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金山、檀香山,為何有些地名的翻譯不是用音譯?

2020-12-06 國史拾遺

世界上有不同語言,互相交流需要翻譯,但是,有些專業性的、帶有人文色彩的地名翻譯起來則有些講究,這裡最典型的就是國外的地名的翻譯方法,可能很多人覺得,這種翻譯很簡單:音譯不就完了嗎?

這事情還真沒這麼簡單,當然,音譯是最主要的方式,這就是「屬地語言原則」,比如「雪梨」,「紐約」等都是根據讀音翻譯,但如果僅僅只有音譯那也非常怪異,美國有些地方不是舊不用音譯嗎?比如:舊金山和檀香山!

華人剛開始翻譯歐洲地名的時候,幾乎完全用音譯

那麼,這有什麼講究呢?

有的,需要是約定俗稱,比如外國很多地名帶有「紐」的,這其實是「new」的音譯,大航海時代後,西方探險家到處探險,開拓了很多新的地方,就用家鄉命名,比如「紐約」實際就是「新約克鎮」,不過也有些地方我國就沒翻譯成「紐」,而是用約定俗成的方式,比如「紐奧良」,「紐西蘭」等。此外,Cambridge叫劍橋,Wall Street叫華爾街等;Oxford譯為牛津

這種「約定俗稱」還有種情況,就是音譯實在是麻煩,就用意譯,比如Montenegro就叫黑山。

紐西蘭中的西蘭(Zealand)指的是西蘭島(在丹麥東部,為丹麥哥本哈根之所在地)

但是除了「約定俗成」外,用中文翻譯其它地區,還有兩個特殊情況,這都有深刻的歷史背景。

第一個,漢文化圈或者華人影響較大的地方,這些地方的地名通常不用音譯的,日本、韓國、越南,古代都用漢字,這些地方中國人用傳統的地名讀法就行了,比如東京,我們就不會翻譯成「Tokyo」,這屬於多此一舉。此外,東南亞一些地方,由於數百年的華人影響,華人有傳統叫法,就按照這個來就行,不論華人叫法是不是和地名讀音接近。

東京沒必要翻譯成「頭ki哦」

唯獨例外的是韓國首都首爾,可能很多人一直都搞不清楚「漢城」和「首爾」區別在哪裡,「漢城」是傳統叫法以及舊正式名稱,1394年,朝鮮王朝遷都漢陽並將漢陽改為「漢城」。1910日韓併合之後,朝鮮總督府以府令第7號,將漢城改名為「京城」,置京城府。

1945年,日本投降後,日本人起的「京城」這個名稱自然是不能再用了,那恢復成什麼呢?1946年8月15日,美軍政廳公布法令第106號,將京城府從京畿道分離,更名為「」(拉丁字母轉寫為「Seoul」)。由於該名稱沒有對應的漢字,中文使用者沿用了朝鮮王朝時期的漢字名「漢城」。

這個「Seoul」到底是什麼?它不是漢語詞,是朝鮮人的民間俗語,意思就是「首都」,當年恢復名稱的時候是按俗語恢復的,所以「首爾」一詞與其說是地名還不如說是詞彙,2005年1月19日,時任市長李明博宣布漢城的中文名稱正式更改為「首爾」,並正式向中國方面要求協助改名。

中國輿論界雖然有一些議論,但是,根據「屬地原則」,我們也照辦。

其實說實話,就事論事,這件事情沒有必要用民族主義情緒指責韓國,因為名稱不同確實容易造成混亂,現在首爾境內仍然有很多以漢城命名的機構,當然也有以首爾命名的機構,如果漢語仍然叫漢城,那會帶來很多麻煩。

除了亞洲地區外,19世紀華人也影響到了美洲,於是在舊金山和檀香山這種華人聚集的地方,就有了華人習慣的名稱。舊金山本來叫San Francisco(聖弗蘭西斯科,西班牙語地名),到了19世紀,這裡成為了美國淘金熱的中心地區,早期華人勞工移居美國後多居住於此,因此當地華人稱之為「金山」,後來,人們在澳大利亞墨爾本發現金礦後,也曾為其取名為「金山」,為了區分,人們就將San Francisco稱為「舊金山」;而檀香山則是因為夏威夷以前出產貴重的檀香木,並且還曾出口到中國。

華人用的地名,有的也沿用了

漢語語境第二個情況是俄羅斯遠東境內的一些地方,這些地方國家有明確規定,國家測繪局2003年5月9日發布規定,第十七條特別指出,俄羅斯境內以下地名必須括注中國名稱,漢語拼音版地圖和外文版地圖除外:「符拉迪沃斯託克」括注「海參崴」;「烏蘇里斯克」括注「雙城子」;「哈巴羅夫斯克」括注「伯力」;「布拉戈維申斯克」括注「海蘭泡」;「薩哈林島」括注「庫頁島」;「涅爾琴斯克」括注「尼布楚」;「尼古拉耶夫斯克」括注「廟街」;「斯塔諾夫山脈」括注「外興安嶺」。

