

最後,他從外面的世界中抽身出來,回到一間也許光線並不明亮的工作室,用雙手創作出如今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器物。「看起來挺簡單的。」你偶爾會這樣想,但又突然發現,那個製作它的匠人的眼光中,似乎飽含著一絲絲不易察覺的深情。

從收集這些手作器物開始,慢慢體會到這種源於生活的美學樂趣,也深刻領會到柳宗悅曾說過的「最美之物並非出自天才之手,而是誕生於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這句話。

中國是陶瓷的發明者,也將陶瓷的工藝推至頂峰。但從古至今,我們所製作的陶瓷大多為官所用。像宋代的五大名窯,之中有四個都是官窯,這意味著所產的陶瓷全部進貢中央。像當時尋常的百姓能夠用上這些華美的器物是不敢想像的事情。

近幾年來,我們確實在國內的行業裡看到了一些樂觀的轉變。尤其在年輕一代的匠人中,出現了不少持有這種觀念的人。他們努力嘗試在傳統的基礎上,加入現代的審美和便捷的設計。

在有效的成本控制之下,既留住傳統手藝的同時,又能夠讓這些器物被現代生活所接受。他們大部分都持著「無論是什麼東西,只有被用於生活才是美的」觀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土審美與價值取向的新轉折。

(本文僅作為分享,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美克馬丁生活中的器物之美
    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黑格爾《美學》美是積極的、固有的、客觀化的價值——桑塔耶納《美感》美是生活——《藝術與現實的審美關係》器物因人而生,美的器物,不僅在於外形、裝飾的美麗與製作的精巧,而更多的在於器物本身所體現的精神氣度、審美文化內涵、使用屬性帶給我們的怡然
  • 「讓器物走進生活」 器之為用——2020生活藝術展開幕論壇今日舉辦!
    我蘇網訊 記者/奚欣晨   2020年9月19日,《器之為用
  • 《日用之道》:審視中國器物之美 思考國人生活哲學
    老器物,新生命。從平凡的生活用品中發掘出了獨特的生活美,這種美才能真正喚起我們的美好回憶。」 尋找屬於中國人的 文化和生活方式 這幾年,有不少關於生活方式和器物的書了,但大多反映的是他國的器物與生活。中國有著博大精深的文化,有著屬於我們自己的日子和生活方式。
  • 器物之美,終歸於心
    《易經》書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中國古代祖先智慧地將人類主觀認知的事物,劃分為抽象與具象。器為事物的最具象表現,空間便成了一個器物基本屬性,所以,有了空間屬性的器物如人的心靈,可包羅萬象。微觀上,器物承載著我們生活中的細枝末節:柴米油鹽醬醋茶。宏觀上,器物反應著一個時代的特徵:藝術文化、朝代文明等等。
  • 器物之美
    □ 林頤  「持器和愛物的意義相同,如果不愛就不會擁有」。柳宗悅這位東瀛美學家認為,工藝本身帶有「愛」的性質,併兼有欣賞的情趣,應當倡導器物的實用之美。  《生活工藝時代》,集結了以三谷龍二、廣瀨一郎、安藤雅信為代表的十幾位日本當代藝術家有關「生活工藝」的隨筆,他們在不同時刻、不同場合,不約而同使用了「生活工藝」這個名詞,圍繞它展開自己的論述,可見「生活工藝」之深入人心,柳宗悅先生當慰矣!  三谷龍二的《就在身邊的特別之所》,清點亞麻床單、竹製蒼蠅拍、笤帚、風車、酒器盆、紙巾盒子等日常之物讓人愉悅的理由。
  • 器物之魅與辭賦之美
    原標題:器物之魅與辭賦之美   器物是日用之物的總稱,與生活息息相關。人們一方面極為關注器物的製造與享用,追求便利與精工;另一方面又思考附著於器物之上的欲望與社會道德之間的關係。
  • 《美的覺知》:大巧若拙的器物之美,大拙至美的質樸之心
    我們平時吃飯用的碗、小酒盅、各種器物、做飯用的陶瓷刀,出口到國外的各種精美工藝品,再到現代不少的古窯遺址,陶瓷已經成為了我們文化發展的寶貴遺產。日本的陶瓷發展也受到了我們中國的間接影響,其中一位叫安藤雅信的日本陶藝大師,他通過陶瓷藝術來不斷追尋生活的美,用最質樸的器物與材質,賦予陶瓷不同的質感與非凡的東方之美。
  • 「意象·器物」——鑲生
    選擇器物,就是選擇一段生活,只有對生活不將就,才能把日子過成詩。器物充斥著我們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他們像黑夜裡的漫天繁星,點綴著我們的生活:木保留著原始的紋絡,透著木香,慰藉人心;金屬器簡潔優雅,光潔時尚;瓷質造型百變,色彩斑斕,不經意間透露著驚喜。
  • 顯與隱:器物環境的日常生活之美
