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趣說崇明地名,有些說法你可能是第一次聽到!
崇明地名
崇明古稱瀛洲,滄桑變幻的魔力和江河行地的偉力造就了它,在這裡崇明人寫下了令人難忘的篇章。崇明地名不僅僅只是名字,更多的是崇明人一路以來精彩而又艱辛經歷的縮影。
以下介紹六個鄉鎮名字的由來,聽聽他們的故事,感受別樣的情懷。
城橋鎮
城橋鎮由明末修建的普濟橋形成。普濟橋位於崇明縣城北門外,據可靠說法是由明末「張普濟」所修,橋周圍逐漸形成了集鎮,於是便有了普濟橋鎮,而後又與鄰近的長安橋鎮、中津橋鎮合而成為了「三橋鄉」橋鎮。抗日戰爭勝利後,與縣城「城鎮」合併成了城橋鎮。
堡鎮
堡鎮是名滿崇明東部的大鎮,主體由明清時期先後漲出的沈安狀、沈富狀、施隆狀和仙景沙等沙丘連接組成。相傳明萬曆年間,沿海海寇屢犯崇明,為了安全,附近的居民築起土城抵禦,此后土堡周圍居民漸增,堡鎮的鎮名由此而來。
新河鎮
新河鎮又名新開河,是一座有著500多年歷史的古鎮。民間傳說,新河鎮其實最早叫顧閔周鎮,它由顧、閔、周三戶人家在當地的港口邊設店形成,由於臨近港口,生意十分新旺,於是吸引了更多人來開店、定居。鎮上其他商家見日益繁榮,自不願再以顧閔周三姓為鎮名,便由新開河港定名為新河鎮。
廟 鎮
傳說宋朝長江口沙洲上出現一種叫貊貔的神獸,似熊似虎,喜食小孩,又能噴射毒汁傷人,人們害怕卻也敬畏。後來海門有個周姓樵夫打死了它,自己也中毒身亡,百姓為紀念這位英雄建廟以示感恩,取名為周神廟。清初,廟鎮僅是「灘場」,百姓限於見聞,祈望周神廟「捍災御患」,便在此也建了一座周神廟,久而形成集鎮,成為了今天的廟鎮。
向化鎮
清初,這裡無鎮名,不知什麼原因,這一帶民眾好鬥好鬧,有一次居然發生兒子弒父事件。一時間眾說紛紜,但結論只有一個:兒子弒父,天理不容!從此,這裡就被人叫做「殺鎮」。一次知縣來巡訪,聽聞後認為不僅太俗也太濁,有辱當地居民名聲和形象,略作沉思後脫口而出:「向者,嚮往也;化者,開化也!改叫向化鎮。」由此便流傳開來。
綠華鎮
綠華本名老鼠沙。這一沙洲在19世紀80年代的每年冬春季節長江進入枯水期時,總會悄然露出水面。如果有人站江邊眺望,出露的沙洲形狀酷似一隻蹲伏在江面的大老鼠,「老鼠沙」因此而來。而且漲漲沒沒,好似老鼠躲躲藏藏,直到上世紀20年代以後,江水的流向有所改變時,才逐漸淤漲成功。後來,人們厭棄這名字不好聽便有了綠華這個名字。
再來幾個其他崇明歷史上曾經存在的有趣鎮名,看看你都知道嗎?
黃狼鎮——汲浜鎮境內,難道是因為黃鼠狼很多?
蚌殼鎮——又名界衙鎮,在現在的港西鎮境內,螺絲殼裡做道場不容易,蚌殼裡也不容易吧~
蛸蜞鎮——在現在的廟鎮境內,是因為這裡的人民很愛吃蛸蜞麼?不過話說回來,蛸蜞真的很好吃吖~
彷徨鎮——真的很彷徨?耳邊傳來這樣的歌聲:再也別像個傻瓜一樣的哭了,因為像我們這樣的人生來彷徨......
保安鎮——在廟鎮境內,寓意保平安。這個鎮的治安應該不錯吧~
眼饞鎮——大新鎮境內,是幸福生活讓人眼饞的意思麼?
三光鎮——在綠華鎮境內,應該和小日本鬼子有關~
巴掌鎮——原五滧二大隊,現堡鎮贏南村。鎮上住的莫非都是武林高手?
喇叭鎮——喇叭鎮位於崇明中部的直河港北段,南距豎河鎮五公裡,北到前進場部七百米,這名字的「分貝」也是沒誰了!
黃貓貌鎮——從前,崇明島上有過兩座黃貓貌鎮。這兩座黃貓貌鎮,一座在中部新開河鎮東北約5裡處,另一座在西部,即現在的三星鎮。聽上去就是毛茸茸、軟乎乎的感覺呢~
番瓜鎮——在江口鎮境內,崇明番瓜的發源地?熱騰騰的番瓜粥,來一碗可好?
陰陽鎮——新民鄉境內有個叫「陰陽鎮」,這名字真是有點玄啊~尤其是清明的時候聽到,有點哈絲絲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