這些地名有些是漢語地名,有些是滿語地名,不過滿語地名也被漢語借用成固定詞彙了,所以全說是「漢語地名」也沒錯,至於為什麼出現這種情況,恐怕既是表示對曾經逝去國土的懷念,也是對歷史負責任吧。畢竟,這一片地方的命名權,本來就在我們手裡。

相關焦點

  • 從雪城談英文地名的翻譯
    敘拉古:圖中East Syracuse被翻譯成「東敘拉古」。這個譯法肯定來自早期移民,按當時移民的方言發音直譯,並且把尾音去掉。這個翻譯是不是像中東某地?錫拉丘茲:圖中North Syracuse卻被翻譯成「北錫拉丘茲」。這個譯法應該來自說國語的相對近期的移民,也是音譯,帶有明顯的普通話色彩;雪城:這個絕對是最新版本!
  • 印尼地名漢語翻譯的幾點芻議
    早在幾個月前就動手寫了這篇文,因那段時間看了些新聞報導,對於一些地名的翻譯產生了一些想法,後來又因為忙碌而擱置了;直到幾天前,拜讀了陳正祥先生在《國際日報》所發表的《印尼地域華文譯名之美化》,也就順勢響應一下。
  • 取名爭議 朱立倫:New加Taipei音譯有何不可
    他說,過去臺北縣就用Taipei,就是音譯,如今升格新臺北市、簡稱「新北市」,採New Taipei City只是增加New字,同樣是音譯。據臺灣《聯合報》報導,朱立倫強調,為何非得拘泥用Xinbei City?New Taipei City是市民共同的決定,也是市府的決策,「內政部」應該要尊重。
  • 中國一些看似漢語實際是音譯過來的地名,大連原為俄語!
    我們生活中經常會把外國的一些人名地名通過讀音翻譯成漢字讀出來,而國內的一些地方我們一直以為就是漢語讀法,其實是也有一些是音譯過來的,一起來看看吧!中國境內主要山脈之一,祁連山素有「萬寶山」之稱,祁連的名字也是音譯的
  • 地鐵站名愁壞各大城市:英文意譯還是拼音音譯?
    交通站名的羅馬字母標註,是應該英文意譯,還是拼音音譯?這個問題,頭髮斑白的四川大學教授張建新較了真:「Hi-TechZone,有外國人問你這是哪,成都人都答得出來嗎?」張教授認為,這類站名翻譯,看似用英文表達了地名的含義,實際上不便於交流。
  • 泉州7路公交車首設英語報站 站點翻譯多以音譯為主
    相關報導>>>   7路公交車首設英語報站   線路從文化宮至華僑大學 依次使用普通話、閩南語和英語   昨日,市區7路公交車(文化宮至華僑大學)成為泉州首條英語報站公交線路,該線路依次用普通話
  • 世界上最長的地名,172個英文字母,中文用兩字就能翻譯!
    世界上最長的地名,172個英文字母,中文用兩字就能翻譯!世界上每個地方都會有地名,城市地名的由來也是各不相同,人人往往認識一個地方是從地方的名字最先開始的。世界上有很多特別又有趣的地名,但你們知道世界上擁有最長地名的城市,是哪一個嗎?
  • 為什麼我國有些城市的英文譯名並不是漢語拼音?
    可是目前我國依然有一些地區或城市使用非漢語拼音的英文譯名,主要有以下兩種原因:尊重少數民族地區語言文化一些少數民族和邊疆地區,這些地方受民族文化的影響,地名是根據當地民族語言的音譯,直接被音譯過來的,故而沒有遵循拼音的規範。
  • 我的世界:若把mc的「翻譯」都變成音譯,會發生什麼搞笑的事情?
    長久以來《我的世界》中文翻譯分為兩種,一種是音譯,一種意譯;例如苦力怕Creeper和史蒂夫Steve就屬於音譯。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把mc的翻譯全都換成「音譯」,會發生什麼有趣的事情呢?01、泥土(Dirt)——的兒特;首先我們撇開生物命名,把《我的世界》方塊用音譯因為會發生什麼呢?例如泥土Dirt——的兒特;草方塊Grass Block——格瑞斯布朗克;原木log——老哥;等等。
  • 十個翻譯最美的地名,你聽過幾個?
    優勝美地(Yosemite)常用翻譯為:約塞米提約塞米蒂國家公園,位於美國西部加利福尼亞州,內華達山脈西麓,峽谷內有默塞德河流過。佔地面積約1100平方英裡,屬於美國國家公園。3.大溪地(Tahiti)也翻譯做:大溪地島是法屬玻里尼西亞向風群島中的最大島嶼,位於南太平洋。這裡四季溫暖如春、物產豐富。居民稱自己為「上帝的人」,外國人則認為這裡是「最接近天堂的地方」。 這裡也是世界上距離各大洲陸地最遠的地方,被稱為「太平洋之心」。