    中國人的生活中,從來不缺乏逸致閒情,陶淵明曾這樣形容理想的生活狀態:「勤靡餘勞,心有常閒」。生活的美趣,大隱於向前行走的節奏裡。現代人在瑣碎的光陰中,尋找著,創造著,屬於自己的時間。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念,以物養性的愉悅之道,都轉變成了閒暇之趣,雕刻出中國人的生活美學。
  • 發現器物之美,新作《家珍:古器物意象通論》出版,朱紀分享三十多年...
    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潘魯生教授為本書作《序》中評價,「這部作品在跨越時空的維度中,尋找到了先民成器之道的意涵與匠心」;中國美術學院設計學博士生導師鄭巨欣教授則稱,作品在關注器物象徵雅致生活美學追求的同時,「又能適時從閒情偶寄中引發新知」。11月21日,朱紀接受記者專訪,分享了三十多年在器物方面的研究和關於這部作品的創作心得。
  • 器物之美 , 古代盛器知多少
    美食還需美器配,如果空有「美酒」而無「金樽」,空有「珍饈」而無「玉盤」,定然會遜色不少。中國人向來注重器物,不僅美食要有美器,其他方面亦是如此。今天我們就來談談古代有哪些常見的盛器。1.瓢多用剖開的匏瓜做成,一般用來舀水、酒等。韋應物《簡盧陟》:「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風塵」。
  • 手作器物與日用之美
    在生活中表現美感,在日常中發揮創意,一切簡單的美好就來自生活中的感動,何須尋尋覓覓?過去兩年,我辦理職人的展覽與大家分享,就是想推廣日常生活的美學。 日常生活,我們離不開器皿;但如果器皿只是單純的用品,如何會令人著迷呢?當代不乏許多大量生產的器皿,透過工業的模具與機器,精密計算而標準化的美麗產物,我覺得是比較冷漠無趣的。
  • 中國的考古與器物之美
    中國的考古與器物之美人類考古學上的奇蹟,猶如滿天星鬥,而十九世紀首尾兩端的兩個故事卻最為精彩:一是德國人海因裡希·施裡曼(Heinrich Schiemann)通過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在伊斯坦堡以南找到了特洛伊古城,後來,又在希臘發現了阿伽門農面具和邁錫尼,希臘古文明遂呈現於世;二是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有中原估客
  • 現代器物之美,挑逗你的感官
    自古以來,人們就對器物之美有著謎之熱衷。事實證明,好看的器物比枸杞更養生。美好的器物總是用一種寧靜平和的姿態,予你溫暖的陪伴。良器能純化周圍的一切,人們的心慌意亂,也能因此而心平氣和。先來看一組盤子祥雲,預示著美好生活
  • 800餘件淄博陶瓷琉璃器物在山東博物館展出
    第 19展廳《窯火千年》陶瓷展精心遴選了400餘件代表性的珍貴瓷器,該展廳分為美成在久、美器何來、美器何往三大部分。「美成在久」部分完整呈現了淄博窯從北朝時期的創燒、隋唐時期的成長、宋金元時期的鼎盛輝煌到元明清時期的持續發展的歷程。
  • 小器物有大智慧 何為中國人的「日用之道」?
    它們的背後蘊藏著古人怎樣的生活智慧?近日,知名設計師高一強的新書《日用之道》在北京發布,邀請清華大學教授柳冠中、主持人曹滌非,一起暢談他們眼中,中國人日用器物背後的生活美學。高一強與柳冠中、曹滌非共同暢談中國人的「日用之道」。
  • [因「器」美而「用」,因適「用」而生惜物之情]
    有時是器型不理想,有的是出水斷水不利索,也有的落灰不夠。以前,每一窯都有這樣那樣的不盡人意,我把這些壺堆在一起,壘成了一個塔,既為塔,便有著記事和記憶兩個層面的意思,每一把壺的背後都有著難以忘記的故事,要記住它們,記住那些有沮喪和希望的日子,記住那些有關的人和相關的事。
  • 《日本手工藝》:日本民藝之父柳宗悅,對器物之美的追尋
    而一件器物,就是創作者把自己心目中看不見、摸不著的美具象化,把它完完全全地呈現出來。日常生活是美的中心,它蘊含著文化的源泉。人類的真正價值,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才體現得最為真實。若想生活得有內涵,必須將之與美結合。
  • 無與倫比的柴燒之美,每件器物都是獨一無二的
    無與倫比的柴燒之美   文/厲亦平   5月24日,在杭州青藤茶館千杯齋內,正在上演著「柴燒之美」器物展。這些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器皿靜靜地端坐著,仿佛是一次無聲的對話,又似等待一場肅穆的檢閱。
  • 飲食器物設計:回複本真,追溯中國文化之根
    四川美院的這一系列飲食生活器具的師生設計,透露著普通中國人一代代傳承的生活藝術和審美哲學。展覽現場,王教授的手指划過在碎瓷片上連接的銅質鋦釘,和銅質的?條,金色的邊框把不同材質的器物碎片融合在一起,打破了原有的器物簡單的功用性的造型限制,讓原來的杯盤碗盞延伸成了精緻的擺飾,竟然形成了一種特有的審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