  • 《紅樓夢》裡地名人名含有雙關之意,外國人要如何翻譯呢
    實際上,《紅樓夢》不僅成為了九月考生的噩夢,其實它早就是中外各界翻譯家的難題了。倒也不是別的,只是這書寫的太好,在翻譯準確無誤的同時,還要做到用語文雅,屬實困難。這兩位的翻譯取捨很有意思,楊譯對所有的人名都譯音,對某些明顯有含義的雙關人名加註解,對部分含義明顯的地名譯意。而霍譯則對重要人名譯音,對丫鬟、下人等譯意,用註解寫明身份和關係,有雙關意的地名直接譯意。讓我們具體來看。
  • 蚌埠被意譯為「珍珠港」 中文地名英譯標準不統一
    張力為攝近日,《上海道路名稱音譯導則》出臺,細心的網友發現,同樣是「東」字,「東寶興路」譯為「Dongbaoxing Road 」,而「南京東路」譯為」EastNanjing Road 」。之所以有不同的翻譯,是因為前一個地名是專有詞彙,後一個地名屬於非專有詞彙,《導則》中規定,專有詞彙需用拼音表示,非專有詞彙則可以用英語直譯。
  • 推送中國經典,人名該音譯還是意譯
    翻譯家、詩人李應登介紹。其實在19世紀中葉,英國人威妥瑪發明了一套拼音系統,更接近於英文拼法,比如曹操可以寫成「Tsao Tsao」,更利於英語國家人讀準發音。威妥瑪拼法一度被普遍用來拼寫中國的人名、地名等,但在1958年漢語拼音方案公布後,國內翻譯行業通行採用以漢語拼音為先。
  • 清華大學的英文名字,為何是Tsinghua,而不是Qinghua?
    清華大學是Tsinghua University,而不是Qinghua University;北京大學是Peking University,而不是Beijing University。為什麼會這麼翻譯?要想明白這麼翻譯的道理,需要先知道一個概念:郵政式拼音。
  • 假期出去浪,旅遊景點的翻譯你知多少?
    當然意譯不是任意亂譯。意譯要求譯文能正確表達原文的內容,但可以不拘泥於原文的形式。 意譯又可分為逐字翻譯,直譯和語義翻譯三種類型。語義翻譯是等值層次最高,難度最大的譯法。通常翻譯中一般都採用語義翻譯。
  • 車名翻譯哪家強!直譯、音譯、意譯誰更有味道!
    這款車的中文名起得非常精闢,而更有趣的是它採用的是直譯+音譯。本名Flying Spur,直接翻譯為飛著的馬刺,簡化後成了飛刺,然後平捲舌和聲調一改,飛馳就有了。 可能會有朋友問,有沒有那種本名就很豪華的,而不是靠翻譯
  • 世界上地名最長的地方,全稱41個字,翻譯成中文僅兩個字
    百家號/文:一塊兒去旅遊眾所周知,世界上的地名星羅棋布且長短不一,之中不乏一些地名因為種種元素,導致歷史上出現改名的情況。通常而言,人在起地名時,為了能夠讓人容易記住,地名字數往往不會太長;特別是在如今這個旅遊業興盛的時代,旅遊景區的名稱能否被廣大遊客所熟記,也成為影響本地旅遊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筆者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世界上最長地名,翻譯成英文172個字母,翻譯成中文僅兩字。你知道是哪裡嗎?
  • 北京將出臺新的地名翻譯標準
    不過仔細一看,小楊卻發現,線路圖上的英文站名看著有些蹊蹺:「車公莊西,原來的翻譯是CHEGONGZHUANG West,新版線路圖中卻印成了Chegong Zhuang Xi (W),難道英文站名還能隨意變化?」小楊告訴記者,新線路圖上英文站名翻譯與以往有所不同。
  • 香港地名的語言考察
    港英當局還規定:香港所有法院的訴訟程序必須用英語進行。當事人不懂英文,法院須派出專門翻譯。由於香港的具有中國血統的居民佔94%,並以原籍廣東省珠江三角洲一帶者為最多。因此在常用語言上,其講粵語方言(白話)者佔88.7%。餘為講福建話、客家話、潮州話和普通話,講英語者僅佔2.2%。香港的年輕人接受的是地道的西方教育,中學則大部分是以英文為教學語言。